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

1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

1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
1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

1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统计部门或单位进行工作搜集、整理、编制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的总称。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

3标志与指标: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联系: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是用属性表示的;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区别: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二者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

4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选择调查方法。

5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各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划分社会现象的类型;利用统计分组揭示现象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6分组标志的选择:分组标志是统计的依据。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要选择最能反映被研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要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来选择。

7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发展过程的总数量;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不同:(是否具有连续性)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计数的,时点指标的是指是间断计数的;(是否具有累加性)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时点指标不具有累加性;(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8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平均指标是指在同质总体内将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提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可用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对比;平均指标可用于同一总体指标在不同时间的对比;平均指标可作为论断事物的一种数量标准或参考;平均指标也可于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和进行数量上的估算。

9正确应用平均指标的原则:平均指标只能运用于同质总体;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

10标志变动度的意义和作用:标志变动度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差别大小的程度,又称离散程度或离中程度。标志变动度是评价平均数代表性的依据;标志变动度可用来反映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或协调性,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程度。

11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时期数列中各指标的数值是可以相加的,即相加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时期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所属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联系;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的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断的登记取得的。时点数列中各指标的数值是不能相加的; 时点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时点数列中每个指标的数值,通常是通过一定时期登记一次而取得的。

12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时期长短应该统一;总体范围应该一致;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计算口径应该统一。

13指数的含义:广义的指数泛指所有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指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14指数的作用:综合反映事物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分析多因素影响变动现象的总变动中,

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程度;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对多指标的变动进行综合测评。

15抽样调查的特点:抽样调查的目的是由部分推断整体;抽选部分单位时要遵循随机原则;抽样调查会产生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并且可以加以控制。16抽样调查的适用范围:有些事物在测量或试验时有破坏性,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有些事物总体从理论上讲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实际上不可行;和全面调查相比较,抽样调查能节约人力、费用和时间,而且比较灵活;在有些情况下,抽样调查的结果比全面调查要准确;用抽样调查的资料修正和补充全面调查资料;抽样调查方法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利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可以对某种总体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取舍。

17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全及总体标志的变动程度;抽样单位数的多少;抽样组织的方式。

18确定抽样单位数的依据:首先决定于调查者对一项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的要求;抽样单位数决定于总体标志的变异程度;抽样单位数决定于不同的抽样组织方法;还要结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许多情况加以调整。

19相关关系的种类:从相关关系涉及的因素多少来划分,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从表现形态来划分,可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从直线相关变化的方向来划分,有正相关和负相关;按相关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20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确定现象之间有无关系,以及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确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测定变量估计值的可靠程度;对计算出的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检验。

21简单直线回归分析的特点:在两个变量之间进行回归分析时,必须根据研究目的,具体确定那个是自变量,那个是因变量;在两个现象互为根据的情况下,可以有两个回归方程?——y倚x回归方程和x倚y回归方程;回归方程的主要作用在于给出自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因变量的估计值,一个回归方程只能做一种推算。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2 统计学得几个基本概念 1、2、1 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 (1)总体得概念:总体就是指客观存在得、具有某种共同性质得许多个别事物组成得整体; 在统计研究过程当中,统计研究得目得与任务居于支配与主导得地位,有什么样得研究目得就应该有什么样得统计总体与之相适应。例如:要研究我们学院教师得工资情况,那么全体教师就就是研究得总体,其中得每一位教师就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得学习情况,则总体就就是该班得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就是总体单位。根据我们研究目得得不同,我们要选取得研究对象也就就是研究总体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2)总体得分类: 总体根据总体单位就是否可以计量分为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指所包含得单位数就是有限得总体。 如一个企业得全体职工、一个国家得全部人口等都就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指所包含得单位数目就是无限得,或准确度量它得单位数就是不经济或没有必要得,这样得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如企业生产中连续生产得大量产品,江河湖海中生长得鱼得尾数等等。 划分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对于统计工作得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很显然,对于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3)总体得特征: ★大量性:就是指构成总体得单位数要足够得多,总体应由大量得单位所构成。大量性就是对统计总体得基本要求。 个别单位得现象或表现有很大得偶然性,而大量单位得现象综合

则相对稳定。因此,现象得规律性只能在大量个别单位得汇总综合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数量足够得多,才能准确地反应我们要研究得总体得特征,达到我们得研究目得。 ★同质性: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就是构成统计总体得前提条件。 ★变异性:即构成总体得各个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她方面具有一定得差异。差异性就是统计研究得主要内容。 如以一个班级得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总体,则“专业”就是该总体得同质性,而“性别”、“籍贯”等则就是个体之间得变异性;以我院全体教师为一个总体,则“工作单位”就是其同质性,而“学历”、“月工资”等则就是它得变异性。 需要特别说明得三个问题: ★变异就是客观存在得,没有变异得事物就是不存在得; ★变异对于统计非常重要,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就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总体单位得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了; ★变异性与同质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用同质性否定变异性或用变异性否定同质性都就是错误得。 2、总体单位 就是构成总体得每一个个体。 【思维动起来】 对2015年10月份某市小学生得近视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总体就是什么?总体单位就是什么? 总体得同质性就是什么?变异性就是什么? 3、总体与总体单位得关系 在统计研究中,确定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就是十分重要得,它决定于统计研究目得与认识对象得性质。在一次特定范围、目得得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就是不容混淆得,二者得含义就是确切得,

统计学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1、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社会性、综合性 3、统计工作的职能:统计信息职能、统计咨询职能、统计监督职能 4、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5、统计调查的质量要求: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有效性 6、专门调查的方法: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7、统计调查的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通讯法、实验调查法、网上调查法 8、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 9、统计表的结构,从组成要素看,由总标题、横行与纵栏标题、指标数值等三部分组成 10、统计表的结构,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宾词两部分构成 11、统计分析方法: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相关回归、抽样推断 12、综合指标从它的作用和方法特点的角度可概括为三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13、相对指标的种类: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14、平均指标的种类: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15、测定标志变动度的主要方法: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16、动态数列按构成其指标数值的性质不同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

17、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18、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19、测定长期趋势常用的主要方法: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20、指数按其反映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1、指数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22、相关关系按其方向不同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23、相关关系按其涉及因素多少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24、相关关系按其形式不同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25、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6、总体参数的抽样估计方法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统计分析 1.某市某“五年计划”规定计划期最末一年甲产品产量应达到75万吨,假定每天产量相等,实际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吨)。试计算该市甲产品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和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56 58 62 第四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 16 17 18 18 第五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 19 19 20 23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2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2.1 总体和总体单位 1.总体 (1)总体的概念: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 在统计研究过程当中,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居于支配和主导的地位,有什么样的研究目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统计总体与之相适应。例如:要研究我们学院教师的工资情况,那么全体教师就是研究的总体,其中的每一位教师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就是该班的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是总体单位。根据我们研究目的的不同,我们要选取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总体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2)总体的分类: 总体根据总体单位是否可以计量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总体。 如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等都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目是无限的,或准确度量它的单位数是不经济或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如企业生产中连续生产的大量产品,江河湖海中生长的鱼的尾数等等。 划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对于统计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很显然,对于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3)总体的特征: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个别单位的现象或表现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大量单位的现象综合则相对稳定。因此,现象的规律性只能在大量个别单位的汇总综合中

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数量足够的多,才能准确地反应我们要研究的总体的特征,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 ★同质性: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变异性:即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他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差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以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总体,则“专业”是该总体的同质性,而“性别”、“籍贯”等则是个体之间的变异性;以我院全体教师为一个总体,则“工作单位”是其同质性,而“学历”、“月工资”等则是它的变异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三个问题: ★变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变异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变异对于统计非常重要,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总体单位的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了; ★变异性和同质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用同质性否定变异性或用变异性否定同质性都是错误的。 2.总体单位 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 【思维动起来】 对2015年10月份某市小学生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总体是什么?总体单位是什么? 总体的同质性是什么?变异性是什么? 3.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在统计研究中,确定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于统计研究目的和认识对象的性质。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统计学基本概念

日志吕品吕品的日志当前日志返回日志首页? 较新一篇/ 较旧一篇 分享 1. 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2. 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统计方法。 3. 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4. 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5. 顺序数... 如果你也考统计学~~~~~网上搜索到的统计学基本概念~~~~~ 2011-05-28 12:06 | (分类:默认分类) 1. 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2. 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统计方法。 3. 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4. 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5. 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6. 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 7. 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 8.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9.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10. 时间序列数据: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 11.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数据收集方法。

12. 普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 13.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14.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15. 样本容量:也称样本量,是构成样本的元素数目。 16. 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7. 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8. 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19. 分类变量: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 20. 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

统计学基础知识及其概念

一、概念篇 总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务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指标: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称为随机抽样。 抽样调查是抽取总体重的部分单位,收集这些单位的信息,用来对总体进行推断的调查方法。这里的总体是指抽样推断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的整体,它是由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具同一性质的全体单位所组成的整体。被抽中的部分单位构成样本。一般的,将总体记作N,将样本记作n。 面谈访问法:是由访问员与被调查者见面,通过直接访问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体系: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 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 频率:是将跟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或比重。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 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不属于同一总体的两个性质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 加权算数平均数: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数值。 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由于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又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概率抽样: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它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单位来避免这种偏差,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代表性。 比例分析法:比例分析法又名“比率分析法”,是用倍数或百分比表示的分数式,即通过计算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比值,来揭示和对比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事物的水平和效益的好坏,或分析部分和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方法。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三大类。 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亲 哈尔滨金融髙等专科学校管理系 第一章总论 学习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统计的作用和统讣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能说出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否体会到统计已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现象数量差异的本质极其规律的方法,是人们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统计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讣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讣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 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1)小王是学统计的 (2)他已搞了儿十年统计了 (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 (4)请找统计登记一下 (5)请统计一下今天的销售量 那么,把统讣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讣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统汁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 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如银行的讣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LI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乂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在我国, 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讣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 万平方公顷,平原约"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i?0.1个白分点。 这些山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统汁资料,是统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 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例如企业各车间的统计抬帐、人口普查时初次登记的资料就是原始资料,而统讣公报、调查分析报告等现实和历史资料就是次级资料。统讣资料的表现形式有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

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步骤

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步骤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对象(严格地讲,是某项观察值的集合)如研究2008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测定值的全部构成了一个总体 样本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出的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组成的子集称作样本,如DM患者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一组患者构成样本 抽样误 差 由于随机抽样所造成的某变量值的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存在的差异 变量数值变 量 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的变化,有度量衡单位。(计量 资料)如:身高(cm)、体重(kg) 分类变 量 变量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计数资料) 如:性别分男女两类 有序数 据 半定量数据或等级资料,临床疗效可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 四级,尿糖(-、+、++、+++) 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为概率,常用P表示。在0和1之间,P≤0.05的随机事件,通常称作小概率事件,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同质和变异同质除了实验因素外,影响被研究指标的非实验因素相同变异是在同质的基础上被观察个体之间的差异 参数和统计 量 总体的统计指标称为参数,样本的统计指标称为统计量统计设计统计工作最关键的一步,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 数据整理对数据质量进行的检查,考虑数据分布及变量转换,检查异常值和数据是否符合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要求等

统计描述描述及总结一组数据的重要特征,其目的是使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表达清楚并便于分析 统计推断由样本数据的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A.等级资料 B.计数资料 C.计量资料 D.分别变量 E.参数因素 在统计学中,数值变量构成 在统计学中,分类变量构成 在统计学中,有序数据构成 『正确答案』C;B;A 下列不属于计量资料的是 A.体重(kg) B.血型(A、B、O、AB型) C.身高(cm) D.每天吸烟量(1-5支) E.白细胞(个/L) 『正确答案』B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考什么? (1)集中趋势指标 (2)离散趋势指标 (3)正态分布的特点与面积分布规律 (二)最重点是什么? 正态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指标 (三)最难点的是什么? 概念和正态分布的特点与面积分布规律

卫生统计学——第一节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卫生统计学 第一节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工作的步骤 统计工作的步骤包括:统计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其中统计设计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后续步骤的依据。统计资料主要来自:①卫生统计报表;②经常性工作记录;③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整理资料的目的是净化原始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分析资料即通过计算统计指标,反映数据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两部分。统计描述是指运用统计指标如平均数、标准差、率以及统计表和统计图等,对数据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客观地描述和表达,不涉及样本推论总体的问题;统计推断是指一定的可信程度或概率保证下,根据样本信息去推断总体特征。 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资料的类型 1.定量资料亦称计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单位。如调查某年某地7岁女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以人为观察单位,女童的身高(cm)、体重(kg)、血红蛋白(g/L)等 均属于定量资料。

一年里的新生儿数。连续型变量可以取实数轴上的任何数值。有些变量的数值由测量得到,他们大多属于连续型变量。例如身高、体重等。 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例如职业是一个分类变量,其可能的“取值”不是数字,而是工、农、商、学、兵等。 (1 表现为互不相容的两类属性,如性别、疾病和结局等。②多项分类。如血型,表现为互不相容的过个类别。 (2)有序分类资料:各类之间有程度的差别,给人以半定量的概念,亦称等级资料。如极不满意、有点满意、中毒满意、很满意、极满意等。 有时为了数据分析的方便,人们将一种类型的变量转化为另一种类型。但变量只能由高级向低级转化:连续型→有序→分类→二值;不能作相反方向的转化。离散型变量常常通过适当的变换或连续性校正后借用连续型变量或有序变量的方法来分析。 (二)总体与样本 总体:就是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集合。 样本:是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值的集合。 抽样:从研究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的手段。 统计推断的工具是有关概率的理论。如果某事件的结果具有多样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和总体单位 1.总体 (1)总体的概念: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 在统计研究过程当中,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居于支配和主导的地位,有什么样的研究目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统计总体与之相适应。例如:要研究我们学院教师的工资情况,那么全体教师就是研究的总体,其中的每一位教师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就是该班的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是总体单位。根据我们研究目的的不同,我们要选取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总体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2)总体的分类: 总体根据总体单位是否可以计量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总体。 如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等都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目是无限的,或准确度量它的单位数是不经济或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如企业生产中连续生产的大量产品,江河湖海中生长的鱼的尾数等等。 划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对于统计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很显然,对于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3)总体的特征: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个别单位的现象或表现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大量单位的现象综合则相对稳定。因此,现象的规律性只能在大量个别单位的汇总综合中

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数量足够的多,才能准确地反应我们要研究的总体的特征,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 ★同质性: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变异性:即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他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差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以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总体,则“专业”是该总体的同质性,而“性别”、“籍贯”等则是个体之间的变异性;以我院全体教师为一个总体,则“工作单位”是其同质性,而“学历”、“月工资”等则是它的变异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三个问题: ★变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变异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变异对于统计非常重要,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总体单位的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了; ★变异性和同质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用同质性否定变异性或用变异性否定同质性都是错误的。 2.总体单位 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 【思维动起来】 对2015年10月份某市小学生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总体是什么总体单位是什么 总体的同质性是什么变异性是什么 3.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在统计研究中,确定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于统计研究目的和认识对象的性质。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统计学基础第一章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变异 ?同质~性质相同。是指基本条件相同 变异~同质事物之间的差异。是指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反应不同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个体Individual: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观察单位; ?根据随机化原则有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过程 ?样本Sample: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的目的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为什么要抽样? ?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包含的个体个数。 抽样原则 一个样本应具有: “代表性(representative)” “随机性(randomization)” “可靠性(reliability)” 如果进行两个或多个样本之间的比较,要求:每二个样本之间应具有:可比性(comparable) 可比性是指处理组(临床设计中称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要求基本齐同,也称为齐同对比原则。 误差(error) ?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由于固定的原因(常见实验条件),影响资料的准确性。可以克服。 ?随机测量误差(random measurement error) ?由于偶然的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量结果的差异。可控制但不可 消除。 应采取措施,尽最大可能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抽样的原因造成统计量与总体参数或不同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 原因:①个体变异②抽样 抽样误差,对它要用统计方法进行正确分析 概率 ?概率有古典概率与统计概率之分, ?医学上常用的是统计概率f/N ?必然事件,概率为1 ?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 ?小概率事件,P≤0.05 或P≤0.01 ?常把P≤0.05 作为事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界限,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2统计学得几个基本概念 1. 2. 1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 ⑴总体得概念:总体就是指客观存在得、具有某种共同性质得许多个别事物组成得整体; 在统计硏究过程当中,统计研究得目得与任务居于支配与主导得地位, 有什么样得硏究目得就应该有什么样得统计总体与之相适应。例如:要硏究 我们学院教师得工资情况,那么全体教师就就是研究得总体,其中得每一位 教师就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得学习情况,则总体就就是该班得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就是总体单位。根据我们研究目得得不同,我们要选取得研究对象也就就是研究总体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⑵总体得分类: 总体根据总体单位就是否可以计量分为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有限总体:指所包含得单位数就是有限得总体。 如一个企业得全体职工、一个国家得全部人口等都就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指所包含得单位数目就是无限得,或准确度量它得单位数就是不经济或没有必受寻这样得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如企业生产中连续生产得大量产品,江河湖海中生长得鱼得尾数 划分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对于统计工作得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很显然,对于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 行非全面调查,但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 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⑶总体得特征: ★大量性:就是指构成总体得单位数要足够得多,总体应由大量得单位所构成。大量性就是对统计总体得基本要求。 个别单位得现象或表现有很大得偶然性,而大量单位得现象综合则相对稳定。因此,现象得规律性只能在大量个别单位得汇总综合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数量足够得多,才能准确地反应我们要研究得总体得特征,达到我们得研究目得。

统计学1新

1.1 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了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作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弄清国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管理国家提供依据。归结起来,统计主要有三种含义:(1)统计工作;(2)统计数据、资料;(3)统计学。 1、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统计活动,是指对统计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统计工作中,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三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又称统计资料,是指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可以由数据、分析性文字和图表等构成。 统计数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们就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很多统计数据的含义 3、统计学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抽象,它来源统计工作的实践,反过来对统计工作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推断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以及通过这些数量方面反映的内在规律性。而不是客观现象的所有方面。这是统计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正是因为统计学总是在和“数据”打交道,因而我们也可以将统计学称之为“数据的科学”。 三、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 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是指隐藏在大量统计数据背后的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或法则。因此,要想获得统计数据必须通过大量的观察或试验。 【现象1】重复多次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 【规律1】就可以发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大致相同的 1.2 统计学的历史 一、统计学的产生 统计实践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统计学的历史却不算很长。 一般认为,统计学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产生于17世纪德国的国势学,另一个是产生于17世纪英国的政治算术。 1、国势学 国势学是以国家政治社会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各国实力的强弱。国势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海尔曼?康令、阿亨瓦尔 2、政治算术 创始人:英国的威廉?配第。他在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中以数字资料为基础,采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第一次提出统计方法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数字资料。

统计学(第一章)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关于的数据的科学,它是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的科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之一。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时数 本课程计划课时为45学时。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板书、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统计调查实践、上机实验、课堂讨论、案例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五)面向专业 财经类各专业。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第四章抽样与抽样估计 第五章假设检验 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七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八章统计指数

(七)参考教材 1、袁卫、庞皓、曾五一、贾俊平:《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二版。 2、贾俊平:《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3、钱伯海、黄良文:《统计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4、陈珍珍,罗乐勤:《统计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5、徐国祥:《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6、董逢谷:《统计学案例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八)考试要求 1、平时分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70%。总成绩=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2、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实际操作等均为平时分的考察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统计学的涵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研究的基本环节 5、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 统计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什么是统计 一、无处不在的统计 2010年3月10日,笔者利用“百度” 对互联网进行搜索,得到的结果是:包含“统计”这一词汇的网页高达100,000,000项,包含“粮食”这一词汇的网页有82,900,000项,前者比后者多18,100,000项。 在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中,三分之二以上的研究成果与统计和定量分析有关。因此,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典的教科书,《经济学》12版中特别提到:“在许多与经济学有关的学科中,统计学是特别重要的”。 美国杜邦公司的总经理理查德曾经指出“现代公司在许多方面是根据统计来行事的。”(转引自《马夸德特谈统计学家的重要作用》,《统计教育》1994年第3期)。 美国总统布什的年薪已经达到40万美元,在各国元首中名列首位,但根据美国《工作等级年鉴》一书的排名,总统一职并未进入最好工作之列。根据该书的统计,在美国,工作环境最好的工作是:统计学家。(转引自2002年3月7日《扬子晚报》) 1981年,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美国召开,威斯康星大学讲师陈炳藻独树一帜,

统计学若干基本概念及解释

1. 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2. 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统计方法。 3. 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4. 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5. 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6. 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 7. 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 8.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9.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10. 时间序列数据: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 11.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数据收集方法。 12. 普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 13.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14.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15. 样本容量:也称样本量,是构成样本的元素数目。 16. 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

量。 17. 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8. 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19. 分类变量: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 20. 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 21. 数值型变量: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 22. 离散型变量:只能取可数值的变量。 23. 连续型变量: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区间中取任何值的变量。 24. 调查数据:通过调查方法获得的数据 25. 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方法获得的数据

26. 概率抽样:随机抽样,遵循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机会被选入样本。 27. 非概率抽样:不随机,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的要求,采用某种方式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对其实施调查。 28. 简单随机抽样:从包括总体的N个单位的抽样框中随机,一个个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每单位等概论。 29. 抽样框:用于抽选样本的总体单位信息,是概率抽样中所不可缺 30. 分层抽样:将抽样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某种规则划分为不同的层,然后从不同层中独立、随机地抽取样本。 31. 整群抽样:总体中若干单位合并为组,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然后对中选群中的所有单位全部实施调查。

第六章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第六章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和统计量的概念,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计算。 2.了解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定义和性质,了解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计算。 3.掌握正态总体的某些常用统计量的分布。 4.了解最大次序统计量和最小次序统计量的分布。 本章重点:统计量的概念及其分布。 二、主要内容 1.总体与个体 我们把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或母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个成员称为个体。在实际问题中,通常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几个数值指标,因而常把总体的数值指标称为总体。设x为总体的某个数值指标,常称这个总体为总体X。X的分布函数称为总体分布函数。当X为离散型随机变量时,称X的概率函数为总体概率函数。当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时,称X的密度函数为总体密度函数。当X服从 正态分布时,称总体X为正态总体。正态总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1)未知,但已知; (2)未知,但已知; (3)和均未知。 2.简单随机样本 数理统计方法实质上是由局部来推断整体的方法,即通过一些个体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要作统计推断,首先要依照一定的规则抽取n个个体,然后对这些个体进行测试或观察得到一组数据,这一过程称为抽样。由于抽样前无法知道得到的数据值,因而站在抽样前的立场上,设有可能得到的值为,n维随机向量()称为样本。n称为样本容量。()称为样本观测值。 如果样本()满足 (1)相互独立; (2) 服从相同的分布,即总体分布; 则称()为简单随机样本。简称样本。 设总体X的概率函数(密度函数)为,则样本()的联合概率函数(联合密度函数为)

3. 统计量 完全由样本确定的量,是样本的函数。即:设是来自总体X 的 一个样本,是一个n 元函数,如果 中不含任何总体的未知参数, 则称 为一个统计量,经过抽样后得到一组样本观测值 , 则称 为统计量观测值或统计量值。 4. 常用统计量 (1)样本均值: (2)样本方差: (3)样本标准差: 它们的观察值分别为: 这些观察值仍分别称为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 (4)样本(k 阶)原点矩 1 1,1,2,n k k i i A X k n ===∑L (5)样本(k 阶)中心矩 1 1(),2,3,n k k i i B X X k n ==-=∑L 其中样本二阶中心矩21 1(),n k i i B X X n ==-∑又称为未修正样本方差。 (6)顺序统计量 将样本中的各个分量由小到大的重排成 (1)(2)()n X X X ≤≤≤L 则称(1)(2)(),,n X X X L 为样本顺序统计量,()(1)n X X -为样本的极差。 (7)样本相关系数: 1 ()()()() n n i i i i i xy x y x x y y x x y y r S S =----= = ∑∑ 其中:,x y 分别为数据,i i x y 的样本均值,,x y S S 分别为样本a 标准差。 5、直方图与箱线图 (1)直方图 先将所有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顺序统计量,找出其中的最小值(1)x ,最大值()n x ,即所有的数据都落在区间(1)(),n x x ????上, 现取区间(1)(),n x k x k ??-+?? (其

统计学概念公式汇总

常用统计学概念及公式 第一章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总体是指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例如:——(我们的班级、一所学校、某一地区、某一部门等) 总体按其单位数是否有限,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二、标志和标志表现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之别。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质的特性,是用文字表示的。 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量的特性,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企业的产值、利润等。标志表现是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内容。 三、变异和变量 在一个总体中,各单位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别都称为变异。 在统计中,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称为变量,变量的数值表现称为变量值。 变量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以分为离散性变量和连续性变量。离散性变量的各变量值之间都是以整位数断开的,连续性变量的数值是相邻两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 综上所述,把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等概念联系起来,可以概括出统计总体的三个基本特征: 1、同质性。即总体所有单位都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 2、大量性。即总体应包括全部总体单位或足够多数的总体单位 3、差异性。即所有的总体单位必须在某一方面同质,但在其他方面又必须存在差异。 四、统计指标 (一)统计指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统计指标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自然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包括三个构成要素:(1)指标名称,(2)计量单位,(3)计算方法。 2、统计指标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例如: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79395.7亿元,比上年增长7.8%;1998年末,我国总人口数为124810万人,这些都是统计指标。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除包括上述三个要素外,还包括(1)时间限制,(2)空间限制,(3)指标数值三个要素。 以上两种理解方法都是成立的,合理的。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我们认为,第二种理解方法更全面,更适合于实际中应用。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 理解统计指标的两种含义,也要正确把握统计指标的特点。 1、数量性。 2、总体性{综合性} 。 3、具体性 这里所讲的指标和前面学过的标志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主要表现在:①许多指标的数值是根据标志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②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①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的;②标志有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和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之分,而所有的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三)统计指标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