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平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39
辛弃疾奇人介绍辛弃疾奇人介绍辛弃疾被称为历史上十大文武双全的奇人之一,关于他又有怎样的趣事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奇人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浙西提刑,还没有走马上任,就遭到了监察御史王蔺的弹劾,“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意思是他用起钱来就像用泥沙,杀起人来就像割草。
由此,辛弃疾有了酷吏的名声,还没来得及去上任,就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辛弃疾给人留下冷酷的印象并不奇怪,他年轻的时候,在北方义军中曾单人独骑杀了偷盗义军大印的和尚义端。
后来,又有过率领五十骑突袭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的壮举,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敢于出手杀人的狠角色。
但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事实上,辛弃疾对普通老百姓宽厚,对下属官吏严酷。
他曾奉命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乱,在给宋孝宗的报告《论盗贼札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豪民大姓以兼并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
臣以谓,不去为盗,将安之呼,正谓是耳。
”意思是说,这些种田的老百姓,州郡一级的官员用过度的征收赋税来害他们;县一级的官员呢,用征购各种名目的物资来害他们;底下的办事人员用各种名义索、拿、卡、要来害他们;地主豪强用兼并田产来害他们;而盗贼又用抢劫和掠夺来害他们,老百姓不去当盗贼又能往哪里去呢?辛弃疾认识到真正该严格管理的是各级官吏,而不是平民百姓。
这成了他的执政理念和处理政务的出发点。
据《真西山集》记载,辛弃疾“历威严,轻以文法绳下,官吏惴栗,唯恐奉教条,不逮得遣”。
就是说,他对底下的官吏非常威严,动不动就对手下进行法律追究,那些官员都吓得心惊胆战,生怕遵守教条不到位而被谴责。
相反,他对百姓却非常宽厚、关心。
楼钥所著的《攻愧集》中说,“比居外台,谳议从厚,闽人户知之”。
意思是辛弃疾在做福建提点刑狱时,给犯人判罪遵从的是宽厚的原则。
这件事,福建人家家户户都知道。
有一次,他派一个叫傅大声的官员到下辖的一个县里,去复审牢狱中的囚徒。
辛弃疾生平简介要简短1. 简要引见一下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
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
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
改广德军通判。
乾道四年(1168 ),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
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
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五年(1178 ),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
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宰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
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
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
嘉泰三年(1203 ),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
四年,改知镇江府。
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
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德佑元年(1275)追谥忠敏。
平生以时令自傲,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
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扬排宕,别开生面,不行一世。
《宋史》有传。
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
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
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
《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第一篇:辛弃疾的成长
辛弃疾,字士杰,号稼轩,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战争家、政治家。
辛弃疾的父亲是辛弃(字士俊),祖籍山东潍县,因家族世袭爵位而迁居浙江绍兴。
辛弃疾出生在绍兴,自小聪明好学,爱好文学和琴棋书画。
辛弃疾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父亲辛弃早逝,母亲再嫁了另一个人。
辛弃疾的继父不喜欢他读书写字,经常虐待他。
但是辛弃疾依然对文学充满热爱,经常逃学到书店里去阅读。
继父知道后,把他赶出家门,从此辛弃疾开始了流浪之路。
辛弃疾在流浪中结交了很多朋友,也接触了很多文学名著,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后来,他考入了太学学习,成为一名儒生。
在学习期间,他不仅继续努力学习,还认识了杭州的文学青年,结交了越王洪武的孙子宗泽,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络。
太学学成后,辛弃疾考中进士。
此时,辛弃疾已经成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士兵,曾参加过对抗西夏的战争,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太常引》等诗歌。
从此之后,他进入了政坛,并担任了各级官员。
辛弃疾的成长虽然经历了很多艰辛和风雨,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武将。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⑴辛弃疾祖父辛赞靖康之乱后被迫仕金,但不忘故国。
辛弃疾自幼受祖父影响,对大宋朝廷忠心不二。
⑵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统大军南侵。
北方汉人纷纷起义,辛弃疾聚众二千,投奔山东耿京义军,且屡立战功。
当时仅二十三岁。
⑶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上《美芹十论》、《议练民兵以守淮疏》等奏疏,但未被采用。
⑷辛弃疾自此二十年中官位不定,迁徙频繁,自地方守令至一路监司、帅臣,虽不能在一地久任,但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滁州任知州时得以屡屡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表现出卓越的业绩。
⑸自淳熙九年(1182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二十一年间,辛弃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散状态,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居住。
忧虑国事,企盼复国,却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于是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歌词,并编集了第一部词集《稼轩词甲集》。
⑹嘉泰三年(1203年)朝廷为了提高声望,起用抗战派人士谋图北伐。
辛弃疾以六十四岁高龄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又因故降官、升级,屡遭变难,最后辛弃疾对朝廷完全失望了。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卒。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辛弃疾生平及作品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
他以其激昂豪放的作品风格和深沉痛切的思想情感而闻名于世。
生平辛弃疾出生于富贵之家,曾任官至彰德军节度推官。
然而,他在靖康之耻后归隐山水,以作词寄托哀怨之情。
他对国家的忧心如焚、对时局的愤慨之情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一生历经辗转动荡,先后在金朝和南宋两个不同的朝代中生活。
这种两难境地使他坚持爱国情怀,以诗歌表达对时代的关切和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
作品简介辛弃疾的作品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词藻华丽、情感激烈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爱国、家国情怀的赞美和忧虑。
他的词文才华出众,代表作品《青玉案·庭院深深深几许》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挚爱之情,以及自身身世的无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将个人的哀思与对国家的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除了爱国主题外,辛弃疾的作品中还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人情冷暖的描绘。
《武陵春·春晚》以写景的手法展示了春天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辛弃疾深入人心的词作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结语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他凭借其豪放的笔墨和情感的表达,留下了丰富而深远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独具艺术美感,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___的思考与感悟。
辛弃疾的词作将继续被后人传诵,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注意:以上内容为文档摘要,仅供参考。
*。
诗人辛弃疾简介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文学成就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如《鹧鸪天》的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弃疾的青玉案青玉案题词写于辛弃疾身世辗转多舛的时期,他以儿女情长,倾注了深情厚意。
这篇文章将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青玉案的背景和内容以及辛弃疾的文学特点与影响等方面细致解读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北宋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九江)人。
辛弃疾的父亲曾任官欠债,而辛弃疾又自幼聪慧好学。
他功名未就,家财尽失,颠沛流离间,一度被贬官,过着游离于生死边缘、深陷囹圄的生活。
辛弃疾是为文有才能被市井儿女敬仰,并且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
二、青玉案的背景和内容青玉案又称《赵盾门》、《忍辱图》,是辛弃疾的较早作品之一。
该词描绘了两个相爱的男女的悲剧爱情故事。
男子赵明诚为救爱人葛斐身陷囹圄,而葛斐在被迫和宦官刘兰芳结婚后,又被迫害致死。
这首词以强烈的反叛情绪表达了辛弃疾对当时社会及其道德观念的不满。
他借赵明诚和葛斐的悲剧经历,对封建礼教和恶势力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三、辛弃疾的文学特点与影响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文坛的重要代表,他的文学作品具有骚雅共济的特点。
辛弃疾的作品不拘一格,既有豪放激昂的写实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咏史作品。
他的词作措辞犀利动人,能够深入人心,触动读者的心弦。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写作,以真挚的感情描绘人物形象,不局限于传统文人的守旧范畴。
辛弃疾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给后来的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启发,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辛弃疾的青玉案是他生平中的一首重要佳作,通过对赵明诚和葛斐的爱情悲剧的描写,辛弃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力。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也展示了他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
辛弃疾的词作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将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出生于绍兴府崇德县一户富裕家庭,他的祖父辛文房在北宋时期曾任宰相,家族显赫。
辛弃疾从小聪明机智,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对诗词的音韵、韵律有着很高的天赋,学习能力也非常强。
他的父亲辛文昌是一位文化人物,因此辛弃疾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
辛弃疾年少时性情豁达,曾被誉为“道学偏才”,即既能写作,又能谈经说史,知诗善武,多才多艺。
在他十七岁时,金朝入侵南宋,南宋军队战败,年轻的辛弃疾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建康(今南京)的各地求学,他曾经向宰相王安石学习政治理论和诗词作法,但因王安石的改革政策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他便离开了官场,开始了他的诗文创作,走上了一条反对新政府的道路。
在他的一生中,辛弃疾共创作了近两千首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满江红·写怀》等。
这些作品表现出了他深厚的感情与热爱国土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反映。
他的诗词技巧高超,语言优美,有着浓郁的南宋文化气息和时代特色,被誉为“辛词北青杨,优于南唐之李”、“辛词虽不及苏、李之高才,亦强于当时文士”,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此外,辛弃疾还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和政治家。
他曾经担任过参谋、宁远、荆湖、太原等地军马统领,还历任过大员知县、湖州知州等职务,他在领导军队和管理官府时,表现出了才干和军事才能,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和尊重,展现出了一位真正的文武双全的良好形象。
尽管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有一定的政治成就。
他的作品和人生经历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传承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辛弃疾生平三个时期及其词简论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济南历城人。
他的一生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沦陷及起义的时期,这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但是对于他的创作还只是属于一个准备时期,没有太多的诗词作品。
第二期是南渡初期,也是他在官场上跌宕起伏的一段时期。
第三个时期,闲居带湖和瓢泉时期,也有把这个时期再分为两个时期的,闲居带湖是一段时期,后来闲居瓢泉又是一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是辛弃疾一生当中创作的最高峰时期,他在闲居带湖时期,创作了228首词,在闲居瓢泉时期,创作了224首词,而在南渡初期总共创作了88首词。
在带湖和瓢泉时期中间间隔的两年,他在福建担任提点刑狱和福州安抚使,曾经短暂地被起用过一阵,实际不到三整年,这段时间他写下33首词。
再一个是最后一个时期,第四个时期,就是1203年到1207年,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写下24首词。
累积起来辛弃疾一生共写了629首词,第四期是他晚年再起, 参与北伐、开禧北伐时期,当然正式地开禧北伐他并没有能介入。
南宋朝廷发动了开禧北伐,因为用人不当,先胜后败,国家处于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候,太师韩侂胄决定起用辛弃疾,担任兵部侍郎,辛弃疾回答身体不好,不能上任。
朝廷上还以为他嫌官小,又让他当枢密院都承旨,但是可惜辛弃疾身体不行,还是没有能出任。
这大概是辛弃疾一生真正能够被重用的一次,如果辛弃疾出任了,也许南宋的历史就整个地改写了,因为这个时候,金国的力量已经不行了。
辛弃疾的词主观感情很浓烈。
辛弃疾因为作品数量多,内容也扩大,题材也拓宽,以至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语言技巧也有所开拓,但缺点是他不能自创词调。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和农村题材的作品。
因为他长期闲居在农村,六百多首词当中四分之三以上的都写于带湖和铅山。
辛弃疾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但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的简介
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三位文学大家,分别代表了明、清两
个时代的文学成就。
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生平和代表作。
一、范成大
范成大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早年曾就读于南
京太学,后来入朝为官。
范成大擅长文、书、画艺术,他的书法能独
立成体,被誉为“范派”,影响深远。
范成大的文学作品以《岳阳楼记》最为著名,这篇文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佳作,被誉为“楼台
之文魁”。
二、杨万里
杨万里为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篆刻家,出生于江西,早年
曾投笔从戎。
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文为主,代表作《小重山序》,杨万
里在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修辞,使文章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三、辛弃疾
辛弃疾为南宋著名词人,出生于浙江,他是文学史上较为知名的
爱国诗人之一。
辛弃疾的词以豪放、激情、倡导直言抒情为主,代表
作《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综上所述,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名人,他们遗留给我们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今天仍然具
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他们各自崭露头角的年代不同,风格各异,但却
共同体现着文学艺术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作为我们的文学宝库,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文学经典,传承下去。
人物评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概括辛弃疾的生平【篇一:概括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文钞存》。
生平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齐名,号称“苏辛”,与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