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列车速度限制曲线实验报告

列车速度限制曲线实验报告

列车速度限制曲线实验报告
列车速度限制曲线实验报告

火车重排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课名称:数据结构实验二 实验名称:火车重排问题 班级:20130612 学号:13姓名:李寅龙时间:2014-5-18 一、问题描述 ①问题描述 一列货运列车共有n节车厢,每节车厢将停放在不同的车站。假定n个车站的编号分别为1~n,即货运列车按照第n站至第1站的次序经过这些车站。为了便于从列车上卸掉相应的车厢,车厢的编号应与车站的编号相同,这样,在每个车站只要卸掉最后一节车厢。所以,给定任意次序的车厢,必须重新排列它们。 车厢的重排工作可以通过转轨站完成。在转轨站中有一个入轨、一个出轨和k个缓冲轨,缓冲轨位于入轨和出轨之间。假定缓冲轨按先进先出的方式运作,设计算法解决火车车厢重排问题。 ②基本要求 ●设计存储结构表示n个车厢、k个缓冲轨以及入轨和出轨; ●设计并实现车厢重排算法; ●分析算法的时间性能。 二、数据结构设计 创建队列结构和相关操作函数 typedef struct { int *base; int front; int rear; }SqQueue; int InitQueue(SqQueue &Q){ Q.base=(int *)malloc(MAXSIZE*sizeof(int)); if(!Q.base) exit(-2); Q.front=Q.rear=0; return 1;} int DestroyQueue(SqQueue &Q){//销毁队列 free(Q.base); return 1;} int QueueEmpty(SqQueue Q){//判断队空 return (Q.front-Q.rear)%100==0 ? 1: 0;} int Getfront(SqQueue Q ,int &front){//读取队头元素 if(QueueEmpty(Q)) exit(0); front=Q.base[Q.front];

化工原理干燥实验报告.doc

化工原理干燥实验报告 一、摘要 本实验在了解沸腾流化床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沸腾流化床干燥器的实验装置测定干燥速率曲线,物料含水量、床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流化床压降与气速曲线。 干燥实验中通过计算含水率、平均含水率、干燥速率来测定干燥速率曲线和含水量、床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流化床实验中通过计算标准状况下空气体积、使用状态下空气体积、空气流速来测定流化床压降与气速曲线。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流化床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 2、掌握流化床流化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测定物料含水量及床层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4、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干燥速率曲线,并确定临界含水量X0及恒速阶段的传质系数kH及降速阶段的比例系数KX。 三、实验原理 1、流化曲线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空气流量下的床层压降,得

到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如图)。 当气速较小时,操作过程处于固定床阶段(AB段),床层基本静止不动,气体只能从床层空隙中流过,压降与流速成正比,斜率约为1(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当气速逐渐增加(进入BC段),床层开始膨胀,空隙率增大,压降与气速的关系将不再成比例。 当气速继续增大,进入流化阶段(CD段),固体颗粒随气体流动而悬浮运动,随着气速的增加,床层高度逐渐增加,但床层压降基本保持不变,等于单位面积的床层净重。当气速增大至某一值后(D点),床层压降将减小,颗粒逐渐被气体带走,此时,便进入了气流输送阶段。D点处的流速即被称为带出速度(u0)。 在流化状态下降低气速,压降与气速的关系线将沿图中的DC线返回至C点。若气速继续降低,曲线将无法按CBA继续变化,而是沿CA’变化。C点处的流速被称为起始流化速度(umf)。 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气速应介于起始流化速度与带出速度之间,此时床层压降保持恒定,这是流化床的重要特点。据此,可以通过测定床层压降来判断床层流化的优劣。 2、干燥特性曲线 将湿物料置于一定的干燥条件下,测定被那干燥物料的质量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得到物料含水量(X)与时间(τ)的关系曲线及物料温度(θ)与时间(τ)的关系曲线(见下图)。物料含水量与时间关系曲线的斜率即为干燥速率(u)。将干燥速

干燥速率曲线测定实验讲义

干燥速率曲线测定实验讲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2.学习物料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3.加深对物料临界含水量Xc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4.学习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每组在某固定的空气流量和某固定的空气温度下测量一种物料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和临界含水量。 2.测定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 三、实验原理 当湿物料与干燥介质相接触时,物料表面的水分开始气化,并向周围介质传递。根据干燥过程中不同期间的特点,干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恒速干燥阶段。在过程开始时,由于整个物料的湿含量较大,其内部的水分能迅速地达到物料表面。因此,干燥速率为物料表面上水分的气化速率所控制,故此阶段亦称为表面气化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干燥介质传给物料的热量全部用于水分的气化,物料表面的温度维持恒定(等于热空气湿球温度),物料表面处的水蒸汽分压也维持恒定,故干燥速率恒定不变。 第二个阶段为降速干燥阶段,当物料被干燥达到临界湿含量后,便进入降速干燥阶段。此时,物料中所含水分较少,水分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递的速率低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气化速率,干燥速率为水分在物料内部的传递速率所控制。故此阶段亦称为内部迁移控制阶段。随着物料湿含量逐渐减少,物料内部水分的迁移速率也逐渐减少,故干燥速率不断下降。 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固体物料的种类和性质;固体物料层的厚度或颗粒大小;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空气与固体物料间的相对运动方式。 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是干燥过程研究和干燥器设计的重要数据。本实验在恒

火车调度问题PROJECT

Project1 火车车厢重排调度 年级:2014级 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姓名:王金顶 14350046 姓名:王帆 14350045 姓名:张宇航 14350069

【题目要求】 1.问题: 一列火车要将n节车厢分别送往n个车站,车站按照n,n-1,…,1的编号次序经过车站。假设车厢的编号就是其目的地车站的编号。 2.要求: 给定一个任意的车厢排列次序。重新排列车厢,使其按照从1到n的次序排列。规定重排调度时车厢只能从入轨到缓冲铁轨,或者从缓冲铁轨到出轨。【数据结构与算法】 本程序将栈的空间设为25(可以通过全局常量maxstack直接修改),栈的最大数量设为100(可以直接修改)。可以处理任意少于100个任意次序车厢的火车重排调度问题。 流程图如图1:

图1 总流程图【测试数据、结果及分析】 实验1:顺序输入 车厢节数:10 车厢顺序:1 2 3 4 5 6 7 8 9 10 测试结果如图2。

图2 实验1测试结果 测试序列重排成功,使用0个栈,返回值正常,实验程序运行良好。 实验2:倒序输入 车厢节数:10 车厢顺序:10 9 8 7 6 5 4 3 2 1 测试结果如图3。 图3实验2测试结果 测试序列重排成功,使用1个栈,实验程序运行良好。 实验3:乱序输入

车厢节数:10 车厢顺序:3 2 4 5 7 8 9 6 1 10 测试结果如图4。 图4实验3测试结果 测试序列重排成功,使用7个栈,实验程序运行良好。 实验4:乱序输入 车厢节数:25 车厢顺序:25 2 6 4 5 3 7 23 9 19 11 12 16 14 15 13 17 18 10 22 21 20 8 24 1 测试结果如图5。

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实验

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内容 (1)在一定干燥条件下测定硅胶颗粒的干燥速率曲线; (2)测定气体通过干燥器的压降。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工程意义 (2)学习和掌握测定干燥速率曲线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了解影响干燥速率的有关工程因素,熟悉流化床干燥器的结构特点及操作方法。 三、实验基本原理 干燥时指采用某种方式将热量传给湿物料,使其中的湿分(水或者有机溶剂)汽化分离的单元操作,在化工,轻工及农、林、渔业产品的加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干燥过程不仅涉及到气、固两相间的传热和传质,而且涉及到湿分以气态或液态的形式自物料向内部表面传质的机理。由于物料的含水性质和物料的形状及内部结构不同,干燥过程速率受到物料性质,含水量,含水性质,热介质性质和设备类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方法来计算干燥速率,工业上仍需依赖于实验解决干燥问题。 物料的含水量,一般多用相对于湿物料总量的水分含量,即以湿物料为基准的含水率,用ω(kg水分/kg湿物料)来表示,但干燥时物料总量不断发生变化,所以,采用以干物料为基准的含水率X(kg水分/kg干物料)来表示较为方便。ω和X之间有如下关系: X= ω ω= X 1+X 在干燥过程的设计和操作时,干燥速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例如对于干燥设备的设计或选型,通常规定干燥时间和干燥工艺要求,需要确定干燥器的类型和干燥面积,或者,在干燥操作时,设备的类型及干燥器的面积已定,规定工艺要求,确定所需干燥时间。这都是需要知道物料的干燥特性,即干燥速率曲线。 干燥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汽化的水量表示 N A=dωAdτ 式中N A——干燥速率,kg/(m2·s); ω——干燥除去的水量,kg; A——平均面积,m2; τ——干燥时间,s。 干燥速率也可以以干物料为基准,用单位质量干物料在单位时间内所汽化的水量表示 N A‘= dωG c dτ 式中G c——干物料质量,kg。因为

(完整版)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用) 实验目的: 1.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2.会处理纸带,会计算各点瞬时速度。 3.会设计表格法记录数据。 4.会用v—t图象处理数据。 实验原理: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信息.计算各时刻小车的速度,用v-t 图象寻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实验步骤: 1.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小车另一端连接纸带。 3. 启动电源,然后释放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关闭电源 4. 换上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5. 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的处理: 1.纸带的选取: (1)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做为计时起点,并记为0点。 (2)从起点0开始,每5个点(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记为1、2、3、4、5、6点。 2.采集数据: (1)用刻度尺测量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2)根据 T x x 22 1+ = υ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3. 画出v —t 图象: 实验结论: 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它们成“线性关系”. 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误差分析: 1.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 2.作v -t 图象时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 计数点编号 (从0点开始计数) 1 2 3 4 5 6 相邻两计数点间 时间间隔 t/s 0-1 1-2 2-3 3-4 4-5 5-6 0.1 0.1 0.1 0.1 0.1 0.1 相邻两计数点 间距离 x/cm x 01 x 12 x 23 x 34 x 45 x 56 1.40 1.90 2.38 2.85 3.35 3.87 各计数点的速度 v/cms -1 16.50 21.40 26.15 31.00 36.10

火车车厢重排问题,队列,c语言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算法与数据结构》试验报告[一] 专业班级10级计算机工程02 试验地点计算机大楼计工教研室学生学号1005080222 指导教师蔡琼 学生姓名肖宇博试验时间2012-4-21 试验项目算法与数据结构 试验类别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其它()试 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队列的特点及其存储方法;(2)掌握队列的常见算法和程序实现。 成 绩评定表 类别评分标准分值得分合计 上机表现积极出勤、遵守纪律 主动完成设计任务 30分 程序与报告程序代码规范、功能正确 报告详实完整、体现收获 70分 备注: 评阅教师: 日期:年月日

出 轨 入 轨 581 H 1 H 3 H 2 963 742 出 轨 入 轨 58 H 1 H 3 H 2 96 7 4321 出 轨 入 轨 5 H 1 H 3 H 2 96 87 54321 出 轨 入 轨 H 1 H 3 H 2 987654321 (a) 将369、247依次入缓冲轨 (b) 将1移至出轨,234移至 出轨 (c) 将8入缓冲轨,5移至出轨 (d) 将6789移至出轨 试 验 内 容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实验目的: (1)掌握队列的特点及其存储方法; (2)掌握队列的常见算法和程序实现。 2、实验内容: 火车车厢重排问题。 转轨站示意图如下: 火车车厢重排算法伪代码如下: 出 轨 入 轨 581742963 987654321 H 1 H 3 H 2

1. 分别对k个队列初始化; 2. 初始化下一个要输出的车厢编号nowOut = 1; 3. 依次取入轨中的每一个车厢的编号; 3.1 如果入轨中的车厢编号等于nowOut,则 3.1.1 输出该车厢; 3.1.2 nowOut++; 3.2 否则,考察每一个缓冲轨队列 for (j=1; j<=k; j++) 3.2.1 取队列j 的队头元素c; 3.2.2 如果c=nowOut,则 3.2.2.1 将队列j 的队头元素出队并输出; 3.2.2.2 nowOut++; 3.3 如果入轨和缓冲轨的队头元素没有编号为nowOut的车厢,则 3.3.1 求小于入轨中第一个车厢编号的最大队尾元素所在队列编号j; 3.3.2 如果j 存在,则把入轨中的第一个车厢移至缓冲轨j; 3.3.2 如果j 不存在,但有多于一个空缓冲轨,则把入轨中的第一个车厢移至一个 空缓冲轨;否则车厢无法重排,算法结束; 3、实验要求: 使用顺序存储队列的方式完成该实验。 二、设计分析 根据实验要求,采用队列来完成本次实验。 实验中定义了三个队列,一个用来存储输入的车厢号,另两个用来存储缓存出队顺序及序号。 三、源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20 typedef struct { int data[Max]; int front,rear; }squeue; void initqueue(squeue *&q) { q=(squeue *)malloc(sizeof(squeue)); q->front=q->rear=0; }

干燥特性曲线实验报告

洞道干燥特性曲线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洞道干燥装置和流化床干燥装置的基本结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2. 学习测定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特性的实验方法。 3. 掌握根据实验干燥曲线求干燥速率曲线、恒速阶段干燥速率、临界含水量、平衡含水量的实验分析方法。 4. 实验研究干燥条件对于干燥过程特性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在设计干燥器的尺寸或确定干燥器的生产能力时,被干燥物料在给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临界湿含量和平衡湿含量等干燥特性数据是最基本的技术依据参数。由于实际生产中被干燥物料的性质千变万化,因此对于大多数具体的被干燥物料而言,其干燥特性数据常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而取得。 1. 干燥速率的定义 干燥速率定义为单位干燥面积(提供湿分汽化的面积)、单位时间内所除去的湿分质量,即: C G dX dW U Ad Ad ττ= =- kg/(m2s) (11-1) 式中,U -干燥速率,又称干燥通量,kg/(m2s );A -干燥表面积,m2;W -汽化的湿分量,kg ; τ -干燥时间,s ;Gc -绝干物料的质量,kg ;X -物料湿含量,kg 湿分/kg 干物料 2. 干燥速率的测定方法 (1)将电子天平开启,待用。将快速水分测定仪开启,待用。 (2)将0.5~1kg 的湿物料(如取0.5~1kg 的黄豆放入60~70℃的热水中泡30min ,取出,并用干毛巾吸干表面水分,待用。 (3)开启风机,调节风量至40~60m3/h ,打开加热器加热。待热风温度恒定后(通常可设定在70~80℃),将湿物料加入流化床中,开始计时,每过4min 取出10克左右的物料,同时读取床层温度。将取出的湿物料在快速水分测定仪中测定,得初始质量i G 和终了质量iC G 。则物料中瞬间含水率 iC iC i i G G G X -= 。 计算出每一时刻的瞬间含水率i X ,然后将i X 对干燥时间i τ作图,如图11-1,即为干燥曲线。

语音控制小车实验报告

语音控制小车实验报告 专业: 学号: 姓名: 2014年01月12日

一、实验目的 语音控制小车以SPCE061A单片机为核心,采用语音识别技术,可通过语音命令对其行驶状态进行控制。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 1.通过简单的I/O 操作实现小车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功能; 2.配合SPCE061A 的语音特色,利用系统的语音播放和语音识别资源,实现语音控制的功能; 3.在行走过程中声控改变小车运动状态; 4.在超出语音控制范围时使小车停车。 二、实验内容 1、SPCE061A简介 SPCE061A是一款性价比很高的十六位单片机,使用它可以非常方便灵活的实现语音的录放,该芯片拥有8路10位精度的ADC,其中一路为音频转换通道,并且内置有自动增益电路。这为实现语音录入提供了方便的硬件条件。两路10位精度的DAC,只需要外接功放(SPY0030A)即可完成语音的播放。该单片机具有一套易学易用的指令系统和集成开发环境,在此环境中,它支持标准 C 语言编程,也支持 C 语言与汇编语言的互相调用。另外还提供了语音录放的库函数,只要了解库函数的使用,就可以很容易的完成语音的录放、识别等功能,这些都为软件开发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SPCE061A特性: 16位μ’nSP微处理器; 工作电压:内核工作电压VDD为 3.0V~3.6V(CPU),I/O口工作电压VDDH为VDD~5.5V(I/O); CPU时钟:0.32MHz~49.152MHz; 内置2K 字 SRAM; 内置32K 闪存 ROM; 可编程音频处理; 晶体振荡器; 系统处于备用状态下(时钟处于停止状态),耗电小于 2μA@3.6V; 2 个 16 位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可自动预置初始计数值); 2 个 10 位 DAC(数-模转换)输出通道; 32 位通用可编程输入/输出端口;

干燥速率曲线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⒈ 掌握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⒉ 学习物料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⒊ 加深对物料临界含水量Xc 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⒋ 学习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⒌ 学习用误差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估算。 二、实验内容 ⒈ 每组在某固定的空气流量和某固定的空气温度下测量一种物料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和临界含水量。 ⒉ 测定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 三、实验原理 当湿物料与干燥介质相接触时,物料表面的水分开始气化,并向周围介质传递。根据干燥过程中不同期间的特点,干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恒速干燥阶段。在过程开始时,由于整个物料的湿含量较大,其内部的水分能迅速地达到物料表面。因此,干燥速率为物料表面上水分的气化速率所控制,故此阶段亦称为表面气化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干燥介质传给物料的热量全部用于水分的气化,物料表面的温度维持恒定(等于热空气湿球温度),物料表面处的水蒸汽分压也维持恒定,故干燥速率恒定不变。 第二个阶段为降速干燥阶段,当物料被干燥达到临界湿含量后,便进入降速干燥阶段。此时,物料中所含水分较少,水分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递的速率低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气化速率,干燥速率为水分在物料内部的传递速率所控制。故此阶段亦称为内部迁移控制阶段。随着物料湿含量逐渐减少,物料内部水分的迁移速率也逐渐减少,故干燥速率不断下降。 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固体物料的种类和性质;固体物料层的厚度或颗粒大小;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空气与固体物料间的相对运动方式。 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是干燥过程研究和干燥器设计的重要数据。本实验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帆布物料进行干燥,测定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目的是掌握恒速段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⒈ 干燥速率的测定 τ τ??≈= S W Sd dW U '' (8-1) 式中:U —干燥速率,kg /(m 2·h ); S —干燥面积,m 2,(实验室现场提供); τ?—时间间隔,h ;

迷宫问题 火车车厢重排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数据结构实验二 实验名称:栈和队列 时间: 班级:000 学号:000 姓名:神刀公子 一、问题描述 (1)迷宫问题 ①问题描述 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心理学家把一只老鼠从一个无顶盖的大盒子的入口处放入,让老鼠自行找到出口出来。迷宫中设置很多障碍阻止老鼠前行,迷宫唯一的出口处放有一块奶酪,吸引老鼠找到出口。 简而言之,迷宫问题是解决从布置了许多障碍的通道中寻找出路的问题。本题设置的迷宫如图1所示。 入口 出口 图1 迷宫示意图 迷宫四周设为墙;无填充处,为可通处。设每个点有四个可通方向,分别为东、南、西、北。左上角为入口。右下角为出口。迷宫有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设计程序求解迷宫的一条通路。 ②基本要求 ●设计迷宫的存储结构。 ●设计通路的存储结构。 ●设计求解通路的算法。 ●设计迷宫显示和通路的显示方式。 ●输入:迷宫、入口及出口可在程序中设定,也可从键盘输入。 ●输出:迷宫、入口、出口及通路路径。 ③思考 ●若每个点有8个试探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如何修改程序? ●如何求得所有通路? ●如何求得最短通路? (2)火车车厢重排问题 ①问题描述 一列货运列车共有n节车厢,每节车厢将停放在不同的车站。假定n个车站的编号分别为1~n,即货运列车按照第n站至第1站的次序经过这些车站。为

了便于从列车上卸掉相应的车厢,车厢的编号应与车站的编号相同,这样,在每个车站只要卸掉最后一节车厢。所以,给定任意次序的车厢,必须重新排列它们。 车厢的重排工作可以通过转轨站完成。在转轨站中有一个入轨、一个出轨和k个缓冲轨,缓冲轨位于入轨和出轨之间。假定缓冲轨按先进先出的方式运作,设计算法解决火车车厢重排问题。 ②基本要求 ●设计存储结构表示n个车厢、k个缓冲轨以及入轨和出轨; ●设计并实现车厢重排算法; ●分析算法的时间性能。 ③思考 ●如果缓冲轨按后进先出的方式工作,即用栈表示缓冲轨,应如何解决火 车车厢重排问题? 二、数据结构设计 迷宫问题和火车重排问题可以通过栈与队列实现的。迷宫的进出和车厢的出入轨和缓冲轨主要是对栈与队列的判断和操作。 int empty( STLink top[],int n) /*判断是否为空*/ { return (top[n]==NULL); } int push(STLink top[],int A,int m) /*入栈*/ { STLink p; if(!(p=(STLink)malloc(LEN))) return 0; else { p->data=A; p->link=top[m]; top[m]=p; return 1; } } int pop(STLink top[],int m) /*出栈*/ { int A; STLink p;

智能寻迹小车实验报告

DIY 达人赛 基于STC89C52 单片机智能寻迹小车 实 验 报 告 参赛队伍: 队员: 2014 年 4 月

一、引言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信息革命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纵观世界范围内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每一次新的进步无不是受新技术新思想的推动。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汽车的发展逐渐趋于饱和。伴随着电子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使得汽车日渐走向智能化。智能汽车由原先的驾驶更加简单更加安全更加舒适,逐渐的向智能驾驶系统方向发展。智能驾驶系统相当于智能机器人,能代替人驾驶汽车。它主要是通过安装在前后保险杠及两侧的红外线摄像机,对汽车前后左右一定区域进行不停地扫描和监视。计算机、电子地图和光化学传感器等对红外线摄像机传来的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并根据道路交通信息管理系统传来的交通信息,代替人的大脑发出指令,指挥执行系统操作汽车。 1、来源汽车的智能化是21 世纪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汽车的智能化是以迅猛发展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科技。 2、智能汽车国外发展情况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目前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日本、欧美已有企业取得实用化成果。与国外相比,国内在智能车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单位主要是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如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沈阳自动化所等。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在1992 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先后研制出四代无人驾驶汽车。第四代全自主无人驾驶汽车于2000 年 6 月在长沙市绕城高速公路上进行了全自主无人驾驶试验,试验最高时速达到75.6Km/h。 3、我们的小车 我们做的是基于STC 8 9 C52单片机开发,主要是研究3轮小车的路径识别及其遥 控运动。

干燥速率曲线测定结果报告

背景; 干燥设备又称干燥器和干燥机。用于进行干燥操作的设备,通过加热使物料中的湿分(一般指水分或其他可挥发性液体成分)汽化逸出,以获得规定湿含量的固体物料。干燥的目的是为了物料使用或进一步加工的需要。如木材在制作木模、木器前的干燥可以防止制品变形,陶瓷坯料在煅烧两款干燥设备前的干燥可以防止成品龟裂。另外干燥后的物料也便于运输和贮存,如将收获的粮食干燥到一定湿含量以下,以防霉变。由于自然干燥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各种机械化干燥器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 一、实验目的 ⒈ 掌握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⒉ 学习物料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⒊ 加深对物料临界含水量Xc 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⒋ 学习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⒌ 学习用误差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估算。 二、实验内容 ⒈ 每组在某固定的空气流量和某固定的空气温度下测量一种物料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和临界含水量。 ⒉ 测定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 三、实验原理 当湿物料与干燥介质相接触时,物料表面的水分开始气化,并向周围介质传递。根据干燥过程中不同期间的特点,干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恒速干燥阶段。在过程开始时,由于整个物料的湿含量较大,其内部的水分能迅速地达到物料表面。因此,干燥速率为物料表面上水分的气化速率所控制,故此阶段亦称为表面气化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干燥介质传给物料的热量全部用于水分的气化,物料表面的温度维持恒定(等于热空气湿球温度),物料表面处的水蒸汽分压也维持恒定,故干燥速率恒定不变。 第二个阶段为降速干燥阶段,当物料被干燥达到临界湿含量后,便进入降速干燥阶段。此时,物料中所含水分较少,水分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递的速率低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气化速率,干燥速率为水分在物料内部的传递速率所控制。故此阶段亦称为内部迁移控制阶段。随着物料湿含量逐渐减少,物料内部水分的迁移速率也逐渐减少,故干燥速率不断下降。 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固体物料的种类和性质;固体物料层的厚度或颗粒大小;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空气与固体物料间的相对运动方式。 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是干燥过程研究和干燥器设计的重要数据。本实验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帆布物料进行干燥,测定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目的是掌握恒速段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⒈ 干燥速率的测定 τ τ??≈=S W Sd dW U ' ' (7-1) 式中:U —干燥速率,kg /(m 2 ·h ); s 燥面积,m 2 ,(实验室现场提供); τ?—时间间隔,h ; 'W ?—τ?时间间隔内干燥气化的水分量,kg 。 S ─干燥面积, [m 2] G C ─绝干物料量, [g] R ─空气流量计的读数, [kPa]

2012级算法与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18

《算法与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实验课程类别:课程内实验 实验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年级:2012级计算机大类 开课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时:18 编写依据:《算法与数据结构》实验教学大纲 修订时间:2014年2月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指导书(以下简称:指导书)是针对计算机学院所开设的对应课程的上机实验而编写的教学文件,供学生上机实验时使用。 上机的工作环境要求:Windows 2000或以上操作系统、VC++ 6.0或者其它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学生应按指导教师的要求独立完成实验,并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每一个实验,编程上机调试并且提交电子文档实验报告,以学号姓名作为文件名上传。报告内容至少包含如下内容: 1、学生基本情况: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2、实验题目、实验内容 3、设计分析 4、源程序代码 5、测试用例(尽量覆盖所有分支) 6、实验总结 一.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次实验 题目 实验 类型 基本技能训练 学 时 一线性结构综合应用基础性(1)掌握线性结构的常用操作; (2)能够应用线性结构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 10 二非线性结构综合应 用 设计性 (1)掌握树形、图形结构的插入、删除、查找等算法; (2)能够应用二叉树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 4 三查找技术综合应用设计性(1)熟练掌握查找的常用算法; (2)设计和应用查找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四排序技术综合应用基础性(1)熟练掌握常用的排序方法,并掌握用高级语言实 现排序算法的方法; (2)深刻理解排序的定义和各种排序方法的特点,并 能加以灵活应用; (3)了解各种方法的排序过程及其依据的原则,并掌 握各种排序方法的时间复杂度的分析方法。 2 二.实验说明

寻迹小车实验报告

自动寻迹小车设计报告 一、系统设计 1、设计要求 (1)自动寻迹小车从安全区域启动。 (2)小车按检测路线运行,自动区分直线轨道和弯路轨道,在弯路处拐弯,实现灵活前进、转弯、等功能 2.小车寻迹的原理 这里的寻迹是指小车在白色地板上寻黑线行走,通常采取的方法是红外探测法。 红外探测法,即利用红外线在不同颜色的物体表面具有不同的反射性质的特点,在小车行驶过程中不断地向地面发射红外光,当红外光遇到白色纸质地板时发生漫反射,反射光被装在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如果遇到黑线则红外光被吸收,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不到红外光。单片机就是否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为依据来确定黑线的位置和小车的行走路线。红外探测器探测距离有限,一般最大不应超15cm。对于发射和接收红外线的红外探头,可以自己制作或直接采用集成式红外探头。3、模块方案

根据设计要求,本系统主要由控制器模块、寻迹传感器模块、直流电机及其驱动模块等构成。 控制器模块:控制器模块由AT89C51单片机控制小车的行走。 寻迹传感器模块:寻迹传感器用光电传感器ST188检测线路并反馈给单片机执行。ST188采用高发射功率红外光电二极管和高灵敏度双光电晶体管组成。检测距离:4--13mm 直流电机及其驱动模块:直流电机用L298来驱动。L298N是一个具有高电压大电流的全桥驱动芯片,它相应频率高,一片L298N可以分别控制两个直流电机,而且还带有控制使能端。用该芯片作为电机驱动,操作方便,稳定性好,性能优良。 4.系统结构框图: 二、硬件实现及单元电路设计 1、微控制器模块的设计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采用了AT89C51位主控制器。它具有智能化,可编程,小型便携等优点。 2.光电传感器: 本次试验我们采用了ST188光电传感器,ST188采用高发射功率红外光电二极管和高灵敏度双光电晶体管组成。检测距离:4--13mm。其连接电路图如下: 3.直流电机及其驱动模块 在直流电机驱动问题上,我们采用一片L298来驱动直流电机。其连接电路图如下:

迷宫问题 火车车厢重排问题 实验报告材料

实验报告

了便于从列车上卸掉相应的车厢,车厢的编号应与车站的编号相同,这样,在每个车站只要卸掉最后一节车厢。所以,给定任意次序的车厢,必须重新排列它们。 车厢的重排工作可以通过转轨站完成。在转轨站中有一个入轨、一个出轨和k个缓冲轨,缓冲轨位于入轨和出轨之间。假定缓冲轨按先进先出的方式运作,设计算法解决火车车厢重排问题。 ②基本要求 ●设计存储结构表示n个车厢、k个缓冲轨以及入轨和出轨; ●设计并实现车厢重排算法; ●分析算法的时间性能。 ③思考 ●如果缓冲轨按后进先出的方式工作,即用栈表示缓冲轨,应如何解决火 车车厢重排问题? 二、数据结构设计 迷宫问题和火车重排问题可以通过栈与队列实现的。迷宫的进出和车厢的出入轨和缓冲轨主要是对栈与队列的判断和操作。 int empty( STLink top[],int n) /*判断是否为空*/ { return (top[n]==NULL); } int push(STLink top[],int A,int m) /*入栈*/ { STLink p; if(!(p=(STLink)malloc(LEN))) return 0; else { p->data=A; p->link=top[m]; top[m]=p; return 1; } } int pop(STLink top[],int m) /*出栈*/ { int A; STLink p;

p=top[m]; A=p->data; top[m]=top[m]->link; free(p); return A; } struct Node{ /定义队列 int data; Node* next; }; 三、算法设计 1.迷宫问题: 进入格子后,需要判断此时格子位置周围障碍物的位置,对其进行压栈,判断,然后看是否满足条件,满足就进栈,不满足就弹出,然后输出不能通过建立迷宫: typedef struct LStack { Element elem; struct LStack *next; }*PLStack; int InitStack(PLStack &S) { S=NULL; return 1; } int StackEmpty(PLStack S) { if(S==NULL)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int Push(PLStack &S, Element e) { PLStack p; p=(PLStack)malloc(sizeof(LStack)); p->elem=e; p->next=S; S=p; return 1; }

干燥速率曲线测定实验

实验7 干燥速率曲线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⒈ 了解洞道干燥器的结构,练习操作。 ⒉ 在恒定空气温度和流量条件下,测定物料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⒊ 加深对物料临界含水量Xc 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⒋ 测定恒速干燥阶段物料与空气之间对流传热系数。 二、实验原理 当湿物料与干燥介质相接触时,物料表面的水分开始气化,并向周围介质传递。根据干燥过程中不同期间的特点,干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恒速干燥阶段。在过程开始时,由于整个物料的湿含量较大,其内部的水分能迅速地达到物料表面。因此,干燥速率为物料表面上水分的气化速率所控制,故此阶段亦称为表面气化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干燥介质传给物料的热量全部用于水分的气化,物料表面的温度维持恒定(等于热空气湿球温度),物料表面处的水蒸汽分压也维持恒定,故干燥速率恒定不变。 第二个阶段为降速干燥阶段,当物料被干燥达到临界湿含量后,便进入降速干燥阶段。此时,物料中所含水分较少,水分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递的速率低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气化速率,干燥速率为水分在物料内部的传递速率所控制。故此阶段亦称为内部迁移控制阶段。随着物料湿含量逐渐减少,物料内部水分的迁移速率也逐渐减少,故干燥速率不断下降。 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固体物料的种类和性质;固体物料层的厚度或颗粒大小;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空气与固体物料间的相对运动方式。 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是干燥过程研究和干燥器设计的重要数据。本实验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帆布物料进行干燥,测定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目的是掌握恒速段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⒈ 干燥速率的测定 τ τ??≈ =S W Sd dW U ' ' (7-1) 式中:U —干燥速率,kg /(m 2 ·h ); S —干燥面积,m 2 ,(实验室现场提供); τ?—时间间隔,h; 'W ?—τ?时间间隔内干燥气化的水分量,kg 。 ⒉ 物料干基含水量 ' ' 'Gc Gc G X -= (7-2) 式中:X —物料干基含水量,kg 水/ kg 绝干物料;

火车车厢重排问题

火车车厢重排问题源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QNode { int data; struct QNode *next; }QNode,*QueuePtr; typedef struct { QueuePtr front; // 头指针,若队列不空,指向队列头元素 QueuePtr rear; // 尾指针,若队列不空,指向队列尾元素的下一个位置 } LinkQueue; int InitQueue (LinkQueue &Q)// 构造一个空队列Q { Q.front = Q.rear = (QueuePtr) malloc (sizeof (QNode)); if (!Q.front) return 0; // 存储分配失败 Q.front->next=NULL; return 1; } int EnQueue (LinkQueue &Q, int e) // 插入元素e为Q的新的队尾元素{ QueuePtr p; p=(QueuePtr) malloc (sizeof (QNode)); if(!p) return 0; //队列满 p->data=e; p->next =NULL; Q.rear->next =p; Q.rear =p; return 1; } int DeQueue (LinkQueue &Q) // 若队列不空,则删除Q的队头元素,用e 返回其值,并返回1; 否则返回0

{ QueuePtr p; if (Q.front == Q.rear) return 0; else { p=Q.front->next; Q.front->next=p->next; if(p->next==NULL) Q.front=Q.rear; int m=p->data; free(p); return m; } } int Getfront(LinkQueue &Q)//取队头元素 { if(Q.front==Q.rear) return 0; else return Q.front->next->data; } int Getrear(LinkQueue &Q)//取队尾元素 { if(Q.front==Q.rear) return 0; else return Q.rear->data; } int IsEmpty(LinkQueue &Q)//判断队列为空 { if (Q.front == Q.rear) return 0; return 1; } void Resort(LinkQueue &Q,LinkQueue *H,int k)//火车车厢重排{

化工原理实验——干燥曲线及干燥速率曲线测定实验

实验十干燥曲线及干燥速率曲线测定实验 一、实验装置 干燥器类型:洞道; 洞道截面积:1# A=× = 0.0221m2、2# A=× = 0.030m2 加热功率:500w—1500w;空气流量:1-5m3/min;干燥温度:40--120℃ 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C0=,孔板孔径d0=( m) 重量传感器显示仪:量程(0-200g),精度级; 干球温度计、湿球温度计显示仪:量程(0-150℃),精度级; 孔板流量计处温度计显示仪:量程(-50-150℃),精度级; 孔板流量计压差变送器和显示仪:量程(0-10KPa),精度级; 图10-1 洞道干燥实验流程示意图 1.中压风机; 2.孔板流量计; 3. 空气进口温度计; 4.重量传感器; 5.被干燥物料; 6.加热器; 7.干球温度计; 8.湿球温度计; 9.洞道干燥器;10.废气排出阀;11.废气循环阀; 12.新鲜空气进气阀;13.干球温度显示控制仪表;14.湿球温度显示仪表; 15.进口温度显示仪表;16.流量压差显示仪表;17.重量显示仪表;18.压力变送器。 二、物料 物料:毛毡;干燥面积:S=**2=(m2)(以实验室现场提供为准)。 绝干物料量(g):1# G C=,2# G C=(以实验室现场提供为准)。

三、操作方法 ⒈ 将干燥物料(毛粘)放入水中浸湿,向湿球温度计的附加蓄水池内补充适量的水, 使池内水面上升至适当位置。 ⒉ 调节送风机吸入口的蝶阀12到全开的位置后,按下电源的绿色按钮,再按风机按钮,启动风机。 ⒊ 用废气排出阀10和废气循环阀11调节到指定的流量后,开启加热电源。在智能仪表中设定干球温度,仪表自动调节到指定的温度。 干球温度设定方法: 第一套:长按 ——增大,设定好数值后,按键确定。 第二套:/减小,设定好后,自动确认。 ⒋ 干燥器的流量和干球温度恒定达5分钟之后,既可开始实验。此时,读取数字显示仪的读数作为试样支撑架的重量。 ⒌ 将被干燥物料(毛粘)从水中取出,控去浮挂在其表面上的水分(最好挤去所含的水分,以免干燥时间过长),将支架从干燥器内取出,将被干燥物料夹好。 ⒍ 将支架连同试样放入洞道内,并安插在其支撑杆上并与气流平行放置。注意:不能用力过大,避免使传感器受损。 7.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并记录显示仪表的显示值。然后每隔一段时间(3分钟)记录一次数据(记录总重量和时间),直至干燥物料的重量不再明显减轻为止(重量变化小于0.1克)。 ⒏ 关闭加热电源,待干球温度降至常温后关闭风机电源和总电源。 ⒐ 实验完毕,一切复原。 四、注意事项 ⒈ 重量传感器的量程为(0--200克),精度较高。在放置干燥物料时务必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仪表。 ⒉ 干燥器内必须有空气流过才能开启加热,防止干烧损坏加热器,出现事故。 ⒊ 干燥物料要充分浸湿,但不能有水滴自由滴下,否则将影响实验数据的正确性。 ⒋ 实验中不要改变智能仪表的设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