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不合理处方存在问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
近日,我们院儿科门诊出现了一些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经过分析
和讨论,我们发现这些处方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度用药
一些处方中,药品的种类非常多,且用量很大,存在着过度用药的问题。
例如,某些
处方中同时出现多种抗生素和退烧药,容易导致儿童抵抗力下降,进而引起抗药性。
同时,过度用药还会增加儿童肝肾负担,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二、用药不合理
有些处方中,药品的选择和用法不合理。
例如,将抗生素作为治疗感冒的一线药物使用,而忽略了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疾病,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此外,还有一些处方中,将含
有阿司匹林的药品用于儿童治疗发热,这是极不安全的,容易导致儿童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三、剂量错误
在一些处方中,药品的剂量使用不当,容易导致药品的疗效降低或出现副作用。
例如,某些处方中给予儿童过高的药物剂量,导致药物在儿童身体中积累过多,引起严重的不良
反应。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与我们医师在开处方时缺乏正确的用药知识密切相关。
因此,
我们应该加强用药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及时更新药物治疗技术和疾病诊疗指南,在接诊患
者时进行详细询问和检查,以确保开出的处方准确、安全和有效。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
监督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处方进行追踪评估,及时纠正错误,保证儿童患者得到正确的
治疗。
我院门诊处方书写质量问题和整改措施
问题:
门诊处方书写质量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我们医院的门诊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处方书写不规范:医生书写不清晰,字迹模糊,容易出现误读或者漏读的情况。
2. 处方信息不完整:有些医生在处方中缺少必要的信息,如药品用量、用法、疗程等,这会导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问题。
3. 处方药品选择不合理:有些医生在处方中选择的药品不够科学合理,可能存在过度治疗或者不足治疗的情况。
4. 处方中存在重复用药:有些医生在处方中存在重复用药的情况,这会增加患者用药的风险。
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门诊处方书写质量:
1. 加强医生书写规范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医生了解到书写规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避免出现字迹模糊的情况。
2. 强化处方信息完整性的要求:要求医生在处方中必须包含药品用量、用法、疗程等必要信息,避免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问题。
3. 加强药品选择的科学性:通过培训和学习,让医生了解到药品选择的科学性,避免出现过度治疗或者不足治疗的情况。
4. 严格控制处方中的重复用药:要求医生在处方中不得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避免增加患者用药的风险。
5. 加强处方审核的力度:在门诊处方审核环节中,要求审核人员对处方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门诊处方书写质量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科学的用药服务。
我院门诊处方点评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背景信息我所在的医院是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提供多个科室的门诊服务,其中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作为门诊医生,我们需要开具处方,以帮助患者治疗疾病。
在门诊结束后,我们需要对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以确保处方合理、规范。
问题描述然而,在门诊处方点评的过程中,我院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1. 处方用药不规范在点评处方时,我们发现一些医生的处方用药不规范。
考虑到个体差异等因素,每个患者的处方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医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选择适当的药物。
然而,一些处方中出现了不合理的药物搭配,或者是选择了不适合患者病情的药物。
这会增加患者的治疗难度,甚至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2. 处方开药数量过多除了药物选择不当外,一些处方还出现了开药数量过多的情况。
一方面,这会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另一方面,过量、过长地服用药物也可能导致身体问题,例如对肝肾等器官的损伤。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处方开药数量过多。
3. 处方关键信息缺失不少医生在处方中缺少一些关键信息,例如药品用法用量、药品品牌等。
这样会给药房人员带来诸多麻烦,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用药效果。
因此,在开具处方时,必须确保关键信息齐全且准确。
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医生可能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无法选择合适的药品;另一方面,医生也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开药量多一些可以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
此外,医生还可能受到一些外部压力的影响,例如医保政策等,这些压力可能会影响医生开具处方的行为。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医学素养首先,我们需要提高医生的医学素养。
医院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加强医生的药学知识、药理学知识等方面的学习,让医生了解更多的药物信息,提高开药的水平。
2. 严格控制用药数量其次,我们需要严格控制用药数量。
通过医疗信息化系统等技术手段,可以监控医生开药的情况,并及时对处方进行点评,以避免过度用药的情况发生。
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材料与方法我院2006年4~6月门诊处方共7 639张,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别对处方书写错误、不合理用药、未签名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统计。
2 结果(见表1~3)3 讨论3.1 处方书写错误主要有:(1)诊断项不填:我院在2005年4月已经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使用了新处方,处方前记中印有临床诊断,若该项不填,则药师难以判断处方用药与疾病的相符性,给药师审方带来困难。
(2)疾病名称用汉语和英语简写符号混合书写:处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处方一律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书写”,这是不规范的书写方式。
(3)药品名称书写错误,包括剂型不写或写错、药名汉字写错、药名书写不全:如奈普栓,应复方奈普生栓;思密达冲剂,应思密达散剂等。
(4)规格写错或漏写剂量单位:如维生素C 片1×100,应0.1 g×100;维生素B6片1 g×100,应10 mg×100等;(5)用法错误或不详细:力钙胶囊3次/天,应1次/天;头孢氨苄缓释片,3次/天,应2次/天。
把头孢氨苄制成缓释制剂,使药物在体内释放缓慢且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维持此浓度适当时间,因此缓释制剂可减少给药次数,方便病人服药,增加病人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6)注射剂不写含量或含量写错:如卓宁注射液,应10%卓宁注射液;10%硫酸镁注射液,应25%硫酸镁注射液。
(7)超过7日用量,但医师未注明理由:如头孢氨苄胶囊,0.125 g×200,口服,每次0.25 g,3次/天。
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疾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
在调查的处方中,药品超过7日用量的,医师均未注明理由。
3.2 不合理用药:(1)重复用药或同类药物联用:如阿胶强骨口服液加葡萄糖酸钙片;氯霉素滴眼液加氧氟沙星滴眼液,两药均为广谱抗菌药物;阿昔洛韦片加病毒灵注射液,两药均为抗病毒药物等,两药联用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
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改进情况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是医疗服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医生在门诊处方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用药的现象,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对于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改进情况进行分析。
一、门诊处方点评的现状当前,门诊处方点评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医生在门诊处方中存在过度开药、滥用抗生素等问题。
有的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需求或者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会不顾患者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开具药品。
一些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用药、药不到病不治等问题。
有的患者只注重药品的名称和价格,而忽略了药品的作用和适应症,导致用药不当,甚至是产生药物滥用的情况。
目前门诊处方点评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一些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二、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改进方案为了提高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水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案。
完善门诊处方点评制度,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和激励惩罚机制,对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监管和点评,通过点评结果来考核医生的绩效,促使医生规范用药,提高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加强患者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的用药自觉性和合理用药能力,通过对患者进行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用药指导,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和使用药品,提高用药的效果和安全性。
加强门诊处方点评的监管力度,定期对处方的合理性和规范性进行点评,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促使医务人员加强用药规范,提高就医的质量和效果。
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工作,我们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服务。
2015年1月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以下简称《规范》)对我院2015年1月的门诊处方进行抽查。
发现我院不合理处方主要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
对我院门诊存在的典型的不合理处方存在的的分析如下。
1.不规范处方我院1月门诊不规范处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诊断或诊断不全、处方量超过规定未注明原因。
1.1诊断不全或缺少诊断《规范》规定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为不规范处方。
我院12月门诊处方仍然医师在开具处方时没有注明诊断或者诊断不全。
如处方—1中,某85岁女性,临床诊断为心律失常,但开具的药物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该患者确有心律失常,但开具的药物明显是治疗细菌感染,应补充相应的细菌感染的诊断。
如处方-2中,某30岁女性,诊断空白,应补充相应的诊断。
1.2处方量超过规定未注明原因《规范》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但由于一些医师没有写规范处方的意识,即使知道自己开具的处方中慢性病药物有超量的情况,也没有注明理由。
如处方-3中,某46岁女性,临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本处方药品用量大于7天。
虽然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慢性病,但医师未注明理由,仍属不规范处方。
2.不适宜处方我院7月门诊不适宜处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给药途径不适宜、给药频次不适宜及重复给药。
2.1给药途径不适宜如处方-4中,某38岁男性,临床诊断为神经衰弱,可能合并有冠心病,开具的药品硝酸甘油片,注明的给药途径为口服。
硝酸甘油片口服因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仅为8%,舌下含服立即吸收,生物利用度80%,所以给药途径应该改为“舌下含服”。
2.2给药频次不适宜如处方-5中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注明的给药频次为“bid”,不符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药代动力学,因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消除半衰期很长,为35-50h,根据药品说明书及药品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应将给药频次修改为一日一次。
我院门诊月月不合理处方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选择到医院门诊进行就诊。
但是同时也许多患者发现,在我院门诊中,每个月都会出现不合理的处方,这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同时也让患者感到非常疑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不合理处方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入手分析我院门诊月月不合理处方的情况。
一、不合理处方的原因1.医生处方能力不足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现今很多医院门诊由于医疗人才稀缺,因此会雇佣大批未经过良好培训和考核的医生来补充医疗队伍。
这些医生在处方能力方面可能比不上经验丰富的医生,甚至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差错。
比如说有的医生对于疾病的诊断不够准确,或者在选择药品时容易出现忽视患者身体情况的情况,导致出现了不合理处方的情况。
此外,以前不合理处方未产生严重后果,也是原因之一。
2.药品利益链其次,不合理处方的产生还与药品销售有直接关系,很多医院由于贪图药品销售的利润而开出了不合理的处方。
这种药品利益链其实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但是由于监管不力与规定缺乏,导致了不少医生和药企之间的勾结。
二、如何避免不合理处方1.加强医生处方能力培训要想减少不合理处方的产生,首先需要从源头入手,加强医生处方能力的培训。
医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医生的处方能力,并严格执行药品管理规定。
对于医生不能按照规定提出合理的处方,要加强工作纪律和惩戒措施。
2.建立药品使用的标准化流程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药品使用的标准化流程来防止不合理处方的产生。
药品使用的标准化流程包括了对于药品品质的审查、药品的选择、用药前的必要检查等等。
这些流程可以有效减少药品的不必要使用。
3.加强监管与管理力度最后,要想避免不合理处方的产生,还需要加强监管与管理力度。
政府和医院应该制定更为详细和现实的管理条例,并由专业机构对医院的药品使用进行定期抽样检测和监管。
另外还要积极推动医疗行业的规范化运作。
总之,在我院门诊中的不合理处方不仅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威胁,还会受到公众的质疑与怀疑,如果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处理这些问题,就会引起不良影响。
我院门诊西药房不合理处方原因及对策分析目的探讨本院门诊西药房不合理处方原因及对策。
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本院门诊西药房9000张处方,根据药物说明书及《新编药物学》《处方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
结果共有202张不合理用药处方,占2.24%。
临床选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及处方选择不规范等是本院用药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秉着为患者负责的工作态度,加大药师的审方力度,提高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标签:门诊西药房;不合理处方;原因;对策处方是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并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具有法律、技术、经济上的意义,在医师、药师和患者中起着纽带作用[1]。
合理的用药处方是用药安全及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前提,而不合理用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2]。
本研究对本院门诊西药房随机抽取9000张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调查分析,以提高本院的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门诊西药房随机抽取的9000张处方。
1.2 方法根据药物说明书及《新编药物学》《处方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统计分析随机选取的9000张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
2 结果在9000张处方中共有202张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2.24%。
临床选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及处方选择不规范等是本院用药不合理的主要原因(表1)。
表1 不合理处方类型统计3 讨论3.1 临床选药不合理本院门诊选药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只有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才可以使用抗生素,且抗生素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尤其是未成年人对抗生素的应用要更慎重。
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和改进措施(一)1. 合同目的本合同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门诊处方的质量和合规性,通过分析不合格处方,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门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合同内容2.1 不合格处方的定义不合格处方是指在门诊医疗服务中出现的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医疗行业标准的处方。
2.2 不合格处方分析甲方(医疗机构)将对门诊医疗服务中的不合格处方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处方内容的合规性和准确性;•药品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处方中可能存在的错误、疏忽或不合规情况。
2.3 不合格处方改进措施乙方(负责协助改进工作的团队)将根据不合格处方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对医疗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知识补充;•优化门诊处方管理流程;•加强对药品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完善门诊医疗质量评估指标和考核制度。
2.4 实施计划和时限乙方将制定不合格处方改进的详细实施计划,并确保在合同签订后的30天内落实到位。
双方同意按照实施计划的具体要求和时限进行工作。
3. 合同期限和解除3.1 合同期限本合同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
3.2 合同解除•当合同期限届满且双方未提出终止合同的要求时,本合同将自动延续一年;•若双方协商一致,可提前终止合同;•如有一方违反本合同的条款或无法履行合同义务,若经对方书面催告后无法纠正,对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
4. 保密条款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应将涉及商业秘密、患者隐私和其他机密信息的内容予以保密,未经对方书面授权,不得擅自泄露、使用或向第三方披露。
本条款在合同终止后仍继续有效。
5. 争议解决本合同的履行、解释和争议解决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双方因合同履行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根据约定选择通过仲裁或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6. 合同变更和补充任何对本合同的修改、补充或变更,双方应经过书面协商并签署一致同意的补充协议。
门诊处方书写质量问题和整改措施篇一:20XX年二医院病历处方质量评比活动总结及整改措施20XX年老河口市第二医院病历处方质量评比活动总结及整改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发现医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改进我院的临床工作质量,20XX年8月15日至8月31日,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医务科开展了全院病历处方质量评比活动,对我院20XX年的病历处方质量作了较为全面的检查,在肯定了我院在当年度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为我院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针对评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检查组的建议,我们作出了分析,结合本院实际提出了整改措施,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纠正这些缺点,把工作作得更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住院病历存在问题:1、病历书写有涂改缺项,如入院录、病程录、产时记录、胎心监护申请单等处涂改,首页、住院证、胎心监护申请单、入院录,新生儿记录等处缺项,入院记录辅助检查结果记录欠完善。
2、现病史、既往史均不够完善,重点不突出,如异常孕产史(宫外孕,剖宫产)未填写;辅助检查不完善,有些诊断依据不足;手术记录不完善,如结扎术未详细记录。
3、存在缺漏鉴别诊断现象。
如漏贫血,脐带绕颈诊断,缺妊高症鉴别诊断。
4、长期医嘱与临时医嘱书写不规范。
5、医生病程录与护理记录不一致。
如病人大便情况,新生儿情况。
6、诊断主次颠倒。
如剖腹产指证写为乙肝病毒携带7、医嘱更改及辅助检查结果,病程记录无分析及处理。
如贫血无处理及记录。
8、三级查房制度不健全。
9、医患沟通记录、特殊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等非患者签名无授权委托书。
一些小手术无手术同意书及签名。
10、医务人员签名存在代签、冒签现象。
二、门诊病历存在问题:1、前记缺项。
2、现病史描写不够详细。
3、缺漏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指导及进一步治疗建议。
4、诊断名称不标准,治疗不合理。
病历书写欠规范,现病史、既往史、专科体查均不够完善,重点不突出。
存在缺漏鉴别诊断现象。
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门诊处方作为患者就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治疗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门诊处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当前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目前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医生开具处方不够规范。
有些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字迹潦草,剂量单位不统一,药品名称含糊不清,给药方式模糊等问题。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患者执药的准确性,也容易造成药品误用,降低了治疗效果。
因此,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当规范字迹,统一剂量单位,清晰明了地写明药品名称和给药方式,确保处方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其次,门诊处方中药品配伍不当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有些处方中的药物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或者是存在药物配伍不当的情况。
这样的处方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开具处方时,医生需要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合理搭配药物,避免药品配伍不当的情况发生。
另外,部分患者拿药时存在的乱象也给门诊处方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有些患者拿药时不按时按量服用,或者是私自购买其他药品加服,造成用药不规范,影响治疗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当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为了改善门诊处方管理的问题,提高患者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措施。
首先,医疗机构可以建立健全的药学服务体系,加强对处方的审核与核对工作,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其次,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可以利用电子病历系统,避免纸质处方带来的字迹混乱和潦草不清的问题,提高处方的可读性。
总之,门诊处方管理是患者就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需要做到规范、准确,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避免患者用药不当的情况发生。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当加强处方管理,建立健全的药学服务体系,提高处方的审核与核对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用药服务。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近年来,我院儿科门诊在用药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儿科门诊的处方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和保障患儿的用药安全。
对于患儿的用药,儿科医生应该更加谨慎和细心,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机理与成人存在很大差异。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儿科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存在以下问题:一、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过度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
在儿科门诊,一些医生在治疗感冒、咳嗽等病症时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很多不必要的处方。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规范用药原则,不能滥用抗生素。
二、不合理使用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对于儿童来说是高危药物,过度使用会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等问题。
但是在一些处方中,我们发现医生过度使用激素类药物,尤其是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时,过度使用激素会导致患儿的长期健康受到威胁。
使用激素类药物需要慎重,必须根据患儿的病情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三、滥用止咳药物在儿科门诊,一些医生在治疗儿童咳嗽时,过度使用止咳药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儿童咳嗽的自然排痰反射,导致痰液滞留,使炎症得不到及时排出,对儿童的呼吸系统健康造成威胁。
对于儿童咳嗽的治疗应该遵循“不咳不用药”的原则,尽量避免使用止咳药物。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院儿科门诊的用药质量和用药安全,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儿科门诊的用药行为。
建立完善的用药指南,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原则,确保医生在开具处方时能够严格遵循规定。
建立起常规的内部用药审核制度,对于一些易滥用的药物,采取严格审核措施,确保患儿用药的合理性。
加强医务人员的用药知识培训,对于儿科医生和护士进行规范化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儿童用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使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规范和科学地开具处方。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引言:儿科门诊是医院中就诊人数较多的科室之一,因为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儿科门诊的用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需要医务人员特别重视。
我们发现在我院儿科门诊中存在一些用药不合理的处方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患儿的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儿带来不良的健康影响。
有必要对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措施。
一、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分析1. 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在我院的儿科门诊中,我们发现一些医生在诊断出感冒、咳嗽等症状时,往往会过度使用抗生素。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感冒和咳嗽是由病毒引起的,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给患儿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2. 重复开具抗菌药物在一些患儿连续就诊时,我们发现有医生会重复开具抗菌药物,甚至在患儿症状未见好转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开具相同成分的抗菌药物。
这种行为不仅浪费患儿家长的金钱,还可能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3. 用药剂量不合理在一些处方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用药剂量不合理的情况。
有些医生在开具处方时,未能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做出合理的剂量调整,导致患儿服药过量或者过少,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4. 忽视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在一些处方中,我们还发现了医生忽视患儿的过敏史、禁忌症等情况,继续给患儿开具存在严重不良反应风险的药物。
这种行为可能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以上情况表明我院儿科门诊用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这不仅影响了患儿的治疗效果,还给患儿带来健康风险。
有必要对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改进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的用药知识培训针对用药不合理的情况,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用药知识培训。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用药的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合理地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分析和改进措施摘要】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1],处方书写的正确性和用药的合理性不仅关系到患者疾病的治疗而且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医师在开具处方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书写。
虽然我院大部分医师处方书写较为规范,用药合理,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处方不规范的情况。
为了进一步提高处方书写规范性、用药合理性,本文随机从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每月各随机选择300张,共计900张,主要对处方不规范的情况和相关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对策和解决方法,反馈给职能科室和临床医师,以促进处方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处方书写;处方点评;改进措施【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370-02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本次研究中所随机选取的处方均为我院2017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门诊医师开具的处方。
1.2 方法依据相关的药品说明书以及《新编药物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等相关文献和专业书籍对处方中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按照《处方管理方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对我院门诊处方书写的规范性进行分析。
2.结果2.1 门诊处方前记不规范情况处方前记的主要内容包含医疗机构全称、科别、日期,患者姓名、年龄、性别、门诊病历号、处方编号、以及临床诊断内容,还有过敏信息等,但是在本次研究的处方中存在过敏信息空项,临床诊断书写不全或不规范,给药师审核造成障碍。
2.2 处方中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分析2.2.1联合用药不适宜的处方联合用药不适宜不仅达不到临床疗效,还可能对患者机体造成影响。
如抑酸药物中含铝、镁等离子,联合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会形成螯合物,使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减少,这种情况多见于消化内科,建议处方中注明用药间隔应在2小时以上;青霉素与克林霉素联用会出现药理性拮抗,联合使用循证依据不足。
门诊处方点评分析报告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逐渐规范化、标准化,门诊处方点评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诊处方点评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发现和纠正处方中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还可以促进医生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本报告通过对门诊处方的点评分析,旨在提高门诊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一、处方点评总体情况本次点评范围为某三甲医院2022年1月份门诊处方,共计点评处方1000张。
其中,合理处方950张,不合理处方50张,不合理处方占比5%。
不合理处方中,用药不适宜30张,占不合理处方的60%;超说明书用药20张,占不合理处方的40%。
二、不合理处方分类分析1. 用药不适宜(1)药物品种选择不当:如将头孢克肟替换为阿莫西林,治疗细菌性感染效果不佳。
(2)药物剂量不当:如阿莫西林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加重。
(3)给药途径不适宜:如将肌肉注射的药物改为口服,可能导致药物吸收不稳定。
(4)用药时间不适宜:如将每日三次的给药方案改为每日一次,可能导致药物血药浓度波动过大。
2. 超说明书用药(1)药物品种选择不当:如将尚未批准用于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用于治疗该疾病。
(2)药物剂量不当:如将超说明书用药的剂量超出常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3)给药途径不适宜:如将尚未批准用于某种给药途径的药物用于该给药途径。
(4)用药时间不适宜:如将超说明书用药的给药时间与说明书推荐的给药时间不符。
三、处方点评结果处理对于不合理处方,医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 及时反馈:将点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医生,指出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
2. 教育培训:组织不合理处方的医生参加合理用药培训,提高其用药水平。
3. 跟踪监测:对不合理处方涉及的药物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四、结论与建议1. 总体情况:本次点评的门诊处方质量较好,合理处方占比达到95%。
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合理处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门诊不合理处方存在的问题分析
(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目的:对我院近一年来的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我院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临床医疗提供参考。
方法:将我院2010年的处方随机抽查6438张按照用药规范或用药标准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不合理处方有283张,占总抽查处数的4.4%。
结论:应加强临床医生与药师的信息交流,认真学习药学新的知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存在问题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63-01
处方点评是对门诊处方、住院用药医嘱的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开处方临床医生,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的系列工作。
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新剂型的不断推出,临床用药日益复杂,对处方的审查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对我院2010年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我院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临床医疗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
从我院门诊2010年1月~12月处方中随机抽取处方共计6438
张。
2 方法
处方点评的依据和标准包括:药典;药品说明书;who、中华医学会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各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用药指南和诊治
标准;各种高等医药院校教科书以及药理学、药动学、药物治疗学、药物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对不合理处方的类型、处方张数进行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不合理处方有283张,占总抽查处方数的4.4%。
其分类统计结果见表。
不合理处方统计
4 不合理处方分析
4.1 处方不规范
4.1.1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主要是使用药品商品名,如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诺和龙(瑞格列奈片)。
4.1.2药品的剂型、剂量、规格、数量等书写不规范:甲硝唑有片剂、泡腾片、栓剂等,如果医生开具处方时剂型、剂量、规格、数量等书写不规范,会给药房调剂药品带来安全事故隐患。
4.2 处方用药不适宜
4.2.1溶媒选择不当:头孢他定+5%葡萄糖注射液。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宜用葡萄糖液来溶解,因其在ph<4.0时分解快,效价降低,
故不宜与葡萄糖注射液(ph3.2~5.5)配伍,而最好采用注射用水或0.9%氯化钠注射液[1]。
4.2.2联用后疗效降低:如克林霉素与头孢哌酮联用。
克林霉素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致细菌细胞体积不增大,也不发生细菌壁合成和自溶,降低头孢菌素类的杀菌作用,故应避免联用, 以免降低疗效。
4.2.3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由于部分医师对某些药物用法不了解而造成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
如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6克,静滴,每天1次。
阿莫西林-克拉酸钾半衰期短,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每天1次给药根本无法满足抗菌要求,反而易引起耐药菌产生。
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使其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60%的时间,或者一个给药间隔期内超过(mic)时间必须大于40%-50% ,方可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此类抗菌药物无抗菌后效应(pae),其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必每次大剂量给药,当血药浓度达到mic4~5倍时,再增大药物剂量,抗菌效力并不增加,反而增大其毒副作用,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日剂量分3~4次给药。
4.2.4用法不合理:肠溶衣片、控释片采用1/2片用法,不仅破坏了该剂型的特殊骨架结构和释放系统,也降低了药效,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硝本地平控释片。
4.2.5适应征不适宜的:适应证用药不适宜的有氟喹若酮类药物
抗结核、伐地他非治疗肺动脉高压。
4.2.6无指征滥用抗生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对症治疗即可痊愈。
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应该注意明确诊断,如诊断为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急性细菌性中耳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可给予抗菌治疗。
临床上除对症治疗外,还联合应用1种或2种抗生素。
针对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大量应用抗生素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可引起不良反应,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延误病情。
4.3超常处方分析
4.3.1无正当理由超出说明书用药量:如红花注射液用量为一次40ml,一日一次。
而说明书上推荐的最大剂量为一次20ml,一日一次。
4.3.2同类药物联用或重复用药:同类药物联合应用,因作用基本相似,易造成重复用药并加重不良反应。
如依拉普利与福辛普利,两药均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用药会加重头晕、咳嗽等不良反应。
[2]
5讨论
5.1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造成了不合理处方的出现。
5.1.1合理用药工作在医院还没摆到应有的位置,这项工作尚未
受到足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合理用药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5.1.2医生的药学知识和治疗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经验性和习惯性用药比较普遍,对一些新药的药理、药效了解不深。
5.1.3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学习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信息系统不健全,使医生对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它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及时交流,造成不合理用药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
5.1.2药师在调配处方时,不能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同时受临床药学知识方面的水平限制,未能检查出不合理处方。
5.2本次处方抽查中发现,抗感染药物处方占门诊处方的比例逐渐下降,显示我院门诊抗感染药物使用上加强了管理,趋向规范。
但使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药物使用起点偏高、经验用药成分较大,预防用药选择不当等。
临床医生应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提高用药针对性,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经济。
5.3应加强临床医生与药师的信息交流,认真学习药学新的知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兰.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
分析,2007,7(4):268
[2]张平,吴祥元,宋湘芝等.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新医药,2003,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