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俄近代化的比较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7.96 KB
- 文档页数:3
而时刻注重国力的提高,有压力就有动力,因而日本统治者的思想观念也是很进步的,尤其是注重向外国学习。
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国力强大,而周边国家普遍弱小,为求得生存不得不对历史上的中国某些王朝而俯首成臣。
那就使统治者总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而视别国为“蛮夷小国”,因而缺乏危机感,满于现状,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因而三国中中国清朝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最落后的,而这又直接影响了政策的调整,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三国的封建专制程度不同,改革的难度不同。
日本是一个幕藩体制的国家,其特点是集权之中又分权,中央权力相对要小,其专制程度相对中俄要薄弱的多。
俄国虽然封建专制深厚,但由于存在时间比中国短,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缘故,因而导致统治者的思想观念较中国是进步的。
而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地方政府严格服从中央政令,没有独立性,皇权至高无上,封建专制深厚,存在达2000多年,再加上长期受大陆地缘政治的影响,统治者观念异常落后,其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三,改革前政权变动不同,导致各国改革领导者的地位不同,而这又直接导致各国改革措施的不同,程度的不同,向西方学习内容的不同。
三国中只有日本实现了政权的变动,中俄两国仍是旧的统治者掌权,因而各国改革者的地位大不不同:日本是由掌握国家实权的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来领导的,因而对旧措施打击力度大,全方位地向西方学习,极大地改造了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发展:摆脱了民族危机,完成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实现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成为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
俄国是由掌握国家实权的封建沙皇亲自实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因而由改革者的这种身份及改革目的决定:这场改革必定是不彻底的,必然会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因而农奴制的废除极大地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又由于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因而其发展大打折扣。
中国的洋务运动则是有地主阶级洋务派来领导的,因为其不掌握国家实权,又因为其属于地主阶级,其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触犯封建制度,并且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也必然是以巩固封建统治为出发点的,其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是明证。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学号:110910477姓名:郭亚茹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班级:食品科学双语班中日近代化比较[摘要]近代以来,作为东亚区域内两大重要国家的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认知和抉择不同,决定其近代化进程差别迥异。
在此试图阐释其不同抉择导致其差异的个中缘由,以期对历史认知、当下实践以及未来展望或有裨益。
本,作为弹丸之地的蕞尔小国,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仅仅需要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整合即可。
相对于中国,作为一小国,日本在现代化的初期阶段能够先拔头筹,即是这方面的原因。
具体而言,在有少量国土、有少量人口、有少量资源的前提下,完成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政治整合,在国内迅速建立起适合现代化要求的社会机制,迅速向外学习、教育人口的推动,在国内建立现代化的社会机制、建设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经济体制、完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政治建设;在国外动用武力掠夺实现国内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本、土地、人口、原料和市场等。
综括以上,实现了作为一小地域单元——国家的现代化。
作为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既要吸取在现代化初期阶段取得部分可取经验和教训的小区域后发国家——日本的合理成分,又要不断在新一轮的现代化进程中开拓进取,完成历史的超越,其远景是值得向往的。
[关键词]近代化文化教育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是后发生型的近代化,先后经历了由技术—制度—意识三个演进层次,并两易主角。
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的近代化进入腾飞的轨道。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给现代化的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的推进"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科学教育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中国近代化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走向近代化的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有些论者以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为由否定它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一: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创造了条件第一: 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幼苗!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危机之中"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的侵扰! 为了挽救其统治"清政府内部分化出一批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的有识之士"即洋务派“,他们普遍认识到中国必须谋求富强之道"且需从“练兵”“制器”开始“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2)曾国藩早在咸丰十年就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期永远之利的主张。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题目《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观后所感-----中日差异与借鉴之处作者和学号丁泽勇 **********班级12工商1班日期2014年11月12日《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观后所感-----中日差异与借鉴之处摘要:日本从明治维新前后开始,政府就开始了推进近代化。
所以日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仰有它的独到之处。
任何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依靠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日本自身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结构和其特有的对社会责任感以及学习能力才使得日本在近代能够脱颖而出,所以我应该对日本文化进行多多地了解和学习其精华之处,因为相似的文化源头和几乎差不多时间的近代化改革的起点使得日本在很多方面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我们所借鉴反思。
关键词:日本近代化;中日差异;借鉴学习一、前言只要大家一起开始说起日本,大多人可能会回答很发达;但是问对日本印象如何,大家感觉肯定是不好的。
但是日本的整体实力还是非常强的,这是世界所公认的事实。
所以不管我们现在对于日本不管有什么样的看法,他们的优秀之处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毕竟他们的综合国力还是远超于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地打败敌人,而不是说仅仅是口头上的辱骂,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通过《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这本书给我有很大感触。
对当代很多中国人而言,日本首先是一种情绪,然后才是一个真实存在。
了解日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对自己快速变化的历史身份的重新定位,是一种正常时代的正常国民心态的回归,虽然有时我们对此还不是很适应。
我们不是要忘记过去,而是要学会在变化中重新开始。
而了解对方是这一切的前提,这种了解不是在政客们的握手和把盏言欢中完成的,而是建立在民间自发的互动基础之上的。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与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同一时期,但是现今日本的综合实力要远远超过中国。
因此,我们应该要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同之处,找出自身的不足以及对方的优势,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站稳脚跟。
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1)相同点: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者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2)不同点:社会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国际环境: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走进高考】1.(2009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2.(2010·上海单科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C.引进欧美科技D.鼓励工商贸易3.(2010·安徽文综)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4.(2010·安徽文综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中日军事近代化之比较宫玉振19世纪60年代,面对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中国和日本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了各自的军事近代化运动。
但是,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结局却大为不同。
日本迅速赶上了西方列强,成为军事强国,而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却陷入停滞状态。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成果一次实际的检验,战争中日本获得胜利,而中国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国军事近代化的对比考察,揭示其症结所在。
一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是相似的:第一,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东西方的军事较量中被迫起步的。
在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一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西军事的两次正面对抗。
西方列强近代化的坚船利炮毫不留情地摧毁了封建帝国所能动员起来的军事力量,战争的惨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同时也使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军事文明的价值。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先揭示出军事近代化的命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亲身体验到近代枪炮威力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①,“西洋诸国以火器为长技,欲求制驭之方,必须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的主张②,并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从而掀起了以“自强”为旗帜的军事近代化运动。
在日本,从19世纪初期开始,英、俄、法、美等国的战舰亦多次叩关,日本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中英鸦片战争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在日本引起了很大震动,高岛秋帆等人上书长崎奉行,要求采用西方人炮充实防务。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柏利率领四条“黑船”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要求日本开港,这一事件又一次震惊了日本朝野,军事上的巨大反差迫使幕府撤销了200多年前颁布的“禁止制造大型船舶”的命令,井开始向荷兰购买军舰,部分强藩也开始制造西式武器,1863年英国舰队炮轰萨摩藩的中心鹿儿岛,1864年英、法、荷、美四国联合舰队又炮轰长州藩的下关。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引言可以说,在发生1853年黑船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和1840年之前的中国一样,是一个封闭在自己狭小世界当中的落后的封建国家,社会体制和经济水平在清帝国之下,而日本却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几乎自主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并在中日甲午战争和之后的日俄战争中一举奠定了其亚洲第一强国,仅次于美英等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而发生这一惊天转变日本用了不到四十年时间。
这与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坎坷曲折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发了我对两个民族截然不同命运的思考,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的快速崛起,又是什么绊住了中国帝国转身前进的脚步?而这样的历史是否也在今天继续以某种方式暗自得延续着?这一切又有怎样的渊源,怎样的后话,怎样的影响?一切都值得如今的国人去反思,去体会,继而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步伐。
为了解答我的这些疑问,我开始从书籍中了解两个国家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发生的故事和社会的微观图景,以求找到问题的真相。
第一部分暴风雨前夜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日两个国家都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之中,然而社会体制、面貌确实及其不同的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纵观各个国家的封建文明史,没有一个封建国家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民族的持续兴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表现出高度统一性和自我稳定性。
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伟大智慧高度完善了这一体制,以自我禁锢为代价,换来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内部稳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刻入人的灵魂中;经济上限制商业的发展(主要是对外的),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建立了完善中央集权政治,使得一切反抗力量降到了最低。
这一体制有着全方位的完善性,几乎设计好了每一个社会阶层的生存方式,拥有极大的容错率,自范性——当然,也同时意味着它的顽固性、难以变更的存在性。
中国人民自古就过着平淡而稳定的农业生活,哲学家们也把某种亘古不变的平淡生存方式注入了整个民族,安于平淡,安于现状,安于空前强盛的太平盛世。
中日俄近代化的比较
各主要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可以从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统一战争、改革等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思想上打破了宗教束缚与封建专制等方面来概括,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情况又不是同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纵深拓展,中日俄三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都进行了改革,采取了近代化的若干措施。
三国的改革分别是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及俄国的1861年改革,三者虽然都是封建国家向西方学习以促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的运动,但结果却大不相同,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其中,日本取得了最大成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力蒸蒸日上;俄国也取得成功:社会性质改变,资本主义也获得比较迅速地发展。
但相对于日本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要多,速度要慢,综合国力相对要弱,这可以用以后的日俄战争日本的战胜、沙俄的战败来证明;中国的这次近代化尝试则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即是证明,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则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那造成三国近代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的启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不同导致统治者的压力不同、思想观念不同。
沙俄本是一个内陆国家,统治者为获得出海口而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并形成传统;同时由于距西欧较近,受西欧的政治、经济影响较大,因而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很进步的,并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以发展经济壮大国力;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而又人口众多,因而为解决生存压力
而时刻注重国力的提高,有压力就有动力,因而日本统治者的思想观念也是很进步的,尤其是注重向
外国学习。
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国力强大,而周边国家普遍弱小,为求得生存不得不对历史上的中国某些王朝而俯首成臣。
那就使统治者总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而视别国为“蛮夷小国”,因而缺乏危机感,满于现状,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因而三国中中国清朝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最落后的,而这又直接影响了政策的调整,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三国的封建专制程度不同,改革的难度不同。
日本是一个幕藩体制的国家,其特点是集权之中又分权,中央权力相对要小,其专制程度相对中俄要薄弱的多。
俄国虽然封建专制深厚,但由于存在时间比中国短,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缘故,因而导致统治者的思想观念较中国是进步的。
而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地方政府严格服从中央政令,没有独立性,皇权至高无上,封建专制深厚,存在达2000多年,再加上长期受大陆地缘政治的影响,统治者观念异常落后,其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三,改革前政权变动不同,导致各国改革领导者的地位不同,而这又直接导致各国改革措施的不同,程度的不同,向西方学习内容的不同。
三国中只有日本实现了政权的变动,中俄两国仍是旧的统治者掌权,因而各国改革者的地位大不不同:日本是由掌握国家实权的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来领导的,因而对旧措施打击力度大,全方位地向西方学习,极大地改造了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发展:摆脱了民族危机,完成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实现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成为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
俄国是由掌握国家实权的封建沙皇亲自实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因而由改革者的这种身份及改革目的决定:这场改革必定是不彻底的,必然会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因而农奴制的废除极大地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又由于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因而其发展大打折扣。
中国的洋务运动则是有地主阶级洋务派来领导的,因为其不掌握国家实权,又因为其属于地主阶级,其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触犯封建制度,并且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也必然是以巩固封建统治为出发点的,
其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是明证。
因此,在三国中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是最不成功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三国改革结局不同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其主观因素,我认为主观上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
由此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要以史为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把握国情,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以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