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之正心修身篇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师旷问于孔子曰:“吾闻之,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敢问夫子,何者为修身之本?何者为齐家之要?何者为治国之纲?何者为平天下之术?”孔子曰:“修身之本,在于正心诚意。
心不正,则修身无基;意不诚,则修身无根。
齐家之要,在于和顺。
家不和,则齐家无望;不顺,则齐家无成。
治国之纲,在于公平。
国不公,则治国无方;不平,则治国无术。
平天下之术,在于仁爱。
天下不平,则平天下无望;不仁,则平天下无术。
”师旷曰:“夫子之言,甚合吾心。
然吾闻之,学无常师,事无常主。
敢问夫子,何者为学之师?何者为事之主?”孔子曰:“学之师,在于自省。
自省则能知其短,知其短则能改其过。
事之主,在于正道。
正道则能成其事,成其事则能利天下。
”师旷曰:“夫子之言,又发吾所未发。
吾闻之,学贵有恒,事贵有恒。
敢问夫子,何者为学之恒?何者为事之恒?”孔子曰:“学之恒,在于勤奋。
勤奋则能积累,积累则能进步。
事之恒,在于坚持。
坚持则能有成,有成则能长久。
”师旷曰:“夫子之言,可谓深矣。
吾虽不敏,愿闻夫子之教,以自勉也。
”孔子曰:“善哉,师旷。
吾虽不才,亦愿以所学相授,愿君善自勉之,勿以吾言为拘。
”《师旷问学》翻译:师旷向孔子请教说:“我听说,君子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请问夫子,什么才是修身的基础?什么才是齐家的关键?什么才是治国的纲要?什么才是平天下的方法?”孔子回答道:“修身的基础,在于端正心志,真诚诚意。
心不正,修身就没有根基;意不诚,修身就没有根本。
齐家的关键,在于和谐。
家庭不和谐,齐家就没有希望;不和谐,齐家就没有成就。
治国的纲要,在于公平。
国家不公平,治国就没有方向;不公,治国就没有方法。
平天下的方法,在于仁爱。
天下不平静,平天下就没有希望;不仁,平天下就没有方法。
”师旷说:“夫子的话,深得我心。
但我还听说,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行事没有固定的主人。
请问夫子,什么才是学习的老师?什么才是行事的主人?”孔子说:“学习的老师,在于自我反省。
国学经典之修身养性治国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译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
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译文】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在厄》【译文】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4.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礼记•曲礼》【译文】对贤能的人要亲近而尊敬他,敬畏而喜爱他。
5.得毋求胜,分毋求多。
——《礼记•曲礼》【译文】在争吵时,不要存取胜于人的心理;在分财产时,不要存多分的想法。
6.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礼记•曲礼》【译文】有疑问的事情,不要主观臆断;正确的时候,不要自以为是。
指做人、治学都该虚怀若谷,实事求是。
7.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礼记•曲礼》【译文】修身养性,兑现诺言,这就是好的品行。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译文】十年的时间可以培育一棵树木,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使培育一个人才。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9.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
——《庄子•秋水》【译文】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
1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庄子"杂篇"徐无鬼》【译文】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
孔子八大箴言,立身处世之本孔子八大箴言立身处世受益匪浅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但应该忧患不了解别人。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磨利工具。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行事俯仰无愧,心里总是平坦舒畅;而小人只求私利,患得患失,所以心里时常忧惧不已。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勤奋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可以改换,而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的坚贞,在所有的草木中是最后凋谢的。
作为一位怀抱远大志向的君子,就要像松柏那样,不随波逐流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家教的鼻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是中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还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尘世人,后人皆称他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一生主要专心致力于私人讲学,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门弟子有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后人总结孔子的师德主要为“传道授业解惑”。
当孔子逝世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儒家经典《论语》。
因此,即使我们与孔子相隔数千年,依然能够遵奉他的言行为人生圭臬。
由于孔子的正统观念能归正人心,因此不仅教育界十分赞扬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观念,连我们平时在谈及做人根本的基本道理时,都绝对不能忽略孔子以身言指导人们的纯正之理。
当然,任谁都不会忽视儒家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此之大的。
既然说是人类社会了,那么当然是指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影响中国之余,还广传至世界各地。
孔子的修身理论孔子的修身理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下面将从修身理论的主要内容、修身理论的具体实践方法和修身理论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修身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修身理论主要包括克己、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等方面。
其中,克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目的;正心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公正,去除偏见和私心,以实现公正的判断和决策;诚意是培养真诚的品德,不自欺欺人,做到真正的自我;致知是探求知识,明白事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格物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二、修身理论的具体实践方法孔子的修身理论强调个人的实践和体验,以下是几种具体的实践方法:1.反省自身。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检查自己是否有过失或不足,并加以改正。
只有反省自身,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2.重视言行一致。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一致,不能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建立信任和尊重,也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
3.培养恭敬心。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培养恭敬心,尊重他人,敬畏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
只有具备恭敬心,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也才能真正做到自我完善。
4.注重实践。
孔子认为,修身理论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需要具体实践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修身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三、修身理论的意义孔子的修身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修身理论的意义:1.提高个人修养水平。
修身理论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有品质。
这种自我完善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周围的人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正心修身的名言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需要一些指引和鼓励,而名言正是这样的一种力量。
名言是智慧的结晶,它们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在众多的名言中,有一类特别受人喜爱,那就是关于正心修身的名言。
正心修身是一种修养的境界,它要求我们从内心出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正心修身的名言,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名言。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然后才能够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身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2. “行善积德,修身养性。
”这是佛教中的一句名言。
它告诉我们,通过行善积德,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修身养性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它要求我们从内心出发,不断净化心灵,追求真善美。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为公。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名言。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修身齐家,然后才能够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
这句名言强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提醒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贡献。
4. “修身者,其家有余;养心者,其家有庆。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名言。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修身养心,就能够获得家庭的幸福和庆祝。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个人的修身养心不仅对自己有益,也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5. “修身养性,以求内在的平衡。
”这是现代心理学家提出的名言。
他们认为,修身养性是一种内在的修行,通过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正心修身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它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6. “修身者,能够面对自己的内心。
”这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名言。
他认为,修身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的过程,通过正视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第十课正心以修身总结一提到“正心”,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相互尊重是一种和谐。
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正心”意味着,做人做事一定要做到:心正、行正;言行一致,有正才有无邪;不偏不倚,正直有序才是真理。
正心,是对自己行为的审视和判断,是对内心良知的表现。
修身养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是做学问唯一不变的法则!我们经常会听到“正心修为”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只适合形容极少数人身上而已。
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精髓。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修身呢?答案就是不断地去反思去完善自己!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好好学习一下如何做一个合格家长吧!相信你也会做到一个好家长!一、修身的含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修身的理论。
修身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就是修身,是对自己行为的审视和判断;其次是修心,即是对于内心良知的追求;最后就是对所做的一切事物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
当然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注意并不断完善学习的地方。
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和完善。
但是如果你总是不能做到每一件事都做到心中有一个方向和目标的话,那只会成为一个没有方向的、一个懒惰的人。
只有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现在和过去努力去调整好了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后再去做什么事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进步!当你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时你才会去要求更多也更有动力!这句话看似简单明了易懂,但是要想让人达到真正的境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而我们要做得就是先把自己变得更好。
人只有做到修心养性才可以成就大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修身”一说。
当然“正心”这个词是“修身”这个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但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知道但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它。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只有通过不断地去反省不断地进步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
《菜根谭》——正心修身,养性育德(五)161.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时警惕道是一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大意】人生的道理就像一条大马路,人人都可以走,人人都必须走,所以应该顺着人性去引导;做学问就像每个人吃家常饭那样普遍,因而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留心观察和提高警惕。
162.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诈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大意】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全都是诚实的,但是起码自己却先做到了诚实;一个常怀疑别人的人,别人虽然未必都是虚诈,但是最少自己已经先成为虚诈的人。
163.春风育物,朔雪杀生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雨,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大意】一个胸襟宽宏忠厚的人,就好比温暖的春风化育万物,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生机,一个胸襟狭隘刻薄的人,就好比寒带阴冷凝固的白雪,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杀气。
164.善根暗长,恶损潜消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大意】一个经常作好事的人,虽说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好处,但是善人就像一个长在草丛中的东瓜,自然会暗中一天天长大;一个经常做坏事的人,虽说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坏处,但是恶人就像春天院里的积雪,只要阳光一照射自然就会融化消失。
165.厚待故交,礼遇衰朽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大意】偶尔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友时,情意要特别真诚、气氛要特别热烈;偶而处理某种秘密事情时,居心要特别坦诚、态度要特别开朗;偶而服侍身体衰弱的老人时,举止要特别殷勤、礼节要特别周到。
166.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
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
惜哉!【大意】一个勤奋的人应该尽心尽力在品德和义理上下功夫,可是一般人却都仰仗勤奋来解决自己的穷困;一个俭朴的人应该把财货和利益看得很淡泊,可是一般人却假借俭朴来掩饰自己的吝啬。
孔子名言之正心修身篇孔子名言之正心修身篇孔子名言之正心修身篇1.子曰:“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平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为政》【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释义】孔子说:“人可以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幸运地防止了祸患。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英勇的人无所畏惧。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活泼,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缺点。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修身守正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修身守正的名言有哪些「篇一」修身守正的名言有哪些摘要:修身守正是指通过自我修养和坚守正道的方式,使自己更加完善和高尚。
本文将介绍不低于30句关于修身守正的名言,包括名人语录、格言和警句等,以期启迪读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正文: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孔子2. “德行天下,尽责乎己。
” - 王阳明3. “修身者,其家乃平。
” - 《礼记》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孟子5. “修者所以为人也,己有不正,彼将何以正之?” - 《论语》6. “修身者,先正其心。
” - 《礼记》7.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 《论语》8. “以德修身,以学养德。
” - 朱熹9. “修身须正心,正心须诚意。
” - 陆游10. “忠恕为本,修身为先。
” - 陶渊明11. “修身者道也,齐家者治也,治国者平也,平天下者和也。
” - 孔子12. “修身者,先已而后人。
” - 《荀子》13. “人以言举,国以德兴。
” - 《管子》1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 《礼记》15. “德不孤,必有邻。
” - 《论语》16. “行有不悔,无不慎矣。
” - 《论语》17. “德行天下,无不克也。
” - 《周易》18. “以德教化百姓,无需多言。
” - 《尚书》19. “德之不修,不可玩也。
” - 《荀子》20. “美于修身而不闻于外者,其恶莫大焉。
” - 《孟子》21. “人行于有利涉,言行当中圣焉。
” - 《诗经》2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论语》23. “德行四方,不遗余力。
” - 《礼记》24.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 - 《论语》25.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 - 《礼记》26. “君子用心,领受正教。
” - 《仪礼》27. “宴乐以自宽,诸侯以自欺。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着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
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
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立志。
“人无志,非人也。
”(嵇康《家诫》)“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
”(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修身须先立志。
身陷囹圄、即将被处死的杨继盛在临刑前依然告诫儿子“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故吾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给子应尾、应箕书》)。
立志必须持恒。
朱熹给在外求学的儿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担心儿子“志趋卑凡,不能克己从善……自趋小人之域”(《与长子受之》)。
王守仁还专门给其弟王守文写了《示弟立志说》一文训诫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赣州书示四侄正思书》)。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千古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远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击,“发愤着书”,终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命子迁》)。
论语中修身的句子第一篇:论语中修身的句子论语中修身的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仁者,其言也讱。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7、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8、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2、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6、当仁,不让于师。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0、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2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第二篇:读《论语》学修身读《论语》学修身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其道德修养千百年来为后世所赞颂。
《论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修身思想,引导人们通过修身正心涵养君子人格,追求圣人境界。
修身思想是孔子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
修身理念《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孔子的一生,也在不断教化民众做到“修齐治平”。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何为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修”有“修饰”“修正”等含义。
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修身先正心》原文及赏析修身先正心【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忿懥(zhl):愤怒。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读解】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
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
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埋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
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
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这几句后来成了成语和名言,用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状态,是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的常用语言。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大学全集《第八章·正心修身》原文赏析与注解正心修身本章朱熹称之为“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大意是:开始的念头真实无妄了,但身心情志还要磨炼,因“心”比“意”更宽泛,所以才叫“正心”。
愤怒会使人偏激,恐惧会使人胆怯,过分的喜好会使人偏离正道,不端正这些情志,思想恍惚不专一,那就无法认知事物。
“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
而执一无适、聚精会神是正心的关键。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修身要先端正自心,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偏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被不端正念头所困扰,就会心不在焉:虽然在看,但却看不明了;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不知道食物的滋味。
这就是说,修身必须要先端正自心。
【注释】①身:程颐认为“身”当作“心”。
忿懥(zhì):愤怒。
【历代论引】程子说:“‘身有’之‘身’当作‘心’。
”朱子说:“(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
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又说:“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又说:“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
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
”智慧运用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典句札记】此句话说的是修养要端正自己的心志,而人在愤怒、恐惧、喜好、忧患时心态是不平静的。
孔子修身思想的总结语孔子修身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身,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孔子看来,修身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教育和提升,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达到完美人格的目标。
以下是对孔子修身思想的总结和理解:首先,孔子修身思想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智慧和真知。
孔子认为,人应当注重天地万物及其变化,通过观察和思考,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事物,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从而更好地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其次,孔子修身思想追求“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人类最高尚的品质是仁爱,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修身要始终保持怀柔和宽厚之心,不以狭隘的利己心态去对待他人。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互爱、互助和互相尊重,以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孔子修身思想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教育人们要率真、宽容并保持仁爱之心,同时对自己要求严格。
他认为自律是人格修养的基础,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人具有教育和影响力。
此外,孔子修身思想注重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道德行为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个人修身要以守礼为原则。
他提倡尊敬祖先和长辈,厚待师长和朋友,恭敬有礼地对待他人,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孔子修身思想中,对于礼的重视与个人修养相结合,强调以礼来统整人心,使人们遵循道德准则,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最后,孔子修身思想注重实践,他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孔子强调行动的力量,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个人修身的目标。
只有将道德理念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地体现出人的品德和价值。
综上所述,孔子修身思想是一个整体的个人修养体系,注重通过一系列的修身方法和原则,来提高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它强调了观察和思考事物、追求智慧,培养仁爱之心,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倡导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
这些思想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人们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追求至善至美。
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知识阶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是一个极为显著的特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
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正心修身【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①,身②有所忿懥③,则不得其正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⑤,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注释】①修身在正其心:正心的工夫离不开具体的日常行为,所以修身不是空无一物的空中楼阁,正心正是其重要内容,前文提到的“诚意”中的“慎独”工夫,实际上也是修身。
②身:程颐、朱熹等都认为这个“身”字是“心”,因为上下文没有“正身”的意思,有的只是“正心”。
但也有不少思想家认为不必改动原文,这个字应该理解为身体的“身”。
③忿懥:读作奋至,fèn zhì,生气、愤怒的意思。
④不得其正:这句话省略了主语。
从上下文判断,这里省略的主语应该是“心”。
正:无过与不及、恰到好处的位置,表示心处于至公至诚、无偏无私的中正状态。
⑤好乐:这两个字的词性与前后的“忿懥”、“恐惧”、“忧患”性质相同,都是两个动词连用,“好乐”表示爱好、喜爱的意思。
【译文】所谓的修身在正其心,是说修养自身的品行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当血气之身有所不满的时候,心志不能处于端正的状态,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人和事;当血气之身有所恐惧的时候,心志不能处于端正的状态,不能够正直无私的评判是非;当血气之身有所喜好的时候,心志不能处于端正的状态,不能够中正地分辨忠奸;当血气之身有所忧患的时候,心志不能处于端正的状态,不能够正确地做出决断。
【品评】人因为充满血气,才能具有认知的能力。
所以,心的理性判断能力,首先来自于人的身。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告诫大家:“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为有血气在,所以人身之行为处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情感的左右,难免会表现为“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具体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心如何还能保持至公至诚、无偏无私的中正状态?正心,就是要努力保证自己的心不被欲望、偏好所左右,谨守上天赋予我们的良知。
30条关于立德修身的名言警句1. 孔子说的名言名句有哪些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子民无信不立。
——孔子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失去信用等于碎了的镜子,不可能——孔子家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孔子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美功不伐,贵位不喜。
——《孔子家语·弟子行》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孔子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孔子鞭扑之自子,不从父之教。
——《孔子家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孔子虚则欹,中则正,满则震。
——《孔子家语·三恕》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
2. 孔子说的名言名句有哪些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 孔子说的名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第七章释“正心修身”。
9第七章释“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所谓修养自身的品德,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自身有所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畏惧,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好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忧虑,内心就不能端正。
1. 忿懥(zhì):愤怒。
2. 恐惧:害怕,畏惧。
3. 好乐:喜好,欢乐。
4. 忧患:忧虑,担心。
※尽可能的克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与七情六欲。
将情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切记不可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而导致犯下了不可拟补的过错。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心思不在这里,看东西就看不到眼里,听声音就听不到耳朵里,吃东西也辨不出滋味来。
这就叫做修养自身品德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1.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用心不专注。
※饮食,总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
试着一边饮食一边思索,细嚼慢咽。
也许是个性上的问题,吃饭和饮水时总是太急躁,试着告诉自己“别急”。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上面一段是传文的第七章,解释的是“正心修身”。
孔子名言之正心修身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雍也》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
1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
12.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
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
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
14.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渊》【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
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