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弃疾简介年谱

辛弃疾简介年谱

辛弃疾简介年谱
辛弃疾简介年谱

辛弃疾简介年谱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仛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生平大事记】

(华中科技大学徐汉明编)

一一四○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一岁

五月十一日(公历五月二十八日)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四风闸。

[父辛文郁早年逝世,由祖父辛赞抚养。祖父在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做金国的县令,当辛弃疾到了读书年龄时也跟到谯县。亳州有个叫刘瞻的人,长于作田园诗,当地负有时名,辛弃疾拜他为师,与党怀英同学。]

一一五四年(宋绍兴二十四年)十五岁

由济南府保荐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考试虽然失败,但给了他一个观察敌情的机会。

一一五七年(宋绍兴二十七年)十八岁

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借机更加了解了敌情。

一一六○年(宋绍兴三十年)二十一岁

祖父辛赞逝世至晚当在本年。

一一六一年(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二岁

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举行起义,后投归耿京起义军,委任为掌书记。一一六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二十三岁

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十八日到达建康(今南京市),当天被皇帝赵构

召见,授辛弃疾右承务郎。

被召见之后回起义军营,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等人杀害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有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

南归后,任江阴签判,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一一六四年(宋孝宗隆兴二年)二十五岁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

一一六五年(宋孝宗乾道元年)二十六岁

向孝宗赵眘奏进《美芹十论》。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六年(宋孝宗乾道二年)二十七岁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七年(宋孝宗乾道三年)二十八岁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八年(宋孝宗乾道四年)二十九岁

任建康府通判。

与建康行宫留守史正志、军马钱粮总领叶衡及赵彦端、韩元吉、严焕等人来往,参与游从宴会,酬答唱和,开始歌词创作活动,确定了以后长短句的写作方向。

一一七○年(宋乾道六年)三十一岁

在延和殿受孝宗皇帝的召见,进奏《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及《议练民兵守淮》两疏。

召对之后,调任司农寺主簿。

把收复大计写成《九议》给宰相虞允文。

与在朝中任职的张木式、吕祖谦来往,相与游从。

一一七二年(宋乾道八年)三十三岁

春,由司农寺主簿调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因滁州连遭灾荒,人烟冷落,城郭萧条,居民逃荒在外。到任后,宽征薄赋,恢复市场,使荒陋的面貌很快改换过来。

把滁州新市场的一处建筑取名为繁雄馆。又修建奠枕楼为当地居民登临娱乐的场所。

有奏议上朝廷,论敌我形势,但得不到朝廷的反应。

一一七四年(宋淳熙元年)三十五岁

春,离开滁州,到建康留守叶衡幕中做了几个月的参议官。

秋,登建康赏心亭,写下了著名的词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秋冬之交,叶衡入朝为相,辛弃疾因叶衡的推荐而被皇帝召见,召见之后,便留在临安(今杭州)做仓部郎官。

一一七五年(宋淳熙二年)三十五岁

六月任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讨捕于四月起事的茶商赖文政。七月,离开临安到江西接任。经辛弃疾的策划和部署,赖文政亲身到辛弃疾处投降,被押到江州处以死刑。因灭茶商军有功,加秘阁修撰职名。

一一七六年(宋淳熙三年)三十七岁

秋冬之际,改任京西路转运判官,到襄阳就职。

一一七七年(宋淳熙四年)三十八岁

春,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冬,江陵驻军中的统制官率逢原纵容其部曲殴打当地百姓,辛弃疾上疏论奏此事,建议对横行的军人和统制官加以惩处,因率逢原在朝廷有得力的后台,奏章未被采纳,反以帅守与驻军不能协同为由,被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的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一一七八年(宋淳熙五年)三十九岁

本年暮春被召往杭州做大理少卿。经吕祖谦介绍,与陈亮相识,成为好友。

下半年,被调任湖北转运副使。

一一七九年(宋淳熙六年)四十岁

三月,改作湖南转运副使。自湖北调任湖南时,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饯行,辛弃疾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向朝廷奏进《论盗贼札子》。

秋,调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一一八○年(宋淳熙七年)四十一岁

对湖南土豪劣绅欺压乡民的武装组织乡社进行整顿。

创置湖南飞虎军。

冬,秘阁修撰被改为右文殿修撰,并再次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隆兴府遭严重旱灾,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举办救荒工作。

一一八一年(宋淳熙八年)四十二岁

七月,因举办救荒工作有功受奖,升为奉议郎。

春初,在江西信州上饶兴建带湖新居庄园。高处建舍,低处辟为稻田。主张“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把新居特取名为“稼轩”,并以此作别号。

十一月,由于谏官王蔺的弹劾,官职一并被削夺。

冬,带湖新居落成。罢官后,回到上饶带湖新居。

一一八二年(宋淳熙九年)四十三岁

闲居上饶家中。

一一八三年(宋淳熙十年)四十四岁

春,友人陈亮来信,说秋后来访,但后来因陈亮被诬下狱没有来成。

一一八五年(宋淳熙十二年)四十六岁

与信州守郑汝谐常有来往,酬唱甚多。

一一八八年(宋淳熙十五年)四十九岁

正月,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由门人范开编定印行。

在与上饶接壤的铅山县境内的期思渡修建了一座别墅,取附近一清泉名为瓢泉。瓢泉附近是一座连绵百多里的名山,主峰叫鹅湖,山下有座寺院叫鹅湖寺。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曾在这寺院里辩论过哲学方面的问题,是学术史上有名的胜地。辛弃疾常和他的朋友去鹅湖寺游憩。

冬,友人陈亮来访。辛弃疾与他鹅湖同游,瓢泉共钦,长歌相答,极论世事,两人纵谈十日,成为南宋词坛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有《贺新郎》一词,写与陈亮纵谈的喜悦和陈亮去后依依惜别的心情。从此以后,他们书信往来,彼此唱和,交谊日深,直到陈亮逝世。

一一九二年(宋绍熙三年)五十三岁

被起用为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春初赴任。

九月,福建路安抚使林枅[木千干ji]死,辛弃疾兼代福建路安抚使,直到年终。

是时,与在建阳闲居的朱熹往来,游从甚繁,并常向他征求处理福建政务的意见。

向朝廷上疏,建议推行经界(清查地亩所有权与均平赋役负担)和改变盐法。

年末,得知皇帝要召见他。

一一九三年(宋绍熙四年)五十四岁

因皇帝要召见,正月初从福州启程,途经建阳同朱熹会晤。到杭州,陈亮也特地跑来相会。被皇帝召见,奏进《认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就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几点意见,但没有受到重视。奏对之后,留在朝廷做了半年的太府卿。

秋,职名被提名为集英殿修撰,派做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重到福州。

一一九四年(宋绍熙五年)五十五岁

友人陈亮逝世。

七月,由于谏官黄艾的弹劾,被罢官,只给一个挂名的闲散差事,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八月,回江西上饶,继续他的退休生活。

九月,因御史中丞谢深甫提出弹劾,职名由集英殿修撰降为秘阁修撰。

一一九五年(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五十六岁

闲居上饶家中。

春,在铅山期思的新居全部落成。

十月,由于新御史中丞何澹再次提出弹劾,秘阁修撰的职名被削夺。

一一九六年(宋庆元二年)五十七岁

带湖居宅失火,全家移居铅山期思瓢泉新居。

九月,又有朝廷言官提出弹劾,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的空名也被削夺。到此,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被削夺得干干净净。

(辛弃疾在这之前和之后的闲居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同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游山逛水、饮酒赋诗中消磨掉的。表面看来澹泊冷静,放浪林泉,不关心世事,实则胸中燃烧着炎炎烈火,不忘恢复失地,借歌词为陶写之具,抒爱国忧民之情。)

一一九八年(宋庆元四年)五十九岁

恢复集英殿修撰,又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一二○○年(宋庆元六年)六十一岁

三月,友人朱熹在武夷山中逝世,辛弃疾为文往哭之。

一二○三年(宋嘉泰三年)六十四岁

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是时,与在绍兴三山闲居的爱国诗人陆游往来,辛弃疾谷为陆游建一新舍,陆游没有接受,新舍未做成。

年末,宋宁宗召见,临行前去三山向陆游告别,陆游写长诗一首送行。

一二○四年(宋嘉泰四年)六十五岁

正月,宁宗赵扩召见,辛弃疾陈述对付金人的意见,主张北伐,要有一段时间做充分的准备,提出应把用兵任务交给元老大臣。

三月,派任镇江知府。到镇江后积极为对金用兵作准备,预制了一万套军服,计划招募一万名士丁。

一二○五年(宋宁宗开禧元年)六十六岁

六月,调任隆兴知府,未到任,又因谏官弹劾,新令撤回。

秋,怀着满腔忧愤返回铅山。

一二○六年(宋开禧二年)六十七岁

春,被起用做浙东安抚使,辛弃疾上疏辞免。

五月,朝廷正式发布伐金的命令,各路军队在韩侂胄指挥下都溃败下来,失败的原因,不出辛弃疾的预见,鲁莽从事,准备不够。

十二月,进龙图阁待制,派知江陵府,未就任。南宋向金求和,朝廷又召辛弃疾到杭州秦陈对时局的意见,拟任兵部侍郎,一再力辞,不肯出山。

一二○七年(宋开禧三年)六十八岁

召对之后,春,从杭州回铅山。八月,身染重病,在铅山家中养病。

秋,金人以索取韩侂胄的首级作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来为他声援,任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疾速到临安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病已沉重,卧床不起,只得上章请辞。

九月初十日,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铅山县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 ),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 ),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 ),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佑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传。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济南人。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六百多首。

辛弃疾是出生在沦陷区的。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了,而辛弃疾为什麼那样的忠义奋发,因为他是生长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他的祖父辛赞,在辛弃疾童年之时,就常带著一群儿童去游览,指划山河,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所以辛弃疾的忠义天性是跟著他的生命一起成长的。所以说,稼轩词反映了南宋整个一代热爱祖国人们的共同心声。

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歌词,从不同角度广泛反映自己的时代。当然,其中也有部份描写个人狭小生活情趣的作品。稼轩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爱国词,乡村词,闲放词,爱情词。

四类中爱国词的比重较大,爱情词分量最少。爱国词和乡村词算是稼轩词中的两项重要成就。是故,未来我们将针对辛词此两样成就,分别叙述之。

自从出现辛词这座豪放的爱国词的高峰,随著反映时代危机的需要,在辛词的影响下,豪放词的佳作大量涌现,在词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约词双峰并峙的地位。由南宋后期直到亡国,多少词人哀旷愤世的作品,无不继承辛词的爱国传统和豪放风格。所以,从南宋以后,元明清直到当代,不少文学家继承了辛词的豪放传统,在词坛中留下长远的影响。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人物评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

从辛弃疾_瑞鹧鸪_看暮年辛弃疾的矛盾心态

第20卷 第1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0 No.12 2011年1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Dec. 2011 3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1)12-0039-02 从辛弃疾《瑞鹧鸪》看暮年辛弃疾的矛盾心态 张 弛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辛弃疾晚年所写的五首《瑞鹧鸪》表达了辛弃疾的归隐思想,但却不是那种老庄思想下淡隐山林,谈歌笑傲的逍遥游式的隐逸,而是出于一种无奈的政治条件下的被迫选择。这五首《瑞鹧鸪》及其前后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与辛弃疾当时行状矛盾的一面,这是辛弃疾爱国热情和当时暗弱社会现实已经腐败政治环境相互碰撞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是辛弃疾的苍暮英雄报国无门、空度一生仅传词名的悲叹。 关键词:辛弃疾;《瑞鹧鸪》;矛盾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暮年不赋长短句,和得渊明数首诗。君自不归归甚易,今尤未足足何时。 偷闲定向山中老,此意须教鹤辈知。闻道只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 辛弃疾 瑞鹧鸪 其一 [1]P570 上文中引的这首词是辛弃疾嘉泰四年(公元一二〇四年)的秋天京口欲归未得时而作,同一词牌连作三首,此为第一首。词中以“和得渊明数首诗”还是化用崔塗的“自是不归归便得”、苏轼的“君子归去归何难”之诗句,以及南齐周彦伦的典故,以此来表达自己归乡隐居之意。其词淡括清幽,意境飘然,颇有几分了却凡尘看破俗世之意。从创作时间来说,此词创作时辛弃疾已年值六十五岁(距其去世还有三年),作为晚景之词去官而思归隐也是常理之中。 然而结合辛弃疾年谱的记述,这些词和辛弃疾此时的行状却又有一个明显的矛盾之处。据《宋史纪事本末·北伐更盟》中所记载:“嘉泰四年春正月,韩侂胄定议伐金。……”辛弃疾在此年被大用,数次被召见,且进爵赐金放外任。在《辛弃疾年谱》中有述:“是月,召见,言盐法……加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奉朝请。……差知镇江府,赐金带。” [2]P253-254 此时的南宋朝廷是以韩侂 胄为主的主战派占居上风,高宗皇帝的《亲征诏草》也被重新拿出以示北伐之决心。根据《辛弃疾年谱》中的记载:此数年内辛弃疾“屡次遣谍至今,侦查其兵骑之数,屯戍之地,将帅之姓名,帑廪之位置等。并欲于沿边招募土丁以应敌。……” [2]P255 从此处看出辛弃疾在这 段时期仍是关心国事、积极北伐,并未以年事已高而有思归之念。且辛弃疾所知任之镇江府是南宋与金朝的淮南东路相界之处。就其地理位置而言,镇江府在建康之东并与之相为犄对,是北防之重镇。作为一个一生都在谋求北伐中原的军事人才,辛弃疾当然知道镇江府之重要性,这是一个可以供其施展抱负的职位。这个职位理所当然被辛弃疾相当看重,所以从其到任则“造红纳万领,拟招万人以备用”。从这段史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跃跃欲试积极准备北伐的老将军,并未有其在《瑞鹧鸪》词中的去官思归情感。 那么此处产生了一个疑问——即,在一般情况下,作者的作品是对其生活以及思想的提炼和展现,应该与生活轨迹一一相应对。而辛弃疾的词如何出现了这种其人的行为处事与其文所表现的思想相差甚大的现象,又如何理解辛弃疾这种貌似文行分离的现象? 笔者认为辛弃疾的这种矛盾有很大可能是有以下三点原因交织而成: 其一,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的郁愤之情的爆发; 其二,白发之时尤有报国立业之可能的欣喜之情; 其三,由对南宋朝廷一贯暗弱腐败行为的不信任而产生的怀疑。 这在很多辛弃疾的赠答、酬唱、应和的作品中可以得到体现。下面笔者将一一论述这三点原因。 一 晚年时期辛弃疾的心里是郁愤的。这种情感甚为强烈甚至可以直刺南宋朝廷。在嘉泰四年韩侂胄北伐时, 收稿日期:2011-08-27 作者简介:张弛(1986—),男,山东青岛人,西藏民族学院古代文学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唐宋 文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榭:高台上的建筑物。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封:古代在山上筑坛 祭天的仪式。这里指“封山”。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赢得:剩得,落得。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扬州路:指 今江苏扬州一带。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 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 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 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青年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进一步反击 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 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 南宋。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辛 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 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 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也都提出一些具体的 规划。后来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九议》除包括《美芹十论》 里一些重要论点外,更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存在于士大 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他一面认为“胜败兵家之常事”,不能因 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胜利的信心,用以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投 降派;一面又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求国家作长期的准备,而反对那些轻举妄动,“欲明 日而亟斗”的速战派。辛弃疾这些意见虽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仍可以看出他对形势 认识的清楚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这和他词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张对金妥协投降的一派长期 在南宋王朝当权。他们任用辛弃疾作地方官,只是利用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应 付地方事变,镇压农民起义,便利他们肆无忌惮地剥削人民。可是辛弃疾是带了北中 国人民要求恢复的愿望南归的,为了准备力量,统一祖国,在他任地方官时必然要排 击豪强,淘汰贪吏,和南宋王朝的一些特权人物发生矛盾。他在《论盗贼札子》里说

辛弃疾简介年谱

辛弃疾简介年谱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仛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生平大事记】 (华中科技大学徐汉明编) 一一四○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一岁 五月十一日(公历五月二十八日)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四风闸。 [父辛文郁早年逝世,由祖父辛赞抚养。祖父在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做金国的县令,当辛弃疾到了读书年龄时也跟到谯县。亳州有个叫刘瞻的人,长于作田园诗,当地负有时名,辛弃疾拜他为师,与党怀英同学。] 一一五四年(宋绍兴二十四年)十五岁 由济南府保荐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考试虽然失败,但给了他一个观察敌情的机会。 一一五七年(宋绍兴二十七年)十八岁 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借机更加了解了敌情。 一一六○年(宋绍兴三十年)二十一岁 祖父辛赞逝世至晚当在本年。 一一六一年(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二岁 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举行起义,后投归耿京起义军,委任为掌书记。一一六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二十三岁 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十八日到达建康(今南京市),当天被皇帝赵构

辛弃疾年谱

辛弃疾年谱 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金熙宗(完颜亶)天眷三年(1140)五月十一日(公历与5月18日)卯时,稼轩生于山东历城之四风闸。 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1147)稼轩八岁。 稼轩之从学刘嵒老(瞻)当在此年前后。 宋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1149)稼轩十岁。 (“稼轩师于蔡伯坚之说,首见《宋史》本传,辛启泰著其事于十岁,未知有无依据。”据邓广铭先生考证,稼轩无从蔡氏受学之事,考证详见邓广铭著《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本年十二月上旬,金平章政事完颜亮与驸马唐括辨等同谋杀害金熙宗,完颜亮即皇帝位,并改皇统九年为天德元年宋绍兴二十三年、金贞元元年(1153)稼轩十四岁。 领乡举当在本年。(辛启泰《谱》本年记事云:“先生年十四领乡荐。按先生《进美芹十论札子》云‘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盖由此也。”邓按:辛《谱》所云亦未知何据。《济南府志》及《历城县志》中均不载此事。既无可参稽,姑仍旧文著其事于本年。) 宋绍兴二十四年、金贞元二年(1154)稼轩十五岁。 本年当有燕山之行。 宋绍兴二十七年、金正隆二年(1157)稼轩十八岁。

本年当又有燕山之行。 宋绍兴二十八年、金正隆三年(1158)稼轩十九岁。 稼轩祖父辛赞之知开封府,当为由绍兴二十五年至本年内事。 宋绍兴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稼轩二十一岁。 稼轩祖父辛赞之卒,至晚在本年。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雍)大定元年(1161)稼轩二十二岁。 金主亮大举南犯,稼轩聚众二千,与耿京共图恢复。 十月,金蔡州新息县令范邦彦以其县归宋。(邓按:稼轩与范氏先后南归,忠义相知,后遂婿与范氏。其后邦彦之子如山与稼轩深相投契,至如山之子炎又为稼轩之婿。三世姻缘,均系于范氏南归一事,故特著其事于此。) 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稼轩二十三岁。 正月,稼轩奉耿京命,奉表南归。十八日至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 闰二月,耿京为张安国等所杀,稼轩缚张安国献俘行在,改差江阴签判。 五月,皇太子昚受禅即皇帝位,是为孝宗。 稼轩以分兵攻金人之策干张浚,不被采纳,其事当在本年抵建康不久之时。 稼轩之定居京口及其与范邦彦(子美)之女、范如山(南

唐宋文学硕士生推荐书目

唐宋文学硕士生推荐书目 (一)阅读书目 1、《王子安集注》,(清)蒋清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或《王勃诗解》,聂文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陈子昂诗注》,彭庆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或《陈子昂集》,中华书局 1960年徐鹏点校本。 3、《王维集校注》,陈铁民,中华书局1997年版;或《王右丞集笺注》,(清)赵殿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版;参看《王维诗选》,陈贻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本。 4、《孟浩然集校注》,徐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或《孟浩然诗集笺注》,佟培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参看《孟浩然诗选》,陈贻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新版;或《岑嘉州诗笺注》,廖立,中华书局2004年;或《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巴蜀书社1995年版 6、《高适集校注》,孙钦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或《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中华书局1981年版。 7、《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或《李太白全集》,(清)王琦辑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安旗主编,巴蜀书社2000年新版;参看《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李白选集》,郁贤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或《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参阅林庚《诗人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新版;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新版;周勋初《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杜诗镜铨》,(清)杨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再版;或《钱注杜诗》,(清)钱谦益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参看《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或《杜甫诗选注》,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参阅冯至《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新版;或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或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或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为豪放派爱国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

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 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两宋词史参考书

总参考书目 ——古人编选唐宋词总集 1. 《花间集校》,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2. 《花间集评注》,李冰若评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3. 《花间集》、《尊前集》,陈红彦等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 《乐府雅词》,〔宋〕曾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5. 《花庵词选》,〔宋〕黄升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6. 《绝妙好词》,〔宋〕周密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7. 《天机馀锦》,题程敏政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8. 《古今词统》,〔明〕卓人月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9. 《精选古今诗余醉》,〔明〕潘游龙,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 《精选名儒草堂诗余》,〔元〕佚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 《唐宋人选唐宋词》(十一种),唐圭璋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2. 《阳春白雪》,〔宋〕赵闻礼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3. 《词综》,〔清〕朱彝尊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4. 《茗柯词选》,〔清〕张惠言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 《历代诗余》,〔清〕沈辰垣、王奕清等辑,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 16. 《蓼园词选》(清人选评词集三种),〔清〕黄苏辑,齐鲁书社1988年 17. 《词辨》(清人选评词集三种),〔清〕周济辑,齐鲁书社1988年 18. 《宋四家词选》(清人选评词集三种),〔清〕周济辑,齐鲁书社1988年 19. 《宋词三百首笺注》,朱祖谋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0. 《唐宋人选唐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现当代人编唐宋词全集 1. 《唐五代词》,林大椿辑,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 2. 《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 《全唐五代词》,曾昭岷等编,中华书局1999年 4. 《敦煌曲子词集》,王重民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 5. 《敦煌曲校录》,任二北编校,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 6. 《敦煌歌辞总编》,任半塘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 《全宋词》,唐圭璋编,王仲闻校补,中华书局1965年 8. 《全宋词补辑》,孔凡礼编,中华书局1981年 ——现当代人编唐宋词选集 1.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俞陛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 《唐五代两宋词简释》,刘永济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5. 《宋词举》,陈匪石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6. 《宋词选》,胡云翼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锵,横绝

辛弃疾年谱

辛弃疾年谱 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二岁 《宋史》稼轩本传: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 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 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 ..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二十三岁 《宋史》稼轩本传: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宋史》稼轩本传:会张安国、卲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朱子语类》《论兵》:“辛弃疾颇谙.晓兵事。云:……某向见张魏公,说以分兵杀虏之势,只缘虏人调发极难。元颜要犯江南,整整两年,方调发到聚。彼中虽是号令简,无此间许多周遮,但彼中人才逼迫太急,亦易变,所以要调发甚难。只有沿淮有许多捍御之兵。为吾之计,莫若分几军趋关陕,他必拥兵于关陕;又分几军向西京,他必拥兵于淮北。其他去处必空弱。又使海道兵捣海上。吾密拣精锐几万在此,度其势既分,于是乘其稍弱处,一直收山东,虏人收尾相应不及,再调发来添助,彼卒未聚而吾已据山东。才据山东,中原及燕京自不消得

大段用力,盖精锐萃于山东而虏势已截成两段去。又先下明诏,使山东豪杰自为响应。是时魏公答以”某只受一方之命,此事恐不能主之。”(按:稼轩此一建议,与其《美芹十论》中《详战》篇之内容颇有相同之处,知其为久蓄胸中之韬略,而朱熹于转述时能如此详尽,亦足证其印象之深。”) 乾道元年稼轩二十六岁广德军通判任 奏进《美芹十论》 乾道六年稼轩三十一岁 论奏《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及《议练民兵守淮》两疏。 作《九议》(全以备战为前提,而反言战之不可轻发。上《九议》时和局久定,而战论方张。议中颇注重理财,迁司农主簿,殆有向用之意。) 乾道八年稼轩三十三岁春,出知滁州 《宋史》稼轩本传:出知.滁州,州罹.兵烬,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淳熙六年稼轩四十岁湖北转运副使任 《宋史》稼轩本传: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全、赖文政、陈子明、李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良由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政而州不敢问;县以并缘苛敛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不敢问。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划荡,譬之木焉,日刻夜削,不损则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

演讲资料:辛弃疾

一.宦游江淮两湖 汉宫春 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 (1)季鹰: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 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早年生涯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 杀贼归宋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后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此时,辛弃疾年纪轻轻,名重一时,南宋君主大为惊异,委任其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南宋乾道六年被召为司农寺主簿。 南归综述 南归之后的辛弃疾在余生40余年间,没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或者浮现闲居,或者沉沦下僚,不得尽用其才。“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并且用“词”作为发泄工具,成了一代词宗。 在南宋期间,辛曾任建康通判,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淳熙五年(1178年),担任江西安抚使等职,是年二月,奏劾知兴国军黄茂材“过数收纳苗米,致人户陈诉故也”。召为大理少卿。 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他一生被弹劾七次。在被罢职后,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1180年,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晚年一度被韩侂胄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南归十年

内蒙古阿荣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阿荣旗第一中学2019-2020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5,选修1-1,选修1-2,选修4-4 第I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商周之际,人们普遍认为,君主受上天的旨意统率万民,是身负天命不可替代的。纣王自恃“天命在身”而肆意为虐。自从武王伐纣代商而兴之后,周人试图转变这种固有的政治意识,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制造“天命在德”的政治舆论。这一变化旨在 A.强化君主专制B.塑造政治认同C.否定“君权神授”D.宣扬道德教化 2.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上)卷一“秦始皇”》中指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郡县制开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B.秦朝首创郡县制,影响深远 C.郡县制不利于长治久安 D.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4.西汉中期以后,为了加强对手工业、工矿业的管理,防止私造钱币,中央政府设立了工官9处.铁官46处,实行专营统管矿产和铸币权。政府还建立和完善了工商贸易立法。以上举措 A.意在规范社会经济的秩序B.全面落实工商官营体制 C.是新儒学日益成熟的体现D.照搬了工商食官的传统 5.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称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中央集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有利于司法公正D.降低了行政效能

辛弃疾诗词赏析

辛弃疾诗词鉴赏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 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口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 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 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 鹧鸪。 【赏析】 故国远在千山之外,滚滚清江水是国人血泪汇成,其哀、其痛 自不待言,人虽是勉强哽住,鹧鸪却早已替人哀失国之痛。青山碧 水中有郁郁悲壮之音,正是稼轩素来风骨。 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华丽 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凤 萧那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发出明亮的荧光,光华 流转。热闹的夜晚里,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 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 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赏析】 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满是艳丽繁华景象,温柔富贵气,却非词 人怀抱。追寻处,只有暗香萦绕而去。 暮然句,峰回路转,才跳入幽远意境,才知种种铺金叠翠作的 只是一暮华美之至的背景。灯火阑珊处,自是词人感怀伤世之怀抱。跌宕至此,又是袅袅收回。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 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 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 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导读:《清平乐·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 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清平乐·村居》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1.朱熹《春日》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出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 在此之前,宋钦宗建康二年(1127),金国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北宋灭亡。逃到南方的皇族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政权,是为南宋。先天不足的南宋小朝廷虽然暂时在南方站住了脚跟,却始终面临着金兵南侵的危险。由于统治者的怯弱无能,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更是困难重重。辛弃疾出生之时,他的家乡山东地区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长达十三年。 父亲早亡的辛弃疾从小便跟随祖父生活。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一位爱国士大夫。金兵入侵时,由于家族人口众多,辛赞无法脱身南下,只好留在济南,后来又不得已出仕金国。但他内心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他将这一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为其取名“弃疾”。“弃疾”,正是“去病”之意。西汉有名将霍去病,六次率军击败匈奴,解除了自汉初以来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辛赞是希望孙子能够像当日的霍去病一样,为今日之宋朝驱除金兵,解除危难。 辛弃疾少年时,祖父便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在他十四、十八岁时,又两度让他前往金国首都附近的燕山考察军情。祖父的教育、引导在少年辛弃疾的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而他自己亲眼目睹的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更加深了他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一切,使辛弃疾很早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大志。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迅速成长为一位出类拔萃的青年英雄。 绍兴三十一年(1161)夏,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这期间,在已经沦陷的北方地区,汉族人民纷纷聚众起义,抗金斗争如火如荼。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举起抗金义旗,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不久,他率众投奔由耿京领导的山东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在军中担任掌书记。任职不久,他果断地追杀叛徒,赢得了耿京的信任和器重。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人内讧,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金兵撤回北方,新的金国统治集团成立。面对义军即将被各个击破的危急形势,辛弃疾极力说服耿京归附南宋朝廷,与宋兵共同抗金。次年正月,他奉耿京之命南下,奉表归宋。宋高宗在建康(今南京)接见了他们,表示承认义军的合法地位。 不料,就在辛弃疾成功完成使命之时,起义军中张安国叛变,勾结金兵杀害了耿京。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闻此讯,迅即率领五十多人马,急驰数百里,突袭济州(今山东巨野),在五万金兵营中活捉张安国,并成功劝服营中耿京旧部上万人起义。辛弃疾带着这上万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