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9.50 KB
- 文档页数:35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笔算乘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教学目标】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过程】:1.16×4= 230×4= 19×3= 180×4=140×7= 24×5= 210×5= 136×3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1.教学例1(1)投影出示例1(2指名列出算式:145×12=(3)讨论:怎样计算145×12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C.1 4 5× 1 22 9 01 4 51 7 4 0(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5A.计算中“5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B.2.教材第473.(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31.教材“练习八”第1(1)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提醒学生注意54×145这样的算式怎(2)2.教材“练习八”第2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笔算乘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教学过程】:1.10×5= 210×4= 200×3=20×3= 130×5= 240×2=教师用卡片出示口2.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01.出示例2(1)160×30= (2)106×30=2.160×30(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21 6 0× 3 04 8 0 0(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1 6 0× 3 0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4 8 0 0添上两个0 呢?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
第四单元 10的认识和加减法1.认识10【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10的含义,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素养形成提问:你能说一说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游戏?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预设]有9个小朋友坐着,有1个小朋友在丢手绢。
引导:9人添上1人,是几人?你能用身边的小正方体摆一摆,说一说吗?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正方体卡片,板书:9添上1是十。
提问: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十?[预设]学生可能在计数器个位上拨10颗珠子,也可能在十位上拨1颗珠子。
课件呈现学生两种不同的拨法,请学生分别介绍自己是怎么拨的。
提问:谁能在9的基础上拨出10?引导:9添上1是10,当个位上有10颗珠子时,我们就在十位上拨1颗珠子表示10,并把个位上的珠子全部清空;个位上的10个一换成十位上的1个十,这就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即“满十进一”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师:生活中经常把十个物体分为一组。
出示10包面纸包装成一袋,10支铅笔捆成一捆。
提问:你还见过生活中十个一组的物体吗?提问: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10,你知道10排在几的后面吗?出示“数线”图请学生从0开始按顺序读一读“数线”图上的数。
先从小到大读一读,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说明:“数线”图上的数从左往右越来越大。
提问:9的前面是几?后面呢?读数写数在田字格中示范写“10”。
提问:10这个数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数有点不一样,它是由哪两个数字合起来的?说明:“10”由“1”和“0”合起来的。
写“10”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的位置,先看老师怎么写:先在左边写“1”,再在右边写“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概念。
2.能够用个位数和十位数组成一个两位数。
3.掌握用个位数和十位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
1.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概念。
2.能够用个位数和十位数组成一个两位数。
3.掌握用个位数和十位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材和练习册。
教具: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卡片、小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师生问答:请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内容。
2.师生互动:教师展示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卡片,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二、讲授新知(15分钟)
1.教师出示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卡片,师生一起探讨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含义。
2.教师出示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卡片,请学生自由组合出两位数并说出其名称。
并进行复数个练习。
3.教师板书:“两位数由十位数和个位数组成,可以用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和来表示。
”并进行示范。
4.教师出示小黑板,演示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师生共同解答问题。
三、练习巩固(20分钟)
1.学生个别回答:出示小黑板,徐陆老师先念出一个两位数,然后学生上台将其分解
为十位数和个位数。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分发练习册,学生完成练习册的相应练习。
3.学生展示:学生依次上台将两位数进行分解,并解答问题。
四、课堂总结(5分钟)
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概念、用十位数和个位数组成两位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10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0的再认识》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巩固对10的认识,了解10的组成,学会10的分与合,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10,理解10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10的分与合。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10的组成,掌握10的分与合。
2.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地进行10的分与合,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10以内的数,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复习导入:- 与学生一起回顾之前学习的数字1到9,通过数数游戏或者问答形式快速回顾。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中,哪个数字最特别?为什么?(引出数字10的特殊性)2. 情境导入:- 展示一张有10个苹果的图片,询问学生图片上有多少个苹果。
- 提问:“你们知道10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吗?”(引导学生想到10可以分解为1和9、2和8等)(二)新课内容1. 认识10的组成:- 使用实物或教具(如小棒、积木等)与学生一起进行10的分解与组合游戏。
- 引导学生说出10可以分解为哪些数字的组合,并记录下来。
-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0的不同组合,并互相交流。
教案标题: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单元5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乘法运算定律,如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2)情景导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2. 探究新知(1)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2)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引导学生将乘法分配律的规律用字母表达式表示出来,并进行验证;(3)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设计一些基本的乘法分配律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2)提高练习:设计一些含有乘法分配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决;(3)拓展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决。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字母表达式及其应用。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2)预习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交流意识等;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篇1课题名称:第四章数的组成教学目标100以内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通过观察,思考及实际操作验证等不同方法,让学生总结出“100以内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自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难点分析学生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以前掌握的知识学生只会简单的会数数,不能正确理解数位的含义以及书的组成,本节课的宗旨在于让学生正确掌握书的组成及数位的含义。
教学方法1、讨论法2、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学生运动会引出35,48,82三个数。
2.让学生熟悉100以内的数。
3.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用最普通的方法数小棒。
2.一捆一捆数有7捆。
3.一根一根数,每捆有10根。
4.7捆小棒是70根小棒,70也可以说成是7个十、也可以说70由7个十组成的。
总结: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同桌合作完成1、和同桌同学边摆边说,7个十是多少?3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小组合作完成1、3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2个十组成()。
3、4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4、82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小结:整十数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数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
过程与方法: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合作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熟悉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1 1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10的过程,能正确熟练地数出10并能正确地读写。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发展推理意识。
3.感受计数单位“十”的形成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含义,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一:知识链接,课题导入。
填一填。
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学习任务二:探究新知,素养形成。
1.观察情境图,数一数。
9人添上1人,是几人?
用小方块代替小朋友摆一摆,数一数。
9添上1是十。
生活中经常把十个物体分为一组。
你还见过十个一组的物品吗?
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十?
十位上有几颗珠子就表示有几个十。
个位上有几颗珠子就表示有几个一。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摆小方块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
按顺序读一读。
越往后,数越大。
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10和以前认识的数有什么不一样?
0~9用一个数字表示,是一位数。
10由1和0两个数字组合成,是两位数。
10怎么写呢?左半格写1,右半格写0。
学习任务三:随堂小练,素养提升。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11-2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主题是《11-20的认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0的认识和加减法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数的认识。
通过直观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地读写11-20各数,并初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11-20各数。
- 学生能够理解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信心。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
- 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2.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概念。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较好地掌握1-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但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教学材料来辅助。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老师出示一堆糖果,问学生:“如果这里有10颗糖果,我再加1颗,是多少颗呢?”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10以内的数,并引出今天的课题《11-20的认识》。
2. 探究新知- 活动一:摆小棒- 指导学生先摆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
- 再让学生尝试摆出11根小棒,提问:“这11根小棒怎么摆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引导学生将10根捆成一捆,剩下的1根单独放。
人教四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人教四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1 教学目标:1、熟练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4、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师:前几天老师去家电商场看了看,带回来一些信息,同学们看课件:海尔冰箱895元美的冰箱1199元,荣升冰箱1725元。
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两种冰箱对他们的价格进行比较,看看谁贵谁便宜,把比较的结果和方法写在本上,一会进行交流。
指名汇报结果。
生1:我选择海尔冰箱与美的冰箱,对他们的价格进行比较,895是三位数,1199是四位数,所以895小于1199。
生2:我选择荣升冰箱与美的冰箱,对他们的价格进行比较,1725是四位数,1199也是四位数,所以我就从高位比起,它们最高位相同,我就比较下一位,1725百位是7大于1199百位上的1,所以1725大于1199。
师:你能完整的描述出整数师如何比大小的吗?生:……师:(小结)整数进行比较时,首先要看它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时,从高位一位一位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大家一起读二:新课学习师:我知道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那这种方法是不是可以用来比较小数的大小那,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1)出示情景图,导入新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这副图上的小朋友是在干什么呀?你能从这副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生:他们在跳远,小明……师:图的旁边有个表格,表格中记录的是他们的跳远成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成绩。
(帖出卡片)指名读成绩师: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两位同学的成绩进行比较,看看谁跳的远?,把比较的结果和方法写在本上,一会进行交流。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四五单元知识点(写写帮推荐)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四五单元知识点(写写帮推荐)第四单元认识分数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1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最大的分数单位是。
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73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7这样的1份。
144、4和1同样长。
55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347,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43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a被除数÷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0)除数b9、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0、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1、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351412而小于的分数有无数个;而在这些分数中分数单位是只有一个。
777713、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大的快,工作时间小的快。
14、一些特殊分数的值(31个分数转化为小数,默写)。
15、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
第五单元找规律1、单向平移求不同的和的个数规律:方格的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2、双向平移如果平移的方向既有横又有纵,我们只要分别探究出两个方向上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和单向平移的规律一样),相乘的积是多少一共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