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民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及其实践价值之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65.90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试论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试论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摘要】物权行为理论在我国长期处于颇受争议的位置。
本文叙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各国对于该理论的认可程度以及具体实践,试图从利益法学的分析角度厘清物权行为理论在保护第三人与保护原权利人之间的正确取舍,以及作为法学理论所代表的专业性的价值。
【关键词】物权行为理论;利益法学;立法体例一、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现代德国法学家一般把物权行为理论概括为三个原则:区分原则,也有学者称之为物权行为独立性,有学者认为两种称呼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形式主义原则,指物权变动的独立的意思必须依据能够客观认定的方式加以确定的原则;抽象性原则,部分学者称作无因性原则,指物权变动不受其原因行为效力制约的原则。
(一)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是物权行为理论存在的基本条件,它是指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互分离,而且是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直接使物权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
买卖契约的订立,仅在当事人间发生一定债权债务关系,买卖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尚须具备其他法律行为上之要件。
此种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直接使物权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即是物权行为独立的意思表示是物权行为存在的基础。
在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中,两者的意思表示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二)物权行为理论的无因性所谓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法律效力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在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变动的结果是两个区分的法律事实,在原因行为中,当事人享有债权法上的权利,并承担债权法上的义务,而在结果行为中,当事人完成物权的变动,并发生物权排他性的后果。
简言之,合同作为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基础关系,为原因行为,完成物权变动的交付或登记行为是结果行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结果、行为的效力独立存在,并不以原因行为的效力为根据。
二、利益法学角度下的物权行为理论一项好的法律不仅仅需要符合逻辑,更重要的是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来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进步。
德国民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及其实践价值之探析的论文德国民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及其实践价值之探析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以及确认权利和救济权利的基本法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大陆法系的发源之处,德国民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和瑞士,日本及我国民国时期(现为台湾地区)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范围。
中国自清末改制以来,继受德国民法已经有一百余年,德国民法中的许多概念和制度都为我国所直接借鉴,从而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较为完善和能够适应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法律。
但是,作为传统民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的物权行为理论,我国立法对此却持有保留的态度。
其原因何在?物权行为理论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事实上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民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一)物权行为的由来物权行为理论肇始于德国普通法时期的普通法学。
其创始人为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萨维尼。
19世纪初,萨维尼在讲学时发表了其关于物权行为最初理论。
物权行为的概念最早由萨维尼在其1840年出版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但萨维尼在提出物权行为的概念后,并未明确界定其内涵。
《德国民法典》的起草者虽然采用了物权行为理论,并在其第一草案中曾使用了“物权契约”的用语,但后来认为其不够精确,遂改用“物权合意”。
关于物权的概念,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国内的主要学说有效果说,目的说,要件说和内容说。
其中内容说较有说服力,认为“物权行为,为物权之设定,移转为直接内容的法律行为。
”①无论争议如何,所能达成的共识是物权变动的合意为物权行为的基本要素。
物权行为理论包括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以及物权变动的形式主义原则。
(二)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即物权行为的“区分原则”,有学者亦成为“分离原则”。
德国学者萨维尼关于物权行为独立性的主张是通过观察行人向乞丐的施舍而获得的。
当某人向乞丐赠与一枚硬币时,正当原因与交付同时发生。
物权行为理论在立法实践和民法理论建设中的地位物权行为理论在民法理论架构中的地位和价值的具体表现为交易之物债二元逻辑结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物权行为理论框架探讨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作为一种物权变动制度的理论基础,物权行为系统理论为德国民法所创制。
德国法学理论首先承认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区分即物债二元结构,物权行为是处分行为的最主要的部分。
物权行为理论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被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纳。
一、物权行为理论框架之理解(一)什么是物权行为第一,物权行为的来历:首先,罗马法系的相关理论:罗马法学说汇纂体系提出了物权变动学说,即物权变动的原因与形式要相互区分,但物权变动的结果必须与其原因行为一致。
其次,法律行为理论的诞生。
胡果·格老修斯等法学家在提出意思表示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法律行为理论。
最后,物权行为理论的创立。
19 世纪,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在学说汇纂体系之物权变动理论与法律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物权行为理论。
第二,物权行为的概念。
物权行为,是指以物权的设立、变更或消灭为目的的法律行为。
这一定义从物权行为的目的和效果角度揭示了其内涵,它是具有处分意思表示的法律行为。
物权设立、变更或消灭的原因行为本身不是物权行为,也不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
一个交易行为,由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组成。
比如房屋买卖交易为例,房屋出卖人和买受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行为是债权行为,只是设定双方的债权债务而已,还没有设定或变更物权;房屋买受人按照合同约定将房屋所有权转移给买受人的行为是物权行为,决定了物权主体的变动。
第三,物权行为的法律要件。
物权行为作为法律行为的一种,除了具备法律行为的一般要件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别要件。
1.成立要件:行为主体,物权行为的主体;行为标的,物权的客体;意思表示,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
2.生效要件:行为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必须一定形式表示,即登记或交付;物权的客体必须独立、特定的;行为主体必须享有处分权;不违反法律或者公序良俗。
物权法论文:物权法中物权行为理论的适用性-法律物权法论文:物权法中物权行为理论的适用性摘要:物权行为理论具有多种特性,这一理论是德国民法体系中的标志性建筑,对于德国物权法乃至于整个世界物权法的制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从这一理论诞生之后,就成为了学界讨论的重点。
本文主要针对物权法中物权行为理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物权法;物权行为理论;适用性德国民法中提出的物权行为,对世界各国物权法理论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物权法》编制时,对是否使用物权行为理论进行深刻地探讨,法学家们各抒己见,观点不一,到今天依旧无法定论。
本文对物权行为理论对我国适用性做出辨析,认为物权行为理论应该被我国民法采纳。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内涵德国法学家萨维尼首次提出的物权行为理论主要包含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又被称为是分离原则,是指物权的转换需要一个脱离交易、赠送、买卖等债权行为之外,而以物权变动为基础的法律规定,从而在理论体系内,物权行为的存在不包含在债权行为之内。
德国民法中,物权行为无因性是以独立性为基础的,没有分离,即没有抽象性。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效力不受自身原债权行为的约束,债权行为的发生、撤销或者失效,也不能影响到物权行为正常运作,依旧可以独立地行使物权变动的法律条例。
由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物权行为不仅在其表面形态上存在独立性,而且在行为效力上也具备独立性。
物权发生变动与否,没有必要找到其原因行为才对法律效力作出判断,只需要从物权行为着手即可证实。
二、物权行为理论之辨析1.德国民法典》是以物权行为理论为基础德国民法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了以大陆法系的物权和债权二分权利,总则编中和法律行为有关的概念是从物权与债权行为中提取而形成的上位概念。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是法律行为的基础,如果物权行为不具备独立性,那么其法律行为将无法进行;如果债权行为包括了大部分的法律行为,那么总则编中法律行为的出现将会变的没有依据。
关于物权法原则的认识误区和实务影响——从德国物权法角度的思考[德]谢立敏*内容摘要 “物权”中的“物”不应当排除属于“无体物”的权利,“物权”的范围应当仅仅依照其基本法律特征来界定,不受物理特征限制。
“物权法定”不应仅限于立法者的“创设”,也可以由司法裁判来“被动确认”。
新物权的确认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拘泥于名称。
“让与担保”的本质是所有权的担保运用,并非需要创设的非典型担保物权,参照适用担保物权的现有规则有违各方的意思自治和真正利益诉求。
在现有物权法体系接受“分离原则”但拒绝“无因原则”的框架下,“物权行为”需要依靠“债权行为”的规则(如债权合意)来促使其成功,现有的债权和民法总则的规定尚不能满足其全部需求。
“无因原则”的反向理解(“有因原则”)应注重对因果关系的正确分析,其并非担保物权从属性的理论基础。
对物权法原则的解释应当宜“宽”不宜“严”,尽可能为实务留下空间。
关键词 物权法原则 有体物 物权法定 让与担保 无因原则如果要历数和比较中国现代民法体系建设的里程碑,《物权法》(本文出现的法律名称,若无特别注明,均指中国法律)的出台及其在实务中发挥的作用不逊于《民法典》的意义。
在民法学的早期讨论中,作为对大多数学者来说都比较陌生的一个分支,物权及其相关法律的确立和发展要付出比其他民法领域更大的努力和艰辛,因为它更脱离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直观感受和需求,高度依赖抽象搭建的理论体系甚至学者和立法者的“创造”及其配套设施的建立。
例如,即使是没有学习过法律的普通人也会在日常购物时自然而然地想到合同怎么约定的问题,但是在谈到房* 德国大陆集团大中华区总法律顾问、法学博士,德国执业律师、仲裁员。
192产买卖的时候就很难理解,更不要说主动想到预告登记的作用以及抵押对于产权的影响等等,而没有相关登记制度的建立,这一切就又都是空中楼阁了。
正是由于基本原则对于物权法的重要性,物权法拥有并高度依托比其他民法领域更繁多的相关原则来建设和发展自己的体系。
物权行为理论LT1.物权独立意思表示的发现,使得法律关系理论最终臻于完善。
萨维尼之前,德国私法理论中只有一般的意思表示理论,即将当事人行为结果的根源确定为当事人一个笼统的私法上意思表示的理论。
萨维尼进一步提出,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泛泛的私法上的意思表示,而是具体的、表现不同私法效果(即不同权利变动)的意思表示,如设定债权关系的意思表示、设定物权关系的意思表示、设定人身权关系的意思表示等等。
这一发现,明确了当事人不同民事权利变动的根源在于其不同的意思表示,不同的意思表示产生不同的法律关系,不同的法律关系产生不同的法律制度。
萨维尼的这一贡献,最终使法律行为理论成为科学,也使法律关系理论臻于完善。
在萨维尼的法律行为理论和法律关系理论中,以当事人独立的意思表示为基本内容的物权行为理论,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对这一理论的承认,使法律行为规则成为民法典总则的要组成部分,也使民法典总则成为民法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如果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法律行为理论和民法总则理论都无法建立。
2.物权行为理论的区分原则,为物权法规定物权变动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法国民法典体系以债权变动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结果的“一体主义”调整方式,不但在法理上有明显的漏洞,而且在实践上妨害交易秩序安全。
物权行为理论否定这一做法,认为物权变动需要独立的法律事实,从而在立法上彻底区分了物权法和债权法,合理地解决了物权变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因为,债权的本质是相对权,它的变动对第三人没有排斥的效力;而物权的本质是绝对权,它的变动必然对第三人具有排斥效力。
而且由于物权效力优先于债权,所以,债权的变动不能当然发生物权变动的结果,物权变动在法律上必须另有法律事实支持。
与法国民法相反,区分原则将一个交易区分为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按照不同的法律规则处理。
这种区分主义的调整方式,似乎不太直观,但是在法理上更科学,实践效果更为积极。
一体主义的调整方式,在法理上和实践上的缺陷十分鲜明。
物权行为理论学说整理及评析111030024 葛文怡法学院1.有关“分离原则”的争议①肯定说认为,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不能被认定为债权行为的财产关系上的物权行为,如抛弃所有物的行为、设立抵押权的行为等。
即使是在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并存的情况下,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也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因为物权行为有不同于债权行为的特征。
❀我认为,该理论使得民法的体系更加清晰,富有逻辑性。
因为接受了物权行为理论,德国民法典才避免了法国民法典体系不清的弊端。
这使物权行为的理论对法典主义立法的技术意义得以凸现,正如德国法学家的思路,“用抽象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思辨性的概念,虽然不那么显而易见也不那么接近生活,但借助它们可以把庞杂的现实生活关系依法律技术归纳调整,从而建立起层次清晰的可以控制的法律体系”。
另外,物权行为的客观性决定了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其独立性主要可从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别中得到说明:其一,性质不同。
物权行为是一种处分行为,直接发生支配型财产权设定以及一切财产权变更或者消灭效果,债权行为是一种负担行为,发生债法上给付义务的效果,具有相对效力。
其二,与标的物的关系不同。
物权行为绝大多数条件下,系对标的物的直接控制与支配,债权行为不能对标的物实施任何形式的支配与控制,只能发生请求权。
其三,行为发生上不同。
物权行为实行法定主义,债权行为注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实行任意主义。
其四,产生的法律关系不同。
物权行为服务于物权上的法律关系,债权行为则导致债权债务关系的发生。
可见,物权行为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是债权行为不能涵盖的。
②否定说认为,移转物权的合意实际上是学者虚构的产物,是“凌辱实际生活的学说”,现实当中并不存在。
此外,反对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还有:(1)该原则人为地割裂了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必然联系,完全是人为的拟制,有违生活常理;(2)依该原则在原因行为无效时原所有权人虽然可以依不当得利的规定向物之取得人请求返还,但不当得利的规定并不足以保护原所有权人的利益。
德国民法中物的探讨德国民法典第90条至第103条对权利客体的几个相关问题的规定是简短的,主要限于有形的权利客体(物),而对无形的权利客体(权利)却未加以规定。
从内容方面来看,第90条至第98条是有关物的规定。
在仔细阅读了其他参考资料之后,下面,我对有关权利客体之物的制度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物的定义关于物的定义豍,各国法律规定和学者论说各有不同。
德国民法典第90条规定:“法律意义上的物只是有体的标的”;胡长清同志指出:在吾人可能支配的范围之内,除人类之身体之外,能独立为一体之有体物也;梅仲协:物者,与人类有关的一切具有确定界限的有体物;史尚宽认为:物者,所谓有体物和物质上都能支配的自然力;李宜琛认为:物者,存于吾人身体之外部,能满足吾人社会生活的需要,且有支配之可能者;王伯琦认为:人力能控制而独立成为一体之有体物。
通过比较上述定义可知,分歧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否仅限有体物德国民法典的规定、胡长清、梅仲协和王伯琦所强调的有体物是相对于无形的权利来说的,他们认为权利是无体物,而不应当包括在物的概念之内。
至于固体、液体、气体、电气和自然力,只要能为人们所支配,并用来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均可称为物。
而其他未限定于有体物的观点中,他们所认为的无体物并非指权利,而是指电、光、热等。
通过分析我们可知,各种观点只是说法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
只要能够为人类所支配的,即使没有一定的形体,也与有体物一样可归类于物的概念之内。
豎所以物就是在空间上有限度的,在事实上是可控制的标的。
豏这一限定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物”之上才可能存在“物”权。
由此可以看出,物是一个可以划定界限的部分,以空间上的维度为特征。
但物并不包括权利在内。
(二)是否包括人的身体按照当今德国法学界的观点,有生命的身体不是物,因为其与人格权的观念格格不入。
但已分离出去的身体的部分(如剪掉的头发,拔掉的牙齿,贡献出的血,可移植器官)则具备了成为物的可能性。
德国物权法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弗克兰·闵策尔主讲人:弗克兰·闵策尔(科隆大学教授)主持人:程啸(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时间:2001年10月8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程:今天是本学年“民商法前沿”系列论坛的第七讲,“民商法前沿”系列论坛是由我们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和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旨在活跃我院民商法学的学术气氛,推动民商法理论研究的深入。
本次活动将邀请国内外民商法理论界、立法、司法及实务界的专家学者介绍民商法理论前沿问题、最新立法进展和动态以及实务中有重大影响的争议问题、疑难案例。
每次演讲的内容都将安排专人整理,在征得演讲人同意之后在“中国民商法网”()上发布。
不久前,我们请到了慕尼黑大学的雷盖伯先生为我们介绍德国的物权法,今天,则由科隆法学院弗克兰·闵策尔教授演讲,主题是德国物权法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闵策尔教授的演讲。
(掌声)闵策尔:这是一个比较突然的要求,我没有作什么准备,又没有什么书在手里,也没有什么图书馆可以用。
你们知道法学家的工作最需要图书馆,而这里却没有德国的图书馆可以用。
最初王利明教授让我讲德国物权法的抽象原则这个问题,我吓坏了;刚才在路上又对我说让我讲德国的债法改革,我更吓坏了。
物权法这方面的内容我知道一点,刚参加完一个会议,讨论了这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感兴趣,但是跟所有的德国法学家一样,我也知道一些,当然,为什么不喜欢这个问题,我马上会说明。
至于债权法的改革,我知道的就少多了,因为实际上这还是一个没有出来的东西。
我只能算半个德国的法学家,我讲的是中国法而不是德国法,因此虽然我知道在立法领域他们在搞这个东西,但是他们具体搞的是什么,有什么计划,我就不太清楚了。
当然我也知道一点,但是肯定比你们几个研究这个问题的人少得多。
所以请你们原谅。
物权法这个问题在你们中国现在是一个热点,这个你们都知道,中国准备这个物权法已经有两个草案。
德国民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及其实践价值之探析作者:苏策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30期摘要物权是民法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权利。
物权行为理论是传统民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物权法律之宏伟大厦得以构架的地基。
要深刻理解物权之本质,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物权行为理论。
本文将对物权行为理论做出深刻全面的剖析,以期对研究物权的同行提供更加精确的研讨资料。
关键词德国民法物权行为理论独立性无因性作者简介:苏策,郑州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001-02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以及确认权利和救济权利的基本法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大陆法系的发源之处,德国民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和瑞士,日本及我国民国时期(现为台湾地区)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范围。
中国自清末改制以来,继受德国民法已经有一百余年,德国民法中的许多概念和制度都为我国所直接借鉴,从而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较为完善和能够适应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法律。
但是,作为传统民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的物权行为理论,我国立法对此却持有保留的态度。
其原因何在?物权行为理论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事实上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民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一)物权行为的由来物权行为理论肇始于德国普通法时期的普通法学。
其创始人为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萨维尼。
19世纪初,萨维尼在讲学时发表了其关于物权行为最初理论。
物权行为的概念最早由萨维尼在其1840年出版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但萨维尼在提出物权行为的概念后,并未明确界定其内涵。
《德国民法典》的起草者虽然采用了物权行为理论,并在其第一草案中曾使用了“物权契约”的用语,但后来认为其不够精确,遂改用“物权合意”。
关于物权的概念,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国内的主要学说有效果说,目的说,要件说和内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