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docx
- 格式:docx
- 大小:328.38 KB
- 文档页数:86
宝鸡的大城市规划思路一、引言宝鸡作为陕西省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城市规划思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等方面,详细阐述宝鸡的大城市规划思路。
二、城市发展目标1. 经济发展目标: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人口发展目标:合理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人口结构优化。
3. 城市空间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和优化。
三、空间布局1. 中心城区:以宝鸡市政府所在地为核心,建设现代化的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和行政中心。
2. 城市副中心:合理规划城市副中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商务金融等,分担中心城区的功能压力。
3. 城市扩展区:合理划定城市扩展区,引导城市向周边发展,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
4. 乡村振兴:注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交通规划1. 城市道路网:建设高效便捷的城市道路网,合理规划主干道和支路,提高交通流动性和通行效率。
2. 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公交等,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3. 环城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环城高速公路,提高城市的交通联通性和区域交通便利性。
4. 绿色出行:鼓励和支持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等,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改善交通环境。
五、生态环境1. 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宝鸡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2. 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增加绿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3.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规划水源地和水生态系统。
六、公共设施1. 教育设施: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和覆盖面,满足市民对教育的需求。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城市规划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宝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4.26•【字号】宝政发〔2013〕18号•【施行日期】2013.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城市规划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宝鸡市城市规划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4月9日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宝鸡市人民政府2013年4月26日宝鸡市城市规划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宝鸡市城市规划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本市城市规划区的民房建设规划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具体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
本办法所称民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独立拥有土地使用权属证件的居民个人(家庭)投资,新建、改建、翻建、维修仅供其本人(家庭)居住生活的低层建筑,包括新建、改建、翻建、维修现有住房的围墙、大门、楼梯等附属构筑物或设施。
新建:指在宅基空地上建设房屋。
改建:指在现有宅基地范围,拆除现状建筑,变更原建筑结构或四址重新建设房屋或在原建筑基础上加层、加高。
翻建:指原有建筑拆除后,按原基础、原结构、原面积、原高度建设房屋。
维修:指对原有房屋局部进行墙体加固、整饰或屋面维修维护。
本办法所称居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和农业户口的村民。
第三条市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民房建设规划管理工作,委托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高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规划区民房建设规划许可工作。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宝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宝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4.09•【字号】•【施行日期】2009.04.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宝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宝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四月九日宝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工作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陕政办发[2009]14号)和省政府把我市列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城市(陕国土资函[2008]87号)的批复等文件精神,为了做好市、县(区)、乡(镇)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长远规划与当前建设的关系,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耕地保护,统筹安排各行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合理有效利用,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修编原则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
正确处理农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推进耕地保护由重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保护转变,切实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落实。
宝鸡新城市规划2008-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第三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第五节城乡建设标准第六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第七节产业布局规划第八节综合交通规划第九节旅游规划第十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第十一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第十二节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协调发展建议第十三节市域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建议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结构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第九章中心城区城市景观与特色规划第十章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第七节供热工程规划第八节环卫设施规划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第一节抗震工程规划第二节防洪工程规划第三节消防工程规划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建设时序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第十七章附则附表1: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附表2: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附表3: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附表4: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附表5: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附表6: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促进宝鸡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指导宝鸡市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经SXSZF批准,宝鸡市人民政府对《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进行修订,编制《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2号)、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国办函(1999)31号)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2002]11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规[2003]119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4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5号)5、《SXSZF关于宝鸡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陕政函[2008]175号)6、《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7、《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2007-2020)》8、《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9、《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三条指导思想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地方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Word 文档排版要求
一、要求
(一) A4 ,上下距 2.5 厘米,左右 2.54 厘米,表格等
横向。
(二)眉、脚:眉 1.5 厘米;脚 1.75厘米。
(三)行距:27。
(四)在下居中,格式小 4 号宋体“ 1”,“ 2”,“3”,⋯⋯。
数左右各主一条,如―1―;空白和空白以后的不。
二、正文
(一)文章(宋体,二号,加粗,行距行距 34,居中),除法、章名称加名号外,一般不用点符号,下空一行
(二)一, 3 号宋体
(三)二 3 号楷体
(四)三 3 号仿宋—GB2312
(五)四 3 号仿宋—GB2312
即:构次序数,第一“一” ,第二“ (一)”,第三“ 1.”,第四“( 1)”,第五“①”。
所有独立成行,不加点所有独立成行,不加点。
(六)正文
1.正文字体仿宋 GB2312三号,每排 22 行,每行排 28 字(行空距固定 30),阿拉伯数字 TimesNewRoman。
2.落款在距正文2--4 cm(一行之外),端正(盖章准:年盖
月)。
3.成文日期用汉字将年、月、日标全;“零”用“〇” 。
三、附件
文件资料如有附件,在正文下一行左空 2 字用 3 号仿宋—GB2312
字标识“附件” ,后标全角冒号和名称。
附件如有序号使用阿拉伯
数字(如“附件 1:ⅹⅹⅹⅹⅹ” ) ;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
四、表格采用Excel 电子表格。
要求:字形为仿宋—GB2312字;标题为16 号加粗,表头为12
号,内容为10 号(容量较大的个别表格按实际需要设计);页码在
下居中,格式为8 号字体。
宝鸡蔡家坡小城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宝鸡蔡家坡小城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长川区,地处于宝鸡市区东南部,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目前,该地区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规划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制定并实施宝鸡蔡家坡小城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规划目标1.提升宝鸡蔡家坡小城的整体形象和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城市;2.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提高用地利用率;3.定位蔡家坡小城为宝鸡市的副中心,提供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综合服务;4.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5.设计人性化城市交通,提高交通运输效率;6.保护和提升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原则1.整体性原则:规划要以整体、系统的思维进行,通过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创新原则: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创新科技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城市智能化、信息化建设;3.人性化原则:规划要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4.生态环保原则: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强调生态建设,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5.可行性原则:规划要符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条件和可行性要求。
四、规划内容1. 城市结构规划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将城市划分为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住宅区、工业区、公共服务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并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的位置和规模,使之互相衔接、协调发展。
2. 基础设施规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重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供应等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3. 建筑风格规划根据宝鸡蔡家坡小城的特点和地域文化,规划建筑风格,注重保护和弘扬当地文化遗产,打造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 绿化环保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绿化和环保,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园的布局,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凤县古称凤州,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4′19″-107°10′26″,北纬33°34′50″-34°18′13″。
东与本省太白县交界、南与勉县、留坝县接壤,西与甘肃省天水市、两当县为邻,北与宝鸡市、陈仓区相连,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
凤县距西安市297公里,宝鸡市102公里,汉中市162公里。
宝成铁路穿境而过,县内铁路总长90公里,设有七个火车站,316国道、212省道以及眉凤公路等国道、省道与地方道路相会其中,四通八达。
2.气候凤县处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南侧,属于暖温带半温润山地气候区,鉴于山地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小气候差异大。
全县年总辐射平均为10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为1840小时,光热条件不足。
年平均温度11.4℃,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无霜期227天。
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613.2毫米。
年均湿润指数为0.74,最大积雪厚度9厘米,最大冻土深度39厘米,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南风,平均风速0.7米/秒。
3.地形地貌凤县地处秦岭山地,境内峰峦重迭,山势陡峭。
县境内地貌单元由北秦岭中低山、中秦岭中低山和山间断陷盆地三部分组成。
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平均海拔约在900-2700米之间。
最高峰为唐藏乡辛家山之透马驹峰,海拔2738.7米,最低处为温江寺乡两河口,海拔915米。
流域内山间断陷盆地较多,其中较大的有东河桥盆地和凤州盆地。
嘉陵江两侧山麓海拔为1400-1800米,相对高度为500-800米,河谷密布,山坡陡峻,多为30°-40°。
由于过度垦植及滥伐山林,岩石裸露地表,风化强烈,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
4.水系及水资源凤县属长江流70域,有1公里以上河溪714条,总长2394.4公里,密度0.75公里/平方公里。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宝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9.27•【字号】•【施行日期】2009.09.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宝鸡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宝鸡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2009-2012)县域工业是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是小城镇发展和繁荣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动力,也是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四个第一”和实现“五大突破”战略举措。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催生县域工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是今后一段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了加快推进全市县域工业化的进程,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结合我市县域工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我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全市各级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县域工业化朝着增长主体民营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增长区域园区化的方向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十一五”以来,我市县域工业快速发展。
到2008年,县域工业总产值达到594亿元,年均增长22%,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县域GDP的43.9%。
县域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增长点。
2、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营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十五”期间,全市县属工业企业和乡村集体企业基本实现了产权改革和体制转换。
在国家和省、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鼓舞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加速催生。
截止2008年底,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5.48万户。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6.4%。
3、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宝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9•【字号】宝政发〔2024〕3号•【施行日期】2024.0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宝鸡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宝鸡市人民政府2024年2月29日宝鸡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一四五十”战略,以“三个年”活动为统揽,扎实推进“十项重点任务”,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加快建设副中心、全力打造先行区,奋力谱写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和7.5%,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粮食产量145万吨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2%以上、力争“十四五”以来累计降低10%左右。
三、主要任务(一)推进工业强市,着力蓄积增长势能。
积极推进创新驱动。
持续构建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体系,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积极创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工艺提升、科研人才引进培养投入,积极承担产业链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支持秦川机床牵头创建国家工业母机创新中心,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户以上。
宝鸡未来十年城市规划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第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策略1.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重点保护“山、塬、水、林、城”的空间格局,确定需要保护和控制的重要资源环境要素,明确空间管制要求,作为城乡各级居民点空间发展的前提。
2. 以层级优化为重点根据市域资源环境条件和城镇发展条件,将市域北、南、中部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发展区域,采取差异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的城乡发展格局。
3. 以统筹协调为核心研究区域整体发展格局,合理确定市域空间结构,协调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关系,建立城乡互补的生态格局和市域协调的空间格局,为市域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 以设施提升为支撑完善覆盖城乡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力度,全面提升乡村地区各类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平等享有社会福利。
第二条城镇化发展策略1. 差异发展:将市域划分为北、中、南部三区,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
2. 北部地区陇县、千阳县和麟游县:根据资源环境特征,兼顾资源采掘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选择重点城镇发展。
3. 中部地区市区、凤翔县、扶风县、岐山县和眉县:鼓励中心城镇极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兴增长点。
4. 南部地区太白县和凤县:采取内聚外迁策略,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山地区农村梯度转移,提升重点城镇的服务水平。
第三条乡村发展策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引导农村居民点发展和建设,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和政策措施。
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第四条管制要素为促进宝鸡市域城乡建设的整体发展,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对河湖湿地生态敏感地区、秦岭北麓生态敏感地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和矿产资源密集地区等控制要素提出空间管制措施。
宝鸡市渭滨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录第一章现状概况 ............................................................................................................. - 4 -第一节城市概况................................................................................................. - 4 -第二节城市绿地现状 ......................................................................................... - 6 -第二章规划解读 ........................................................................................................... - 16 -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 ....................................................................................... - 16 -第二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 17 -第三节相关片区规划 ....................................................................................... - 20 -第三章规划总则 ........................................................................................................... - 21 -第一节规划编制意义 ....................................................................................... - 21 -第二节规划依据............................................................................................... - 22 -第三节规划范围............................................................................................... - 22 -第四节规划目标............................................................................................... - 22 -第五节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 - 22 -第六节规划基本对策 ....................................................................................... - 23 -第七节规划绿地指标体系 ................................................................................ - 24 -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 - 26 -第一节城区生态结构 ....................................................................................... - 26 -第二节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 - 27 -第五章绿地分类规划 .................................................................................................. - 27 -第一节公园绿地(G1)规划.......................................................................... - 27 -第二节生产绿地(G2)规划.......................................................................... - 36 -第三节防护绿地(G3)规划.......................................................................... - 36 -第四节附属绿地(G4)规划.......................................................................... - 38 -第五节其他绿地(G5)规划.......................................................................... - 39 -第六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 ..................................... - 39 -第六章绿地系统景观特色规划 ................................................................................... - 40 -第一节景观特色规划原则 .............................................................................. - 40 -第二节景观特色塑造 ..................................................................................... - 40 -第三节规划措施............................................................................................. - 40 -第七章树种规划 ......................................................................................................... - 41 -第一节规划原则............................................................................................. - 41 -第二节城市所处的植物地理位置................................................................... - 41 -第三节技术经济指标控制.............................................................................. - 41 -第四节基调树种、骨干树种选定................................................................... - 41 -第五节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 41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 42 -第一节概述 .................................................................................................... - 42 -第二节规划原则 .............................................................................................. - 42 -第三节现状分析 .............................................................................................. - 43 -第四节规划的目标........................................................................................... - 43 -第五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43 -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 - 45 -第一节古树名木现状 ..................................................................................... - 45 -第二节保护意义............................................................................................. - 46 -第三节保护措施............................................................................................. - 46 -第十章防灾避险规划.................................................................................................. - 47 -第一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概述 ...................................................................... - 47 -第二节避灾绿地规划要点.............................................................................. - 47 -第三节渭滨城区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 47 -第四节防灾绿地设施配置.............................................................................. - 50 -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 51 -第一节规划原则及期限 ................................................................................. - 51 -第二节近期建设规划目标和重点................................................................... - 51 -第三节远期建设规划目标和重点................................................................... - 51 -第十二章城市绿线管理导则 ...................................................................................... - 52 -第一节绿线管理内容...................................................................................... - 52 -第二节绿线控制要求...................................................................................... - 53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 .............................................................................................. - 53 -第一节规划实施条件...................................................................................... - 53 -第二节规划实施措施 ........................................................................................... - 53 -第一章现状概况第一节城市概况一、地理位置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宝鸡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12.02•【字号】宝政办发〔2023〕48号•【施行日期】2023.12.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宝鸡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各有关单位:《宝鸡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意见》已经2023年第19次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12月2日宝鸡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一四五十”战略,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商贸流通、服务生产生活、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商品供给体系适配性,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市委全会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副中心、全力打造先行区”总体目标,以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为统领,以深化商贸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专业化、现代化、智慧化为导向,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建设,采取改造提升、退城进园、规划新建等方式,整合市场资源、丰富商贸业态,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激活专业市场经济集聚力、区域辐射力和产业带动力,着力构建立足宝鸡、面向周边、辐射西北、要素齐全、功能先进、现代一流的专业市场体系。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持等作用,深化商贸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动专业市场提质增效。
(二)坚持分层分类,整体布局。
统筹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建设实际和发展需求,依据市场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加强顶层设计,“一盘棋”规划市场体系,精准分层分类,优化整体布局,促进市场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宝鸡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1. 引言宝鸡市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些矿产资源,宝鸡市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规划,制定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本文将介绍宝鸡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内容和重点。
2. 矿产资源概况宝鸡市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等。
其中,煤炭是宝鸡市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
此外,宝鸡市还有一些稀土矿、金矿、银矿等贵重金属矿藏。
3.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目标宝鸡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目标包括:•优化矿产资源配置,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实施矿山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矿业科技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水平;•培育矿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宝鸡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4.1 矿产资源勘查和评价宝鸡市将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评价力度,提高对矿产资源储量和质量的了解程度。
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吸引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参与勘查和评价工作。
4.2 矿山环境保护宝鸡市将加强对矿山环境的保护监管,制定严格的矿山环境管理规定,加强对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同时,对超标排放和环境破坏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4.3 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宝鸡市将鼓励矿业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进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创新,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促进矿业科技进步。
4.4 矿业经济发展宝鸡市将积极培育矿业经济增长点,推动矿业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通过加大对矿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矿业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5. 矿产资源保护与管理为了保护和管理矿产资源,宝鸡市将建立健全矿业权益保护机制,完善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
同时,加强对矿业企业的监管,严禁非法探矿和采矿行为。
对于需要保护的矿产资源区域,将划定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宝鸡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7.16•【字号】宝政办发〔2024〕24号•【施行日期】2024.07.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城市环境保护正文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宝鸡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宝鸡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年7月16日宝鸡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依据生态环境部2024年2月颁发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建设指标》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管理规程》等相关规定,按照《宝鸡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市委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力,在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谋划和发展生态文明重大工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保障和统筹协调方面明显提升,形成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集约节约的生态经济体系、和谐安全的生态安全体系、幸福健康的生态生活体系、高效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
力争2024年底,建设指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建设指标》要求,2025年继续巩固提升,2026年达到申报要求。
二、主要任务与措施(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按照《宝鸡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夯实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合力。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持续抓紧抓实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责任追究。
宝鸡市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时间:2011-02-17 15:16:00 来源:作者: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区中小学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适应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需要,发挥公共财政的投资效益,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使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结构、城市规模相协调,根据《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宝鸡市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2009-2020年)》。
第一章规划概述一、规划范围宝鸡市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范围为《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建设用地范围,西到渭滨区太寅村,东至陈仓区五一村,北到蟠龙塬硖石——凤翔一级公路以南,南至渭滨区益门堡。
规划总面积143平方公里。
二、规划依据(一)《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二)《宝鸡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三)《国家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四)《汶川地震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地震后学校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08-28号>》(六)《宝鸡市高新东区Ⅰ、Ⅱ、Ⅲ期控制性详细规划》三、规划时限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近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第二章现状概况一、人口概况城区现有常住人口91.56万人。
其中:金台区32.28万人,渭滨区40.14万人,陈仓区19.14万人。
流动人口大约8万人。
二、中小学概况城区现有普通中小学167所,在校学生134716人。
其中小学115所,在校学生61461人;初中32所,在校学生38208人;高中20所(部),在校学生35047人。
(一)中小学现状1.小学现状:县区学校数量班级数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师生比占地面积(平方米)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平方米)金台区 36 463 23992 1158 1:21 262595 102904 10.95 4.29渭滨区 38 502 24863 1393 1:18 222621 116987 8.95 4.7陈仓区 41 331 12606 760 1:17 235314.88 80695 18.7 6.4合计 115 1296 61461 3311 1:19 720530.88 300586 11.72 4.892.初中现状:县区学校数量班级数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师生比占地面积(平方米)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平方米)金台区 11 250 14180 786 1:18 167341 103883 11.80 7.33渭滨区 13 304 15511 927 1:17 148137 61916 9.55 4.0陈仓区 8 139 8517 512 1:17 71088.86 30249 8.5 3.6合计 32 693 38208 2225 1:17 386566.86 196048 10.12 5.133.高中现状:县区学校数量班级数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师生比占地面积(平方米) 建筑面积(平方米) 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平方米)金台区 6 160 9320 572 1:16 210008 99372 22.53 10.66渭滨区 9 303 17511 1103 1:16 262930 119671 15.01 6.83陈仓区 5 127 8216 446 1:18 114390.5 60000 14.6 7.6合计 20 590 35047 2121 1:17 587328.5 279043 16.76 7.96(二)中小学现状分析从规划编制工作前期摸底调研情况看,由于旧的办学体制等因素影响,城区学校缺乏统一规划,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差、发展不均衡、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3)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 (5)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 (6)第三节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8)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 (8)第五节城乡建设标准 (10)第六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11)第七节产业布局规划 (13)第八节综合交通规划 (14)第九节旅游规划 (16)第十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17)第十一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7)第十二节宝鸡-蔡家坡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发展建议 (24)第十三节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协调发展建议 (25)第十四节市域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建议 (26)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 (28)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1)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结构 (32)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34)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34)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35)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38)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 (40)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43)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 (43)第二节对外交通规划 (44)第三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46)第九章中心城区城市景观与特色规划 (50)第十章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 (52)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53)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55)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58)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58)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59)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 )文本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60)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60)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61)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61)第七节供热工程规划 (63)第八节环卫设施规划 (63)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65)第一节综合防灾与安全保障 (65)第二节抗震工程规划 (66)第三节防洪工程规划 (67)第四节消防工程规划 (67)第五节人防工程规划 (68)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建设时序 (70)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73)第十七章附则 (75)附表 1 :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76)附表 2 :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78)附表 3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80)附表 4 :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2)附表 5 :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3)附表 6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促进宝鸡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依据《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规、规范、上一层次规划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宝鸡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陕政函 [2008]175 号),结合宝鸡市的实际情况,编制《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2006) 12 号)、《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国办函( 1999) 31 号)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 [2005]146 号)4、《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2002]112 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规[2003]119 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4 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规 [2005]145 号)5、《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宝鸡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陕政函 [2008]175 号)6、《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 2020)》7、《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8、《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9、《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2007- 2020)》10、《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11、《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2、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三条指导思想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地方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人文环境,尊重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3、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4、实现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的作用。
第四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10 年- 2020 年,其中:近期: 2010 年- 2015 年;远期: 2016 年- 2020 年。
第五条规划区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 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层次本规划按照地域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为宝鸡市所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 3 区和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 9 县,面积为 18172 平方公里。
2、规划区: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 3574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西、北至城北高速公路、东至陇海铁路货运南环线联络线和 210 省道、南至徐兰客运专线和自然山体边缘,面积约为 355 平方公里。
第七条规划法律效力本规划是宝鸡市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城市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八条规划实施主体本规划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宝鸡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条强制性内容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下划线加粗文字部分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十条城市发展总目标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的创新型现代化特大城市。
第十一条城市发展分目标1、社会发展目标: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主要指标达到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居环境日趋良好,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社会向繁荣、稳定、文明、公平发展。
2、经济发展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住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收入持续增加,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3、城市建设目标:建立完备、高效、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加快交通、通讯、电力、供热、燃气、水利和防震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4、环境发展目标:逐步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市结构和城镇发展体系;有效保护生态敏感区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城市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人文、自然景观;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保障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将宝鸡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园林城市。
(指标体系参见附表1)第十二条城市发展战略1、融入区域、提升职能积极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区域,以区域合作促进城市发展;发挥宝鸡独有的优势,以“竞优”而非“竞次”战略展开城市间竞争;促进市域中部城镇密集带的协调发展,培育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提升城市区域竞合能力。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 )文本2、壮大集群、强化创新依托区域服务,以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为目标,在自主创新和发展品牌经济上走在前列;强化大、中、小企业分工,形成规模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应对国家产业升级趋势,积极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3、优化结构、跨越发展着眼区域发展,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构建格局开放、联系高效的城镇密集区网络化空间格局;应对城市快速发展时期不确定因素增多的特征,确立能够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的远景空间发展架构,形成新的有机生长的空间拓展模式,增强中心城区的空间适应性和生长性。
4、整合设施、构筑枢纽建设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西部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区域快速运输网络,强化西安-宝鸡之间的联系,加强宝鸡与四省边界城市的联系;推进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强市域各城镇之间交通联系,提高整体的交通运输效率;构建城市快速路网络,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配置通道资源,提高整体利用效率,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
5、彰显特色、宜业宜居保护核心生态资源,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打造姜炎周秦文化基地和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强化历史传承,弘扬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彰显城市特色,打造西部地区品牌宜业宜居城市。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第十三条城乡统筹发展策略1、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重点保护“山、塬、水、林、城”的空间格局,确定需要保护和控制的重要资源环境要素,明确空间管制要求,作为城乡各级居民点空间发展的前提。
2、以层级优化为重点根据市域资源环境条件和城镇发展条件,将市域北、南、中部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发展区域,采取差异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的城乡发展格局。
3、以统筹协调为核心研究区域整体发展格局,合理确定市域空间结构,协调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关系,建立城乡互补的生态格局和市域协调的空间格局,为市域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以设施提升为支撑完善覆盖城乡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力度,全面提升乡村地区各类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平等享有社会福利。
第十四条城镇化发展策略1、差异发展:将市域划分为北、中、南部三区,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
2、北部地区(陇县、千阳县和麟游县):根据资源环境特征,兼顾资源采掘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选择重点城镇发展。
3、中部地区(市区、凤翔县、扶风县、岐山县和眉县):鼓励中心城镇极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兴增长点。
4、南部地区(太白县和凤县):采取内聚外迁策略,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山地区农村梯度转移,提升重点城镇的服务水平。
第十五条乡村发展策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引导农村居民点发展和建设,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和政策措施。
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第十六条管制要素为促进宝鸡市域城乡建设的整体发展,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对河湖湿地生态敏感地区、秦岭北麓生态敏感地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基本农田和矿产资源密集地区等控制要素提出空间管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