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人品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6
白居易的性格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传承了五代文学家的精神,把古典文学文艺发展到
极致,詠素深邃,雅秀清越,使他的诗歌深受流传。
白居易他的性格非常有个性,在逆境中有信仰和斗志,宽容他人,勇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白居易凝聚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坚韧的毅力歌唱着生活活力和他的人生态度,
有时他会反映他的苦楚和悲伤,但他从来没有低过头,他还具备智慧和宽厚心肠,勇敢去犯错,无私地思考和改变,找出一条出路,历经艰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文学界,白居易既是一位大家,也是真诚的朋友。
他创作的诗歌有怀仁的情感,与大家分享他的忧患,表达他的思想和心情。
在社交场合,他也非常乐于助人,使他一直深受同仁和朋友的尊重。
总之,白居易勤奋和智慧让他不朽,他散发出隐晦的温暖,使身边的人都受益
匪浅。
白居易的性格和言行可以激励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勇敢前行,追求梦想,并与困难保持乐观,相信自己的精神。
白居易晚年的人生败笔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到柳宗元、韩愈、元稹、刘禹锡、贾岛等文坛巨匠相继谢世的九世纪四十年代,晚唐的文坛老前辈只剩下白居易。
这时的白老先生又位居刑部尚书,就堪称文坛霸主了。
可惜的是,杜牧等晚唐文坛少壮却偏不买白老先生的账,甚至言行上多有不恭。
倒并非因了此时的白老前辈养尊处优才思枯竭再写不出诗词力作,杜牧他们还不致轻薄到这步田地,他们看不起的是白居易晚年的人品。
问题出在白居易对一代桂冠诗人张祜的态度上。
还在白老先生任杭州刺史期间,青年诗人张祜和徐凝去拜谒白老前辈。
白老先生出题让两人当场进行了一场诗文竞赛。
诗文出来后,连徐凝都自认远不如张祜,想不到白老先生倒取徐凝第一,而面对张祜诗文横挑鼻子竖挑眼,这句不妥那句失当,说得很没有道理。
并非白老先生老眼昏花,分不出高下,而是看出张祜将是自己的文坛劲敌,或者说当时已不亚于白老先生了。
白居易完全是出于嫉妒而有意贬损张祜。
偏偏张祜又少不更事,对白老先生毫无道理的指责当场进行了辩驳,弄得白老先生无言以对,很下不了台。
张祜就更不讨白老先生喜欢。
不久白居易进京任职,位居高官,张祜就更无出头之日了。
白居易很清楚:在以官显贵的社会里,只要张祜进不了官场,名声就大不到哪里去,也就夺不去自己文坛霸主的地位。
白居易开始自鸣得意,但很快就觉出不对劲来,自此文坛后辈竟很有些瞧不起他了。
最为张祜抱不平的是杜牧,甚至有“吾恨方在下位,未能以法治之”的不敬之词。
更出乎白老先生意外的是连徐凝都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在张祜忿然而去之后,徐凝也觉得没劲,“亦鼓木世而归”,张祜徐凝此后“终身偃抑,不随乡试矣”。
可见徐凝亦非市侩小人。
公元845年,杜牧在安徽池州举办了一次全国高手级的笔会。
他请了贫困潦倒的张祜、心境不凡的徐凝,却偏偏不请“德高望重”的白居易,有意给了白老先生一个难堪。
当然,白老先生此时定居洛阳,身边有蛮、素二年轻佳丽陪着,生活得有滋有味,表现上也许并不在乎一次晚辈举办的笔会,但心里,恐怕就并不见得那么平静了。
白居易的品质白居易的品质:白居易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他自幼虚心好学,一有机会就向人求教,反复修改自己的诗作。
白居易白居易20岁的时候,听说有个叫顾况的大诗人正在吏部抯任著作郎。
他为了提高写诗水平,就带了自己写的几首诗作去长安拜访顾况。
顾况一见这是个无名小辈,又见名字中有“居易’二字,就很幽默地打趣说长安这地方米很贵,要“居”下来,是很不“易”的。
言外之意,就是没有本事的人在京城里是很难站住脚的。
白居易听了老诗人的话不以为意,只是恭恭敬敬地走上前来,恳请顾况为他的诗作做一下指点。
他朗诵了一首新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刚刚念毕,顾况就赞不绝口地连声称赞写得好。
他赶忙让白居易坐下,一改当初对白居易傲慢不倨的态度。
白居易的诗能够受到顾况的称赞,并非偶然。
他还是孩童时,就对写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白天写诗、作文,晚上挑灯苦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由于念书、吟诗太勤,口舌上经常生出疮来,又因终日伏案疾写,臂肘也磨出了硬茧。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白居易的诗写得越来越好。
但每做完一首诗,他仍要反复再三地修改。
不仅自己修改,还请朋友们评点,提出修改意见。
他有时还把自己写的诗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
老太太听懂了,他就十分高兴。
如果听不懂,白居易就会立即修改,一直改到让她们听懂才罢休。
就这样,白居易将众人的智慧全都凝聚在了诗中,所以他的诗作才能通俗易懂、流传至今,成了诗歌史上的杰作。
他的谦虚好学也和他的诗一起流芳百世,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
只有谦虚,我们才能增长才干,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白居易虚心求教的事例正说明了这一点。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曾谆谆告诫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们应不辜负前辈的期望,沿着他们的足迹奋勇向前。
白居易晚年成了一个好色的老头,姬妾上百,是真的吗?白居易的晚年,何止好色?简直就是“海王”,家里的姬妾每三年换一批,并且只要超过18岁的统统不要。
提到白居易,大部分人都知道他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着“诗魔”和“诗王”之称,同时,他与诗人元稹之间维系一生的友情,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但人都是有多面性的,白居易也同样如此,除了是一名著名诗人之外,白居易还是一个典型的浪荡公子,从他11岁遇到初恋湘灵开始,就开启了他多情的一生。
而到了他的晚年,更是将“放浪形骸”演绎到了极致,他的家里不仅姬妾众多,并且这些姬妾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年轻漂亮,没有一个超过十八岁的,因为超过十八的,都已经被换掉了。
那么说,白居易为何会在晚年如此放浪不羁呢?实际上,他的“好色”,其实正应了那句话,叫“我有多不正经,就有多深情”。
曾为情所伤的白居易怀念那段美好的记忆,渴望时光能够倒流,即使你依然不属于我,正如每个男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白月光一样,白居易也曾有过令他刻骨铭心的初恋。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根红苗正的干部家庭,他的祖上世代为官,只不过只是当一些基层的小官,到了他父亲白季庚这一代,由于立了功,因此在白居易两岁时,升任徐州别驾,这已经算是白家近几代人中官职最高的了。
童年时期的白居易,可以说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据记载,他不仅从小就十分聪明,并且还特别用功,读起书来那是相当刻苦,刻苦到什么程度呢?为了学习,嘴里生了疮,手上磨出了茧,小小年纪头发都花白一片。
白居易的刻苦,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得益于他母亲陈氏的严厉,但也是因为这种严厉,让情窦初开的白居易痛失所爱。
在白居易十几岁的时候,由于战乱,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不得不将妻子和儿子送往宿州符离,正是在符离生活的那段日子里,白居易遇到了一生的挚爱,他的初恋湘灵。
湘灵是白居易邻居家的女儿,年纪要比白居易小四岁,不仅人长得十分可爱,并且身上有一股属于乡村少女的那种天真活泼,同时还略通音律,唱起歌来音调也十分优美。
白居易的清廉故事白居易的清廉故事白居易(772年-846年)是中国唐朝诗人和官员,他以他的清廉之道闻名于世。
白居易深受人民爱戴,因他对政治腐败的坚决反对和对公正廉洁的追求而成为一个历史上的楷模。
下面将介绍白居易的清廉故事,展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
一、白居易的初衷白居易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文学和道德有着自己的追求。
他秉持着高尚的道德原则,并坚信官员应该为人民服务。
白居易放弃了家族的财富,选择了投身于政府。
他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帮助人民摆脱苦难和不公平的待遇。
二、坚守原则白居易在担任官员的时候一直保持着廉洁,他拒绝贪污受贿,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
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他都敢于说“不”。
他认为贪污腐败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在白居易的领导下,贫富的差距逐渐缩小,社会的公平正义开始真正得以实现。
三、依法行事白居易以例行公事和依法行事著称。
他在担任官员期间,不会任意滥用职权或是颠倒黑白,而是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对待。
他在处理案件时,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不偏不倚。
他曾经强调司法不能受到个人的感情因素的影响,应该凭借事实和证据做出判断。
因为他一直公正无私的工作态度,深受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四、为民请命白居易对贫苦的人民心系于怀,他常常为了百姓的利益而向上级建言献策。
他建议政府采取措施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民生。
他曾经向朝廷上书,要求降低赋税和减轻农民的负担。
他还主张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救济力度,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一直倡导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并亲自参与到关心民生的工作当中。
五、廉政为民白居易在历任官位的时候,一直以廉洁的形象示范给了他的部下和同僚。
他鼓励他们坚持廉洁奉公的原则,不贪污受贿。
他坚信只有廉洁的政府才能带给人民幸福和繁荣。
白居易也亲自深入一线了解民情,积极倾听人民的呼声,并尽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他通过修建水利、降低赋税、发展农业等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为人民谋取更多的福祉。
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与文学追求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仙"。
他以其丰富的创作才华和独特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与他在文学上的追求。
人生态度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可以总结为开放、豁达、乐观和有情趣。
首先,白居易展示了一种开放和豁达的心态。
他对待失败或困境都保持了一种平和的心境,从容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使得他在不同阶段都能够快速适应并取得成功。
其次,白居易注重内心世界的培养和发展,他热衷于修身养性,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素质。
这种内外兼修的追求帮助他在创作上更具深度和广度。
最后,白居易对美感和音乐有着浓厚兴趣,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他注重身心的平衡,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种对情趣的追求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验,也为他带来了独特的创作灵感。
文学追求白居易在文学上展现了多样化的追求和创作风格,涵盖诗歌、散文和曲调三个方面。
首先,他的诗歌以豪放洒脱、自由奔放为主要特点。
他善于用简练而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入人心的情感,揭示生命中琐碎却真实而动人的一面。
作品充满着亲近大众的力量,广泛流传,并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白居易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他通过纪实与抒怀相结合,写出了许多意境优美、触动人心的散文。
他以淡然超脱、游历亲近之态度展示着对自然与社会景观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
最后,在音乐领域中,白居易致力于曲调和音乐创作。
他探索古代音乐的美感并进行创新,使得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优雅,又带有一种奔放和革新的气质。
结论白居易以其开放、豁达、乐观和有情趣的人生态度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学追求而成为唐代文学界的瑰宝。
他通过对艺术与人生的独特思考和体验,创作出了众多经典之作,并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告诉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并不断探索并追求自己对于美与真理的领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观察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白居易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位文学巨擘。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官员,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的许多作品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但是,除了他的文学才华外,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也是引人注目的。
本文将详细观察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并探讨他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明确人生目标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积极向上的。
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实现并追求此目标。
白居易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官员,他致力于改革和提升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
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独立思考与勇于表达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的一面。
他不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敢于对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发表批评和建议。
他不畏强权,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勇气和敢于挑战的精神在那个封建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乐观积极的心态白居易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他相信人生短暂,要珍惜每一天,积极面对困境,并且从中寻找乐趣。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他认为人生苦短,要活得精彩和充实。
勤奋与努力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他的勤奋和努力上。
他是一个非常有工作热情的人,他不断地努力工作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论是在政治事务上,还是在创作诗歌上,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为他赢得了许多成就和荣誉。
追求自由与快乐白居易追求自由与快乐的人生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
他反对约束和束缚,主张自由发展个性。
他喜欢欣赏自然风景,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自然风光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享受创作带来的自由和快乐。
对人生无常的认识虽然白居易追求快乐和自由,但他也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使他更加珍惜每一天,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
白居易人物形象及评价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人物形象及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哲学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描述他的人生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认为应当坚守自己的理想,以等待适当时机到来。
当时机来临时,就要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反映在诗文上,就是“讽谕诗”的创作;时机没有来临,就好好修养自己,反映在诗文上,就是知足保和的“闲适诗”的创作。
白居易的个人修养,可用“知足”二字概括。
陈寅恪认为白居易的“知足”思想,是源于老子“知足不辱”的想法。
白居易的知足思想也常表现在诗文之中,例如当他担任校书郎时“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其后官职调动而调整俸禄时,白居易也多有诗文记载,大多也都能反映其知足常乐之情,例如:任左拾遗“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任太子宾客分司“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任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退休(致仕)后领取半俸“全家遁此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余”“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
从最初的月俸一万六千钱,至最高的月俸十万钱,以及退休后的月俸五万钱,白居易大多都表现出知足的心态。
即使是被贬谪至江州司马,处于极不得志的时期,他仍能说出“今虽谪在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以此自我宽解。
交友白居易与元稹是好友,两人对于诗文的功能有相似的认识,故而成为新乐府运动的战友;同时两人作诗才能相匹敌,因而常以唱和为戏。
白居易曾用“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来形容两人的交情。
白居易晚年常居洛阳,与刘禹锡时常唱和往来。
风流韵事唐时社会风气开放,官员宴饮之时以歌妓陪伴的风气兴盛,当时政令风气与后世大不相同。
听语文老师说白居易人品很差,到底是如何个差法?公元815年六月,报晓晨鼓刚刚敲过,大唐丞相武元衡坐上车驾准备去上朝。
行至靖安坊东门时,一群黑衣人突然窜出,二话不说就将武元衡当街杀害,随后迅速离去。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里的通化坊,御史中丞裴度也被一群黑衣人斩下马去。
幸亏裴度的随从拼死相护,才抢回了一条命。
这场刺杀案震惊了大唐朝野,朝廷上下分寸大乱,长安城里人心惶惶。
目睹这一切的白居易随即上书要求彻查此案,严惩凶手。
可不久后,白居易竟因此事被贬,远离长安。
是迁怒还是阴谋,或许只有白居易知道。
可是从那以后,白居易走向了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也开始了乐天知命的生活。
有人说,白居易是不孝子,母亲因看花堕井去世,他还写《赏花诗》和《新井诗》;有人说他是渣男,辜负了初恋湘灵,年老时蓄养家伎无数,放浪形骸。
那么,白居易真的是一个人品很差的人吗?他不孝的罪名又是因何而来?他晚年真的蓄养上百个姬妾吗?这一切,还要从白居易的少年时期说起。
01初恋湘灵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
彼时,离世人眼中的盛唐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白居易出生没多久,家乡就发生了战乱。
2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一直在外任职,二人鲜少见面,白居易的童年是与母亲陈氏相伴度过的。
直到长大些,白居易才跟随母亲,投奔了在徐州任职的父亲。
虽然世道艰难,但是陈氏对白居易是寄予厚望,从小悉心教导。
年幼的白居易从小就聪颖过人,展露出了文学天赋。
三岁会认字,五岁学作诗,九岁通声韵。
凭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白居易10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
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白居易似乎更想要入朝为官。
在大唐璀璨如星河的诗坛中,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都曾对那个繁华的长安眷恋不舍。
如今,少年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一个“长安梦”。
11岁时,徐州发生战乱,为了躲避战乱,白季庚将家人送去了宿州符离安顿。
自白居易记事起,他总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如今到了符离,有了难得的安稳。
我心目中的白居易作文说起白居易,那可是唐朝诗坛的一位大咖!在我的心里,他可不是一个只存在于书本里的遥远古人,而是一个仿佛能跟我面对面唠嗑的亲切朋友。
我心目中的白居易,首先是个超级感性的人。
就拿他写的来说吧,在那个夜晚,他在浔阳江头送别朋友,本来心情就挺低落的。
结果听到了琵琶女那如泣如诉的弹奏,心里的那根弦一下子就被拨动了。
他仔细地听着琵琶女讲述自己的身世,从曾经的风光到如今的落寞,白居易那叫一个感同身受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道出了多少无奈和感慨。
我仿佛能看到白居易坐在那里,眉头紧皱,眼睛里满是同情和怜惜,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嘴里还念叨着:“哎呀,真是不容易,真是不容易啊!”还有那首,写的是一个在寒冬里卖炭的老头。
白居易把老头的形象描写得太生动了,“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你看,这老头满脸都是灰尘,头发都白了,十个手指头黑得不行,就知道他为了烧这炭吃了多少苦。
白居易还详细地写了老头的心理活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明明自己穿得那么单薄,却还希望天气更冷一点,炭能卖个好价钱。
这得是多细腻的心思,才能观察到这些,体会到这些啊!我猜白居易当时看到这个卖炭翁的时候,心里肯定不好受,说不定还走过去跟老头聊了几句,安慰安慰他呢。
白居易的诗,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别人的生活,还能感受到他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被贬官的时候,写了好多诗来抒发自己的郁闷。
但他可不是那种一味抱怨的人,就算在困境中,他也能找到生活中的小美好。
比如说,他在江州的时候,也会去看看山水,赏赏风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瞧瞧,别人都觉得春天过去了,没啥好看的了,他却能在山寺里发现那迟开的桃花,还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有一次,我自己在公园里闲逛,看到一朵花开得特别漂亮。
我就突然想起了白居易,想着他要是在这儿,肯定会凑过去仔细地瞧,然后摇头晃脑地吟出一首诗来。
说不定还会拉着旁边的人,说:“你看你看,这花开得多好啊!”那场景,想想就觉得有趣。
白居易的人品——心底无私白居易一生始终不渝为兼济天下百姓而努力,有外力影响,如家庭和前辈的影响等,但根本作用还在于内力,在于心底坦荡无私。
因为坦荡无私才不怕当权者“扼腕”、“切齿”,才能为兼济百姓做些事情。
这种坦荡无私从他一迈进仕途就主动公开自己的俸禄看得清清楚楚。
宋人洪迈在《容斋五笔》卷八《白公说俸禄》中写道:“白乐天仕宦,从壮至老,凡俸禄多寡之数,悉载于诗……”白居易采用诗歌的形式主动将自己的俸禄公之于众,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
贞元十九年(803年),32岁的白居易以书判拔萃科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过上了唐代“公务员”的生活。
一进入仕途白居易就公布了他的收入,他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刚参加工作,白居易的工资是一万六千,有房子住,还有仆人供使唤,不仅衣食无忧,公务也不怎么繁忙。
几年之后,到了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升职了,出任左拾遗,虽然是一个小官,只有八品,但工资跟着增加了一倍:“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每年工资是三十万。
看得出来,对于这份工资,白居易觉得太高了,有些受之有愧。
二年后,白居易改官京兆户曹参军,工资又发生了变化:“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
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
”每月四五万,一年就是五六十万,并且每个月还可得到一定数量的大米的。
宝历元年(825年),54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这时候他的工资已经相当高了,“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白居易辞去河南尹,再次被授予品级较高的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此时工资已经是他刚做官时的十倍,“俸钱八九万”。
两年后,大和九年(835年)九月,诏命白居易由太子宾客出任同州刺史,白居易以病为由谢绝任命,十月升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随着官职的上升,工资也涨到了顶峰,“月俸百千官二品”。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按唐制,官员致仕能领到一半俸禄,白居易在临死之前的会昌五年(845年)还不忘留下《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最后晒一晒工资:“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做官拿官俸,无可厚非。
而白居易拿了官俸却内心不安。
早年在周至县尉任上,看到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靠在麦田捡麦穗“充饥肠”的“贫富人”,想想自己“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情景,由衷地发出“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念此私自愧,今日不能忘”的感叹。
其实岂止是“自愧”,白居易还总想着决不能辜负自己到手的俸禄。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这是他刚参加工作任校书郎时的俸禄;“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这是他最后升为太子少傅时的薪酬,相比第一份工资早已翻了几番。
难能可贵的是,白居易不时流露出“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厚俸将何用,闲居不可忘”的心情。
这样的心情是在以此警诫自己:为官要尽职尽责,对得起国家和“纳税人”。
白居易懂得他的俸禄来自于民,更懂得用之于民。
五十三岁离任杭州刺史时,把节余的俸禄捐给杭州官库,以备后任者经费不足时急需,待经费宽裕时再补足,如此往复,持续五十年之久。
晚年,在谢世前二年,已经七十三岁且又疾病缠身的白居易又拿出自己的家财疏浚龙门八节滩,如此善举恐怕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也不多见。
在唐代,公布财产还不是做官的必备条件,白居易是自己主动公布财产的。
有人做过统计,《全唐诗》中,涉及“俸禄”的有114处,其中40处来自白居易,一个人占了三分之一还要多。
仔细想一想,让官员的财产多晒一些阳光,不仅是反腐惩贪的有力措施,也是防止官员贪腐的一道狙击墙。
白居易一不贪二不腐,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自然就把心思用到兼济天下百姓方面了。
明代大贪官宰相严嵩心里只想着如何捞钱,对这个大贪官的抄家工作竟然前后持续了二十余年,当时专门编了一本书《天水冰山录》来记录其被抄财产,其中,有金13171.65两,净银2013478.9两,各式金银器皿、玉器、首饰、家具和珍贵字画、珍贵书籍数千件,房屋宅基地57所,田地山塘27161.819亩……这样的家伙心里会想到老百姓吗?白居易的坦荡无私,不仅表现在主动晒自己的俸禄,而且牢记先贤甘棠遗爱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总觉得为百姓做得还不够。
白居易对甘棠有很深的敬意,在他的诗中多次使用甘棠典故。
其一,白居易在《别桥上竹》中提及甘棠。
原诗是: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
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
此诗作于白居离别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之时。
白居易于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三年后即元和十三年(818年)改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夏,自忠州召还,拜尚书司门员外郎。
此“别”应该是召还朝廷之时之分别。
这里有东坡,是白居易常常散步流连忘返的地方;这里有桥,可能就是通往东坡的小桥;这里有竹,也可能是当年白居易亲手栽植的竹。
全诗含义是:我从小桥上经过,一丛丛竹横斜里穿出,没有行列,凌乱得只怕影响他人的行走。
我很惭愧,我离开了这里,并没有留下什么遗爱,我不能使这些竹子变成甘棠的化身,就像召公留下遗爱一样。
这是白居易的自谦,足见白居易的忧民爱民之心与传统遗爱是一脉相承的。
其二,白居易在《别州民》一诗中提及甘棠。
原诗是: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长庆四年(824年)离任杭州刺史时,面对归路上依依不舍的杭州百姓,发出的感叹。
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曾带领百姓筑湖堤、疏六井。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这句话用了甘棠这一典故,是说我白居易何德何能,并没有在杭州做出什么造福于民的事迹来,你们怎么都在离别时潸然泪下呢?其三,白居易在《三年为刺史二首》中提及甘棠,原诗是: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城郡中,题诗十馀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这二首诗的内容一致,都是表白自己在杭州为政清廉的。
第一首的含义是:我在这里做了三年刺史,为政并没有留下好印象,并没有百姓的口碑载道。
我不过是杭州城里题过十几首诗而已。
惭愧的是这些诗不是甘棠诗,我去了以后会不会有人思念我呢?第二首的含义是:我在杭州任刺史三年,战战兢兢地忍耐着千辛万苦。
临别我只向天竺山取了两块石头,有这个已经抵得上千金价值了,还只怕这有点伤我的清白。
饮冰与食檗,是两个常常并用的为官典故。
唐薛逢《与崔况秀才书》:“饮冰励节,食蘗苦心。
”唐令狐楚《谢赐春衣牙尺状》:“臣实何人,叨居重任,履冰非惧,食蘗为甘。
”诗中所说的“无政”只是作者的自谦。
但白居易离开杭州之时不惜一说再说,足见对杭州、对杭州百姓有浓厚的感情。
白居易一身正气,俸禄多少,心里是怎么想的,全都写在他的诗里。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阳光下操作,一览无余,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情牵百姓心系民,这样的官,百姓能不信任吗?说白居易的人品,就不能不说说蓄养家妓问题。
因为有一些人常常在这个问题上误读白居易,甚至诋毁攻击白居易,因此,有必要讲说明白。
家妓是私家养的艺妓,主要功能是表演歌舞、演奏乐器、侍宴、陪酒等。
比如晋朝的殷仲文劝宋武蓄妓,宋武说:“我不解声。
”意思是说,我不懂音乐,要妓做什么?由此可见,古代的“妓”主要是唱歌跳舞来供人欣赏的。
养家妓的风气始于汉代,而极盛于南北朝。
这种情况,历史上记载很多,如《晋书·陶侃传》“媵妾数十,家僮千余,奇巧宝货,富于天府”;《魏书·高阳王雍传》“妓侍盈房,诸子端冕,荣贵之盛,昆弟莫及”,都说明了这个时期家妓之盛。
白居易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在他的诗歌中就有反映,“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描述的就是四名家妓一同歌舞的情景。
唐代的家妓,主要是以歌舞娱人,如同现在日本的“艺妓”一样。
“妓”之所以和“技”有半边相同,正是因此而来。
在古代,“妓”与“伎”通用,东汉许慎《说文》解释:“妓,女乐也。
”拓跋魏人张揖《埤苍》解释:“妓”为美女。
《康熙字典》还把《妓女》解释说是“萱草”的别名。
说萱草,不少人不知为何物,要是说“宜男”,更是令人不知所云,但是一说到黄花菜,没有人不知道。
萱草能够令人忘忧是个由来已久的传说,源于《诗经·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谖是忘记的意思。
诗中说,有个女子思念行役的丈夫,期望能有一种善忘之草,可以借以忘忧,不再有相思之苦。
于是萱草就成为了她的寄托之物。
她把萱草种在屋子的北面,朝夕相对,幻想能够漠然而无所思。
后世之人根据这个情节,一致认为萱草可以忘忧。
西晋的嵇康在《养生论》中更是言之凿凿地说:“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其实,古人在北堂种植萱草又焉能忘忧?不过是一种假托的形式而已。
如果从现代的食疗角度看,萱草中含有皂角苷的分子结构,具有催眠的效果,食之一睡解千愁,倒是勉强可以忘忧。
黄花菜的另一个名字“宜男”,从汉代起,民间就有孕妇佩戴萱草会生男孩的传说,故称萱草为“宜男”。
明人汤显祖诗云:“见说南方草木早,知群绕屋树宜男。
”从诗意可知,这个代代相传的传说到了明代,笃信者依然不少。
1979年版《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没有收录“妓”字,却收录了“伎”字,并作如下解释,伎:1、技艺。
《荀子·王制》:“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
”(严格谨慎地招募选择有才能技艺的人。
案:于是,就),这个意义又写作“技”。
2、歌女。
《新唐书·元载传》:“名姝异伎”(姝:美女。
异:不同于一般的),这个意义又写作“妓”。
可见,在古代汉语里,“伎”压根儿就没有“卖身”的意思。
因此把家妓与“性”、“上床”等联系在一起是错误的。
令人愤慨的是,有极个别人利用这个问题大肆攻击白居易,例如,钟叔河在《忆妓与忆民》(载一九九六年八月三日《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栏)这篇文章里竟然说白居易“凭致仕尚书的权势,或凭二千石的财势,或凭大诗人的声势,像畜犬马一样畜着此‘年二十余’(《不能忘情吟》诗序自云)的靓女,让她们提供性服务”。
“又论樊素、朝云、袭人、香菱、平儿她们的命运曰:“这种家庭里的性奴隶,实在比浔阳江头、秦淮河上做生意的还要可怜。
同属买卖行为,前者既经‘买断’,恐怕连不肯的自由也没有,倒不如花魁娘子有时还有选择顾客的权利也。
” 1997年,舒芜在《读书》杂志第三期上发表了题为《伟大诗人不伟大的一面》的文章,胡说钟叔河“此文极妙,我完全赞成”,而且还嫌钟叔河攻击白居易的火力不够猛,“这里作一点补充”,竟然篡改白居易的诗句而后又大骂他是个“老淫棍”、“老流氓”。
在骂完白居易之后,舒芜说他是“如箭在弦”,不骂都不行了。
究竟什么事让舒芜如此不舒服?一切得从白居易的那首《追欢偶作》说起。
舒芜所引全诗如下:追欢逐乐少闲时,补贴平生得事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