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心理统计学课件】2 Chapter 2数据清理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6
【课程讲义】第二章教育统计资料的整理【教学目标】明确数据的概念与种类;明确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明确统计表与图是对数据的初步、描述处理;掌握次数分布表的和次数分布图的制作方法。
【学习方法】了解、理解与掌握。
【重点难点】统计图表的种类及应用,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的制作。
【讲义内容】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一般都是先获得大量的观测数据。
这些数据虽然乍看起来纷乱无章,但经过整理可以提供大量规律性知识和有用的信息,成为发展科学与指导实践的重要依据。
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对数据的特点和种类加以分析,制定出简单明了的统计图表。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在表示数据上非常有用的两种不同形式。
它们的优点都在于一目了然,使它所欲表现的信息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本章主要介绍数据的有关概念、教育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及各种统计图表的作用与制定方法。
第一节数据的概念与种类一、数据的概念与特点统计是对大量的数量关系的总和与汇总,借此反应被研究对象的现状、特点、发展变化的趋势、相互间关系及其规律。
数据作为数量关系的表现形式,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材料,因此,首先应对数据的概念和种类有初步了解。
所谓数据,即是带有单位的数,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技术或者测量所得到的描述事物特征的数量依据。
由于客观事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对其某一特征的观察或测量得到的数据总是变化的,这种标定统计事项某一特征的量成为变量。
与变量相对应的恒定不变的量,成在教育科学领域中,大量研究工作是通过科学实验或调查进行的,研究工作者必须对所欲研究的事物进行观察或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然后将观察和测量的结果用一定的数量化方式加以表示,如果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可靠、准确,那么,这些数据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特征,但是这些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并不一目了然。
在科学研究中搜集到的这些数据,都是以一个个分散的数字形式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