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概况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概况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概况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概况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概况

上了八课时的舞蹈鉴赏课程,通过老师的课上的讲解及平时的一些积累,对我们国家的一些民族民间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现在就我的一些认识及我搜集的一些相关资料说说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概况。

首先,什么是民族民间舞呢?民间舞蹈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生活,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不断加工创造而形成的。

喜欢看古装剧的同学应该知道有一部电视剧叫做《耀舞长安》,这部电视剧说的就是宫廷雅乐的一些概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义初期,统治者们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同时为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培养了一批舞者,也就是女乐,供贵族们欣赏娱乐,在周代更是制定了一套宫廷雅乐体系,宫廷舞蹈在这时红极一时。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专制性,人民所受压迫很重,广大老百姓整天要生计奔波劳累。没时间参与娱乐游玩中来,导致在这时期民间舞蹈之所以没能被社会普遍所接受,因此即使有少数的民间舞蹈被采纳最终也经过加工改编变成了宫廷舞蹈,加之官技们服务的对象是王公大臣,即使她们来自民间,但受权贵思想的影响,审美趣味也被打上了宫廷的烙印。因此这一时段的民族民间舞虽在发展,但影响不大。这也是老师上课时说到过的一个方面。

但是当奴隶社会逐渐瓦解时,不受大众所接受的宫廷雅乐逐渐衰败,而根植于民间的舞蹈开始发展。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秦朝的统一,百姓生活相对安定,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娱乐当中,同时统治者们愿意更多的与百姓接触,将大量新鲜活泼的民间艺术引入宫廷,使其更好的发展。

后来随着人民生活素质的提高,民族民间舞蹈一度成为了舞蹈艺术的主流。一九四九年中华共和国人民成立以后,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舞蹈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五十年代初,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中国的民族民间舞更是备受关注,就比如在我们学校的舞蹈大赛中,民族民间舞是备受观众热捧的一个舞蹈类型,这也将有助于我国民族民间舞发展。

中国古典舞创作现状研究

中国古典舞创作现状研究 目录 一、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1) (一)流派 (1) (二)流派的划分 (1) (三)中国古典舞创作“流派” (1) 二、汉唐古典舞 (2) (一)“汉唐古典舞”名称的由来 (2) (二)汉唐古典舞整体基调的确立 (2) (三)寻求理论依据 (3) (四)创作实践 (3) 三、中国古典舞创作“流派”之现状与特征 (4) (一)传统文化现状 (4) (二)形态 (4) (1)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的基本动律元素 (5) (2)中国古典舞形态特征的提取 (6) 四、创作“流派”对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一、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一)流派 创作“流派”,《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而《辞海》则释义:“1.水的支流。2.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万事万物,有源就有流,有流就有可能见出分支和派别。自然如此,社会如此文化、艺术、学术,莫不如是。当然,本文的视角在艺术。有了框定,才有言说的理性前提。创作“流派”研究,对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某一历史时期,“流派”的出现往往是其领域繁荣与发达的重要标志。“流派,贵乎流”,先有“流”而后成“派”。以京剧表演流派为例,任何流派只能是某一表演风格的总结,是众多表演形式中的一个侧面。流派不能滞流,它只有在长流不息的过程中才会走向成熟。 (二)流派的划分 艺术流派的形成,融合了多种因素,它们都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哲学观念、审美意象有密切联系,体现在人的主体思维、事物的客体存在以及艺术的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独特主张。这些因素在创作与实践中,形成某些鲜明的风格特点,构成了流派形成的基本条件。构成艺术风格特征的形成要素有很多种,所以,即便是以风格特征来划分流派,也存在多种范式。 (三)中国古典舞创作“流派” 创作“流派”之于中国古典舞,似乎从未发生过。但从前文对艺术流派的阐释来看,中国古典舞已然是置身于这一生态之中了。 艺术家因为有群众的喝彩才称其为伟大;流派艺术也是因为有广大观众的拥戴才能够风靡一时。观众的支持意味着对这一群体成就的相对肯定,以及对其艺术风格的赞赏。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发展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大影响,“戏曲”、“汉唐”、“敦煌”三大支流的风格、作品与代表人物也早己得到同业的赞赏和专家的肯定。但业内的赞赏与肯定,也许至多是“沙中宝塔”,只有得到广大观众的

探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征

探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征 摘要:中国古典舞在我国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要想充分完美的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精髓所在,就需要深入了解它所包含的内在理念。 关键词:韵律特征 一、形 1.形的概念 形指外在直观的体态或动作,它表现为万千的体态和变化的动作以及之间的连接。“形”是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形”就失去了表现艺术特征最直接的媒介。所以“形”在身韵当中的作用是基础也是最原始的。 2.形的特征 (1)“形”的艺术特征在于“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姿态 不管是造型或者是动作都是在“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舞姿下完成的,所以是这些细小的特征给“形”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表情”。平时我们所做的造型基本上都是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拧倾,形成不同角度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造型。身韵当中的动作轨迹大多以划圆为主,人体的运动路线都是以呈现圆或圆弧,强调以腰为轴的“平圆、立圆、八字圆”运动路线;而身韵的“形、神、劲、律”四大核心特征中的“形”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身韵中”形”的特征,一是指“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二是指动作呈现“拧倾圆曲”的外部形态特征。另外,舞蹈的生命力不单单只是停留在静止的“形”上,而是在于运动的过程上定位为“圆”的艺术,“形”离不开运动中的“圆”和“游”这两个特征。 (2)“形”的特征在于遵循“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的艺术规律 “身韵”当中的“形”这个特征,可以概括为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的形态与动作。 古典舞身韵,是以八大基本动律元素为代表的多种以腰为轴的动作。从动作的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腰部是这些动作的发力点以及中心。其次,无论我们做任何动作,都要先从内心的念想和意识开始,由腰底发力从而发展延伸到全身的整体运动。这也是“身韵”的特征之一。

中国古典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古典舞则是中国文化深厚土壤里绽放的一朵花,它融合中国戏曲舞蹈、武术、书法等等文化的多种元素,吸收和借鉴了芭蕾舞等外来的有益成分,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具有强烈而浓郁的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体系。经过许多艺术家的努力实践,形成了今天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民族舞蹈古典舞蹈教学方法 中国古典舞则是在建国以后,以我国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武术中的因素,动态,吸收和借鉴了芭蕾舞等外来的有益成分,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具有强烈而浓郁的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体系。经过许多艺术家的努力实践,形成了今天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几十年来,中国古典舞日新月异,舞蹈家们的创作层出不穷,让人叹为观止。为了使中国艺术文化以及舞蹈家们的智慧结晶,这一成果永远传承下去,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作用首当其冲,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地去完成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民族性的教学法。古代舞蹈的长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从未终止过,中国历代都曾形成过各自具有古典风范的古典舞文化。然而,在当代中国舞坛上具有主流话语意味的所谓“中国古典舞”,

作为一个十分醒目的舞种,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从戏曲及武术的系统中创建并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50余载的建设史。在50余年的建设过程中,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在其审美态势上已经初步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独立审美品格。随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不断转型,中国当代舞蹈的生态在人文环境、艺术标准和社会审美感知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小的嬗变。处于中国舞蹈前沿领域的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也处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新审视自己、审慎考量自己未来走势的关键时刻。在今天的中国古典舞领域中,思想空前的活跃,某些新的探索对固有的认识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然而思想活跃的同时,也带来了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困惑。在新的历史条件中,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应该走向何方?这成为当下中国舞蹈学界热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如何在发展之路上更好地建立和发展自己、树立起更加富有中华气派的中国古典舞形态,成为舞蹈学界关注该问题的出发点。而以学术的姿态和方法对这样一个讨论进行理性言说,显然是现实领域的迫切需要。本论文由引言、五个章节、结语共七个单元组成,每一章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笔者对于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的认识。第一章为总论,借助展示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古典舞形态,对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做了解释和界定。第二章是对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立及其分期和主要阶段性成果进行的扫描和论述,梳理出一个清晰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自创建以来所走过的发展过程。第三章则把目光拉回到历史中去,探询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积淀及其文化根由,以及文化传承的历史必然性。第四章是将中国古典舞放在世界的古典舞文化中予以审视,通过将它与其他古典舞体系比较

中国舞的三大特点和技巧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旋转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点 民族性强 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 形象性强 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

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规律及特点

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规律及特点 摘要: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规律和特点是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支撑和性质,正确合理的认识和把握对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教师本人独到的理解和对教学的感悟,是本篇论文的核心之处。 关键词:规律;特点;阶梯性;基础性 前言 身为一名从事中国古典舞教育专业的教师,经过四年系统的对本专业的学习,加之自己通过几年的教学,深感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重要性和基础训练教学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认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一次深刻的思考。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建立在戏曲舞蹈和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借鉴芭蕾科学系统整理教材方法,经过提炼和发展,形成的一套适合培养中国舞蹈演员的基本训练课。它对人体在软开度,柔韧度,力量,速度,旋转,弹跳和技术技巧方面的严格训练是其他舞种所不能相比的,这也就是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价值和特点之一。尤其是大学阶段,是整个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最重要的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是中国舞蹈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定位是十分明确的: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中国舞蹈演员。就必须经过科学,系统,规范,而全面的训练,才能达到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舞蹈表演艺术人才。 一、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规律 所谓规律,是一件事情内在的规则和定律,是支撑它成立及存在的客观条件和依据。任何事情都一样,中国古典舞本科教学也不例外。本人认为,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最明显的规律是它的层层递进的阶梯式教学,在这里可以称为:阶梯性。总结前人的经验和归拢,加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自己认为教学就象上楼梯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是层层向上的,每一个台阶都是前面那个台阶的铺垫。例如用教材的内容做一个比喻:擦地,教材当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训练内容。在不同的年级当中的训练就有不同的阶梯性。一年级,擦地的训练是分解的,慢的,节奏和方向也是相对单一的,通常是八拍甚至是十六拍一次的。到了二年级,擦地会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在五位上的,不同方向的,节奏也开始加快。到了后面更高年级的时候擦地的训练又有了不同的内容和意义,如速度加快,节奏的丰富变化,力量的加强等等。虽说同一个动作,它在年级不同所体现的内容和功能也是不同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梯走向。用这个例子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层层铺垫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概况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概况 上了八课时的舞蹈鉴赏课程,通过老师的课上的讲解及平时的一些积累,对我们国家的一些民族民间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现在就我的一些认识及我搜集的一些相关资料说说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概况。 首先,什么是民族民间舞呢?民间舞蹈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生活,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不断加工创造而形成的。 喜欢看古装剧的同学应该知道有一部电视剧叫做《耀舞长安》,这部电视剧说的就是宫廷雅乐的一些概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义初期,统治者们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同时为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培养了一批舞者,也就是女乐,供贵族们欣赏娱乐,在周代更是制定了一套宫廷雅乐体系,宫廷舞蹈在这时红极一时。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专制性,人民所受压迫很重,广大老百姓整天要生计奔波劳累。没时间参与娱乐游玩中来,导致在这时期民间舞蹈之所以没能被社会普遍所接受,因此即使有少数的民间舞蹈被采纳最终也经过加工改编变成了宫廷舞蹈,加之官技们服务的对象是王公大臣,即使她们来自民间,但受权贵思想的影响,审美趣味也被打上了宫廷的烙印。因此这一时段的民族民间舞虽在发展,但影响不大。这也是老师上课时说到过的一个方面。 但是当奴隶社会逐渐瓦解时,不受大众所接受的宫廷雅乐逐渐衰败,而根植于民间的舞蹈开始发展。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秦朝的统一,百姓生活相对安定,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娱乐当中,同时统治者们愿意更多的与百姓接触,将大量新鲜活泼的民间艺术引入宫廷,使其更好的发展。 后来随着人民生活素质的提高,民族民间舞蹈一度成为了舞蹈艺术的主流。一九四九年中华共和国人民成立以后,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舞蹈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五十年代初,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中国的民族民间舞更是备受关注,就比如在我们学校的舞蹈大赛中,民族民间舞是备受观众热捧的一个舞蹈类型,这也将有助于我国民族民间舞发展。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43532291.html,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 作者:杨小强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5期 【摘要】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舞蹈或更为遥 远的民间舞蹈。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舞蹈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等。从周代开始,到汉、唐、五代,宫廷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周代礼乐、汉魏女乐、唐代燕乐等,多在民间舞蹈基础上,创造了更为雅化、精化的古代舞蹈,形成宫廷乐舞。其中,周代的《六代舞》,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和周武王时的《大武》,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风格特征宋、元、明、清以来,宫廷乐舞衰退,戏曲艺术崛起,取代了古代乐舞的地位。戏曲艺术吸收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形成了戏曲中的舞蹈。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舞融入戏曲艺术中,就是舞蹈走向规范化、程式化和艺术化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和我国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戏曲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中国古典舞的创建 古典舞是在底蕴深厚的戏曲艺术中提炼舞蹈元素,借鉴中华武术,参考西方芭蕾的训练体系等建立起来的。中国古典舞以民族风格特色为主体,贯穿素质、能力、技巧、身体表现力以及它的舞蹈语言各个方面,创造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如《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飞天》等经典作品。20世纪80年代,舞蹈工作者从文物、典籍、壁画、雕塑、石窟中复活了古典舞,如《丝路花雨》《仿唐乐舞》《蜀宫夜宴》等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开创了以静态文物、文物资料复活古典舞之先河,创造了中国舞蹈史的辉煌篇章。古典舞是一大批终身致力于舞蹈事业的先辈们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从审美角度继承和研究古典戏曲的身段,根据舞蹈特性和时代要求加以发展演变,整理创建出了新一代的古典舞身段,称其为“身韵”。身韵是一门活的教材,遵循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原则,把戏曲、武术当“一”,派生二、三、万物,所以才有了生命、有了发展。“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身韵学说的建立,使中国古典舞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舞蹈种类,由此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黄河》《江河水》《木兰归》《秦俑魂》《醉鼓》《轻·青》《萋萋长亭》《扇舞丹青》等作品。这些运用身韵元素创作的作品,实现了中国古典舞从古代性到现代性的转化。多年来,老一辈舞蹈家根据中国古典舞的自身特点提炼出以腰为轴的“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动作元素,并整理总结出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形、神、劲、律”,形成了风格独具、特点鲜明的中国古典舞风格和神韵的精髓。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1 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2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3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4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5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6 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 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中国古典舞概述

中国古典舞概述 中国古典舞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构成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艺术形式都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的内核,这种内核决定着该艺术的基本特征及系统构成。中国舞蹈艺术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圆”的状态,这种“圆”包括了外部形式和内涵的审美原则,构成了中国舞蹈以“圆”为核心的风格特征。 一、中国古典舞概述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 舞蹈家吴晓邦说,“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最先是由我国戏剧家和戏曲舞蹈家欧阳予倩提出并得到文艺界广泛响应之后流传开来的。 建国初期,为发展文艺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建立了不少歌舞团体,但是,这些歌舞团的舞蹈基本训练很不规范,有的练芭蕾,有的练“自然法则”(吴晓邦根据现代舞方法创造的一种训练体系)比较多的是请戏曲教员教毯子功和戏曲身段。1954年2月,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前身)筹备期间,开设了“舞蹈教员训练班”,为提高未来教员的业务水平,为正式建校准备教材,教员训练设立了“中国古典舞”教研组,抽调了许多舞蹈演员并聘请了一些歌舞团体的古典舞教员和著名戏曲艺术家,专门从事“中国舞”教材的研究和整理,这是一次为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所做的投入人力、物力最大量、最集中、也是最有成效的努力。这次整理出的教材的基本内容,通过其后北京舞蹈学校的教学活动,逐渐推向全国。“中国古典舞”的名与实,也就形成了一个特指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的称谓虽然是近现代才形成并逐渐普遍使用的,但是中国古典舞的实质内涵和传统精神却是十分丰厚和悠久的。学多舞蹈研究家都认为,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是从社会发展到有了阶级,有了专业舞人之后,经过历代专业艺人的加工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它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集中、提炼,并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舞蹈文化之后,形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传统被保存下来。 二、“圆”在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然而把这些特定的要求做好是很难的,为什么一直有人在不断的探索,创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教材用以培养人才?一个学校,它的教学由低到高,由浅到深,教的是否正确至关重要。因为如何正确的运用“圆”会直接导致中国古典身韵的发展。但不管怎么发展,它只能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而不能是个人随意的。所以,在教学当中,一定要着重抓好教学是否正确!现如今,很多专业学校打着专业的牌子,但其中的东西就不一定属于专业的,很多专业老师也不一定就真的专业,教的东西也不一定正确,如果这种现象一直繁衍下去的话,不知道舞蹈还能有什么发展。因为好多“学”舞蹈的学生出来,他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并不像我们所认识和知道的那样,完全偏离轨道都有。而且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并不是很注重中国古典舞身韵,觉得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学不学好都无所谓,而且不认为学好身韵对其他东西会有什么特别的帮助或是有什么关联。学生上身韵课有时候只是为了完成一堂课程而已,所以更谈不上正确的使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圆”对舞蹈有着怎样的重要性了,总之就是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观念。我不知道其他人到底是怎么看,怎么想的,至少我个人认为,正确的学好和运用圆是很

浅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的论文

浅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的论文 浅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的论文 一、古典舞舞姿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特征 1、课堂应试教育的产物。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舞蹈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及精华所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古典舞发展的这六十多年的过程中,几代古典舞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对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挖掘,整理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审美特质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在各地都开设了古典舞的培训班,选取有资历的老师进行古典舞的教学工作。于是在系统的教学过程中,中国古典舞逐渐走上了艺术的舞台。 2、俄式影响的温床。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不仅仅是吸收借鉴中国古代舞蹈的优秀精华,而且还要不断的吸收西方文化的不同审美特征。而当时的苏联的芭蕾舞的引进打破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格局,容纳进了芭蕾舞的更多元化的审美情绪。芭蕾舞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舞蹈艺术,其不同于中国古代舞蹈的风格特征是以“开、绷、直、立”为特征的肢体语言,体现了宫廷显贵们的高傲、矜持、优雅、浪漫的绅士气质,以及高雅的审美趣味。而它的科学性、系统性的舞蹈训练体系、简洁明了的舞蹈线条、舒展优美的舞姿则是中国古典舞所要吸收的精华所在。 二、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 (1)身韵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发展到当下,在几代舞蹈人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美学体系。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则在于其“形、神、劲、律”的美学原则。在这里结合青年舞蹈家刘岩的古典舞作品《水中月》略作分析。 “形”即身形,是古典舞的外部形态特征。刘岩在《水中月》的舞蹈中,一方面体现出古代舞蹈的圆形美,以腰为中心,通过俯、仰、拧、倾等动作形成圆曲等舞蹈形态;另一方面又借鉴芭蕾舞蹈的开、绷、直、立等形态特征,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种大开大合的舞蹈场面。 “神”即神韵,是一个民族的气质的浓缩,也是每一个舞蹈者的情感所在。同时神韵也是每一个人的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舞蹈过程中,刘岩本人运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呈现出整个舞蹈的神韵。因此形与神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呈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内涵。

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特征 发表时间:2011-04-19T11:49:59.22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2月下供稿作者:张纯承 [导读] 中国古典舞“身韵”从字面上解释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 张纯承(许昌学院音乐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 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059-01 中国古典舞“身韵”从字面上解释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所在。“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与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其精髓。换句话说中国古典舞身韵即 “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掌握好中国古典舞身韵特征对中国古典舞作品的把握和演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 什么是动律元素?所谓动律元素是指从身韵动作中概括出来的包含有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呼吸、形态、点线等诸多方面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构成千姿百态动作组合的基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动律元素主要分为“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动律元素就好比音乐中的音符一样,可以任意选择搭配,并且能够编织成各种美妙动听的旋律。因此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元素都发挥其自身最大的能量,使它们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中体现出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 “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是身韵的基础,更是训练的关键。尤其是“提沉”,它们是各元素的基础,是贯穿一切动作从始至终的主线,更是元素之本。只有牢固的掌握了“提沉”的动律,才能更好的使“冲、靠、含、腆、移、旁提”发挥其自身最大的能量。提沉实际上是联系起来称的,事实上动律必然是先“沉”而后“提”的。提、沉是身体的“上下”动律,更是训练上半身感觉的基础所在。它的动作要点是通过呼气使气息下沉,感觉气出丹田,以沉气之力带动腰椎从自然垂直状一节一节下压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弯状,在由吸气带动腰椎由弯状一节一节直立,使之达到气息与外部动作的相互统一。冲、靠是在提、沉基础上身体的 “斜移”动律。它们是在沉的过程中用肩的外侧、胸大肌和后肩部、后侧肋带动向八点与四点或二与六点方向冲出和靠出,它们是连接各元素形成舞蹈动作的基础。含、腆是构成身法具有韵律感所必须有的过程,它是以胸腔和后肩为推动力与缩力的“前、后”动律,主要是为了加强中段的表现力。移是腰肩进行左右水平运动的“横线”动律,它所起到的作用是灵活与协调上身的配合。旁提是身体的“弧线”动律,它是完成体态具有线条感最重要的动律元素,这一元素的训练可以充分使得腰侧肌的灵活度加强。 正确掌握和运用“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动律元素是跳好古典舞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在舞台表演时把握住古典舞的韵味、美感和艺术表现力的必要前提条件。俗话说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那么,我认为中国古典舞的基础是身韵,而基础的基础就是“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几大动律元素。 二、“形、神、劲、律”的表现手段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手段可分为“形、神、劲、律”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形、神、劲、律”作为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它们的关系分别体现为“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1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关系。在通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1.形 “形” 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它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魂之依附,是古典舞舞韵的传达媒介。如果没有“形”作为艺术的表现,那么任何艺术的审美将不复存在。对于中国古典舞身韵而言,在“形”上,首先应解决体态中 “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挺拔、含蓄、刚劲、柔韧”的内在气质美。 2.神 “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它失去了灵魂。神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写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究竟什么是“神韵”呢?古人说是一种“无迹可寻,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言有尽而意无穷”3的感觉。言下之意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神韵”是可以认识和感觉的。通俗的来说“神韵”就是“味道”,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意念和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有韵就没有中国古典舞。没有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说道“神韵”,最好的体现方法和表现手段是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神的工具,人们的思想、心情都会从眼睛中传达出来。当然在舞蹈表演中也是一样,通过眼睛可以更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向观众传达出特有的“神韵”,好比说:热情的奔放的眼神、敦厚稳重的眼神、灵活机灵的眼神、伤感的眼神、自信的眼神、优雅的眼神和朦胧的眼神等等。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它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在节奏上一般不采用那些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节奏,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怎样才能真正掌握并正确的运用“劲”呢?好比说陈维亚编导所编创的舞蹈剧目《秦王点兵》,它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劲”的运用,剧目从始至终贯穿着秦俑石像固有的棱角顿挫的运动形象,准确的体现了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的,总而言之,掌握和使用身韵的劲头要讲究方法,不可使“蛮”劲而要使“巧”劲。 “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劲更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如“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 “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抻劲” ——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手臂向左晃时,身体要有向右拉之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藏族踢踏舞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并掌握其舞蹈风格的主要分类。 2、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 3、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并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以及上身的松弛、随动。 2、“颤”动律的贯穿。 3、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于是我设想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来学习舞蹈,从而始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学习的是藏族踢踏舞,所以在动作的学习中,我采取了老师示范,学生观察踏法、听辩节奏及强弱规律的方式来学习。不同的踏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舞步和不同的节奏,也造成了强弱规律的不同。师生互动。采取载歌载舞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练习过程多样化。让学生根据动作特点,设计不同练习方式。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的设计是模拟藏族人民跳堆谐的场景,因为堆谐就是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采取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创编的方式,既让学生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组合的创编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1、观看三段藏族舞蹈片段,分别为藏族的弦子、锅庄、踢踏舞。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舞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回答:藏族。 2、比较三种藏族舞蹈的异同,找出藏族踢踏舞基本体态的特征。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这三段舞蹈分别属于藏族舞中的哪一种? 学生回答:…… 师:这三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中的,弦子、锅庄和踢踏舞。那么,这三种藏族舞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弦子:柔美开朗。锅庄:豪迈粗犷,洒脱奔放。踢踏:欢快热烈。 师:那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回答:上身略前倾,很松弛,膝部有连绵不断的颤,舞袖。 二、学习与创造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征 一、形 1.形的概念 形指外在直观的体态或动作,它表现为万千的体态和变化的动作 以及之间的连接。“形”是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形” 就失去了表现艺术特征最直接的媒介。所以“形”在身韵当中的作 用是基础也是最原始的。 2.形的特征 (1)“形”的艺术特征在于“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 形姿态 不管是造型或者是动作都是在“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舞姿下完成的,所以是这些细小的特征给“形”增添了丰富多彩 的“表情”。平时我们所做的造型基本上都是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拧倾,形成不同角度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造型。身韵当中的动作轨迹大多以划圆为主,人体的运动路线都是以呈现圆 或圆弧,强调以腰为轴的“平圆、立圆、八字圆”运动路线;而身韵 的“形、神、劲、律”四大核心特征中的“形”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身韵中“形”的特征,一是指“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二是指动作呈现“拧倾圆曲”的外部形态特征。另外,舞蹈的生 命力不单单只是停留在静止的“形”上,而是在于运动的过程上定位 为“圆”的艺术,“形”离不开运动中的“圆”和“游”这两个特征。 (2)“形”的特征在于遵循“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的艺术 规律 “身韵”当中的“形”这个特征,可以概括为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 八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的形态与动作。

古典舞身韵,是以八大基本动律元素为代表的多种以腰为轴的动作。从动作的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 键在于腰部,腰部是这些动作的发力点以及中心。其次,无论我们做 任何动作,都要先从内心的念想和意识开始,由腰底发力从而发展延 伸到全身的整体运动。这也是“身韵”的特征之一。 二、神 1.神的概念 “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韵”,这个词不仅是在舞蹈当中,在万物中都是异常重要的。任何艺术若没有了神韵,就相当失去了生命。“神韵”是一种内在的、发自内心的微妙感觉,也是在舞蹈训练和艺 术表现当中真正目的所在。身韵的灵魂所在,则是能够淋漓尽致的表 现出它的“神韵”所在。 2.“神”的特征 “神”的艺术特征是遵循“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舞蹈开展前,遵循“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这正是“神韵”的具体化。它的真正含义是通过自 身自觉的意识、意念和感觉来支配诠释舞蹈动作,并且起着主导支配 的作用。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我们在表现作品 的时候,要想真正将它的“神韵”体现出来,内心丰富的艺术想象和 情感的处理十分重要。我们在“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事实上无一不是与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便是一个最简单的“提沉”,也是依据意念支配,结合“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的。 三、劲 1.劲的概念 动作内在节奏当中的层次、力度以及轻重缓急的处理就是“劲”。在动作过程当中,力度的运用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分的,就像 文章当中的标点符号感觉一样。“劲”这个舞蹈节奏的标点符号正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几千年舞蹈传统积淀下来的艺术结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称作是中国传统舞蹈,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年代非常悠久,上至中国历代宫廷舞蹈,下至当代舞蹈家将戏曲表演中的舞蹈动作,民间舞蹈与芭蕾艺术中的一些形体规范编排方法杂糅在一起,产生出新的古典舞蹈,但其精髓仍然离不开中国传统舞蹈美学思想指导。 中国古典舞追求的审美规范是“精、气、神”三者的充沛的表现。这三者基本上是透过身韵表现出来的。身韵是舞蹈研究里的术语,它包括身韵的元素、主要动作、意象、运动规则以及四种表现方式:形、神、劲、律。正是由此构成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 形 中国古典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 “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以中央电视台2008年春晚舞蹈表演《飞天》为例,舞蹈演员运用了大量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等特点动作,而且各个动作之间圆润流畅,连绵不断,刚柔相济,和谐连贯。娇倩的身影,婀娜多姿的舞段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神 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同样以《飞天》为例,舞蹈演员正是通过伸张双臂,面带笑容,舞动起随身的丝带,时而俯伏,时而仰伸的姿态,表现出仙女们在天际中那种自由的飘逸,在天空中自由飞驰的神韵。使人仿佛置身于飘幻的仙境里。 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以北京舞蹈学院,由佟睿睿编导、周丽君表演的《春江花月夜》为例,舞蹈里,舞者跟随节奏,时静时动,静时,冉冉徐步,动时,犹若蛟龙飞舞。一静一动,更加凸显一种“劲”。正是这样,才把将人陶醉于春、江、花、月、夜五者所融合的美景之中。 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体验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体验 从小我就对舞蹈有一种特殊的热爱,认为跟随音乐相和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体现,更是情绪的一种外向释放,更何况这种艺术形式动静结合,可以培养小女孩的形体美和独特气质。因此我在小学期间一直学习民族舞,虽然后来因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但我心中对于舞蹈的热爱从来没有泯灭过。近两年一直举办的中美舞林大赛我更是期期不落,尤其喜欢中国的唐诗逸和张傲月,每一期都不仅能给我美的感受,让我惊叹于舞蹈家们精湛的技巧、沉浸于他们饱满的情绪、折服于他们行云流水的动作,更让我有一种心潮澎派的感觉,真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用舞蹈展示自己的情绪。到了大学终于有机会进入啦啦操队,并跟随老师学习了一些爵士、街舞以及现在流行的韩风的舞蹈等,虽然学习起来也算得心应手,但内心深处总少了一些小时候的影子和觉得自己很美的自信的感觉。终于在大三的时候,抢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这门课,着实让我期待了一个假期。原以为这门课归在艺术的学分中,只会涉及理论知识,却没想到,是真正的学习组合跳舞,这让我兴奋不已,暗下决心,一定要一次不落地上好这门课。 第一节课便有一个意外之处:老师要我们一边跳舞一边唱歌相和,这仿佛让我见到了古代节日集会时大家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的场景。虽然歌曲的词我时至今日还不理解,但可以从那简单的哼唱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喜悦之情。还有一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的技巧大赛,朝鲜族舞蹈、秧歌、蒙古族舞蹈等精彩的舞蹈纷至杳来,真真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安徽花鼓灯,“小花场”那种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这种表现男女相互爱悦、嬉戏逗趣的情景,表演起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整体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让我兴奋不已。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通过向我们描述各种动作所代表的含义的方式,让我们将舞蹈动作与少数民族服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相串联,更好地理解动作要领,更容易记忆动作,掌握动作所传达出的感情。比如:藏族人民解放较晚,之前一直处于农奴制的社会中,这种长期的压迫和剥削生活使他们有一种谦卑的习惯,因此跳舞时不会有一副挺胸抬头、得意洋洋的体态,多为又松胯、弓腰、曲背、弯膝、“一边顺”的样子膝盖部位还会有放松连续不断的小而快的颤动、或者是有弹性的颤动、还有连绵柔韧的屈伸。又或者藏族人民生长于青藏高原,性情纯厚致善、端正诚实,崇拜翱翔于蓝天的雄鹰,因此他们的舞蹈也是婉转豪放、热情稳重,经常有很多踢、踏、悠、摆的动作,看起来潇洒灵活,第一个组合中有一个分别向两侧斜后方撤步,同时展开双臂的动作正是模仿草原的雄鹰。还有一个我最喜欢但却经常做不好的动作:勾脚抬腿,就好像勾起裙摆做出一个欢迎的动作。新疆舞则与藏族舞迥然不同,学习新疆舞过程中老师总是跟我们强调体态昂首挺胸,抬起鼻子,立腰、拔背,给人一种高傲、外向的感觉。在学习基本步法时,让我们感受仿佛头后又一根大辫子在摇摆,以培养我们的神韵和仪态感。还有一个双手手心朝内,高举胳膊过头的动作,就仿佛是在迎接太阳又或是在表达对神明的尊敬,老师运用了读书这一比喻,立刻将遥远的少数民族生活情境拉近到了眼前。再比如新疆舞中一边以脚尖打拍子一边左右轻轻摆头的动作就像在轻轻嗅花。而有时手部灵巧的翻腕、绕腕,以及“先正看而后低手闭目”的眉眼运用又一瞬间让人感受到了小女儿家的娇羞。仔细想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身就是集合多民族人民情感和生活主题意义的舞系,它本身就是最直观体现以人为本,深刻体现各民族人们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及人们的思想感情的最好样板。更何况,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民间舞蹈还体现了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其文化发展的感情色彩性,以及在当代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发展的多元性都给我们以一种其他民族舞蹈无法替代的民族情节在,这是芭蕾的古典优雅、hip-hop的动感嘻哈、热烈奔放的拉丁都无法比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