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修身 克己复礼
- 格式:docx
- 大小:13.64 KB
- 文档页数:2
克己复礼例子
“克己复礼”是一个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源于春秋时期的修辞文章,描述了一位贤明的君主、士大夫,居官不骄,政事不贪,忠诚老实,在执行公务时,要求自己修身克己,不做过多追求,不贪图私利。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克己复礼的例子有很多,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首先,我们可以举例子说明宋代朱熹的勤勉好学。
作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勤奋学习,不畏艰辛,克己复礼,即使他身居贵族,他也不放弃学习,在家里也能认真学习,后来他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举例子说明英雄武松的克己复礼。
武松是一位古代民间英雄,他生活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克己复礼,他把自己的英雄事迹隐藏起来,不去追求荣誉,而是继续担任一个平民,为人民着想,为他们解决社会问题,最终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英雄。
最后,我们可以举例子说明乔布斯的克己复礼。
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不仅在科技领域有着极大的贡献,而且他的克己复礼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
乔布斯一生不去追求荣誉和物质上的收益,他只想做出更好
的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也是他得到了世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克己复礼”例子的详细说明,从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克己复礼的精神不仅可以在古代文献中找到,也可以在现代人物中找到。
克己复礼的理念,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不仅要谦逊谨慎,更要自觉遵守诚信原则,不贪图私利,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尽心尽力,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最大的福祉。
克己复礼孔子思想总结克己复礼,是孔子对于修身立德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关注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价值。
克己复礼中的“克己”意味着克服自己的私欲和个人欲望,将个体的利益放在整体和社会利益之上。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过分追求个人享乐和私利,而是要以社会的福祉为己任。
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克己。
”只有通过克己,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行为习惯。
克己复礼中的“复礼”强调恪守社会伦理规范和传统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离不开人们对于规范的遵循和尊重。
他强调人们应该恪守道德底线,遵守礼法纪律,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尊重他人权益。
孔子认为,只有人人都按照礼仪做事,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伦理道德典范。
他注重行为举止的端庄和慎重,倡导“以礼待人”。
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乃义乃行。
”意思是,在面对利益和危险时,要根据道义原则去做事,并负起相应的责任。
这种为人之道强调了以道德为准则来衡量和判断个人行为的标准,使行为充满了公正、诚信和责任。
克己复礼思想不仅强调个人的修养,也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风貌。
他主张通过行为的规范和养成,来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道德。
他强调了“德清而后能治”,意思是只有通过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品德的培养,人们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有能力去治理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克己复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的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首先,在一个多元化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克己复礼意味着尊重他人和包容不同。
它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注重道义和礼仪,遵循公平、正义和诚实的原则。
儒家修身思及提升方法1.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理解,达到对道理与规律的认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2.诚意正心:保持内心的真诚与纯净,端正心态,做到诚实不欺,公正无私。
3.修齐治平:从个人修养开始,进而治理家庭(齐家),再扩展到国家社会(治国)乃至天下太平(平天下)。
这是儒家由小及大、由内而外的修身路径。
4.学而时习之:持续不断地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并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反复琢磨、修炼。
5.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礼制,尊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规范。
6.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
7.每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反省,检查自己言行是否符合仁、义、礼、智、信等德行要求。
8.亲师取友:选择良师益友,相互切磋学问,共同提高道德素养。
9.养心:保持心境平和,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修养内心,使其达到不为外物所动,始终保持理智与清醒。
10.慎独: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独处时亦如众人面前一样遵守道德规范。
11.力行近乎仁: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只有将学到的道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体现仁爱精神。
12.知耻而后勇: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为此感到羞耻,进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勇气,不断提升自我。
13.尽孝悌之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14.博学于文:广泛涉猎各类文化知识,包括诗书礼乐等,以充实自身文化底蕴,提高道德境界。
15.约之以礼:用礼仪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举止得体,既符合社会秩序,又能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总的说来,儒家修身是一个长期且全面的过程,涉及个体内心的修炼、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等多个层面。
“克己复礼”的深层含意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在儒家看来在“修己以安百姓”中,“修己”是为人之本也是为政之本。
“安”是“修己”后的作用,就是使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的稳定最主要是靠示范和引导,靠自己的个人修养(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特别是居上位的君王首先要自正然后才可正人。
不是靠对别人的限制,这里也体现出儒家的德治与法制在方向上的不同。
德治是自正然后正人,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法律制定出来就是用于衡量别人行为的,是用来限制和制裁别人的。
德治在正我;法制是为限制人。
这是由于,“法”只给了人们“应止”的标准,而没有给出“应行”的内容,所以只能起到限制的作用。
因为“克己复礼”这句话,曾经是被批判的焦点,所以很有必要深入地讨论,以正视听。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我们对孔子的这段话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何谓“复礼”我们前面讨论过“义以为质”的涵义,知道“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
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2)“克己”的对象是谁“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
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上位的当政者,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已”,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就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
(3)“克己”含有“自省、自责、自讼”之意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关于“自省、自责、自讼”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4)“克己”的内容“自戒”关于“克己”的“自戒”内容。
2023年最新的《克己复礼》释义14篇老桂读古文桂久利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
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
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论语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
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
【原文】窦氏家训,古之良规,传世不衰。
盖世之英才,生于斯,长于斯,必效法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故有训诫如下:一、修身之道,必先正心。
心正则言行正,言行正则事业成。
故当勤修心性,克己复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居家之道,以和为贵。
兄弟和睦,夫妻和顺,邻里和气。
一家之内,和气生财,和气致祥。
宜勤俭持家,不奢华,不浪费,不贪欲。
三、教子之道,严而有爱。
父母者,人之楷模也。
教子必严,使之知礼义,识廉耻。
然而严而不失爱,爱而不失教,方为良师益友。
四、待人之道,诚信为本。
与人交往,言必信,行必果。
不欺诈,不虚伪,不背信弃义。
诚信者,人之所以立也。
五、事君之道,忠诚尽职。
仕途者,国之栋梁也。
事君必忠诚,尽职守,为国家献身,为民谋福。
六、治国之道,以民为本。
君为臣纲,民为邦本。
治国者,当以民为念,安民富民,教民化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七、平天下之道,和为贵。
天下者,众人之天下也。
平天下者,当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团结一心,共谋大业。
【翻译】窦氏家训,乃是古代的优良规矩,流传至今未曾衰败。
世间的英才,若生于斯、长于斯,必效仿古人,修养身心,治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因此,特立以下训诫:一、修养身心的方法,首先要端正心性。
心性端正,言行自然端正,言行端正,事业方能成功。
因此,应当勤奋修养心性,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礼仪,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二、居家之道,和谐最为重要。
兄弟和睦,夫妻和顺,邻里和气。
一个家庭之内,和气能生财,和气能招致吉祥。
应当勤俭持家,不奢侈,不浪费,不贪婪。
三、教育子女的方法,既要严格又要充满爱心。
父母是孩子的楷模。
教育孩子必须严格,让他们懂得礼义,知道廉耻。
然而严格之中不失爱心,爱心之中不失教育,才是良师益友。
四、对待他人的方法,诚信为本。
与人交往,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事一定要有结果。
不欺诈,不虚伪,不违背诚信。
五、侍奉君主的方法,忠诚尽职。
在官场中的人,是国家的栋梁。
夫君子行正道,首在修身。
修身者,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之谓也。
心正则身正,身正则事正,事正则天下太平。
是以君子必慎独,不欺暗室,不欺心神,不欺天下。
修身之道,在于勤学不辍,修身养性,以诚待人,以礼接物。
君子之行,如松柏之茂,不畏严寒,不畏酷暑,始终如一。
其次,君子行正道,在于齐家。
齐家者,和睦家庭,教化子孙之谓也。
家者,国之本,民之根。
家不和,则国不宁;子孙不贤,则国不兴。
君子齐家,必以孝悌为先,以仁爱为本,以礼义为绳,以诚信为基。
使家庭和睦,子孙贤良,国家得以安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再次,君子行正道,在于治国。
治国者,以德服人,以法正身之谓也。
国家者,众人之事,非一人之私。
治国之道,在于宽猛相济,赏罚分明。
君子治国,必以仁为本,以法治为辅,以道德教化为先,以公正无私为宗。
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得以繁荣昌盛。
夫君子行正道,尚且明辨是非,不偏不倚。
是非者,天下之公器,君子必以其正道而行之。
君子之是非,不因人言而动摇,不因权势而屈服。
是以君子之言行,如泰山北斗,虽风雨飘摇,亦不失其正。
君子行正道,尚且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谦虚者,自谦之德,谨慎者,小心之态。
君子之谦虚,不因功成名就而自满,不因地位显赫而傲慢。
君子之谨慎,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大而轻举。
是以君子之行,如行云流水,自然而不造作。
君子行正道,尚且勇敢坚毅,不惧艰难。
勇敢者,临难不惧,坚毅者,百折不挠。
君子之勇敢,不因逆境而退缩,不因困难而气馁。
君子之坚毅,不因成功而骄傲,不因失败而灰心。
是以君子之行,如破浪前行,勇往直前。
总之,君子行正道,如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正道之行,虽艰难险阻,然君子必矢志不渝,勇往直前。
正道之行,非一日之功,乃一生之追求。
君子行正道,如天地之大德,如日月之长明,光耀千古,永垂不朽。
克己复礼为仁感悟和理解一、什么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约束和恢复传统礼仪,使自己更加谦虚、有修养的一种行为。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践仁道的具体表现之一。
克己指的是控制自我欲望和情绪,不随意发泄和冲动行事。
同时,它也包含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和改正的意义。
复礼则是指恢复传统的尊重他人、尊重祖先和尊重社会规范的礼仪。
二、为仁感悟1. 克己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中“修身”就包括了克己复礼的内涵。
只有通过克制自我欲望和情绪,才能使个人得到内心的平衡和安定。
只有内心平衡的个人才能够正确对待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大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如消费欲望、情绪失控等。
如果我们能够克己复礼,就能够在面对这些诱惑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会被外界因素左右。
这样的内心修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履行家庭责任、参与社会活动以及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2. 克己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实践仁道的基础。
而克己复礼正是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守约、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常常被忽视或者被破坏。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通过克己复礼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那么整个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3. 克己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克己复礼,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需要懂得尊重和倾听。
只有当我们克制自我,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通过复礼,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习惯。
最后,克己复礼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和回报他人的善意。
三、如何克己复礼1. 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克己复礼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被外界因素左右,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在面对消费欲望时,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与控制消费来克制自己。
克己复礼名词解释克己复礼是一种古代文化传统,也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主要强调个人修养、自律和对他人的尊重。
克己复礼是一个复合词,由“克己”和“复礼”两个词组成。
“克己”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
在克己的理念中,个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绪和行为,不要过分放纵自己,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达到自身的完善和进步。
通过克己,个人能够培养出端正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懂得自律的人。
“复礼”则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在复礼的理念中,个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向他人行礼,示以礼貌和尊重。
复礼不仅包括礼节性的行为,如鞠躬、敬礼,还包括一种待人友善、宽容谦和的态度。
通过复礼,个人能够培养出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习惯和能力,与他人相处更加和谐。
克己复礼的本质是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平衡。
在个人方面,克己能够帮助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避免过度自我放纵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升自己的品质和修养。
在社会方面,复礼使个人学会尊重他人,使社会关系更加融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克己复礼还有着深刻的道德和文化内涵。
克己复礼强调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文化形式的结合。
个人通过克己,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和素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通过复礼,个人能够将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完美结合,展示出文化风采和高尚情操。
总之,克己复礼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强调个人修养、自律和对他人的尊重。
它是一种与个人和社会内外学问有关的文化传统,承载着深刻的道德和文化内涵,是古代社会中普遍推崇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克己复礼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帮助个人提高自我修养,使社会更加和谐。
修身如治国,首在正心。
心者,身之主,万物之本。
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国正。
正心之道,莫若诚意。
诚意者,不自欺也。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
”省心、省行、省言,以诚为标准,方能修身。
修身如治国,次在修身齐家。
家者,国之细胞,民之基础。
修身齐家,即修身以正家。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言修身齐家之重要。
家道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运昌。
修身齐家,当以孝悌为本,以礼义为纲,以诚信为基。
修身如治国,再在修己安人。
己者,自身也;人者,他人也。
修己安人,即修身以安他人。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修身之道,在于修己。
己身修矣,方能助人。
修己安人,当以仁爱为本,以宽容为怀,以和谐为贵。
修身如治国,更在克己复礼。
克己者,克制己欲也;复礼者,恢复礼制也。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修身如治国,必先克己。
克己复礼,当以谦逊为德,以道德为行,以仁义为念。
修身如治国,尚在慎独。
慎独者,独处时慎其心也。
修身如治国,必慎独。
独处时,无他人监督,更应慎独。
慎独之道,在于自省。
自省者,反思己过也。
自省无过,方能修身。
修身如治国,还要广结善缘。
善缘者,善心善行也。
广结善缘,即修身以结善缘。
古人云:“与人为善,莫大于是。
”广结善缘,当以慈悲为怀,以真诚待人,以和谐共处。
总之,修身如治国,需正心、修身齐家、修己安人、克己复礼、慎独、广结善缘。
此六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修身如治国,方能内圣外王,家国兴旺。
愿吾辈共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创美好未来。
正心修身克己复礼正心修身克己复礼格物致知自强不息明德任责勤勉求是好学明知力行致远集体的活力来源于个体每个清晨,是叶的覆盖让整棵树焕发勃勃的生机个体的活力根植于修养无数早春,是坚强无畏让青竹冲破砾石的阻隔直插云霄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路。
5月15日晚,我们一起齐聚3402教室,举办了一场趣味知识竞赛。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知识积累与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积累是文化修养的基础。
在比赛过程中每个参赛者都非常专注认真,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5月19号的清晨我们在体育场举办了一次别具一格的运动会。
在烈日骄阳下我们奔驰,在蓝天白云下我们拚搏。
也许我们没有虎一样的强壮,但却有夸父追日般的执着;也许我们没有豹一样的速度,但却有愚公移山般的坚定。
我们努力,我们拼搏,我们团结协作,我们共创辉煌。
我们最后在骄阳下,挥洒着汗水,可以大声的宣告,无悔充满活力的青春。
5月22日的清晨,阳光明媚,阳光透过叶缝缝,洒下点点斑驳。
我们一起参观了焦作市烈士陵园。
我们鞠躬,我们敬礼,我们用心记下每一个英雄的名字,许下不变的誓约。
默念着每一个英雄的名字,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抛头颅,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这面旗帜。
为了胜利,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心灵的感激,使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慰藉。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
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
誓词:作为应用化学1402团支部的一员,我坚决做到。
正心修身,克己复礼。
格物致知,自强不息。
明德任责,勤勉求是。
好学明志,力行致远。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团结互助,有爱互信。
为团支部的活力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颜渊曰:“修身者,首在正心。
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天下归心。
吾子欲学修身之道,先须正己。
正己之道,在于克己复礼。
克己者,能制己之欲,使心不偏。
复礼者,能循礼而行,使身不逾矩。
如是,则心身合一,内外相应。
”孔子闻言,若有所悟,遂问:“子复礼之道,可得闻乎?”颜渊曰:“复礼之道,非一日之功,须积年累月,循序渐进。
先自小事起,如饮食、起居、言语、动作,皆须遵守礼节。
渐而至于大礼,如祭祖、拜师、朝聘、丧葬,皆须尽其仪文。
如此,则礼成于内,德形于外。
”孔子再拜而问:“子言修身,必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也?”颜渊曰:“修身者,齐家之本;齐家者,治国之基;治国者,平天下之始。
是以修身为先,次之齐家,再之治国,终之平天下。
此乃吾之教子之道。
”孔子叹曰:“善哉!吾闻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一也。
吾今得闻子之教,如获至宝。
吾当谨记子之教,以教吾弟子。
”颜渊笑而答曰:“孔子之道,在于仁、义、礼、智、信。
此五者,乃修身之本。
吾子能行之,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于是拜别颜渊,归而深思其言。
数月之后,孔子召弟子曰:“吾闻颜渊之言,实为至理。
吾弟子宜以修身为本,以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为诸弟子述之,以为法式。
”孔子曰:“修身之道,在于克己复礼。
克己者,能制己之欲,使心不偏。
复礼者,能循礼而行,使身不逾矩。
此二者,修身之要也。
”孔子又曰:“齐家之道,在于和睦。
和睦者,家道之本。
家道正,则国无不正;国无不正,则天下太平。
”孔子又曰:“治国之道,在于仁政。
仁政者,民心所向。
民心所向,则国无不治;国无不治,则天下大治。
”孔子又曰:“平天下之道,在于道德。
道德者,天下之准。
天下之准正,则天下太平。
”孔子既述其道,弟子皆感悦,以为终身之师。
自此,孔子弟子各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成功。
盖自颜渊之教,孔子之道,传遍天下,世世子孙,皆得以修身齐家,致治平天下,此乃吾国家之所以昌盛,子孙之所以绵延也。
愿吾子亦能遵此道,以教后世,使吾国家昌盛不衰,子孙永享太平之福。
夫修养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也。
古之圣贤,皆以修养为人生之要务。
然修养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蹴而就。
吾辈欲求进德修业,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今略陈修养之道,以俟贤达之共鉴。
一、正心诚意《大学》云:“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修养之道,首在正心。
心者,一身之主,万事之原。
心不正,则意不诚,意不诚,则行不端。
故修身者,必先正心。
正心之道,在于静以养德,俭以养廉,敬以养心。
二、克己复礼《中庸》曰:“克己复礼为仁。
”修养者,当克己之私欲,复礼之正道。
克己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复礼者,使己之行,合乎礼义,不悖于道德。
三、博学笃行《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修养者,当博学而笃行。
博学者,广求知识,以充实己之内涵。
笃行者,将所学用于实践,以磨砺己之意志。
四、修身养性《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
”修养者,当修身养性。
修身者,养其德行,使之高尚。
养性者,养其性情,使之平和。
五、谦逊好学《礼记》曰:“满招损,谦受益。
”修养者,当谦逊好学。
谦逊者,不骄不躁,虚怀若谷。
好学者,勤于问学,敏于求知。
六、慎独慎微《论语》云:“君子慎独。
”修养者,当慎独慎微。
慎独者,独处时亦能自律,不为世俗所动。
慎微者,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于平凡之中见伟大。
七、仁爱宽容《孟子》云:“仁者爱人。
”修养者,当仁爱宽容。
仁爱者,以仁心待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宽容者,宽以待人,厚德载物。
八、慎言慎行《论语》云:“君子慎言。
”修养者,当慎言慎行。
慎言者,不轻易发表意见,不妄加评论。
慎行者,不轻举妄动,不随意行事。
修养之道,非一日之功,须日积月累,方能有成。
吾辈当以此为鉴,勤修己身,广结善缘,以期成就一番事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长大大以后,吾辈当修心养性,砥砺德行。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言修身之要也。
夫修身者,必先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正心之道,在于克己复礼。
克己,即克制己私欲,使心不妄动;复礼,即回归礼法,使行为合乎道德。
长大大以后,吾辈宜广结善缘,以仁爱之心待人。
孟子曰:“仁者爱人。
”爱人者,必先自爱,而后能爱人。
自爱者,必先自重,而后能尊重他人。
广结善缘,在于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古人云:“施恩不图报,为人不图利。
”此乃仁者之风。
长大大以后,吾辈宜勤学不辍,以广博之识养德。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学问之道也。
学问之道,在于勤学深思。
勤学者,必能博学;深思者,必能明理。
博学而明理,方能养德。
长大大以后,吾辈宜持家立业,以孝道为本。
孝道者,乃仁之本也。
孟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者,敬亲也;悌者,敬兄也。
持家者,必先孝敬父母,而后能立业。
立业者,必先修身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
长大大以后,吾辈宜慎言慎行,以礼法自持。
礼者,人之所以立也。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此言礼之重要性也。
慎言慎行者,必能自律;自律者,必能守礼。
守礼者,必能成大器。
长大大以后,吾辈宜修身齐家,以道义自守。
道义者,为人之本也。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成人之美者,必先修身;不成人之恶者,必先齐家。
修身齐家,方能立身于世。
长大大以后,吾辈宜心怀天下,以国家为重。
国家者,乃民族之根也。
孟子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心怀天下者,必能以国家为重;以国家为重者,必能担当民族大任。
长大大以后,吾辈宜心怀敬畏,以道德为准则。
道德者,人生之准则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心怀敬畏者,必能遵循道德;遵循道德者,必能成就大业。
总之,长大大以后,吾辈当以文言文所载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此,方能不负古圣先贤之教诲,成就一番事业,为后世子孙树立楷模。
吾闻之,长民者,国之栋梁也。
夫栋梁之才,必持其正,行其直,方能稳固国家,安社稷。
是以古之圣王,皆以长民为重,故能垂拱而治,无为而化。
长民之道,首在修身。
修身者,正心诚意,克己复礼。
心不正则目不明,意不诚则耳不聪。
故修身者,必先正其心,诚意以感物,克己以制欲。
心正意诚,则视必明,听必聪,言行一致,无悖于道。
次之,教民。
教民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者,天之道也,地之道也,人之道也。
业者,六艺之业也,礼、乐、射、御、书、数也。
惑者,愚昧之惑也,邪僻之惑也。
教民之道,必先明道,次传业,再解惑。
明道则心通,传业则行正,解惑则志定。
再次之,养民。
养民者,养其生,乐其业,安其居也。
生者,民生也,民生而教之,养之,使之有以自养。
业者,农工商贾之业也,乐业则心欢,心欢则力倍。
居者,民居也,安居乐业,则民心归之。
又次之,安民。
安民者,使之无虞,无恐,无怨。
无虞则心安,无恐则志定,无怨则和。
安民之道,必先知民之欲,然后顺其欲,抚其情,使之各得其所。
最后,富民。
富民者,富其财,乐其身,强其国也。
财者,财货也,财货充足,则民用之,国用之,无不丰足。
身者,身体也,身体强健,则民可用之,国可用之,无不强盛。
国者,国家也,国家富强,则民安之,国安之,无不昌盛。
长民之术,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
必积德累仁,广施仁政,方能长民之业,传之无穷。
是以古之贤君,莫不以长民为务,务求天下之治,而身安天下之乐。
《长民》译文:我听说,治理民众的人,是国家的重要支柱。
那些能够支撑国家的人,必须坚守正道,行正义之事,才能使国家稳固,社稷安宁。
因此,古代的圣明君主,都把治理民众看作重中之重,所以能够垂衣拱手而治理国家,无为而化民成俗。
治理民众的方法,首先是修身。
修身的人,要正心诚意,克制自己的私欲,恪守礼节。
心不正则视力不清,意不诚则听力不聪。
所以修身的人,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心,以诚意去感化万物,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来约束自己。
心正意诚,则看必清晰,听必敏锐,言行一致,不违背道德。
夫气定神闲,首在修身。
修身者,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也。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修身,非独指个人之修养,亦包含对社会、对国家之责任。
是以君子之道,始于修身,成于齐家,盛于治国,终于平天下。
修身之道,首在正心。
心者,万事之本,情之所系。
心正,则思虑明,言行正,万事皆顺。
故曰:“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正心之道,在于虚静。
虚静者,无欲无求,无私无欲,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内心所扰。
如此,心自定,神自闲。
其次,修身之道在诚意。
诚意者,不欺己,不欺人,不自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君子以诚为本,以信为用。
信者,言行一致,言行相符,无伪无妄。
是以,诚意之道,在于自省。
自省者,知其不善,改之;知其善,持之。
如此,诚意自现。
复次,修身之道在克己。
克己者,战胜自己之私欲,抑制自己之傲慢,克服自己之惰性。
克己之道,在于自律。
自律者,以道德规范自己,以礼仪约束自己,以仁爱对待他人。
如此,克己自严,修身有成。
气定神闲,次在养性。
养性者,养心之性,养身之性,养气之性也。
养心之性,在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则不慕名利,不逐浮华;宁静致远,则志向高远,心无旁骛。
养身之性,在于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顺应自然,则身体康健,精神饱满;调和阴阳,则内外和谐,百病不侵。
养气之性,在于吐故纳新,刚柔并济。
吐故纳新,则气机畅通,精神焕发;刚柔并济,则动静相宜,心神合一。
气定神闲,更在处世。
处世之道,在于和光同尘,随遇而安。
和光同尘,则不与俗人为敌,不与世俗为伍;随遇而安,则不怨天尤人,不悲不喜。
处世之道,在于宽容大度,谦虚谨慎。
宽容大度,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谦虚谨慎,则虚怀若谷,受益无穷。
总之,气定神闲,乃君子之德,修身之要。
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之兴,需持之以恒,方得真谛。
然气定神闲,非止于个人修养,更在于对社会、对国家之贡献。
君子之道,行于天下,气定神闲,方显君子之风。
正心修身克己复礼
格物致知自强不息
明德任责勤勉求是
好学明知力行致远
集体的活力来源于个体
每个清晨,是叶的覆盖让整棵树焕发勃勃的生机
个体的活力根植于修养
无数早春,是坚强无畏让青竹冲破砾石的阻隔直插云霄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路。
5月15日晚,我们一起齐聚3402教室,举办了一场趣味知识竞赛。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知识积累与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积累是文化修养的基础。
在比赛过程中每个参赛者都非常专注认真,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5月19号的清晨我们在体育场举办了一次别具一格的运动会。
在烈日骄阳下我们奔驰,在蓝天白云下我们拚搏。
也许我们没有虎一样的强壮,但却有夸父追日般的执着;也许我们没有豹一样的速度,但却有愚公移山般的坚定。
我们努力,我们拼搏,我们团结协作,我们共创辉煌。
我们最后在骄阳下,挥洒着汗水,可以大声的宣告,无悔充满活力的青春。
5月22日的清晨,阳光明媚,阳光透过叶缝缝,洒下点点斑驳。
我们一起参观了焦作市烈士陵园。
我们鞠躬,我们敬礼,我们用心记下每一个英雄的名字,许下不变的誓约。
默念着每一个英雄的名字,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抛头颅,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这面旗帜。
为了胜利,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心灵的感激,使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慰藉。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
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
誓词:
作为应用化学1402团支部的一员,我坚决做到。
正心修身,克己复礼。
格物致知,自强不息。
明德任责,勤勉求是。
好学明志,力行致远。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团结互助,有爱互信。
为团支部的活力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