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 格式:pptx
- 大小:12.59 MB
- 文档页数:30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概述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冠心病类型之一,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定义根据胸痛时的心电图表现,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NSTE-ACS。
尽管两者的病理机制均包括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但STEMI时,冠脉常常急性完全阻塞,因此需直接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或静脉溶栓,以早期、充分和持续开通血管,使心肌充分再灌注。
然而,NSTE-ACS时,冠脉虽严重狭但常常存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栓性不完全阻塞。
患者常有一过性或短暂ST段压低或T波倒置、低平或“伪正常化”,也可无心电图改变。
根据心肌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CK-MB 或cTn)测定结果,将NSTE-ACS分为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病理生理学NSTE-ACS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为冠脉严重狭窄和(或)易损斑块破裂或糜烂所致的急性血栓形成,伴或不伴血管收缩、微血管检塞,引起冠脉血流减低和心肌缺血。
NSTE-ACS患者通常存在多部位斑块破裂,因此多种炎症、血栓形成及凝血系统激活的标志物增高。
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等因素也与NSTE-ACS患者的斑块不稳定、血栓症状的发生有关。
斑块糜烂多见于女性、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易发生于轻度狭窄和右冠脉病变时,此时血栓附着于斑块表面。
少数NSTE-ACS由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 临床表现:典型心绞痛是NSTE-ACS的主要症状。
NSTE-ACS的不典型表现有:牙痛、咽痛、上腹隐痛、消化不良、胸部针刺样痛或仅有呼吸困难。
这些常见于老年、女性、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或痴呆症患者。
主动脉瓣狭窄等)。
诊断史堡!堂堂笪痘盘查!!!!生!旦箜笪鲞箜!塑堡!i!』g!盟i!!:丛型!!!!:∑!!:箜盟!:!一、临床表现以加拿大心血管病学学会(CCS)的心绞痛分级为判断标准,NSTE.ACS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长时间(>20min)静息性心绞痛;新发心绞痛,表现为白发性心绞痛或劳力型心绞痛(CCS1I或Ⅲ级);过去稳定性心绞痛最近1个月内症状加重,且具有至少CCSIII级的特点(恶化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发作心绞痛。
典型胸痛的特征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并且向左上臂(双上臂或右上臂少见)、颈或颌放射,可以是间歇性或持续性。
不典型表现包括上腹痛、类似消化不良症状和孤立性呼吸困难,常见于老年人、女性、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或痴呆症患者。
临床缺乏典型胸痛、特别是当心电图正常或临界改变时,常易被忽略和延误治疗,应注意连续观察。
服硝酸酯类药物能缓解不是心绞痛的特异|生表现,因为部分其他原因的急性胸痛应用硝酸酯也有效。
6J。
心绞痛发作时伴低血压或心功能不全,常提示预后不良。
二、体格检查对拟诊NSTE—ACS的患者,体格检查往往没有特殊表现。
高危患者心肌缺血引起心功能不全时,可有新出现的肺部哕音或哕音增加、第三心音。
体格检查时应注意与非心原性胸痛的相关表现(例如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气胸、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和心瓣膜疾病等)相鉴别。
三、诊断方法1.心电图:特征性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下移、一过性sT段抬高和T波改变。
首次医疗接触后10min内应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如果患者症状复发或诊断不明确,应复查12导联心电图(I,B)。
如果怀疑患者有进行性缺血而且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论不确定,建议加做V,。
、V。
、V,~V。
导联心电图(I,C)。
2.生物标志物:cTn是NSTE-ACS最敏感和最特异的生物标志物,也是诊断和危险分层的重要依据之一。
cTn增高或增高后降低,并至少有1次数值超过正常上限,提示心肌损伤坏死。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解读葛均波【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7(032)0z2【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作者】葛均波【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自2012年我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诊断和治疗指南》发布以来,近年在该疾病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
2016版指南[1]的更新又进一步推进了我国NSTE-ACS的规范化管理。
1 早期诊断准确快速地诊断是所有疾病进行后续治疗的基础,新指南在NSTE-ACS诊断领域最重要的更新即强调了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检测的意义,建议进行hs-cTn检测并在60 min内获得结果(Ⅰ,A)。
心肌肌钙蛋白(cTn)是NSTE-ACS最敏感和最特异的生物标志物,也是诊断和危险分层的重要依据之一。
cTn 增高或增高后降低,并至少有1次数值超过正常上限,提示心肌损伤坏死。
与标准肌钙蛋白检测相比,hs-cTn检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减少“肌钙蛋白盲区”时间,应作为心肌细胞损伤的量化指标,更早地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为此新指南还特别推出了诊断流程图:如可检测hs-cTn,建议在0~3 h实施快速诊断和排除方案(图1)(Ⅰ,B);早期hs-cTn的绝对变化值在1 h内可替代随后的3或6 h的绝对变化值的意义,作为一种替代,建议在0~1 h实施快速诊断和排除方案(图2);如前两次hs-cTn检测结果不确定但临床情况仍怀疑ACS,应在3~6 h后复查(Ⅰ,B)。
图1 通过hs-cTn检测对NSTE-ACS患者进行0 h/3 h诊断和排除方案图2 通过hs-cTn检测对NSTE-ACS患者进行0 h/1 h诊断和排除方案2 合理规范的抗栓治疗2.1 新指南推荐更积极的DAPT治疗除非有极高出血风险等禁忌证,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应联合应用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并维持至少12个月(Ⅰ,A)。
【指南与共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上)【指南与共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上) 原创 2017-06-15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微信号 cma-cjcv 功能介绍关注中华心血管病微杂志,随时获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相关资讯本文刊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45(05): 359-376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自2012年我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1]发布以来,近年在该疾病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
参考2014和2016年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2,3]及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4]发布的最新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实践,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诊疗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此版指南,以推进我国NSTE-ACS的规范化管理。
为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断性操作的适应证或治疗措施的价值,多因素权衡利弊,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