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性
- 格式:doc
- 大小:21.05 KB
- 文档页数:3
玩是孩子的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有
小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
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以及学会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本领。
上学后,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很重视,一遇到孩子贪玩,便严加干涉。
孰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世间有些发明创造就是天真的儿童玩出来的。
其实,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孩子特殊的才能和天赋,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做出特殊的贡献。
如英国的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就是他的父亲发现和培养出来的。
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儿子画的画很特别,引起了他的注意。
儿子画了一个插菊花的花瓶,但是所有的菊花和图形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菊花朵,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的叶片,它们的形状搭配得非常巧妙。
父亲非常惊异地发现儿子对几何图形的控制能力,继而不断地启发引导,使他很快对数学入迷,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数学物理学家。
玩,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玩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可以启发兴趣爱好,还可以从玩中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性。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正确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小孩子生来好动。
玩耍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基本、最喜爱的活动。
孩子与成人不同,成人追求结果与收获,孩子只追求过程中的快乐。
在玩耍中,孩子们在假想的情最里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当教师、开汽车,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
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有角色,有典体情节,有玩具。
有材料。
欢子可以自由活动,自由想象,可以虚构各种人物和情节,也可以变动内容。
同时,还可以将他所认识的社会搬进来,逼真而有趣的扮演社会上的各种人物。
例如可以自由地当司令,也可以当坏蛋,可以开飞机,也可以坐火车,可以将树叶当饭菜,也可以将树叶当药品。
总之,玩耍满足了孩子想参加社会生活的愿组。
另外,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尽情活动,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如钻、爬、跑、跳等动作,通过躲、改、抓等欢快的形式来满足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要求。
总之,游戏的其体性、社会性、虚构性、兴越性正好适合孩子性格的好奇性、模仿性、情绪性,认识的具体性和想象的丰富性等特点。
因此 .玩游戏自然就成为孩子的生活需要,成为孩子最喜爱,并主动积极参加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
中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 :.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的确如此。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出生 2-3 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床上独自玩耍,再大一些就会爬行了。
这时期的婴儿一睁开眼睛就是玩,甚至吃饭、睡觉时也在玩,玩就是不谙世事的孩子的生命,就是他们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同时,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学到各种知识。
他跟小伙伴一起玩耍 .能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学习公平和合作;他玩沙子,能了解沙子的特点和用处 ;他香蚂蚁,能了解蚂蚁的习性 ;他踢球能发展自己的运动能力 ;他搭积木能锻炼想象能力和手指技巧 :他扮医生给人着病正是在学习理解一种常见的人际关系。
孩子获精会神玩得入迷的时候,正是在忘我地探索世界。
所以,父母如果剥夺孩子玩的机会,无异于刹夺了孩子成长学习的机会。
孩子的天性范文什么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具备什么天性呢天性是本身具备的本能,不是老师教来的。
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天性的问题。
1,游戏,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所以,儿童自然喜好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旦玩起来就会忘记时间、忘记饥饿,在学习和玩相冲突时,孩子肯定会选择去玩。
有人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甚至比吃饭更重要。
许多家长认为玩物丧志,喜欢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但游戏对孩子有着重要意义,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质,获得新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
儿童是从游戏中学习的,这个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经验的增加,自我内心的成长,对生活、他人态度的渐渐形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和增长。
很多时候,虽然具体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其他发面并没有停止。
所以,不要为了孩子不愿意背唐诗而打孩子屁股。
很多有经验的家长会与孩子以游戏的形式学习知识,孩子学得轻松愉快,家长也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增进了感情,传递了互信。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为什么说有的家长没有管孩子,这里的管,不是传统意义的打骂式的管教。
而是用一种温情的,渐进式的,平等的方式与孩子交流,互动。
2,好奇,十万个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与生具备的。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说明他善于观察和思考,如果家长对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会扼杀孩子的这一天性,同时也是在扼杀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很多时候,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与好奇心是相悖的。
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孩子按课纲的要求做题,不能提异议,让孩子服从而不是理解。
对好奇心的破坏就是对愚昧和盲从的推进。
对好奇心的破坏,导致孩子对求知的欲望,最终开启了厌学的开端。
什么是好老师,会启发孩子求知欲的,会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就是好老师。
对孩子提的任何问题,都要先鼓励肯定,然后加以分解。
就算是没有得到最终的答案,孩子的内心也会感到满足。
好好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孩子的美好未来在您的信任中绽放。
3,模仿与学习是人的本能。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作文
“哎呀,我不想写作业啦,我想出去玩嘛!”我嘟囔着。
今天阳光特别好,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片片光影。
我坐在书桌前,看着那一堆作业,心思却完全不在这上面。
我的好朋友们这会儿肯定在外面玩得可开心了,而我却被困在这里写作业,真不公平!
“宝贝,好好写作业哦,写完了才能出去玩。
”妈妈的声音从客厅传来。
我叹了口气,拿起笔,有一下没一下地在本子上划着。
这时,弟弟跑了进来,“姐姐,我们出去玩吧!”他眨巴着大眼睛看着我。
我无奈地说:“我也想啊,可是作业没写完呢。
”弟弟皱起眉头,“哼,写作业有什么好玩的,玩才有意思呢!”我被他的话逗笑了,“你个小调皮,等你上学了就知道作业的重要啦!”
我继续和作业斗争着,脑袋里却全是外面的蓝天白云,绿草红花。
哎呀,玩怎么就这么吸引人呢?这难道不是孩子的天性吗?就像鸟儿喜欢在天空飞翔,鱼儿喜欢在水里游一样,我们小孩子就是喜欢玩呀!
我看向窗外,仿佛看到小伙伴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的身影,他们的笑声好像都传到了我的耳朵里。
我咬咬牙,加快了写作业的速度,心里想着:赶紧写完就能出去玩啦!
终于,我写完了最后一个字,兴奋地跳起来,“妈妈,我写完啦!”然后拉着弟弟就往外面跑。
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暖洋洋的,这种自由的感觉真好啊!
爱玩就是孩子的天性呀,在玩中我们能获得快乐,能学到很多东西,能释放自己的活力。
所以,不要总是束缚我们孩子爱玩的天性呀,让我们尽情地玩耍吧!。
儿童天性与儿童教育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儿童教育的问题,认为儿童教育越早开始、越有针对性,对孩子日后成才的影响越大。
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儿童的天性和天赋?一、儿童天性是什么?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充分肯定人们的天性和天赋对于人生的影响。
儿童天性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天生具有的一些特质、性格、习惯和一定的潜力。
这些天性是孩子先天的基础条件,是儿童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内在驱动力。
儿童的天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的体质和遗传特征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面部特征都是上天生的,而儿童的身体特征和遗传更是十分重要。
这些继承下来的基因决定了儿童将来所拥有的智力、体力、甚至情商等各个方面的表现。
2.天生的兴趣和爱好每个人从小时候就会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喜欢蹦跶、爬山、看书或者画画等等。
这些爱好都是由于儿童先天的天性决定的。
3.天生的个性和性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性格,儿童也不例外。
这些性格特征比如乐观、开朗、坚韧、温和、敏感等等,都是在先天条件下培养出来的。
二、儿童教育与儿童天性的关系对于儿童教育而言,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儿童的天性,不能简单地把所有孩子塞进同一个教育体系中去。
实际上,家长和教师应该在日常教育中,尽可能帮助孩子挖掘他们的潜能并根据他们的天性进行针对性培养,这样会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1. 培养好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是孩子生长发展中的一股强大动力,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开展各种有助于提高他们兴趣和专业水平的活动和体验。
比如下棋、音乐、美术等等,这样对孩子兴趣的锻炼不仅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培养出自己的特长。
2.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应不同的儿童天性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儿童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常见的有表现自闭、沉默的孩子,这些孩子天性温和,需要家长和教师多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以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与他人互动。
教育孩子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作文哎呀,教育孩子这个事儿可真是头疼啊!你说要按照学校的课程来吧,可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总不能让小明天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去学他根本不感兴趣的数学吧?那小明还不得郁闷死?所以呢,我觉得教育孩子还是要遵循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出他们的潜力。
首先呢,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天性。
有些孩子天生就喜欢动,那就得让他们多运动;有些孩子喜欢画画,那就得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画纸和颜料;还有些孩子喜欢听故事,那就得给他们讲故事。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安排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其次呢,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有时候呢,孩子们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小红想当一名医生,虽然她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就否定她的选择。
我们要鼓励孩子们追求自己的梦想,支持他们去尝试、去努力。
当然啦,我们也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呢,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关爱和支持。
我们要多跟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同时呢,我们也要教育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最后呢,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格。
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德。
我们要教育他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让他们懂得感恩和回报。
同时呢,我们也要让孩子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而不是依靠别人的帮助。
总之啊,教育孩子要遵循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出他们的潜力。
我们要做孩子的引路人,陪伴他们走过这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等他们长大后,一定会感激我们当初的付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爱玩是孩子最大的天性,而孩子们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玩来学习各种知道、发展身体各项机能。
而做为父母的我们更不应该去遏制压抑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他们学习。
作为父母,要清楚地知道玩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最好别总是把玩跟学习对立起来,而是要多看看孩子在玩中会得到的乐趣有什么,是否能得到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想玩什么。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玩的时间和空间,多和杖子一起玩,在玩中了解孩子、启发杖子、培养杖子对生活的兴趣。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特别是的时候,玩对于孩子来说必不可少。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通过玩来认识自己,并能发展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他所生活的世界。
“玩”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激发手段,可以开启孩子的潜能。
富有创意的孩子以木棍做马骑,以纸飞机为火箭,一根树枝就可以想象成斩妖除魔的宝剑……这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想法,然而它们却是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是孩子以后成长的基石。
孩子上学后就会和同龄伙伴一起成长,这时候的他们会想要玩得层次更高些,更有条理些。
有了让他们充实的游戏,从游戏中可以摆脱孤独,从游戏中也可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可以说通过玩游戏可以自然真切地表现出了孩子们天性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和外国的父母相比,中国的父母似乎对于“玩”有一种本能的。
讨厌”,在中国父母的心中,似乎只有“头悬梁,锥刺股”,只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才是好孩子的表现。
殊不知“玩”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父母还要学会了解孩子闲暇时间地活动内容,闲下来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哪些可以玩,哪些是绝对禁止的,并且能够给孩子玩的时候和内容定个规矩,营造一个“自觉遵守、父母监督”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健康地玩、快乐地玩,最好的结果就是玩出个所以然来。
保护孩子天性不等于放任自由作文800字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保护孩子天性不等于放任自由你们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关于保护孩子天性的问题。
有的大人说孩子是天生纯真的,就应该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长大,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
我可不这么认为!保护孩子天性,和放任自由是两回事。
首先,让我们想一想什么是"天性"。
天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一些特点和本能,比如好奇心、幻想力、活泼开朗等等。
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品质,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可是,如果完全不加以引导和约束,任由孩子们为所欲为,那是很危险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朋友们都很好动,特别喜欢到处乱跑、爬高爬低。
如果家长完全不加约束,让孩子们肆意乱窜,那只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再比如,孩子们通常很喜欢吃零食和糖果,如果家长从不限制,任由孩子们狂吃垃圾食品,那对健康也是很不利的。
另一方面,过度限制和压抑孩子们的天性,同样是不可取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们爱理不理、百依百顺,把他们关在象牢里,不让他们自由活动和发挥想象力,那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损害。
所以,保护孩子天性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尊重孩子们天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必要的管理。
就像开车一样,孩子是车,家长是方向盘,既不能把方向盘扔掉任车自流,也不能把方向盘抓得太紧勒死了车子。
比如,对于孩子们喜欢动的习性,我们可以带他们到公园或者操场上自由活动,同时教导他们注意安全,不乱爬乱跳。
再比如,对于孩子们的口食欲望,家长可以适当满足,同时多给孩子们一些健康的零食选择,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再比如,对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家长应该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压抑和否定。
可以陪伴孩子们玩一些富有创意的游戏,或者给孩子们提供素材和环境支持他们的创作欲望。
当然,在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家长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用爱心、耐心和智慧来对待孩子们。
决不能简单粗暴,用命令式的语气对孩子指手画脚,那样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和逆反心理。
宝宝的三大天性解析孩子的三个天性:1。
模仿性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嘤嘤学语,从蹒跚学步到自立成人,学习皆从模仿而起。
作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实际上是相伴孩子一生的非常重要的“老师”。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使他们在模仿中学习。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间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以哪怕我们不喜欢或不擅长,但为了孩子我们有些时候必须学会当一名好的演员。
幼儿早期教育2。
叛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会发现他们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这时我们都会很头疼,很恼火。
实际上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他们要学会自己思考,学会一天天的独立,所以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叛逆性,并加以准确的疏导和指引。
郑渊洁以前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要想孩子从小就喜欢学习并珍惜学习的机会,我们从他生下来那一刻就应该给他灌输:我们家很穷,供不起你读书,你要想读书是非常困难的!3。
好奇心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得他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看到什么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问一问。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小看他们,更不应该扼杀他们的积极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为了保护孩子,防止孩子犯错,经常会对孩子强加很多约束,不许动这,不许碰那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探究。
同时,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应该耐心回答,千万不可采取冷漠、讽刺的态度,粗鲁的对待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否则无形中会扼杀孩子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格的萌芽。
孩子的天性
孩子喜欢玩是天性,孩子喜欢静下来学习,也是天性。
但,「玩」的欲望,在人性之浅处,所以很容易激动起来,但如果人生只表现这一层,则近於动物。
而「静」下来学习的愿望是在人类心性的深处,所以需要开发才可以出现。
可见教育工作之重点,不在助长他的顽心,乃是在启发他的静性。
玩了以后,一个人的满足感也浅,或许永不满足,於是空虚内发,躁动随之。
而静下来学习以后,尽了真正的天性,一个人的满足感是很深沉的,我称为幸福感,那是人生很难得的意境。
空虚与幸福的感觉,儿童只是说不出来,他内在的心灵应是懂得的。
但大部份的家长和老师完全没有这种见识,只见孩子的动物性,只激发他的玩性,如何让孩子有深度幸福的感受呢?没有幸福感的孩子,或许就是中学大学生心灵空虚的初始缘由种子。
再谈读经与阅读,现在全世界的教育部门,都以提倡儿童阅读为能事,以为学生能阅读,就是好事。
其实,眼界不同,见识自然不同。
我常警告读经的家长老师,不要轻易触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因为人类自
有好奇的天性,所以一个能阅读的孩子,像发现新世界一样,他的心是跳荡的,要一个孩子喜欢阅读,是太简单的事了。
我把阅读看成是「玩耍」与「定静学习」之间的事,阅读当然比玩有益多了,但其境界还不是很高的,它对人性的开发还不是很深的,所以还是会吸引人的欲望。
如果读经的工夫还没到一定火候,读经和阅读比起来,当然就显得枯燥乏味多了。
最糟糕的是家长和老师以为喜欢阅读就了不得了,全力支持之。
则普天下有几个孩子够福气来多读经呀!
家长和老师须知:读经乃是他阅读之母,如果一个孩子最初是因读经而阅读得好,后来他却因为喜欢阅读而不喜欢读经,岂不是数典忘祖,反噬其母麼?尤其是,读经的年龄是有限制的,过了一定岁数,就几乎不能读了;而阅读的年龄则是无限的,这时没读到的,此生此世随时都可以读。
而且读经是愈早愈好,记得愈多愈熟;而阅读是愈晚愈佳,理解得愈深愈全。
又,现在儿童所读的书,对一生的用处是很少的,本来就不须要浪费许多时间心情读它的。
何况如果现在没有读,将来想要读一读,用很少的时间就读完它们了。
阅读,大体是知识的学习,知识是死的学问,它永远在那裏,它不会跑掉,随时可以抓到它,不管
先抓到后抓到,抓到时都一样。
但经典,是活的智慧,是要通过长期酝酿的,才会馨香的,现在不背完它,它是会溜走的呀!将来你纵使努力抓到它了,也只能抓住它的皮毛呀!
这几层道理想通了,就知道该怎麼办了。
还有,孩子爱读书,可以用读书“要胁”一下呀,就告诉孩子:你必须读多少经,才能读书。
当然,如何引导,虽取决於父母和老师,但这亦有关乎孩子本命中福气问题。
有福气的孩子自然生在有见识的家庭,遇到有明道理的老师。
如果孩子福气不够,想要劝家长和老师如何如何,也是劝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