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各县名称的来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邯郸各县区地名的由来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你知道的是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未改你不知道的是邯郸各县区地名由来的背后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峰峰◆◆◆峰峰一字双用当地名全国一例两峰叠字峰峰峰峰的名称源自于峰峰村,而峰峰村村名的起原,因为其位于鼓山东侧山脚下,因鼓山有两个石鼓的传说,先民们在为村落定名时,便取两峰叠字,注解其非凡的地理位置。
至清代,峰峰村名一度改称“奉凤村”。
“奉凤”做为村名,因其含有男性屈尊于女性的象征,到清末,又复原了原先的峰峰村名。
从邯郸城区西望出现两座山峰,上面太阳高悬,下面云雾缭绕。
很奇怪,邯郸城西近处没有高山,哪来的两座山峰,渐行原来是鼓山。
因那天的能见度极好,有幸目睹,平常是见不到的。
我们的老祖宗因其形取其名,峰峰以一个字双用当地名全国一例。
永年◆◆◆长世永年含有“国祚长久”的吉祥寓意永年永年之名是“祈天永命之道”;此外还有以永年有丰稔屯而称永年,(永年)在城西六十里之石碑社,社口有村曰石碑村。
其上为兔山,又十里为红山,踞紫山北,山形延袤,回峰环涧,其下有屯曰'丰稔屯’,县名永年取此。
”丰稔屯之稔,意为庄稼成熟。
因为“谷一熟,为一年”,所以,稔又代表年,古代称一稔为一年。
五谷丰稔——这可能是永年之“年”字的取意,是年字的初源。
肥乡◆◆◆“肥义”之乡肥义是战国时期赵国相国曾事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三代国君是赵武灵王最倚重的大臣之一肥乡在肥义辅佐下,赵武灵王排除一切干扰阻挠顺利完成了“胡服骑射”军事改革。
又先后灭了中山,退了三胡(林胡、楼胡、东胡),修筑长城,开辟疆域,进一步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使赵国历史进入最辉煌时期。
之后肥义在“沙丘宫变”中拼死扑灭了赵章点燃的叛乱之火。
肥义死后,赵惠文王将赵都邯郸以东作为肥义的封地。
在肥义被杀516年以后,人们为褒奖他的忠烈,在置县时,将其封地置为一县,取名肥乡,意为肥义之乡。
大名◆◆◆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大名春秋属卫,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
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一、磁县概况磁县地处北纬36°14′-36°35′,东径113°53′-114°31′,位于河北省最南部。
县人民政府驻磁州镇,北距省会石家庄186公里。
东与临漳、成安两县毗邻,北与邯郸县、峰峰矿区、武安市交界,西与涉县接壤,南与河南省安阳县、林州市隔漳河相望。
面积1035平方公里,人口65.2万人。
辖磁州、高臾、西光禄、讲武城、岳城、观台、林坛、白土、黄沙9镇,路村营、西固义、辛庄营、花官营、时村营、南城、台城、陶泉、都党、北贾璧10乡,390个行政村,354个自然村。
为邯郸市辖县。
磁县之名源于磁州。
“磁”字由“慈”、“礠”所演变。
隋开皇十年(590年)始置慈州,因州治滏阳县(今磁县)城西90里有磁山出磁石,并在州治集散,故名。
唐永泰元年(765年),因与河东慈州重名,故将“慈”字加“石”旁改为“礠州”。
宋政和三年(1113年)始改“礠州”为“磁州”。
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沿用至今。
慈、礠、磁,字形虽不同,但音同、义同,有“三字古通用”之说。
县境春秋为晋地。
战国归赵。
秦属邯郸郡。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梁期县,属魏郡。
三国魏省县,黄初三年(222年)置临水县,治临水镇(今属峰峰矿区),属广平郡。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析置滏阳县治今县城并为成安郡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即唐礠州、宋礠州),治滏阳县(今磁县),领滏阳、临水二县。
唐临水县改称昭义县,五代梁改称昭德县。
宋昭德县省入滏阳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滏阳县省入磁州,属河南彰德府。
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大名’道,1928年直属于河北省。
1949年属邯郸专区。
1958年临漳、成安二县并入。
1960年属邯郸市。
1961年复属邯郸专区(1968年改地区),成安、临漳二县析出,复原建置。
1993年邯郸地市合并后属邯郸市。
远古时期磁县就有人类活动,决定了域内地名具有古老的显著特征。
河北172个县市区名称由来大揭秘!按照古代“九州”之说,河北属于冀州,故简称“冀”。
战国时期,南部属赵国,北部为燕国,故别称“燕赵”。
唐时主要属于河北道(位于黄河之北),始有河北之称,故称“河北”。
石家庄新华区:以境内新华路得名长安区:以境内长安路命名桥东区:因处铁路桥东得名桥西区:因处铁路桥西得名裕华区:以境内有裕华路得名井陉矿区:原为井陉县地,1950年析井陉煤矿周围村庄置区藁城市: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置槀城县,蒙古太祖初年(公元1205年),改稾城为藁城,意思是“水草丰美,绿树环绕”的地方。
晋州市:《大明一统名胜志·直隶名胜志》卷8:“自晋伐鲜虞围鼓,其君鸟鞮卒归于晋,乃知兹地属晋已久,州名盖取诸此。
”新乐市: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新市县置新乐县,因古西乐邑谐音得名鹿泉市:名称来源相传与韩信有关,韩信有次外出狩猎,发现一只白鹿,追将过去,搭箭急射,待寻到时发现鹿未见,箭射在石头上,拔下箭来,一股泉水涌出,后取名白鹿泉,此地便得名“获鹿”,方言称(huai lu)。
井陉县:《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
《述征记》载,井陉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县名即源于此正定县:西汉初属恒山郡(后改常山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平东垣叛将赵利,取真正安定之意,更名真定县,清雍正间因避世宗胤禛名讳改名正定。
赞皇县:公元前968年,周穆王举进兵,在巑山(今赞皇山,县城西南25公里)一带大败犬戎。
得胜后,周穆王登游巑山,并封为赞皇山。
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今赞皇县得名的历史背景。
赵县:据《元和郡县志》卷17赵州:“因赵国为名。
”栾城县:清同治《栾城县志》卷1:“栾城以栾武子肇封而得名。
”灵寿县:因县内产灵寿木而得其名。
《史记·赵世家》索隐引《世本》称:“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
”今县因古灵寿为名。
行唐县:据乾隆《行唐县新志》卷3:“初帝尧封于唐,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地。
千年古县算什么,河北这31个县的县名历经2000多年沿用至今'吾乃石家庄赵子龙,吾乃包头吕布,吾乃驻马店袁绍……'网上的小笑话说出古今地名不同带来的尴尬。
但也有很多地方没有改名,河北省就有31个县(县级市)的名字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县最早作为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时期,当时的大国晋国、楚国开始了改革,率先设置了县这样的行政单位。
此后诸国跟进,把新得到的边疆土地设置为县。
秦灭六国后,弃分封制采用郡县制,自此县一级行政区划一直沿用至今。
如此看来,县作为行政区划也不过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在两千多年里产生了多少县名,估计谁也统计不清,但有一些县的名字却沿用2000多年,直至今日仍然在用。
因为《史记》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秦及以前的行政区划,只能通过《汉书·地理志》获取西汉县的设置以及秦代的一些县的情况。
从秦、西汉到现在也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汉书·地理志》中很多县的名字感觉很熟悉,因为跟现在的名字是一致的。
下面我们就从说说河北省这31个古今名字一致的县(县级市)。
馆陶县邯郸市馆陶县,西汉初年置县。
《元和郡县志》说:'陶丘在县西北七里。
……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
' 可见馆陶之名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西汉设县时沿用以前的名字。
明朝开始将馆陶划入山东东昌府,一直到1949年馆陶才重新回归河北省。
魏县邯郸市魏县在战国时期是魏武侯的别都,所以汉高祖十二年设置县时,命名为魏县。
此后时而魏州时而魏县,也曾并入其他县,民国期间复置魏县,县名自汉朝一直沿用至今。
武安市邯郸市武安市,历史很久远,战国时就有了武安这个地名。
本是赵国的武安邑,战国历史上有三位大名鼎鼎的武安君,分别是:李牧、白起、苏秦。
而武安也含有以武力达到安定的意思,从三位封君的身上也确实能体现出这种靠武力征伐达到安定的想法。
以上三县在汉代都属于魏郡,《汉书·地理志》记载:魏郡,户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万九千六百五十五。
河北省邯郸地区辖县,磁山文化遗址发现地,古代磁州窑瓷器产地。
位于省境南部。
京广铁路境。
面积1014平方公里,人口52.7万。
县府驻磁州镇。
磁县地区历史悠久,除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磁山村被发现外,讲武城村尚有龙山文化遗址。
公元前16~前11世纪,“启氏”、“受氏”部落居此。
战国称番武,汉为武安县地,北周置滏阳县,后置武阳县,为慈州、相州、磁州治,宋政和三年(1113)改为磁州,1913年改为磁县。
县境位于太行山东麓,多山地丘陵,最高峰老爷山海拔1088米。
富煤、铁、锰、铅、石英、铝矾土。
水利条件好,有岳城、东武仕等大型水库,太平渠、民有渠皆始于此。
光热充足,农业发达,盛产小麦、棉花和水稻。
工业具一定基础,所产“磁州盆景”被誉为“北方盆景之新秀”,远销国外。
交通便利,除京广铁路外,另有王家店—岳城地方铁路。
磁县附近地区瓷土蕴藏丰富,陶瓷器生产始于隋,宋时即为当时北方瓷窑的代表,所产青瓷,在国际上称磁州窑系。
现以彭城瓷为代表。
文物除隋、元磁州窑遗址外,有战国晋、冀、鲁、豫四省通衢,京广电气化铁路、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
邯郸飞机场坐落在县城北10公里处。
磁县资源丰富,特产充裕,已探明矿产资源20多种,烟煤、石灰石、耐火粘土、陶土、红砂石、膨润土、上水石等10余种矿产资源,总储量23亿吨。
其中烟煤可采量达6.5亿吨。
属主焦煤和优质动力煤,驰名中外的六河沟煤矿就在磁县。
磁县有耕地70万亩,宜林山场24万亩,淡水养殖面积5万亩,是河北省粮食集地和农业开发县。
磁州大米、白莲藕、滏阳河鲤鱼久负盛名磁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是理想的旅游观光胜地。
县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磁县在春秋时属晋地,战国时归赵,汉时置梁期县。
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今磁县城)。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滏阳县和成安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治所在今磁州),以县西九十里有磁山产磁石而得名,领滏阳、临水二县。
邯郸各区县市地名由来,值得你收藏!关于邯郸地名的记录最早是在《春秋谷梁传》:“织絇(音渠)邯郸,终身不言卫”。
是说公元前546年卫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卫献公因厌恶大夫宁喜恃傲专权而把他杀害,卫献公的弟弟鱄(同专)作为宁喜的同伙,担心受到牵连而逃离卫国来到邯郸。
这是在发现的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对邯郸的记载。
在《史记》中也有记载,说自商朝的纣王时期因逐渐扩大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至邯郸及沙丘,到处都建立有离宫别殿。
商纣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由此可见早在三千多年以前邯郸这个地名就已经存在。
“邯郸”之名的由来,现在一般以《汉书》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
在《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赵国条有云:“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
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另据《后汉书·光武纪》云:“邯,山名,单,尽也,邯山至此而尽。
城廓字皆从邑,因以名焉。
”上两条注的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东城下有一座山,名“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
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
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
邯山区是隶属河北省邯郸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城区的南部偏东,由邯山而得名。
建国后,邯山区的行政区划几经更易。
成安县:在邯郸市东南。
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
”古时成安一带多为“白壤”,“地多斥卤”,而人们冀希改造为沃壤,转斥而为沃,这样才能“治成而民安”。
磁县:在邯郸市最南部,漳河北岸。
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
据《元和郡县志》载:“以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石慈山,出石慈石,因取为名”,“以河东为慈州,故此加石旁也”。
宋政和三年(1113年)始改石慈州为磁州,即今“磁”名之始也,直到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县名沿用州名。
丛台区:始建于1980年,因'武灵丛台'坐落辖区而得名。
丛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城市北部偏东,东同肥乡区接壤,西与武安市接壤,西南与邯山区相望,北与永年区相接,南到和平路与邯山区交界。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邯郸市代管的县级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它属于晋国和赵国的领地。
在秦灭赵后,武安归属邯郸郡。
西汉时期,武安开始设县,隶属于魏郡。
王莽新朝时,武安曾改名为“桓安”,但在东汉初期又恢复原名。
隋代时,县城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武安市在唐武德元年(618年)之后,先后归属于紫州、慈州、洺州和磁州。
到了元至元二年(1265年),武安并入邯郸县。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武安再次成为磁州的一部分。
在民国时期,武安归属于河南省河北道。
在近代历史中,武安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域的调整。
自1937年以来,武安的名字多次变更,如武南县(1941年)、磁武县(与磁县一部分合并后于1942年成立)、武东县(1944年)。
1945年县城解放后,原磁武县、武东县撤销,恢复武安县原建制。
1949年,武安县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
之后,武安县经历了多次行政级别的变更,如1958年撤销武安县设立邯郸市武安专区,1961年恢复武安县,仍属邯郸专区。
最终,在1988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安县,设立武安市,为省辖县级市。
在革命历史方面,武安曾是晋冀鲁豫边区的首脑机关所在地,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及直属机关都曾迁驻于此。
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领导革命斗争多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武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在1946年10月从邯郸市区迁至武安县冶陶镇。
此外,武安市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是古代冶炼之乡、中国小米之乡,被誉为“冀南宝地、太行明珠”。
武安的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传承。
河北邯郸东部6县的17个村,名字里都用着同一个字,其来源如何?在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境内的309国道沿途,肥乡区和广平县交界处,有两个村子的名字里都带有一个“漳”字,分别是肥乡区东漳堡镇的东漳堡和广平县平固店镇的清漳村,另外在肥乡区经济开发区附近还有肥乡区辛安镇的小漳堡村。
位于309国道两侧的清漳村和东漳堡村如果把视角放到全市范围来看,在邯郸市东部有6个县的17个村村名里都有“漳”字,分别是:临漳县2个村:狄邱乡北漳村、西羊羔乡漳潮村;成安县7个村:成安镇北漳东村、北漳南村、北漳西村、北漳北村,漳河店镇漳河店、东漳河,柏寺营乡漳边村;肥乡区2个村:辛安镇镇小漳堡、东漳堡镇东漳堡;广平县1个村:平固店镇清漳村;曲周县2个村:槐桥镇东漳头村、西漳头村;邱县3个村:古城营镇李漳逯村、张漳逯村、霍漳逯村。
这个“漳”字,显然是来自于邯郸市南部与河南省安阳市交界一带的“漳河”。
但有意思的是,漳河在邯郸市京广铁路以东所流经的临漳县、魏县、大名、馆陶4县里,除了临漳县有两个离漳河较远的村以“漳”为名之外,其他3个县里却并没有以“漳”命名的村子,而在漳河所没有流经、并且距离很远的其他5个县里却有众多得名于“漳河”的村庄,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漳河在邯郸市流经山地和平原地带,这两种地形基本上以京广铁路为界,在铁路西侧漳河河道有着山体束缚是固定的,但是铁路东边,漳河流出崇山峻岭之后,由于地形突降和泥沙淤积等因素的影响,河道稳定性差,以水猛沙多,善淤、善徙、善决而著称,这样的特征极其类似黄河,因此漳河也就有“小黄河”之称。
漳河三个方向河道的大致位置漳河平原段的河道变迁极为频繁,根据其流向大致归纳为三个方向:一、北道。
即漳河向北决口与滏阳河合流后所称,其大概流经范围为临漳、广平、邱县、威县西北、新河县一线以西,其故道统称“北道”或“北路”。
二、南道。
即漳河南迁与卫河合流后所称,其大概流经范围为自临漳、魏县经大名至馆陶一线以南,在馆陶以上入卫河,其路线与今天漳河走向相近。
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
”)。
古称邯(赵邯郸县。
从邑,甘声。
――《说文》。
朱曰:“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甘地有邯山。
”)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邯郸城邑,肇起于商殷。
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
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
邯郸在春秋时代先属卫,后归晋。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
秦灭赵,置邯郸郡。
西汉置赵国。
邯郸至西汉末仍为全国五大都城之一,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
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
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郸属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
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
宋金时属洺州,北宋末年,因长期的战乱,逐渐衰落。
元代隶属于广平路,明清时期隶属于广平府(治所邯郸永年县广府镇)。
1945年设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
1949年降为镇,但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
1952年12月22日复升为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
1956年峰峰市并入邯郸市,1983年邯郸县并人邯郸市。
1984年改为省辖市。
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
河北省邯郸市各县名称的来历
武安市,其地多山,在邯郸西,战国时为赵邑,汉初置县。
县址在固镇,隋时迁于今地。
1988年撤县建市。
历史上,苏秦、白起、李牧均见封于武安,名曰武安君。
秦赵阏舆之战又有武安瓦振一说。
可知武安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颇有声名。
或云,其名有武可安邦之意。
(磁山文化因此地磁山得名)鸡泽县,在永年东北偏东,地处平原。
洺河(沙河)、滏阳河过其境。
因春秋之时其地人民多养鸡鸭,且当时为水洼之地,遂名鸡泽。
先后属卫、晋、赵。
毛遂及其后裔皆以此为封地。
隋开皇六年置县。
1958年并入曲周,1962年恢复县治。
邱县,地处曲周东北,因平丘山得名。
黄河故道过其境,故禹治水导河曾至衡漳(今邱城东南)。
汉宣帝地节三年置平恩侯国于邱城西,历更其名。
元至元二十六年立丘县,清雍正三年为避孔丘之讳更名为邱县。
永年县,邯郸北鄙。
西部为丘陵之地,东部则一马平川。
古时名曲梁,属晋,后为赵地。
隋仁寿元年改称永年。
杨氏太极,武氏太极发扬之地是也。
曲周县,处肥乡东北。
地势平坦,滏水过境。
春秋时为曲梁地。
汉高祖六年封郦商为曲周侯,曲周始现于书。
盖因其为曲梁之边地也。
邯郸县,环抱邯郸市,西部有丘陵,东部平原地。
滏水过境。
县名得于汉高帝五年。
肥乡县,在邯郸东,皆平原之地。
沙丘之变前期,肥义遭诛,惠文王嘉其功立肥邑为其封地。
曹丕黄初二年改其名为肥乡县,后多遭撤并,于1962年重新恢复县治。
馆陶县,在肥乡东,春秋属晋,为冠氏邑。
后属赵。
汉景帝时,馆陶公主许女陈阿娇妻刘彻。
方有后世所谓金屋藏娇。
汉平帝二年置馆陶县。
魏征生于此间。
(其地产陶,或因此而得名?)涉县,位于武安西南,地处山区。
太行盘桓全境,清漳、浊漳汇于其间。
刘邦元年置沙县于此,后改称涉县。
金时为崇州。
抗日时期刘邓大军总部所在地。
广平县,在肥乡东南,地处平原,金大定七年建县。
成安县,在邯郸东南偏东,为平原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建有乾侯政权,汉时作斥丘县,北齐时置成安县。
寇准在此曾为知县。
魏县,在广平南。
地势平坦,漳水、卫水过境。
夏时作观户国,先后属卫、晋、魏。
苏秦联纵六国,号令天下于此。
汉高祖十二年置魏县,1958年并入大名,1961年恢复县治。
磁县,在邯郸南,地有山丘,漳滏过焉。
岳城、东武仕居其内。
曹丕黄初三年设邻水县于此,隋开皇十年改称慈州,北宋政和三年再异其名,曰磁州。
民国二年方作磁县。
临漳县,在成安南,土多沙质,漳水穿其境。
为殷商近畿之地,西周为卫地,春秋属晋,后属魏。
古名邺,齐桓公始筑其城,汉高祖置邺县。
晋建兴二年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临漳。
建安风骨,铜雀三台生于此地。
大名县,在魏县东,漳水,卫水过境,有泄洪区。
春秋时作五鹿城,刘邦十二年建立元城县于此,曹魏黄初二年置阳平郡,北周市叫魏州,唐朝更其名作大名府。
自隋唐后,为历代州郡、府、路、道治所。
后唐李存勖同光元年在此建都,名东京;宋仁宗庆历二年定大名为陪都;金晋藩国大齐皇帝刘豫都于此,名曰北京。
狄仁杰曾在此做魏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