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改造-从南市发电厂到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
- 格式:ppt
- 大小:13.92 MB
- 文档页数:47
钢结构加固的应用方法和注意要点一、目的如何能够科学地评估这种损伤的规律和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可以延缓结构损伤的进程,达到延长结构使用寿命的目的。
二、常见的加固主要原因1. 由于设计或施工中造成钢结构缺陷使截面削弱过多等等。
2. 结构经长期使用,出现不同程度的锈蚀、磨损以及操作不正常等,造成结构缺陷,使结构构件面严重削弱。
3. 工艺生产条件变化,使结构上荷载增加,原有结构不能适应。
4. 使用的钢材质不符合要求。
5. 意外、自然灾害对结构局部损伤严重。
6. 由于地基基础下沉,引起结构的变形和损伤。
三、钢结构加固的一般原则钢结构或构件加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加固方法应从施工方不影响生产、经济合理,效果好等方面来选择,一般原则如下:1. 加固应尽可能做到不停产或少停产,钢停产的损失往往是加固费用的几倍或几十倍。
能否在负荷下不停产加固,取决于结构的应力应变状态:一般构件的内应力小于钢材设计强度的百分之八十,且构件损坏变形等不是太严重时,可采用负荷不停产加固方法。
2. 结构加固方案要便于制作,施工,便于检查。
3. 结构制造组装应尽量在生产区外进行。
4. 连接加固应尽可能采用高强螺栓或焊接采用焊接加固时,实际荷载产生的原有杆件应力最好在钢材设计强度 6 0 %以下,极限不得超过 8 0 %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施焊。
四、钢结构加固的方法钢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有: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加固法、加大原结构构件截面和连接强度加固法。
4.1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加固法改变结构算图形加同法是指采用改变荷载分布状况、传力途径、节点性质和边界条件,增设附加构件和支撑、施加预应力、考虑空间协同工作等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过程,除应对加固结构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计算外,尚应注意对相关结构构件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的影响,考虑在结构、构件、节点以及支座中的自重内力重分对结构构( 包括基础) 进行必要的补充验算,并采用切实可行的合理构造措施。
WORLD EXPO ARCHITECTURE改造设计的主体为1985年建成的南市发电厂主厂房、烟囱和东侧与之相连的输煤栈桥。
主厂房长128m,宽70m,建筑高度约50m,占地面积约为9150m2,改造前主厂房建筑面积约为23470m2。
钢筋混凝土烟囱现状高度165m,具有较强的标志性和特征性。
改造后的主厂房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1088m2,将成为世博会五大主题展馆之一,包括“城市未来探索馆”、能源中心以及以非物质的形式展示城市实践案例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报告厅等。
新能源中心位于主厂房南侧全球城市广场地下,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225m2,地下建筑面积为9936m2,为浦西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和部分企业自建馆以及商业配套设施提供空调冷热源。
本着“勤俭办博”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造设计在建筑空间布局、内部交通组织、防火疏散设计、结构强度、设备容量等方面统筹考虑了会中和会后的各阶段使用需求。
1 再生性改造策略1.1 延续历史脉络鉴于主厂房与烟囱的建筑形态相对完整,过度的改造会造成其工业建筑特色的丧失,因此改造采取了再生性改造的策略。
在尽可能尊重原有建筑形态和体量特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局部的改造和适当的内部加建,使厂房内原有的形态要素成为改造后室内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施工难度、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周期。
在保留历史记忆、延续场所精神的同时满足全新的功能要求。
1.2 再现工业文明特征主厂房和烟囱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具有强烈的工业文明特征,改造设计在兼顾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的原有型制,保留主要特征性元素和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探索馆——南市发电厂主厂房改扩建工程章明1张姿2丁阔2分机器设备,展现工业建筑的结构特征和空间特征,再现工业文明的历程与走向。
1.3 面向未来的探索实践改造设计将引入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并根据其形态特征,通过特有的形式语言实现其与建筑的一体化,在充分体现世博会创新精神和探索主题的同时,赋予改造对象极具未来感与时代特征的建筑形态。
42历史更迭:从昔日电力心脏到世博绿色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所在的黄浦江畔老南市这片土地,曾见证了上海民族工业从星星之火到熊熊燃烧的沧桑巨变,并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后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沉寂。
早在1935年,曾经点亮过中国第一盏电灯、为上海老城厢带来电气曙光的南市电灯厂迁址至此;1955年改为南市发电厂,火力发电八十余载,为整个沪南地区输送能源。
南市发电厂的“邻居”们还有:江南造船厂、南市自来水厂、上钢三厂、华纶印染厂等老企业,它们都是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主动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最早印记。
然而,传统燃煤发电的模式也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日夜轰鸣的机房、浓烟滚滚的大烟囱于2007年归于平静,南市发电厂在这一年正式关闭。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行,老电厂经大幅改造变身“城市未来馆”,摒弃了原有的煤电发电模式,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重新发电的四年李 岑从曾经的都市工业重地,到世博会展馆,再到国内第一家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的前世今生已足以见证城市发展的变迁。
而从“上海美术馆”变身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PSA 的身上又可追寻城市乃至国家艺术文化力量发展的沿革轨迹。
一幢建筑如何激活一片区域?又如何带动一片区域的转型、续写文化品牌的传奇?进而,最重要的,是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PSA 或许是一个案例,但远远还不会是最终的答案……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江水源热泵等多项新能源技术,从而转型成新型能源中心,以供应世博园浦西E 片区15万平方米展馆的空调需求。
昔日能源输送的庞大机器,脱下厚重的工业外衣,变身国内第一栋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三星级绿色建筑;它以一种华丽转身的方式结束了工业时代的使命,欣然接受一个全新的身份,用自身的转变演绎着人们对于未来、对于城市的畅想。
PSA初立:年轻的当代艺术,需要年轻的“身体”在世博的喧嚣热闹谢幕之后沉寂了两年,新的机遇正在悄然孕育。
2010年世博会各国场馆设计理念介绍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之冠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之冠”。
造型亮点:充满,同时满足功能需求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性群体。
和谐之塔:“螺旋摩天轮”由黄浦江畔具有110 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烟囱改造而成,具有观光功能,火电厂主厂房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
塔高201 米,将完整保留烟囱原貌,用25 个太空舱沿螺旋轨道进行人员运输,每节太空舱载客 6 人,预计每小时载客总量可达650 人以上。
“世博和谐塔”在夜幕中宛如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而白玉兰正是市花;缓缓升降的太空舱,犹如半空中的点点星光,显示出的城市活力。
2010世博会主题馆:“无柱展示空间”永久性主题场馆,地上建筑面积为8 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 4 万平方米。
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三大亮点: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拉桁架国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国最大;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2008年1 月22 日,中国2010 年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龙源期刊网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
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7年第22期
地址: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近苗江路)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
它不仅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也挥别了对能源无度攫取的过去。
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更是为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1897年,上海老太平码头的南市电灯厂点亮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盏电灯。
1985年发电厂主体及烟囱建成。
有着八十余载火力發电史的南市发电厂,见证了工业社会的崛起。
2010年
上海世博会,老电厂变身三星级绿色建筑,展示人们对未来城市的幻想与实践。
2012年10月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内部最高悬挑27米,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独立的展览空间。
2010年上海世博会
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
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工业企业改善十大案例1. 德国XX工业区提到工业遗址改造,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的XX。
他现在已是绝佳的旅游目的地,但XX工业区原本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重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二战后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XX工业区逐渐荒废。
1989年,XX工业区的复兴计划正式实施,旨在通过景观再设计手段让它重现生机。
2.XX石灰石仓XX石灰石仓库建于1910年,曾经是前石灰石矿场的一部分。
旁边的两个砖炉曾让这座建筑成为XX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该建筑在石灰石工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石头在高高的砖炉内烧制之后运输前会送到仓库储存。
3. 意大利都XX改建公园1998年意大利政府对原有的废弃工业用地推出改建计划。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城市景观也逐步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公园拥有5个独立的版块,每个版块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相互联系紧密,成为一个整体。
4.XX工厂位于意大利都灵市的XX工厂建造于1917-1923年间,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福特公司位于美国底特律的自动化工厂。
XX工厂长0.53公里,5层楼高,主厂房面积为23万平方米,是装备垂直的生产线,由地面一层进原料,在楼顶试车跑道上检验成品汽车,鼎盛时期曾拥有12000名员工在这里工作。
5. 德国XX景观公园XX景观公园是德国XX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工厂导致周边地区严重污染,于1985年废弃。
1991年,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与合伙人改造成景观公园。
6. 英国XX峡谷XX峡谷建造于1779年,桥梁坐落于中英格兰西部的什罗普郡塞文河畔,对于世界科技和建筑领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7. XX博物馆XX博物馆由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扩建而成,而城市未来馆的前身则是建成于1985年的上海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及烟囱。
8. XX江公园XX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世博规划与工程建设世博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世博演艺中心、世博轴、40个国家馆等宏伟大气的建筑,是建筑科技、艺术和环保元素的完美结合。
光伏并网发电、绿化隔热外墙、智能温控玻璃镀膜、智能化生态建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主题和文化,形态交融,和谐呼应,揉合了现代建筑视觉理念,保证了功能完善合理,也体现了节能和生态要求。
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世博会后,这些场馆将实现后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一、世博会可持续规划设计 (3)1.世博主题馆综合技术集成 (3)2.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技术集成 (4)3.世博演艺中心综合技术集成 (5)4.世博中心综合技术集成 (6)5.老厂房改造综合技术集成(南市电厂) (7)二、世博建筑创新技术 (8)6.智能化生态建筑技术 (8)7.2010世博会规划建设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9)8.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 (10)9.智能温控玻璃镀膜 (11)10.外墙保温热桥控制的关键技术 (13)11.自保温节能墙体材料及其应用技术 (14)12.STYROFOAM™隔热保温板 (15)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方展馆 (16)13. 国家和国际组织自建馆 (16)14.城市最佳实践区实物案例展板 (37)一、世博会可持续规划设计1.世博主题馆综合技术集成展板一:世博主题馆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久保留建筑,占地面积约1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3万平方米。
它采用了光伏并网发电和绿化隔热外墙等先进技术,利用矩形大跨度无柱空间结构和大跨度张弦桁架结构,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
展板二:世博会期间,馆内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演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轴等建筑共同打造以会展、大型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实现后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理念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和谐之塔:“螺旋摩天轮”由黄浦江畔具有110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烟囱改造而成,具有观光功能,火电厂主厂房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
塔高201米,将完整保留烟囱原貌,用25个太空舱沿螺旋轨道进行人员运输,每节太空舱载客6人,预计每小时载客总量可达650人以上。
“世博和谐塔”在夜幕中宛如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而白玉兰正是上海市花;缓缓升降的太空舱,犹如半空中的点点星光,显示出上海的城市活力。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无柱展示空间”永久性主题场馆,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
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三大亮点: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张拉桁架国内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国内最大;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既有建筑改造的视角的博览建筑案例
那我给你讲一个超酷的既有建筑改造成为博览建筑的案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这个地方以前是南市发电厂。
你能想象吗?以前冒着黑烟、轰隆隆发电的老厂房,摇身一变就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博览建筑。
从外观上看,它保留了很多发电厂原来的结构特色。
那大烟囱还在那儿呢,不过现在可不是用来排烟的啦,它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标。
每次看到那个大烟囱,就感觉它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同时又在展示着现在的新身份。
走进里面,巨大的空间被巧妙地利用起来。
老厂房高高的天花板和宽敞的空间,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
不像新建的展览馆有很多限制,这里可以轻松地展示大型的艺术装置。
比如说,有些装置艺术可能有十几米高,在这儿就能够毫无压力地展示出来。
而且啊,这种改造还保留了建筑原本的工业质感。
那些裸露的钢梁、水泥柱子,和现代的艺术展品相互搭配,有一种强烈的冲突美。
就像是老派的硬汉穿上了时尚的衣服,既酷又有个性。
另外一个很棒的地方就是采光。
以前为了发电,厂房有很多大窗户用于采光和通风,现在这些窗户在博览建筑里,让自然光线可以很好地洒进来。
在阳光的映照下,艺术展品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观众们走在里面看展览,就感觉特别舒服自在,不像有些室内展览馆,全靠灯光,总觉得有点不自然。
总之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就是一个把既有建筑改造成博览建筑的超级成功的案例,它把过去和现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
从“世博亮点展区”到“街区改造范例”——城市最佳实践区会后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唐子来;金鑫【摘要】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Urban Best Practice Area do not seemed to be fulfilled,since the pavilions will turn into a model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Shanghai.After the Expo's curtain fell,the Urban Best Practice Area decided to turn itself to be a livable neighborhood as the extension of the Expo theme "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历史使命尚未完全实现。
它不仅是"世博亮点展区",还应当成为"街区改造范例"。
当世博会降下帷幕之际,城市最佳实践区作为街区改造范例的实践过程也悄然开始,继续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将为上海城市的"后世博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街区改造【作者】唐子来;金鑫【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41 现状鸟瞰2 区位示意1 项目背景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紧扣主题和面向实践的展示内容、优美舒适和低碳生态的街区环境(图1),不仅使一般游客深受启示,而且成为城市领导和专业人士交流、分享、推广城市最佳实践的全球平台,获得大众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亲笔题词,赞誉城市最佳实践区为“上海世博会的灵魂”,并将成为“未来世博会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