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创新思维(一)
- 格式:ppt
- 大小:9.36 MB
- 文档页数:37
岩石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一、野外地质遥感解释
野外地质遥感解释是利用先进的卫星遥感系统用来收集地球表面可见
和不可见的光谱信息,将这些信息转换为地质信息。
在野外工作过程中,
遥感解释技术可以用来发现和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潜在矿床、描述岩性地层、认识地形的演替、识别碎屑流地表、分析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检测地质
灾害等,对野外工作有重要帮助。
其次,遥感解释技术也可以帮助野外地
质科学家节省时间,提高岩石野外考察效率。
二、野外剖面岩石考察
野外剖面岩石考察是指也是指在野外环境中对地层形态进行观测考察,记录地形特征和表面地层特征,帮助地质科学家对地层序列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了解岩石的岩性、构造特征以及所表现的岩石特征。
岩石剖面考
察是基础性的、野外的地质勘景,有助于了解地质结构、岩性和岩相,其
野外工作的重点在于发现、分类和描述岩石的特性。
三、岩石样品采集与分析
岩石样品的采集是野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样品是用来进行能识
别岩石特性的分析以及可能的实验测试等,其岩石样品可以从岩石样品井、焙烧场、矿床等地采集,以检查岩石的组成。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一):寻吃在野外地质调查,身处绝境时,寻找可以食用的动植物是非常必要的。
一、猎捕野生动物首先要知道动物的栖息地,掌握动物的生活规律,然后再采取压捕、套猎、捕兽卡以及射杀等方法进行猎捕。
目前,世界上人们在食用的昆虫有蜗牛、蚯蚓、蚂蚁、知了、蟑螂、蟋蟀、蝴蝶、蝗虫子、蚱猛、湖蝇、蜘蛛、螳螂等。
人们对吃昆虫虽然不习惯,甚至感到厌恶,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维持生命,不妨一试。
但应注意,要将动物要煮熟或烤透,以免动物体内的寄生虫进入人体,导致中毒或得病。
常见的可食昆虫有:蝗虫;浸酱油烤着吃,煮或炒也可以;螳螂:去翅后烤或炒,煮也可以;蜻蜓:干炸后可食:蝉:生吃或干炸,幼虫也可食;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天牛:幼虫可生食或烤;蚂蚁:炒食,味道好;蜘蛛:除去脚烤食;白蚁:可生食或炒食;松毛虫:烤食。
二、采摘植物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类、地衣、蘑菇等。
我国能食用的达2000种左右。
常见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笃斯、黑瞎子果、茅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颓子、乌饭树、余甘子等,特别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是应急求生的上好食物。
常见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刺儿草、荠菜、野苋菜、扫帚菜、菱、莲、芦苇、青苔等。
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过煮浸食用。
(一)、可食与不可食植物的辨别标志1、将采集到植物割开一个小口子,放进一小撮盐,然后仔细观察是否改变原来的颜色,通常变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2、一般地,白色或黄色浆果类植物均有毒性,有一半的红色浆果类植物可以食用,而蓝色或黑色浆果类植物几乎均可食用。
3、有些植物的茎部只结有一颗果实,一般这类植物可以食用。
4、任何带有乳白色奶状液汁的植物,不可食用;野生的大豆、豌豆,不可食用。
5、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或已被昆虫咬过的植物,是不可食用的。
6、可食性试验:1)空腹时,首先切下植物的一小部分,将其放于手腕上来回揉搓后静候15分钟,观察皮肤有何反应。
一、罗盘的使用方法罗盘在野外工作中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测方位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
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
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岩层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
倾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见图1,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之走向。
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180°。
图1 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测量岩层的倾向时,罗盘如图1放置,将罗盘南端(标有S)的一条棱紧靠岩层面,这时长瞄准器指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
当罗盘水平、磁针不摆动时,就可读数。
如图1放置罗盘,应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当测量完倾向后,不要让罗盘离开岩层面,马上把罗盘转90°,(罗盘直立),如图1放置,使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并与倾斜线重合,然后转动罗盘底面的手把,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
在测量地层产状时,一般只需测量地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90°得到测量倾向和倾角时,必须先测倾向,后测倾角。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学研究和勘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直接观察和记录地质现象,揭示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
下面我将从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和要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1.田野调查:在野外地质工作中,田野调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它包括对地形、水文、地貌、岩性、构造及其它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可以通过使用地质工具、测绘设备和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田野调查,如测量仪器、相机和卫星导航仪等。
2.取样和分析:取样是野外地质工作的重要一环。
通过取样可以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取样要求精确、全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取样,例如岩芯样、岩块样、土样和水样等。
取样完成后,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如岩相鉴定、矿物分析、岩石强度测试等,以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
3.几何测量:几何测量是野外地质工作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可以用来测量地表的形状、地下构造的分布和几何关系等。
几何测量的方法包括测量曲线线段、测量坡度和测量断层的位移量等。
几何测量需要使用专业测量工具,如测角仪、测距仪、全站仪等,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
4.遥感和卫星影像分析: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和卫星影像的分析在野外地质工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卫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地表的形态、构造特征,以及寻找隐藏的地质线索。
可以借助遥感软件和GIS技术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野外地质工作的要点1.安全是第一要务:在野外地质工作中,要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野外地质工作通常需要穿越陡峭的地形和复杂的环境,可能存在坍塌、滑坡、洪水、毒气和野生动物等危险,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佩戴安全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2.综合观察和记录:野外地质工作需要综合观察和记录各种地质现象,不能片面看问题。
观察要全面、准确,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岩性、构造等方面,力求做到客观、详细。
同时,要注意记录观察数据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关键信息,以备后续分析和对比研究使用。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走路、吸烟野外地质调查时,我们常常要面对山地。
在到达调查区域前,往往要走一段山路。
山地行走,看似人人都会,其实亦有技巧。
为免迷路而又省力,提高行走速度,应力求有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
返回时一般应走原路。
不要耍小聪明,以为走捷径省路。
往往抄近路的结果,是迷路,是悬崖峭壁,是危机四伏,因为我们对地形并不熟悉,最后花的时间更多!如无路可走,应尽量择纵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边缘,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行走。
一般不要走纵深大的深沟峡谷和草丛繁茂、藤竹荆刺交织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
行走应遵循大步走的原则,若将步幅加大,三步并作两步走,几十公里下来,就可以少迈许多步,节省若干体力。
有道是:“不怕慢就怕站”。
当疲劳时,应以慢行来休息,而不要走走停停。
须知,停留一分钟,慢行就可以走出几十米。
山地行走,常常会遇到岩坡和陡壁。
因此,攀岩是登山的主要技能。
在攀岩前,应对岩石进行周密的观察,判断岩石的稳固和风化程度,然后确定攀登的方向和通过的路线。
攀岩最基本的方法是“三点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脚能很好地协调一致。
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后,再移动其他一点,使身体重心逐渐上升。
要防上窜跳和猛进,并避免两点同时移动,而且一定要稳、轻、快,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注意重心下移,保持身体平衡。
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悬崖峭壁以外,大都为草坡和碎石坡。
30度以下的山坡行走,可沿直线上升。
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过大过快。
当坡度大于30度时,沿直线攀登就比较困难了。
因为两脚腕关节不好伸展,易于疲劳;坡度大,碎石易滚动,容易滑倒。
因此一般采用“之”字形上升法。
即按照“之”字形路线横上斜进。
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
通过草坡时,注意不要乱抓树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扯断使人摔倒。
地质技巧人员小我总结8篇篇1=================一、个人概述------作为一名地质技巧人员,我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入参与了多个地质项目的实施与探索。
我拥有扎实的地质学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不断磨练技能,致力于成为一名卓越的地质专业人员。
以下是我对过去工作的小结,以便更好地展示我的工作成果和个人成长。
二、专业技能掌握与运用-----------作为一名地质技巧人员,我精通多种地质技巧与专业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评估、地质灾害防治等。
在具体项目中,我能够灵活运用各类技术和设备,进行有效的勘探与调查。
例如在某矿区的勘探项目中,我结合地质资料和实际情况,成功预测了矿体的分布和规模,为项目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项目参与与实践经验-----------过去一年里,我参与了多个地质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每个项目中,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地质环境和突发事件时,我能够冷静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某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中,我主导了现场勘查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成功避免了潜在的安全风险。
四、技能提升与个人成长----------除了实践经验外,我还注重个人技能的提升。
我定期参加各类地质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地质技术和研究成果。
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多种相关软件和技术工具,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与同事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也增强了我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心得体会与展望未来----------在多年的地质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专业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提升个人技能和专业水平,努力成为一名高水平的地质专家。
同时,我也将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煤矿地质工作个人思想及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煤矿地质工作的一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克服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我的个人思想及工作总结如下,以飨领导与同仁,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
二、工作内容及思想历程1. 工作内容(1)地质勘查:对煤矿区域进行详尽的地质勘查,包括地质结构、煤层分布、水文地质等方面,为矿井设计、开采提供准确依据。
(2)地质灾害预防:针对煤矿区的地质特点,进行地质灾害评估与预防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3)资料整理与归档:对地质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归档,确保资料完整、准确。
(4)技术革新与研究:积极参与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
2. 思想历程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安全意识。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我始终保持谨慎、细致的工作态度,不断挑战自我,克服困难。
同时,我注重团队协作,与同事共同学习、进步。
三、工作成果与亮点1. 成果(1)成功完成煤矿区域的地质勘查工作,为矿井设计、开采提供有力支持。
(2)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3)整理归档大量地质资料,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便利。
(4)参与多项技术革新与研究,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
2. 亮点(1)创新工作方法:在地质勘查过程中,我创新使用无人机航测技术,提高勘查效率与准确性。
(2)团队协作:我积极参与团队建设,与同事共同攻克难关,取得良好成果。
(3)安全意识强:我始终牢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积极预防地质灾害,确保矿井安全。
四、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 问题(1)地质条件复杂:煤矿区域地质条件复杂,给勘查工作带来困难。
(2)资料不完备:部分老矿区的地质资料不完备,给工作带来挑战。
2. 解决方案(1)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问题,我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勘查效率与准确性。
(2)对于资料不完备的问题,我积极与老同志沟通,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尽可能完善资料库。
地质技巧人员小我总结6篇篇1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在地质技巧工作中的经历已经告竣了两年。
在这段期间,我在中、大型项目以及独立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从而也使我更深切地感触感染到了地质技巧工作的博大精深。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对我个人的工作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一、工作履历与成长经历自我在地质技巧领域踏入社会以来,我先后参与了多个中、大型地质项目和独立课题的研究。
从最初的协助同伴进行数据采集,到后来的独立完成小型课题研究,我经历了从生疏到熟练,从困惑到明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二、工作心得与体会在地质技巧工作中,我深刻感触到了技巧人员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这份光荣背后,更多的是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勤奋学习和工作态度的严谨。
我认为,在地质技巧工作中,以下三点是我最珍视的心得与体会:1. 敬业精神的重要性:敬业精神是地质技巧人员的基本素质。
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敬业精神,不断学习和进步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2.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地质项目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学会与同伴们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3. 持续学习的必要性:地质技巧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求知欲,不断学习、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三、专业能力与技能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具备了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具体包括:1. 具备扎实的地质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地质项目研究工作;2. 熟悉地质勘察、数据采集、分析评估等技巧,能够胜任中、大型地质项目的研究工作;3. 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与同伴们进行有效的协作和沟通;4. 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四、未来规划与展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常用的技巧和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经验,整理一些地质勘查野外工作常用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罗盘的使用方法1.罗盘的结构(1)磁针——一般为中间宽两边尖的菱形钢针,按装在底盘中央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将磁针抬起压在盖玻璃上避免磁针帽与项针尖的碰撞,以保护顶针尖,延长罗盘使用时间。
在进行测量时放松固动螺丝,使磁针自由摆动,最后静止时磁针的指向就是磁针子午线方向。
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针失去平衡。
为了使磁针保持平衡常在磁针南端绕上几圈铜丝,用此也便于区分磁针的南北两端。
(2)水平刻度盘---水平刻度盘的刻度是采用这样的标示方式:从零度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10度一记,连续刻至360度,o度和180度分别为N和S,90度和270度分别为E和W,利用它可以直接测得地面两点间直线的磁方位角。
(3)竖直刻度盘----专用来读倾角和坡角读数,以E或W位置为0度,以S或N为90度,每隔10度标记相应数字。
(4)悬锥---是测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挂在磁针的轴下方,通过底盘处的觇板手可使悬锥转动,悬锥中央的尖端所指刻度即为倾角或坡角的度数。
(5)水准器---通常有两个,分别装在圆形玻璃管中,圆形水准器固定在底盘上,长形水准器固定在测斜仪上。
(6)瞄准器——包括接物和接目觇板,反光镜中间有细线,下部有透明小孔,使眼睛,细线,目的物三者成一线,作瞄准之用。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
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
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
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解析》一、引言(一)野外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二)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的目的和作用二、野外地质工作的准备(一)资料收集与分析(二)装备准备(三)团队组建与分工(四)安全培训与应急预案三、野外地质调查方法(一)地质观察与描述(二)地层划分与对比(三)岩石类型与特征识别(四)构造分析与解译(五)地质剖面测量与绘制四、野外地质采样与分析(一)样品采集的目的与要求(二)采样方法与技巧(三)样品的包装与标记(四)样品的分析与测试五、野外地质填图与制图(一)填图的目的与意义(二)填图方法与步骤(三)地质图的绘制与表达(四)地质图的解读与应用六、野外地质数据记录与整理(一)数据记录的内容与格式(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三)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七、野外地质工作的安全注意事项(一)自然环境的安全风险与防范(二)野外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三)紧急情况的应对与处理八、野外地质工作的质量控制(一)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二)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措施(三)质量检查与评估九、野外地质工作的经验与技巧(一)如何提高野外观察能力(二)如何解决野外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三)如何与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十、野外地质工作的案例分析(一)不同类型地质调查项目的案例介绍(二)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总结十一、野外地质工作的相关法规与标准(一)野外地质工作的法律法规要求(二)相关标准与规范的介绍十二、野外地质工作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一)新技术在野外地质工作中的应用(二)新方法的介绍与实践十三、野外地质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一)行业发展的趋势与展望(二)对野外地质工作者的要求与挑战十四、野外地质工作的附录(一)常用地质工具与仪器的介绍(二)常见地质现象的图片与解释(三)相关参考资料与文献以上是根据野外地质工作实用手册编写的文章大纲,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内容的填充和扩展,确保文章不少于 2500 字。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第一节地质填图的有关术语、比例尺及精度要求一、地质填图与区域地质调查有关地质填图的术语很多,许多情况下都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在地质行业内叫法也不统一。
归纳起来,地质填图有区域地质填图、预查或普查地质填图和矿区地质填图(详查或勘探阶段)几种情况或基本类型。
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以往有两种叫法。
一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等国(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亦如此)称区域地质测量(简称区测)【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和西欧等国则多称区域地质填图(简称地质填图或填图)【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Geological Mapping)】。
实际上,北美的地质填图术语在我国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早已演化为一种区域地质调查的习惯性用语,现行的1/5万区调已演变为1/5万区域地质填图。
矿区地质填图在我国又称矿区地质测量(简称地质测量)。
根据观测点定位精度细分为正规地质测量(简称正测,是在勘查工作的详查或勘探阶段采用)和地质草测(简称草测,是在勘查工作的预查或普查阶段采用)二类(按原规范,地质测量分正侧、简测和草测三类,但在实际工作中将简测和草测统归为草测,因为其观测点定位精度是相同的)。
不同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程度和划分精度基本一致,仅在定位精度上有区别。
预查或普查阶段作草测。
除有另行规定和要求外,正测和草测的控制一般来说,详查及其以上阶段需正测,使用正测的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图,地质观测点采用全仪器(经纬仪、高精度GPS)精确定位方法所进行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矿区正规地质测量,即正测。
使用同比例尺正测或草测地形图(包括放大或其它方法形成的低精度地形图),而地质观测点采用半仪器(罗盘)或地形定位方法所填制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地质草测。
在目前,地质勘查单位(地质队)所进行的矿区地质测量很少为正测(国家地质勘查项目或业主要求的除外),多属地质草测类型(商业地质勘查项目)。
嵩山野外地质教学地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王卓理耿鹏旭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4年第07期摘要:野外地质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地质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地质思维是地质现象在人脑中间接而概括的反映,是掌握地质知识的思维工具。
以嵩山地质现象为例,对实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质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从观察的目的、顺序和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能力,以多解性思维、整体性思维为主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
关键词:野外地质教学;地质观察;地质思维;嵩山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地理等专业学生进入地学殿堂的重要环节。
嵩山地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是野外地质实习和地质调研的理想场所,每年有多个地质院校和高等学校在此进行地质和地理野外实习。
野外地质实习一般涵盖矿物、岩石、构造运动、地质发展史以及高新技术应用等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观察、敲打和记录、以及分析思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地质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地质思维是地质现象在人脑中间接而概括的反映,其培养与建立的程度如何,密切关系到学生对地质学科学习的兴趣、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以后从事地质、地理等专业的能力。
地质观察是认识、研究地质现象的第一步;而地质思维是引导、提高学生对地质问题进行认识、分析和并最终解决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长期以来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地质思维能力的培养并进行了探索。
本文以嵩山几处典型地质现象分析为例,对实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质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一、地质观察和地质思维(一)地质观察地质野外实习的观察对象是地质现象,野外实习教学中要首先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科学研究都是从认真和正确的观察开始的。
由于地质现象是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的产物,在野外各种地质现象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地质体具有多层次性,构造运动具有多阶段性,地质构造跨时空运动具有多变性等,地质现象呈现错综复杂的特征,常常让人真伪难辨。
认真、客观地收集第一手的野外观察资料,可以为发现地质现象地质事实提供条件,促使学生对地质学理论进行科学的验证和深层次的思考,还可能孕育、发展新的思想和认识,而优秀的地质观察能力是科学客观的野外观察资料的保障。
野外地质⼯作技巧(⽣存⼿册)野外地质⼯作技巧⽣⽕、寻吃、避险Ⅰ野外地质⼯作技巧:⽣⽕在开展野外地质调查⼯作的过程中,遇险等待救援时,为了⽣存,我们必须要⽣⽕。
⽕能煮熟⾷物,烧⽔去毒,取暖烘⾐,发求救信号,驱赶野兽等。
因此,在野外学会⽣⽕,是极其重要的。
⼀、择地⽣⽕在野外,是不可以随处⽣⽕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灾。
⽣⽕地点的选择,是有讲究的。
选择原则是:1、风⼒⼩或背风处。
在平坦地区,可竖⼀道挡风墙,或挖⼀道壕沟。
⼀般地在避风处挖⼀个直径1⽶左右,深约30厘⽶的坑。
如果地⾯坚硬⽆法挖坑也可找些⽯块垒成⼀个圆圈。
2、⽐较⼲燥处。
若找不到⼲燥的地⽅,可以⽤湿⽊头或⽯头搭⼀个⾼出地⾯的平台,然后在上⾯⽣⽕。
3、靠近⽔源。
⽣⽕前,要清除周边易燃物,并预备些泥⼟、沙⽯、青苔等⽤于及时灭⽕。
⼆、收集燃烧物1、易燃的引⽕物引⽕物通常有:枯草、⼲树叶、桦树⽪、松针、松脂、细树枝、纸、棉花等等。
针叶松的⼲果和落果通常是多树脂的,是极好的引⽕物。
枯死的松树的节⼦上常有“松树油”或树脂。
有时,在枯死的⽼树根上,也可挖到树脂。
即使是⾬天,桦树⽪仍是很好的引⽕物,因为⾥⾯含有易燃的油脂。
如找不到⼲燥的天然1引⽕物,可利⽤棉⾐⾥的棉絮、药箱⾥的绷带、⼝袋⾥积聚的绒⽑等等。
2、燃烧物燃烧物主要为⼲柴。
⼲柴要选择⼲燥、未腐朽的树⼲或枝条。
要尽可能选择松树、栎树、柞树、桦树、槐树、⼭樱桃、⼭杏之类的硬⽊,燃烧时间长,⽕势⼤,⽊炭多。
不要捡拾贴近地⾯的⽊柴,贴近地⾯的⽊柴湿度⼤,不易燃烧,且烟多熏⼈。
在没有树的地区,同样有天然燃料,如拧成绳的⼲草、枯死的灌⽊、煤泥⼲、油页岩、含油的沙⼟、⼲动物粪便、动物油、废弃的⽣活垃圾、塑料、汽车轮胎等,都是很好的燃料。
三、取⽕种在野外地质调查⼯作中,⼀般要携带防⽔⽕柴和防风打⽕机,有条件时可带⼀个密封点燃器。
如果在野外⼯作时间长或在⾼寒地带调查,应带上⼀个⾦属⽕柴。
这种现代⽕柴可点三千次⽕。
没有⽕种时,怎么办呢?常⽤的引⽕⽅法有:1、凸镜引⽕法任何⼀个直径为两英⼨或更⼤些的凸⾯镜(如望远镜⽚),在明亮的阳光下,都可⽤来聚集太阳的光线,使之照射在准备好的引⽕物上,便可点燃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