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40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要点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不同国家的痛风患病率不同,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能规范医生诊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推荐意见1: 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较1977年AC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更高,建议使用2015年的痛风分类标准(2B)推荐意见2: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痛风疑似患者,可考虑使用超声检查受累关节及周围肌腱与软组织以辅助诊断(2B)推荐意见3:对血尿酸正常的痛风疑似患者,在医院有相关设备和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双源CT进行辅助诊断(2B)推荐意见4: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及早(一般在24h内)进行抗炎止痛治疗(2B)推荐意见5: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首先使用NSAIDs缓解症状(1B)推荐意见6:痛风急性发作期,对NSAIDs有禁忌的患者,建议单独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2B)推荐意见7:痛风急性发作期,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与NSAIDs类似(2B)推荐意见8:对急性痛风关节炎频繁发作(>2次/年)有慢性痛风关节炎或痛风石的患者,推荐进行降尿酸治疗(1B)推荐意见9:痛风患者在进行降尿酸治疗时,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建议使用别嘌醇(2B)或非布司他(2B);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建议使用苯溴马隆(2B)推荐意见10:对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痛风患者,建议先评估肾功能,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对肾功能影响小的降尿酸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不良反应(2C)推荐意见11:痛风患者在降尿酸初期,建议使用秋水仙碱预防急性痛风关节炎复发(2B)推荐意见12: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痛风的预防和治疗。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主要由于高尿酸血症引起,表现为关节炎和尿酸结晶的沉积。
近年来,痛风在中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痛风患者,中国痛风专家组于2016年发布了《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该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
一、痛风的诊断标准根据《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痛风的诊断应满足以下条件:(1)临床表现符合痛风特征,如急性关节炎、尿酸盐结石等;(2)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3)病因学证据,如家族史、饮食等。
二、治疗原则《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明确了治疗痛风的原则:(1)以治疗急性关节炎和痛风性关节炎为首要任务,同时降低尿酸水平,减少尿酸结晶沉积;(2)个体化治疗,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合并症等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3)长期管理,包括饮食调控、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
三、非药物治疗饮食调控是治疗痛风的重要一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限制酒精和糖的摄入,增加水分和蔬果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尿酸水平。
此外,减肥和适度的运动也是非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代谢状态,降低患病风险。
四、药物治疗根据《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药物治疗可分为急性期治疗、尿酸降低治疗和预防治疗三个阶段。
1. 急性期治疗:主要通过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Ds)、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炎症症状。
同时,患者还需要休息、卧床休息,并增加液体的摄入。
2. 尿酸降低治疗:尿酸降低治疗是痛风的基本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尿酸生成酶抑制剂和尿酸排泄通道的利尿剂。
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尿酸水平,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预期的降尿酸效果。
3. 预防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例,需要长期的预防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尿酸生成酶抑制剂、尿酸排泄通道的利尿剂和尿酸生成酶和排泄通道的联合治疗。
五、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是痛风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包括饮食结构调整、限制酒精和糖的摄入、增加运动量、戒烟等。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不同国家的痛风患病率不同,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数据显示,美国痛风患病率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一项基于120万英国人的健康档案大数据显示,2012年英国痛风患病率约为2.49%。
我国缺乏全国范围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基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0家医院的6 814例痛风患者有效病例发现,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男性47.95岁,女性53.14岁),逐步趋年轻化,男∶女为15∶1。
超过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
首次痛风发作时的血尿酸水平,男性为527 μmol/L,女性为516 μmol/L。
痛风患者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是关节痛(男性为41.2%,女性为29.8%),其次为乏力和发热。
男女发病诱因有很大差异,男性患者最主要为饮酒诱发(25.5%),其次为高嘌呤饮食(22.9%)和剧烈运动(6.2%);女性患者最主要为高嘌呤饮食诱发(17.0%),其次为突然受冷(11.2%)和剧烈运动(9.6%)。
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能规范医生诊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截至2015年12月,全球共有14部痛风诊疗指南发布,为痛风的诊疗和管理提供有效指导,然而对于当前我国痛风临床实践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1)国外指南中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痛风诊疗问题与我国临床医生所关注的不完全一致,如别嘌醇的超敏反应,本指南工作组所进行的前期调查显示,该问题为我国风湿免疫科医生关心的首要问题;(2)国外指南几乎未引用来自我国的痛风研究,而近年来我国不断有痛风诊疗相关的高质量研究发表;(3)国外指南中的痛风治疗药物与我国临床实践不完全相符,如苯溴马隆未在美国上市,美国痛风指南推荐促尿酸排泄应使用丙磺舒,但我国临床实践中促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为苯溴马隆;(4)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会制订的指南,尚未及时将新的痛风分类标准、新型影像诊断技术(高频超声和双源CT)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领域新证据,尤其是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证据纳入。
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一、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TCD编码为:BN Q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9.99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痹症(痛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肝肾虚痹证气血虚痹症(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痹症(痛风)(TCD 编码:BNQ010、ICD-10 编码:M19.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5)心电图(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 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八)治疗方法1. 内科基础治疗: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促进尿酸排泄、碱化尿液等。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2016 年版)一、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M10.991和高尿酸血症。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1)痛风诊断: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2)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参照2013 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疾病分型(1 )痛风分期: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 )急性期2 )间歇期3 )慢性期(2)高尿酸血症分型:参照2013 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1)尿酸排泄不良型2 )尿酸生成过多型3 )混合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或分类诊断明确根据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或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及2016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痛风诊治指南》(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 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ICD10: M10.991或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或高尿酸血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果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需特殊处理、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 3 )类风湿因子、抗“ O”( 4)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5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 等)( 6 )心电图( 7 )胸部X 线片、受累关节X 线片( 8)腹部超声(包括双肾)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 ENA AKA APF 抗CCP抗体、HLA-B27、24 小时尿尿酸、关节穿刺检查、关节双源CT和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