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诗歌结构技巧(教师版)

2016诗歌结构技巧(教师版)

2016诗歌结构技巧(教师版)
2016诗歌结构技巧(教师版)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

高三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案

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技巧(教师版)

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分析

一、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

二、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

三、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熟练掌握诗歌的总体结构,并对结构技巧做到熟知特征,分析到位。解题时思考角

度正确,明析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讨论法,抓住特征,将结构篇章的技巧领会透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观思维。

教学重点:篇章结构技巧的术语及作用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习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一、【高考导航】(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答案:初见嵩山,作者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胸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二、篇章结构相关知识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篇章结构常见提问方式:

(1)……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篇章结构一览表全局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对比、线索

首尾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中转铺垫、照应、承上启下/过渡

先后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篇章结构特点

(1)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2)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起承转合。

起,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

转,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

合,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一、“起”定基调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常见的首句结构作用有:

a)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b)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c)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d)与其他诗句构成对比、衬托等。

e)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承句或联多为写景或事,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的作用。

颔联的作用:

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忧家恨做了铺垫。

三、“转”开生面

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请分析下列诗句都是哪一方面的转折

虚实的转折:注意诗歌中的“遥知”“不知”“何当”“何时”“若” “知有”

咏柳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哀乐的转折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扬抑的转折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动静的转折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点面的转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转一般在第三句,但也有特例。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由古到今

由盛到衰

由人到物

由叙事到描写

四、妙合主旨

明结:直接抒情,淋漓尽致、强烈。言志阐理,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总结全诗。

暗结:以景结情,创造意境。含蓄委婉,升华主题,耐人寻味。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0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宕开一笔,以景结情: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

此题答案为:“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结构作用)提问方式

?某句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某句诗,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解题要点

1、描绘或解说诗句(描写或叙述)

2、确定诗句在诗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在全诗中的结构作用

3、对抒发诗人的何种情感起到作用

考点精练1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①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描绘诗句)

②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确定位置及作用)

③刻画了送别的情景,紧扣依依惜别之情。(表达效果:落实到作者的感情、诗歌的主旨上)

考点精练2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①“聚散匆匆”意为短暂相聚又匆匆离别。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描绘、解说诗句)

②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上承“同在京城”的聚,下启“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散。(确定位置及作用)

③表达了作者离别的伤感之情。(表达效果:落实到作者的感情、诗歌的主旨上)考点精练3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后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①末句是说“战士们不攻破楼兰誓不还家”。(描绘诗句)

②在诗歌的结尾起了卒章显志的作用(确定位置及作用)

③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表达效果:落实到作者的感情、诗歌的主旨上)

起——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技法分解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

a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b先情后景

c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铺垫、照应、过渡(即承上启下)层层深入、抑扬、线索

1、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运用铺垫,有助于渲

染气氛,蓄积气势,凸现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照应可以使诗歌前后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对表情达意起到很大的作用。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分析本诗的诗句间是如何照应的。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3、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找出诗中承上启下的语句,并具体说明。

“春半如秋意转迷”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前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了结合作用。

4、层层深入:

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5、抑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行文结构方式之一,指不从正面平铺直叙,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抑扬按形式可分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表达效果: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形成波澜。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指贾宜。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汉文帝于此接见贾宜。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开头一句貌似歌颂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赞美贾生才华横溢,第三句把汉文帝求贤若渴的诚意推至顶峰,第四句笔锋一转,汉文帝求贤不是为了苍生,而是询问鬼神故事。举得高摔得重,极辛辣地讽刺了汉文帝的昏庸无能。

6、线索

线索是勾连全诗的脉络,从内容上来说,它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人”“物”“景”“情”“时间空间”等。线索有理清诗文结构,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的作用。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内容体现主旨的手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1.开门见山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山”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请具体分析诗歌开门见山手法的使用。

诗歌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

2.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二:《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3.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试分析以小见大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诗歌的主旨意在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就体现了这一重大主题。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以小见大,极具讽刺意味。

4.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这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而发写下的。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首诗歌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歌前三句极写越王战胜后的盛况,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极写眼前的衰败和凄凉;这样,在结构上,前后对比鲜明(由古及今),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巩固练习1、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2、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3、

临江仙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分飞③。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2分)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1分)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涵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1分)

4、

舟中晓望①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②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③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④标。

注:①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②舳舻,一种方长船。“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③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④“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而尾联又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 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 (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比喻:刘禹锡《望洞庭》“遥望;白银”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归雁” 比拟:拟人:杜甫《春夜喜雨》《春望》“感时;恨别”贺知章《咏柳》 拟物:李煜《虞美人》“问君;恰似”李清照《武陵春》“只恐” 夸张:李白《秋浦歌》“白发”《望庐山瀑布》“飞流”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春来” 借代:杜甫《岁暮》“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设问: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反问:李白《将进酒》“君不见”两句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不肯”杜甫《登高》“艰难;潦倒” 借景抒情:杜甫《蜀相》“映阶;隔叶”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 触景生情:王昌龄《闺怨》“闺中;春日。忽见;悔叫。”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虚实相生:(实:眼前之景;虚:想象之景)李商隐《巴山夜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动静结合:杜甫《绝句》“两个。窗含”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鸟鸣”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陌上桑》王维《山居秋暝》“正面景-侧面人” 细节描写:叶绍翁《游园不值》赵师秀《约客》苏轼《江城子·十年》 白描:《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聂夷中《田家》 衬托:正衬:见烘托;反衬:“乐景哀情”杜甫《蜀相》李白《越中览古》 渲染、烘托:贺铸《青玉案》元稹《闻乐天受江州司马》王昌龄《从军行》 对比: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美人帐下” 象征:多为托物言志诗: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不第后咏菊》王安石《梅花》郑板桥《竹石》 用典:李商隐《锦瑟》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忽复乘舟”“长风;直挂” 以小见大:金昌绪《春怨》杜牧《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元稹《行宫》 卒章显志:末句直接表明思想:李白《行路难》“长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杜《茅屋》 以景结情:末句写景抒发情思:王昌龄《从军行》元稹《闻乐天受江州司马》 托物言志: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不第后咏菊》王安石《梅花》郑板桥《竹石》 欲扬先抑:叶绍翁《游园不值》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借古讽今: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乌衣巷》杜牧《江南春绝句》张养浩《山坡羊》 怀古伤己:杜甫《蜀相》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陆游《书愤》李清照《夏日绝句》 修 辞 手 法 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 描写技巧 表 现 手 法 表 达 方 式 立 意 技 巧 表 达 技 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古诗结构技巧

一、结构技巧 (一)综述 1.从景情关系角度:(1)先景后情(2)以景结情 2.从前后句(联)的角度:(1)重章叠句(2)铺垫(3)照应(4)过渡(5)承上启下 3.从诗歌的主旨角度:(1)开篇点题(开宗明义)(2)卒章显志(画龙点睛)(3)以小见大(4)对比 4.从诗歌情感的变化角度:抑扬(欲扬先抑) (二)分条详细叙述 1.先景后情 村行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例如: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5、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6、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7、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二:《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练习)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一、知识整合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双关、设问、反问、用典、通感等 2.表现手法:用典、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比兴等 直接抒情 抒情方式 景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乐景哀情等)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 借古讽今 正侧、虚实、动静、点面、明暗 描写方式 视听嗅触各种感官、形声色态、远近高低俯仰 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 4.构思立意: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托物言等 二、考点突破 1.常见命题 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2.答题步骤及要点 ①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 ③析效果。(意境、情感、旨趣) 3.答题示例 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解析】 “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 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 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 三、实践演练 练习1(2016·山东卷): 水仙子?舟中 [元]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6分) 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方法技巧(含练习) 一、诗歌炼字常见题型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诗歌炼字的概念 何为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三、炼字的类型 炼哪些字呢?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总结: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数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有趣味。

颜色词: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叠词: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注意:有些拟声词本身也属于叠词 四、答题技巧概括 1、解释该词的含义或者指出这个字的修辞手法(拟人、双关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明作用:或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或表达情感或心情等 五、经典例子分析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2)示例一:“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示例二:用登临幽州台所见的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叠词的使用,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 2.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②.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③.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③汀:水中的小洲。

阅读理解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虚——实动——静) 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 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只需一字,尽得风流)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精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 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量词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诗歌鉴赏之炼字1

第四课时赏析字词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能复述做诗歌鉴赏炼字题的常用方法 2、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语言方面有关炼字题型的提问方式,归纳出相应地答题模式 3、学会用归纳出的答题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学会用归纳出的答题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准确而规范表述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真题再现 1、(06年江苏)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 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12年四川)子规P110 二、方法归纳 1、选准关键词(诗眼) (1)炼动词:具象动词的提炼,能化美为媚,化动为静,灵动飘逸。如果蕴涵了拟人手法,应把手法和效果揭示出来。 分析陶潜“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的妙处。 评析:“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一个“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描写的艺术特色。 评析: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破、来、弄” 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

古代诗歌鉴赏术语及答题技巧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术语及答题技巧大全 一、诗歌内容分类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 )、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 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 字)、长调(96 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 、“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从题材角度分 1、赠友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恋,胸中积愤 坦陈心志;别后情境想象、借以一吐 或表明心志。 2、咏史怀古诗:凭吊古人或事。或缅怀,或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3、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较少,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比较多。 4、山水田园诗:把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最新诗歌鉴赏之炼字

诗歌鉴赏之炼字 1 2 炼字类设置问题形式: 3 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4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5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6 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 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7 8 思考过程:分析由大到小,答题由小到大。 9 第一步,弄清全诗的思想内容,即先明确这首诗的内容,是批评/揭露/歌颂/表达某种情趣? 10 11 第二步,看该字所处的诗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议12 论? 13 第三步,(该字所起的作用必然与该句和全诗的思想内容一致,)看该字对写景/叙14 事/抒情有什么具体作用。 15 答题步骤: 16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17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18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19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①结构字20 所在的句有何功能起承转合②主旨) 21

讲练结合 22 23 24 饮酒陶渊明 25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6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8 29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0 提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的表达效果 思考步骤: 31 32 ①渊明诗《饮酒》表现的是陶氏归隐后的清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情趣。 ②句是描写的是陶氏归隐后的闲适生活的一个典型片断,作用是叙事。 33 34 ③“见”字肯定也为表达这种闲适情趣服务的,再用替换法加以比较,如改为“望” 35 或“看”等,这样答案就明朗了。 答案: 36 37 ①“见”意为看见,该表现了一种不经意的感觉。 38 ②“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 39 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40 的眼帘。 41 ③“见”的动作没有任何刻意,不着痕迹的突出体现了作者的闲适恬静的生

诗歌鉴赏之分析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分析表达技巧 教学园地 11-23 1940 诗歌鉴赏之分析表达技巧 分析技巧型 设题方式: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设题变式: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思路:这首诗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或: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某某)思想、感情。 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河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二)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

骤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专项训练 1.最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行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春尽 (宋)郑獬(注]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便云遮。野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注]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 2.诗人为什么要以“孤桐”作为本诗的标题?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时代。②愠:疾苦,怨愤,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最全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满满的套路

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中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 (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常用方法: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中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写景技巧: (1)各种修辞手法;

2016诗歌结构技巧(教师版)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 高三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案 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技巧(教师版) 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分析 一、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 二、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 三、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熟练掌握诗歌的总体结构,并对结构技巧做到熟知特征,分析到位。解题时思考角 度正确,明析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讨论法,抓住特征,将结构篇章的技巧领会透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观思维。 教学重点:篇章结构技巧的术语及作用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习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一、【高考导航】(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答案:初见嵩山,作者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胸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二、篇章结构相关知识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篇章结构常见提问方式: (1)……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篇章结构一览表全局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对比、线索 首尾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中转铺垫、照应、承上启下/过渡 先后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篇章结构特点 (1)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2)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起承转合。 起,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 转,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 合,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一、“起”定基调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常见的首句结构作用有: a)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b)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c)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d)与其他诗句构成对比、衬托等。 e)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承句或联多为写景或事,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的作用。

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__课堂实录

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 【课堂实录简案】 开场白:【1分钟内完成】诗圣杜甫有句名言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知道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吗?——炼字。对。出色的诗人,都讲究炼字。唐人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既然,锤词炼字这么艰辛,那么诗人为何还要苦苦推敲呢? 对了,有时关键处一个字的好坏,决定着诗歌成就的高低。寻常一字,尽显风流啊。 一、规范答题步骤【连开场白,控制在8分钟以内】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还原古人的风流,体会古人的得意。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前预习”中的四句名句,在句中找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字词。 ……(此处请3位同学来说,每位两句,第三位补充) 同学们,观察下这些字词在词性上都有怎样的特点呀? 对了,它们都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量词。古人,常在这些字词上下足功夫,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都是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用得好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特征;副词呢,是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却能突出所表现对象的在程度、范围上的特点。 大家一下子就找到用得最好的字,说明同学们都很有审美的眼光。那么,下面,我们从刚才四句诗句中挑几个你最有感觉的字,来欣赏下,看看你是否是诗人的知音? ……(此处请2位同学) 不错,同学们,语感挺好。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答题的两位同学都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述了他对这个字的表现力的赏析。请大家归纳一下。 得出:内容、情感、手法、特殊效果

二、提示体会表现力的方法:还原、比较【20分钟】 嗯,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我们找到了分析炼字题的一般答题角度。那么,下面我们 活学活用,来鉴赏下面两首诗歌。 (一)《木兰花》 首先,请大家缓慢自读《木兰花》三遍,进入诗歌的情境,还原当时真实的场景,看看在这首诗人在做什么,看到了什么,心中有哪些感触?城东春日,泛舟湖面,微波清漾,远望绿杨如烟,近观红杏似火。知己对酒,美人轻笑,诗人纵情欢娱,从早春微寒的清晨到夕阳斜照的向晚。爱春、惜春、游春之情渐次体现,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请2位同学来说说“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感情?”第二位补充:爱春-惜春-纵情欢娱时光) 好,在我们还原当时场景,立足文本把握诗人情感之后,现在再来鉴赏下“红杏枝头春 意闹”中,“闹”字的表现力。注意答题规范,角度全面。 (请2位同学上黑板,写答案。肯定其闪光点。拟人、化静为动、杏花怒放、生机盎 然、爱春。)——抛出问题:同学们刚才的答案很规范,那么是否刚才的两位同学就已经把 闹字的丰富的表现力赏析尽了呢? (1)“闹”除了刚才两位同学所说的,还有哪些表现力呢? 好,大家可能一时打不开思路?没关系,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两个打开思路的方法: 还原法、比较法。 首先,我们先还原诗人宋祁当时所见的真实场景,远处绿杨如烟,近旁“红杏艳丽”, 这是怎样的红杏呢?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吗?(不是),是“花团锦簇”。 接下来,我们引进相近字进行比较:“艳”?(能同样写出色泽,却写不出繁华簇拥之 感)“斗”?(能同样写出绽放之烈“如百花斗艳”,却少了一层声觉联想,少了喧闹的蜂蝶, 也就少了整个春天的盎然生气。)——【此环节较难:可先分组讨论,A组比较“艳”;B 组比较“斗”——控制在3分钟】 总结:闹字:色泽之艳、花簇之多、绽放之烈、蜂蝶之闹、春意之勃。 效果:拟人、联想、通感……形象生动【到此,控制在10分钟之内】

诗歌的结构技巧

古代诗词鉴赏一般考四个方面:表现手法、内容,思想感情、赏析诗句,但2011年有四个省考了结构,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整首诗,并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是它们在原诗结构画中的作用。(2分)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江苏卷: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7.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3.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四.(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二、诗歌专题(篇章结构) (一)篇章结构总括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诗歌的结构还是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服务的,重要分为三种类型: 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 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二)技巧方法 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三)技法分解: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a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b先情后景 c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知识|高中语文古诗词中抒情的相关手法;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析】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例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析】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例3:李清照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声声慢》)【析】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例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析】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总是离人泪”是点。

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例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白居易《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诉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