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39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虽然洋务运动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但不管怎么说,它在一些方面做到了“师夷长技”,对近代的中国的许多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新式人才,它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从1862年洋务派开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院算起,到1900年最后创办江苏武备学堂为止,40年的洋务运动共创办新式学校有37所,从教学模式来看,这些学堂是以英法等先进国家的同类学堂为楷模,按专业分科进行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和改进,远远冲出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考据学的范围。
如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和各地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专业课程外,还设有外国史地、代数、微分、航海、化学、天文、国际法等学科,大都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
很显然,这些新式学堂与专攻八股诗书经文的传统封建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还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重要的是教育体制的不同,它的实际做法是对封建知识分子接受近代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科学的再教育,它的实行,无疑破坏了科举仕途的唯一性,因而也就必然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正宗地位。
其次,在师资队伍方面,新式学堂大都聘请了具有近代意识的素质优良的教职人员。
如福州船政学堂,除汉文教习由中国学者担任外,其他课程的教习均用洋文,聘请洋教习担任教员,如驾驶学堂新聘教习多为英人,学堂实行严格的管理考试制度,奖优汰劣。
从开学之日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第”,予以奖惩。
北洋武备学堂洋教习均由德国退役军官担任,(德籍教官先后应聘来校者有李宝、艾德等十多人),翻译人员多由北京同文馆或驻外使馆调用,操练官由淮、练各营将弁担任。
第三,学校的校舍设备也基本上具备了近代学堂的办学条件。
如开办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占地600平方区,房屋有529间,其中除有行政办公室、教室、师生宿舍、接待室、饭厅、存放教学用具的模型所之处,还设有照像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军事标本室、绘图室、印刷所、图书室、医院、习艺所和操场等教学辅助设施。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虽然是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为背景,但其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
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本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梯。
[关键词]洋务运动;现代化进程;公营企业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止于九十年代中叶,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发动的“求强”、“求富”的运动。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先进技术也随之涌入中国。
六十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
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部分开明官僚一方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已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再也不能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必须改弦更张;另一方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也感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
因此从六十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军,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对于西方近代文化,顽固派采取了一概拒绝的态度,主张“夷夏之辩”,洋务派则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原则,也是洋务派回击顽固派进攻的武器。
中学,即孔孟之道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不可变的。
西学,即西方的生产技艺,可以用来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
“中体西用”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双重性质。
对现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力,通过引进和吸收西方科技和制度来加强国防和的一系列运动。
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成立了英法机器局、淘金山学堂等机构来培养人才和教授科学知识。
这些科技的引进和人才的培养,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了国家的科技实力。
例如,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建造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军舰和商船,提高了中国海军的战斗力和国家对外贸易的能力。
其次,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
19世纪晚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压力,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中国开始加强军事实力的建设。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军队组织和管理制度。
中国成立了北洋水师,引进了现代化的军舰和武器,提高了中国的海军实力;同时,中国派遣学生赴日本留学,学习日本的军事制度和战术。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此外,洋务运动在推动中国社会变革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矿务、工务、航务等机构,建立了近代企业和学校,推行洋务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经济制度。
这些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和支持。
然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洋务运动由于对西方技术和制度的过分崇拜,忽视了中国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造成了对外依赖的局面。
其次,洋务运动在推行时,受到了保守派势力的阻碍,无法得到充分的贯彻和实施。
最后,洋务运动的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其所建立的近代企业和学校在后来的运营中面临了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它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军事现代化和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论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稿子一嗨呀,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里起到的大作用!你知道吗?洋务运动那可是给中国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它让咱们开始重视工业啦!以前咱们国家可没那么多工厂,都是小作坊。
洋务派弄了好多近代化的工厂,生产枪炮、船只啥的,这可让咱们国家有了自己制造东西的能力,不再完全依赖外国。
还有哦,洋务运动也让咱们在教育方面有了新变化。
不再只是读那些老掉牙的书,开始学西方的知识,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了好多懂新学问的人才。
这些人后来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大作用呢!再说说军队,洋务派搞的新式军队,用了新的武器和训练方法,让咱们国家的军事力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不再像以前那样落后挨打。
总之呢,洋务运动虽然有它的不足之处,但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那真是功不可没呀!稿子二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好好唠唠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你想啊,以前咱中国啥样?啥先进的东西都没有。
洋务运动一来,好家伙,各种工厂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造机器、造轮船,这让咱国家慢慢有了工业的基础,不再啥都靠进口,能自己生产一些东西了,是不是很厉害?还有啊,以前读书就是为了考科举,学的东西没啥用。
洋务运动之后呢,有了新学堂,能学外语、学科学,培养出了一批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
这些人可给后来的发展出了不少力。
再讲讲经济方面,洋务派搞的那些企业,虽然有的经营得不咋样,但也给咱开了个头,让大家知道做生意还能这么做,慢慢地大家的经济头脑就灵活起来啦。
另外,军队也有大变化。
新的装备、新的训练方法,让咱的士兵变得更强大,能更好地保卫国家。
虽说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一下子变得超级富强,但它就像一颗种子,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开始发芽,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洋务运动挺重要的?。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搬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21世纪进行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世界近代化运动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中国也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
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序幕。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向工业化迈出的一大步,它加快了中国封建社会向新的社会体制转变的过程,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是,最终它还是以失败结束。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行为或生产行为,而忽略了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要求与之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一、思想启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
以往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和“士”为“四民”首、商为“四民”之末的传统观念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在近代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中,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在对西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认识上,很多开明的官僚和士大夫也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再不被认为是“师事夷人”之举,而被看成是求强求富得重要手段。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受西方列强侵略刺激,开始对合理吸收西方科学技术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一系列措施。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而西方列强则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水平令中国感到巨大的压力。
因此,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便中国能够与外国列强抗衡。
洋务运动中涉及的许多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启蒙作用。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晚清政府和知识分子的觉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洋务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科学发展、工业发展和军事发展等,开始意识到中国必须要摆脱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的思维模式,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启蒙作用,也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等奠定了思想基础。
再次,洋务运动扩大了中国对外交流和国际视野。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技术人才和专家,建立了一批现代工厂和学校,并与外国合作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军事工业。
这些都为中国提供了与外国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外国人合作,中国人逐渐扩展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并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洋务运动加快了中国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
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尝试建立现代化的军事、科学、工业和教育体系。
通过建立各种新的机构和学校,培养出了一批西方化的人才。
这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实现近代化提供了组织和人力保障。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际交流,开拓了中国的国际视野,并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
[精品]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历史事件,它对中国现代化、近代化、工业化和民族意识的提高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它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它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象征,它创立了中国的第一条现代化造船业,并建立了轻重工业的组织体系,为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化铺平了道路。
二、引进西方文化和科技洋务运动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和科技的引领。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了许多高科技和先进设备,包括机器设备、武器、船舶设计、科学研究方法等,为中国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甚至还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机器制造学校和天文台,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
三、提高民族意识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民族意识的提高。
通过洋务运动,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了中国在现代化和工业化道路上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逐渐认识到了中国民族在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提高,从而增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改变社会发展方向洋务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走向明确的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向现代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
通过引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中国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方向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它不仅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还引领了中国所需要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留下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和技术现代化的启蒙标志,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试析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一场规模宏大的现代化运动,其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深远。
洋务运动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与中国的昔日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篇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究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引进先进科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西方科技十分落后,照相机、电视、汽车、钢铁制造等领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洋务运动借鉴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管理体系,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科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江南制造局,该局引进了近代机械,实现了铜炉铁壶的批量生产。
还有象征着中国近代化的“北洋舰队”,主要负责进行对外战争和民用运输。
船队拥有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包括航海仪器和各种军舰武器。
总体来说,洋务运动的引进先进科技,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些科技的引进为中国下一阶段的真正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洋务运动不仅在科技方面颇有建树,还为思想风气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传统上,中国向来重视文化武器。
这一点在洋务运动时期也有所不同,洋务运动向全国普及了科学、工艺、工程和法制等领域的知识,改变了以往只强调文化的教育方法,引导了中国人向各种领域发展。
除此之外,洋务运动还加强了中国的国内经济力量,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江南制造局、成肇衡所设置的机器工坊、神华铁矿山都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北洋舰队的建立也巩固了中国的海上军事实力,成为了中国在亚洲区域的海上霸主之一。
因此,洋务运动的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开展沿海经济陈独秀曾经评价北洋舰队是“中国的第一艘纯洋式铁甲舰,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
北洋舰队作为洋务运动引进科技的代表之一,其实还有更为显著的特征——这支舰队开创了中国海上经济的开端。
当时,各国海上贸易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完全被禁止。
在此情况下,北洋舰队能够成功地走入世界海上贸易市场,并成为一个广泛接触外部经济的平台。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作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而止步于19世纪末的清末“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
虽然以前的历史学者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但相比之下,却更注重它的缺点和不足,以致于把1895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完全破产的标志,贬低了它的历史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及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进行重新阐释。
以这种态度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会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其中之一就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洋务运动”产生于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就决定了“洋务派”自身的两重性。
传统史学家认为洋务派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封建性、保守性十分浓厚的历史人物,然而不知他们是否注意到了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性特别浓厚的国家,像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开明地主可谓是凤毛麟角,试想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兴办洋务是何等的艰难。
因此,我们不能对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期望过高。
正如李时岳先生指出的:“简单的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洋务派活动于中国资本主义从无到有的时代,它的任务是实现‘有’,‘有’之后才能谈到发展,那是又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
所以,严格的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呢?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事实俱在,毋庸讳言。
至于完成得好还是不好,那是另外的问题。
”正是因为它的特性,我们才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它。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
19世纪中叶,现代化浪潮已从欧美席卷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连为一体,人类历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问题:?答案:有:(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都受到很大冲击,商人、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西学”成为中国求强求富的学问。
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关阅读】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发展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师夷之长技以求富”分别是前期与后期的运动口号和目标。
该运动自1861年至1895年,持续约35年。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西方工业运动,它在封建皇权的背景下发生的。
洋务运动引进了超多的西方科技及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的公司体制则为国帯来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有助中国走上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然而当时的中国,却难逃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
因为清军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的信心,使洋务运动黯然收场。
洋务派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他们还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务必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派还开办了“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已经忘记过去中华民族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但是我们忘不了中华民族受的耻辱,我们一边又一遍的告诫自己,我们要强盛,我们要复兴,我们要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国际爱的兴旺,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我认为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士把青春消磨于八股文、试帖诗等无用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至贱之艺,因此风化不开。
一般士人迷恋于科举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对科学技术“不屑为”。
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
1861年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正式成立,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
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 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历史作用:1.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持此论者有祁龙威(当时署名“汉声”)、牟安世等人。
2.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此说以孔令仁、李时岳、胡滨为代表。
洋务运动贡献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从目的来看:洋务派创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3)从主张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前者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后者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4)从活动方面来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维新派掀起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他对资本主义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简单来说辛亥革命1.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3.结束帝制4.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5.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权利6.客观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7.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 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次改革运动。
•该运动从19世纪中叶开始,持续到20世纪初,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洋务运动的背景•在19世纪初,中国因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科技和经济相对滞后。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冲击,中国急需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3. 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由清朝政府推行,主要目的是借鉴西方科技与制度,加强自身强国能力。
•洋务派官员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兴办近代工业和军事企业。
4. 洋务运动的地位•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
•通过引进洋务,中国开始了对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吸收。
5. 洋务运动的作用经济作用•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现代化。
引进的西方工业和农业技术使中国的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兴办近代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军事作用•洋务运动改善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引进的西方武器和军事制度提升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兴办的军事企业为中国提供了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和战略。
社会作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引进的西方知识和文化使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兴修的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6.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效果受到了诸多限制。
洋务派官员思想保守,改革步骤有限,未能真正推动全面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仍然受到西方列强的阻碍和剥削,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
7. 结语•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其局限性存在,但该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中国军队建设、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以及文化教育、思想意识的近代化影响,力图阐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有了近代化的工业体系,也促进了中国军事、文化教育、思想意识的近代化,具有其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指出洋务运动由于其封建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求强、求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起了一些阻碍作用。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主要代表在中央以奕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首;以“自强”为口号,其目的是“安内”“御外”;其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因而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彰的人物。
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认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
从1861年起,他们开始了以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更意识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五艘。
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
近代中国洋务派理论家,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讯等,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
[摘要]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为目的,它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它是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变革的开始。
本文主要通过洋务运动中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史等措施方面,论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教育;作用一、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1.洋务运动开办的新式学校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私塾和书院,这些学校都是大士准备科举的场所,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近代新式学校出现。
旧的学堂不能适应洋务事业的需要。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西艺”为主。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他们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这些学堂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师配备,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与封建教育体制有了本质的不同。
很多学校都安排实践性课程,有的还建立了实习制度。
在教学组织上,洋务学堂制定有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突破了传统的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
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他们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若干窗户。
2.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培养在创办各种洋务学堂的同时,洋务派人士在实践中大多也已认识到,要全面深入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国内的学堂存在师资,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局限,为了培养更好,更高级的人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被纳入洋务计划,便采取了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办法,开创了中国的出国留学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留学并非从洋务运动开始,此前已有容闳等人赴美留学(1)。
洋务运动兴起以后,容闳向丁日昌提出派遣留学生的建议,后来丁日昌又向在曾国藩提出了派欧留学的建议,在他们的影响下,1870年,曾国藩,李鸿章联名奏请选派幼童赴美国学习,得到清廷批准。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内容提要:万事开头难,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引路人。
由于洋务创办者的封建腐朽性,使得运动本身以失败而终。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从运动中生成了资产阶级新生力量,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化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从社会发展来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功不可抹。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引路人”主客观作用评价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要看这一事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的大小。
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这一炮并没有放响,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争论。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历来学术界众说纷纭,且不同时代受社会环境影响侧重点也不相同。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们给予它充分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使中国由封建走向近化化;建国后的几十年则否定多于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军事改革;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的学者,则可能较多地用经济砝码来衡量它的历史作用。
下面就我个人认识来发表一些看法。
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它是一个“引路人”,引领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门坎儿。
(一)传统外交转向近代化外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同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已无法避免,1860年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设置“总理衙门”,清廷批准,从此清政府的对外事务多由奕訢出面主持,文祥从中策划,形成了中央的洋务派势力。
“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专门办理中外一切交涉的机关,还兼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借款,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事务,设有英、法、俄、美、海防五股。
1873年各国派遣公使同清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自1877年起,清政府也相继在英、法等世界各地设立了数十处领事馆。
公使馆和领事馆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一)
【摘要】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文化;军事工业;文化教育【Abstract】OceandutysportbetotrytopasstotrainsoldierstomakeamachineandestablishmilitaryindustrywhenC hinafaceinternalrevoltandforeigninvasioninorderto"self-renewal".Therefore,theiractivitieshelpedt hemodernageofthetroopstoturnwithmilitaryindustryofdevelopment.
【Keywords】Modernageculture;Militaryindustry;Culturaleducation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中央以奕欣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安内”“御外”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
1.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彰的人物。
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
从1861年起,他们开始了以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
1862年奕欣等人在天津组建了洋枪队,聘外籍教练,选派京营八旗兵到天津接受训练。
与此同时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称作“防军”。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更意识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五艘。
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
近代中国洋务派理论家,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讯等,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
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
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
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同时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轮船招商局,成立六七年来,已收入运费二千万两,将中国航运业的权利收回了约五分之三。
所以说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的出现表明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最重要的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创造了机会,起了摧生扶幼的作用。
一些企业后来直接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种形式也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
同时,洋务派举办的军、民用工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从而使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扩大起来。
据统计,1894年以前在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中约有工人3.6万人,这一数字已多于外国在华企业中的工人数(3.4万),也高于在私人经营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数。
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
奕欣曾指出“欲悉各国情形,必行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李鸿章也有同感西学“自强之道似有裨助。
”于是,洋务派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设立同文馆,各自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使中国扩大了对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学堂。
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877年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学习海军驾驶、作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