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排放技术介绍20150120
- 格式:ppt
- 大小:1018.00 KB
- 文档页数:37
超低排放技术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导语: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超低排放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减少污染排放的技术手段,对改善大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定义超低排放技术、其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超低排放技术的定义超低排放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设备,能够在工业排放过程中将污染物排放物质量浓度降至极低水平的技术。
超低排放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实现了对有害物质的严格控制和减排。
二、超低排放技术对大气质量的影响1. 减少污染物排放超低排放技术通过对污染源进行深度治理,有效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排放浓度,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释放量,从而显著改善了大气质量。
例如,在电力行业中,采用超低排放技术可以将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到几乎为零,大幅度减少酸雨的形成。
2. 提高空气质量超低排放技术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排放浓度,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的数量,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
实施超低排放技术后,人们呼吸到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幅减少,有利于人体健康。
3. 降低健康风险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威胁日益严重,患上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
超低排放技术的使用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人们患病的风险,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实施超低排放技术的步骤1. 制定超低排放技术目标各行业应制定相应的减排目标和排放标准,确定超低排放技术的应用范围和要求。
政府和企业之间需积极协商,确保制定的目标具备可行性和适宜性。
2. 推进技术研发与改进政府应加大对超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改进力度,推动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与此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提高技术设备的可靠性和性能。
3.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了实施超低排放技术,相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超低排放技术的应用进行规范和指导。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企业或个人,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确保排放达到国家要求。
超低排放介绍范文超低排放(Ultra-Low Emission,ULE)是指在能源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排放达到极低水平的一种环保技术。
目前,超低排放已经成为全球环保领域的热门话题,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超低排放技术主要集中在发电、交通和工业领域。
在发电方面,超低排放技术可以通过对燃煤发电机组的改造,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通过使用高效燃烧器、脱硫脱硝等技术手段,可以大幅度降低燃煤发电厂的排放水平,实现清洁发电。
在交通领域,车辆排放一直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
超低排放技术可以通过引入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低排放车辆来减少尾气排放。
此外,改进传统汽车的燃烧过程,使用低硫燃料和先进的尾气处理技术也可以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保护空气质量。
在工业领域,超低排放技术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能耗行业。
这些行业通常消耗巨大的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
超低排放技术可以通过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改进生产工艺等方式来实现降低排放。
超低排放技术的应用不仅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们的健康。
燃煤发电厂和工业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能够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
其次,超低排放技术的推广可以促进能源转型,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
通过引入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以及改造现有能源设施,可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最后,超低排放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对于那些能够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将具备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实施超低排放技术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超低排放技术的投资成本相对较高。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改造现有设施、引入新的生产工艺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限制了技术的广泛应用。
超低排放方案范文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及对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要求越来越高,超低排放方案成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超低排放方案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减少或消除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修复。
以下将介绍超低排放方案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首先,在工业领域中,超低排放方案的重点是减少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污染物排放。
工业废气的超低排放方案主要包括改善燃烧设备的效率和减少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这可以通过采用高效燃烧设备、燃烧优化技术、烟气脱硫、脱硝和粉尘去除等方法来实现。
同时,废水处理方案则采用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技术,如生物膜法、高级氧化法和反渗透等技术,从而实现废水的高效处理、回用和排放达标。
其次,在农业领域中,超低排放方案的目标是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农业废物处理方案采用了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的措施,如采用沼气、生物质和有机肥料等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减少因废弃物堆积带来的环境问题。
此外,还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灌溉与排水技术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和土壤的负面影响。
再次,在交通领域中,超低排放方案的重点是减少车辆排放对大气的污染。
针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采用了车用燃料改进、排放控制技术和车辆限制措施等方法。
例如,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如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提高尾气净化设施的效率,推行汽车定期检测和维护等措施,从而减少车辆排放的污染物。
此外,利用交通规划和优化调度等方法,优化交通流量,降低交通拥堵,减少排放物的产生和集中排放的影响。
最后,在能源领域中,超低排放方案主要集中在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这可以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等途径来实现。
例如,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强能源供给侧,提高燃煤电厂的燃烧效率和排放控制水平;推动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超低排放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环保已经成为全球重要议题之一,标志物是空气质量下降,雾霾成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现象。
对此,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向来是环保中的”老大难“,针对这种情况,超低排放技术成为环保新宠,下面将从技术、现状和应用方面进行研究。
二、超低排放技术的技术特点超低排放技术是近年来环保技术的新标签,它的技术基因来源于脱硫脱硝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脱硫脱硝中使用的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将其延伸到超低排放技术中,使用催化剂将NOx 还原为 N2。
与其他传统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相比,超低排放技术有以下几个技术特点:1、高致能性:SCR工艺是将尿素溶液或氨透过催化剂催化加热,将NOx转化为氮气,这一反应是吸放热反应,这就意味着其致能性很高,不过也因此需要耗费一定的能源。
2、高选择性:SCR技术将NOx分子按比例转化为N2,与氧化技术相比,SCR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只需要少量催化剂就能达到相同的除尘效果。
3、干法脱硝:SCR技术中的NH3是氨气,不仅不能与硫酸结合形成硫酸铵,而且可以高温下分解成N2和H2O,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三、超低排放技术的现状近年来,国家对大气污染治理下了更大力气,将大气污染控制升级为生态文明,即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
造成大气污染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超低排放技术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1、实施超低排放工程的条件2018年底,国发明电力超低排放技术标准,大幅提高燃煤电厂排放标准,有望成为中国环保标准的首个行业标准。
根据公告,超低排放技术应具备以下条件:①与已现有的脱硫脱硝、集尘除雾和脱酸脱碱工艺结合,达成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目标。
②对灰分低的煤种进行深度转化加工,选用SCR和SNCR这两种常见的低氮氧化物技术,获取较高的氧化反应成分、一定的选择性和良好的除尘效能。
③配置三化设备,可对稳定的尿素溶液或氨水进行超低排放控制。
所谓的超低排放,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技术,使燃煤机组的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天然气燃气机组的排放标准。
即烟尘5mg/Nm3,二氧化硫35mg/Nm3,氮氧化物50mg/Nm3。
经山东省政府同意,省环保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了全省推进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的总体思路、工作原则和重点任务,确定到2018年底前,全省10万千瓦及以上的燃煤机组和单台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达到天然气燃气轮机组(锅炉)排放标准。
超低排放综合治理技术介绍传统超低排放治理路线1、氮氧化物NOx超低处理技术成熟,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设计时考虑到增效问题催化剂均采用2+1,通常改造增加一层催化剂,就能够达到超低要求。
存在问题:除了大型煤粉炉锅炉可行,其他小锅炉及钢厂等污染领域难于处理。
原因为催化剂技术问题,常规催化剂为高温催化剂,温度段要求控制在350℃-450℃之间,一旦瞒住了不该温度段,就需要走旁路或停炉。
目前锅炉启停炉,锅炉压负荷均未进行脱硝。
2、二氧化硫我国烟气脱硫75%采用石灰石石膏法脱硫技术,该技术较为成熟,原料广泛。
烟气脱硫是指烟气依次经过两级逆流喷淋塔,对前塔出口的净烟气再次进行喷淋脱硫,以达到出口SO2浓度达到标准的目的。
占地面积大、系统阻力大、投资高单塔多层喷淋工艺:在普通的逆流喷淋塔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喷淋层数的方式增加液气比,以提高脱硫效率。
一般喷淋层总数达到5~6层,甚至达到7层。
相应的需要增大浆池容积,同时氧化风机所需的压头也相应提高。
节约了占地面积,但脱硫剂利用率降低、亚硫酸钙的氧化率不稳定。
3、颗粒物控制电除尘器高频电源:是一种利用高频开关技术而形成的逆变式电源,其供电电流由一系列窄脉冲构成。
基于脉冲工作的高频电源在提高除尘效率、节约能耗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高频电源工作在纯直流方式下,可大大提高粉尘荷电量,从而提高除尘效率。
与工频电源相比,采用高频电源——降低烟尘排放40%~60%、可节约电耗40%~80%高频电源是属于恒流源性质的电源,在电尘器出现放电击穿时,电流近似保持不变,并且能在极短时间内停止供电,从而减小火花功率,是目前各种除尘器电源中产生火花能量最小的电源,尤其适合在湿式电除尘器中应用,可避免对湿式电除尘器中的阳极烧蚀。
4、传统路线超低排放存在问题:成本太高,无利可图。
燃气成本0.8元一度电,而超低排放发电成本只有0.4元一度电,因此选择燃煤发电更节省——?在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结论中指出,就煤炭的外部成本而言,生产领域包括废水处理、煤矸石占地、生态系统破坏等外部成本是67.68元;运输造成的抛撒、扬尘、港口污染等外部成本是52.04元;使用过程中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和环境治理等外部成本是85.04元,总数加起来是204.76元。
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技术燃煤电厂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电力供应方式之一,然而,由于其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技术原理、主要技术措施、应用现状、前景展望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技术原理超低排放是指在保证高效运行和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前提下,将污染物浓度降至国家及地方环保标准要求以下。
在实现超低排放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等多个环节。
其中,废气脱硫是指通过吸收剂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吸收反应,并形成稳定化合物从而达到脱硫效果;脱硝则是通过添加还原剂或催化剂使废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并转化为无害物质;除尘则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废气中的颗粒物捕集并去除。
二、主要技术措施为了实现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首先是煤质优化,通过选择低灰分、低硫分的煤种,降低废气中污染物的含量。
其次是优化燃烧控制,通过精确控制供氧量、调整风煤比等参数,提高燃烧效率,并减少废气中污染物的生成。
此外,采用先进的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也是实现超低排放的关键。
三、应用现状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先进超低排放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例如,在废气脱硫方面,湿法脱硫和半干法脱硫已经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废气脱硝方面,选择性催化还原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等技术也得到了较好推广;在除尘方面,静电除尘、布袋除尘和湿式电除尘等技术已经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燃煤电厂的污染物排放,同时也提高了燃煤电厂的运行效率。
四、前景展望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对于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超低排放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方面,在废气脱硫方面,湿法脱硫将会更加广泛应用,并且在吸收剂种类、吸收剂循环等方面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在废气脱硝方面,选择性催化还原将会得到更多推广,并且在催化剂性能和催化反应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在除尘方面也将会出现更加高效、节能的新型除尘设备。
循环流化床烟气超低排放技术应用及进展
循环流化床烟气超低排放技术是指通过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尾气处理技术,实现烟气中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超低标准的一种技术。
它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项重要环保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该技术的应用及进展情况。
循环流化床烟气超低排放技术在火电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火电厂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大量的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循环流化床烟气超低排放技术在火电行业得到了快速推广应用,大幅度减少了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
通过这项技术,火电厂可以将污染物排放浓度降低至超低标准,达到更严格的环保要求。
循环流化床烟气超低排放技术在钢铁冶炼行业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钢铁冶炼是一种高温高压的工艺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
循环流化床烟气超低排放技术通过喷射大量的石灰石粉末和活性炭等吸附剂,使烟气中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吸附和净化,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
循环流化床烟气超低排放技术还在其他工业领域得到了应用。
在化工、石化、焦化等行业,通过循环流化床烟气超低排放技术,这些行业的烟囱排放已经实现了超低污染物浓度的要求,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针对循环流化床烟气超低排放技术,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在技术方面,研究人员不断优化和改进各个环节的工艺,提高了污染物吸附和净化效率,不断降低了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还有不少新型的吸附剂和催化剂被引入到循环流化床烟气超低排放技术中,进一步提高了烟气净化效果。
超洁净排放技术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环境容量的限制,国家对提高了燃煤机组火电机组排放标准,即排放废气中粉尘、SO2和NO X分别小于5mg/Nm3、35mg/Nm3、50mg/Nm3。
以较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当地环境。
针对我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需求,我公司研发自己的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及产品,用低成本和简洁可靠的技术使SO2及粉尘的排放达到超低要求。
下面就我们的超低排放技术的两种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一、SO2超低排放技术:加装双气旋气液耦合脱硫增效装置1、常规湿法喷淋式吸收塔在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率时存在的几个问题:1)吸收塔内烟气偏流造成烟气短路(俗称:烟气爬壁)导致脱硫效率低。
2)浆液与烟气接触时间短、接触频率低,为提高脱硫效率得增加喷淋层。
3)喷淋层下部区域烟气温度过高,不利于浆液对二氧化硫的吸收2、湿法喷淋式吸收塔加装双气旋气液耦合器对提高浆液吸收二氧化硫效率的理论依据:1)浆液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可分三个步骤(见下图1)(1)溶质(二氧化硫)由气相(烟气)主体扩散到气液两相界面;(2)气相(烟气)穿过液相(浆液)界面;(3)气相(烟气)由液相(浆液)界面扩散到浆液主体。
图一因此,如果能使气相(烟气)穿透液相(浆液)液膜,便可使吸收反应加快。
由于在液相中任一点化学反应都是平衡状态,二氧化硫一旦到达气液界面,就在界面与液体反应达到平衡,但由于反应是可逆的,界面必有平衡分压,在界面发生中和反应,使其液相(浆液)的钙离子浓度相应减少,而反应物(亚硫酸钙)浓度相应增加。
因此,二氧化硫在气液界面平衡分压必较浆液主体要高一些,这就在气液界面液膜中溶解了未被完全反应的二氧化硫,溶解的二氧化硫形成了向浆液主体扩散和继续反应的倾向。
反应速率方程可表达为取单位面积的微元液膜,其离界面深度为x,微元液膜厚度为dx,(见图2)从界面情况来分析,被吸收的二氧化硫到达气液界面,一部分被反应生成平衡状态,在界面上,由于活性组分钙离子浓度较低,而产物亚硫酸钙浓度较高,因此界面处二氧化硫组分必向平衡分压较低的浆液主体方向扩散,同时,界面上已经反应了的二氧化硫与浆液中的钙离子生成物亚硫酸钙态向液体主体扩散,而未反应的二氧化硫则以溶解态的二氧化硫继续向液体主体方向扩散,二氧化硫的吸收速率等于已反应了的二氧化硫组分与未反应的二氧化硫组分向液膜扩散速度之和。
超清洁低排放汽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全球汽车工业排放控制成为了热门话题,如何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保护地球,成为全球汽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
超清洁低排放汽车技术的发展则是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本文将从超清洁低排放汽车的概念、其背后的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超清洁低排放汽车的概念超清洁低排放汽车是指使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和措施,将车辆的尾气排放降至极低水平,达到环境保护标准。
其主要任务是保护环境,降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污染问题,从而为社会提供一个更加健康、清洁、宜居的居住环境。
二、超清洁低排放汽车的技术超清洁低排放汽车技术的主要手段是利用高科技的改进手段,贯彻尾气净化、动力系统优化和新能源发展等三个方面。
1. 尾气净化尾气净化指的是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车辆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有害气体进行处理。
其中,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之一,因此,氮氧化物的减排技术是超清洁低排放汽车技术中的核心。
如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EGR(废气再循环)技术等。
2. 动力系统优化动力系统优化是超清洁低排放汽车技术的另一个关键。
其中,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技术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
混合动力的优点是能够在油耗和排放方面取得双重优势,兼顾了驾驶性能和经济性。
另外,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
3. 新能源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当今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之一。
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发电,再利用电能进行动力传输,能够完全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是超清洁低排放汽车技术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三、超清洁低排放汽车的现状目前,各个国家都在加强汽车环保技术的发展。
在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高排放老旧车辆的淘汰和更新也进行了规定。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未来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力军。
第一部分、超低排放概述(一)超低排放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关于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并没有严格的官方定义,实际应用中存在多种表述,如“超低排放”、“近零排放”、“超净排放”等。
“超低排放”中烟尘、SO2、NO x的控制指标也不统一,多数文献或工程案例分别取《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1223-2011,以下简称《标准》)中规定的燃气轮机组的排放限值:5mg/m3、35mg/m3、50mg/m3,但科技部示范工程指标分别取值:4.5mg/m3、20mg/m3、30mg/m3。
以上指标的确定及相互间的差异未见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里规定燃机标准限值的折算烟气基准含氧量是15%,而燃煤机组是6%,换算成可比条件,则燃气标准数值应是燃煤数值的2.5倍,即“超低排放”在6%含氧量的烟尘、SO2、NO x排放限值分别为12.5mg/m3、87.5mg/m3、125mg/m3,而《标准》的特别排放限值分别是20mg/m3、50mg/m3和100mg/m3。
通俗地讲,就是燃煤机组执行“超低排放”,比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还宽松了。
实际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是在燃煤基准含氧量6%的条件下,取燃气机组排放限值作为控制指标。
可以看出,目前“超低排放”主要定位在燃煤电厂的排放在标准限值之内的排放水平,但并没有具体的控制指标,只是广泛地将在标准之内、限值之下的排放水平统称为超低排放。
(二)超低排放的现状1. 技术分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完全可以通过增加环保设备和原料投入,以及优化系统、改造辅机、控制煤质等手段来实现超低排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烟气脱硝理论上可以获得很高效率,但为控制很低的NOx 就必须喷入更多的NH3,漏泄的NH3相应增加,锅炉尾部的腐蚀、堵塞,空气预热器压差增加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WESP运行经验不足,缺少运行指标数据。
WESP由日本引进,在国内在冶金和化工等行业应用多年,一直存在设备腐蚀、烟气流场不稳、废水不易处理等缺点,在运行和检修方面比ESP复杂得多,能否长期稳定达到燃气标准数值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