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典煤炭基础常识
- 格式:ppt
- 大小:13.83 MB
- 文档页数:45
煤炭必备基础知识一、煤的形成煤炭是一种固体化石燃料,要紧成分为碳、氢和氧等,是人类社会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
目前,我国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分别占到76%与70%。
在地质历史上,沼泽森林覆盖了大片土地,包括菌类、蕨类、灌木、乔木等植物。
因不同时代海平面常有变化,当水面升高时,植物会被淹而死亡。
假如这些死亡的植物遗体被沉积物覆盖而不透氧气,就可不能完全分解,而是在地下形成有机地层。
随着海平面的升降,会产生多层有机地层。
通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在温度增高、压力变大的还原环境中,这一有机层最终转变为煤层。
同时,因埋藏深度、时刻的差异所形成的煤也具有不同的煤化程度。
煤炭依照其煤化程度的不同,按从低到高的分类,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四大类。
煤化时期的两个过程煤化时期要紧是指由泥炭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化的漫长成煤变质时期,该时期要紧包括以下两个连续的过程:过程一、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层发生压实、失水、肢体老化、硬结等各种变化而形成褐煤——密度比泥炭高,碳含量相对增加。
这一过程又叫成岩作用。
过程二、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在那个过程中煤的性质发生变化,的作用下,褐煤连续经受着理化变化而被压实、失水,其内部组成结构和性质都进一步发生变化,此过程确实是褐煤变成烟煤的变质作用。
烟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减少。
烟煤连续进行着变质作用,从低变质程度向高变质程度变化,进而显现了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煤、气煤,中变质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瘦煤、贫煤。
它们之间的碳含量也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二、煤的开采人类开采利用煤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2009年我国煤炭总产量超30亿吨,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0%以上。
我国2300多个县市中有1458个赋存着煤炭资源,但90%的储量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专门是晋陕蒙三省区,占到全国总量的63.5%。
从东西方向看,煤炭资源的85%分布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仅占15%。
煤炭及煤化工基础知识一、煤炭基础知识人们通常把开发煤炭资源的企业称作煤矿,把开采出来的煤矿产品称为煤炭。
我国古代曾称煤炭为石涅,或称石炭。
它是植物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固体可燃矿产。
它不仅是工农业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燃料,而且还是冶金、化工、医药等部门的重要原料。
据统计,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1995年,生产占75.5%,消费占75.0%。
在国民经济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的发展都离不开煤炭。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煤炭的用途和综合利用价值将会越来越大。
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都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这个转变过程叫做植物的成煤作用。
一般认为,成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
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学过程,后者是物理化学过程。
在泥炭化阶段,植物残骸既分解又化合,最后形成泥炭或腐泥。
泥炭和腐泥都含有大量的腐植酸,其组成和植物的组成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煤化阶段包含两个连续的过程:第一个过程,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层发生压实、失水、肢体老化、硬结等各种变化而成为褐煤。
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组成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植酸含量减少,氧含量也减少。
因为煤是一种有机岩,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成岩作用。
第二个过程,是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煤的性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变质作用。
地壳继续下沉,褐煤的覆盖层也随之加厚。
在地热和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继续经受着物理化学变化而被压实、失水。
其内部组成、结构和性质都进一步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就是褐煤变成烟煤的变质作用。
烟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减少,腐植酸在烟煤中已经不存在了。
烟煤继续进行着变质作用。
由低变质程度向高变质程度变化。
煤炭基础必学知识点
1. 煤炭的定义:煤炭是一种由植物残骸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有机岩石。
2. 煤炭的类型:煤炭根据其炭质和含水量的不同可分为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
3. 煤炭的组成:煤炭主要由碳、氢、氧和少量的氮、硫等元素组成。
其中碳是主要成分,占煤炭质量的一大部分。
4. 煤炭的形成过程:煤炭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原始植物积聚而形成的。
这些植物在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逐渐转化为煤炭。
5. 煤炭的燃烧特性:煤炭燃烧时产生热量和废气。
煤炭的燃烧分为三
个阶段:放热阶段、水汽生成阶段和煤灰形成阶段。
6. 煤炭的用途:煤炭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用于发电、供热、
冶金、化工等行业。
同时,煤炭也用于制造煤气、焦炭和煤焦油等副
产品。
7. 煤炭储量和产量:全球煤炭储量丰富,主要储量分布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8. 煤炭的环境影响: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
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有一定影响。
此外,煤炭开采和燃
烧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9. 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为了减少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煤炭
的清洁利用技术得到了广泛研发和推广,包括煤炭洗选、煤气化、燃
烧增效等技术。
10. 煤炭的经济影响:煤炭是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煤炭产业的
发展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
煤炭价格的波动也会对全球市场产生一定
影响。
煤炭基础知识一、煤炭的生成煤炭的生成。
煤炭是古代的有机物(主要是植物)的遗体,经过生物及化学的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泥煤炭化阶段,即由植物转变成泥炭阶段。
当植物枯死之后,堆积在充满水的沼泽中,开始是水存在的氧气不足,后来在水面下隔绝空气,并在细菌的作用下,直到植物的各部分不断分解,相互作用,最后植物的遗体变成了褐色或黑褐色的淤泥物质,这就是泥炭。
这个过程,叫做泥炭化过程。
这个阶段需要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需要进行千百万年。
第二阶段,由泥炭转变成褐煤,褐煤转变成烟煤,烟煤再转变成无烟煤阶段。
当泥炭层形成后。
有水经常冲刷大陆的低洼地方,带来了大量的砂、石,在泥潭层逐渐形成岩层(称为顶板)。
被埋在顶板下的泥炭层在顶板下的泥潭层在顶板岩石层的压力作用下,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硬结等一系列变化,同时它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逐步变成比重较大,较致密的黑褐色的褐煤。
当顶板逐渐加厚,顶板的静压力逐渐增高,煤层中温度也逐渐升高后,煤质便发生变化,逐渐由成岩作用变成了以温度影响为主的变质作用。
这样褐煤逐渐变成了烟煤、无烟煤。
如果有更高的温度,最终可能变成石墨。
成煤必须具备四个先决条件:(1)植物条件。
(2)气候条件。
(3)地理条件。
(4)地壳运动条件。
二、煤炭的分类及各类煤的主要特征和用途(1)煤炭按煤的用途分为:动力煤、炼焦煤、喷吹煤及无烟煤凡是以发电、机车推进、锅炉燃烧等为目的,产生动力而使用的煤炭都属于动力用煤,简称动力煤;作为生产原料,用来生产焦炭,进而用于钢铁行业的煤炭种,称为炼焦煤;钢铁行业高炉喷吹用的喷吹煤;无烟煤块煤主要应用是化肥(氮肥、合成氨)、陶瓷、制造锻造等行业;无烟粉煤主要应用在冶金行业用于高炉喷吹。
我国约1/3的煤用于发电,目前平均消耗为标准煤(7000大卡)370g/kw.h。
(2)煤炭按粒度分类:经简单筛选后剩下的大块有烟煤,筛选常用通过网目大小来规定最小尺寸的块度。
山西煤矿安全知识宝典一、判断题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的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2、根据《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之规定,矿井全年生产量超过矿井核定生产能力的,属于煤矿重大生产隐患。
(√)3、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完全是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大小自行确定的。
(×)4、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指煤矿企业对采掘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一系列和管理活动。
(√)5、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排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
(√)6、危险源是指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7、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按照针对情况的不同,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措施。
(√)8、《煤矿防治水规定》中规定的重大突水事故是指突水量首次达到300m3/h及以上或者造成死亡3人以上等突水事故。
(√)9、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
(√)10、《山西省煤矿管理标准》要求高瓦斯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一个采区只能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矿井符合布置“一井两面”条件的,两个工作面可以布置在同一采区。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经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常务委员会修正通过,将于2014年12月31日生效。
(×)12、生产经营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
(√)13、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照《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14、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是新安法赋予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之一。
煤炭基础知识煤炭基础知识第一,煤的产生,煤的产生。
煤是通过生物和化学变质作用形成的古代有机物(主要是植物)的残余。
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泥炭碳化阶段,即从植物到泥炭的阶段。
当植物死亡并堆积在充满水的沼泽中时,它从水中的缺氧开始,然后隔离水面下的空气,并在细菌的作用下,直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分解并相互作用,最后植物的残余物变成褐色或深褐色的淤泥物质,即泥炭。
这个过程被称为泥炭过程。
这个阶段需要很长的地质历史和数百万年的时间。
第二阶段,从泥炭到褐煤,从褐煤到烟煤,从烟煤到无烟煤。
当泥炭层形成时。
水经常冲刷大陆的低洼地区,带来大量的沙子和石头,并在淤泥层中逐渐形成岩石层(称为屋顶)。
顶板下的泥炭层和顶板下的淤泥层在顶板岩层的压力下经历了压实、脱水、胶体老化和硬化等一系列变化。
同时,其化学成分也经历了缓慢的变化,逐渐转变为比重和密度较大的棕褐色褐煤。
当顶板逐渐加厚时,顶板的静压力逐渐增大,煤层中的温度也逐渐升高,煤质发生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逐渐由成岩作用向变质作用转变。
这样,褐煤逐渐变成烟煤和无烟煤。
如果有更高的温度,它最终可能变成石墨。
成煤必须满足四个先决条件:(1)工厂条件。
(2)气候条件。
(3)地理条件。
(4)地壳运动条件。
二、煤的分类及各种煤的主要特点和用途①煤按用途分为:动力煤、炼焦煤、喷吹煤和无烟煤都用于发电、机车推进、锅炉燃烧等目的。
用来发电的煤属于动力煤,简称动力煤。
作为一种生产原料,用来生产焦炭然后用于钢铁工业的煤被称为炼焦煤。
钢铁工业高炉喷煤;无烟煤块煤主要用于化肥(氮肥、合成氨)、陶瓷、制造和锻造行业。
无烟粉煤主要用于冶金工业高炉喷吹。
中国约有1/3的煤炭用于发电,目前的平均消耗是370克/千瓦小时的标准煤(7000千卡)。
(2)煤按粒度分类:简单筛选后,剩余的大块是烟煤,最小块的大小通常由筛选中的筛目大小决定。
块煤: \u 13mm,最大块煤不得大于300 mm,主要分为三种混合煤粉(用于助燃):(3)粒度小于13毫米的煤(根据煤的挥发分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一、煤炭的基本知识煤炭是一种矿物质,由植物残体经过几百万年的沉积、高温和高压形成的。
它主要由碳、氢、氧、硫、氮等元素组成。
根据不同的形成方式和矿物组成,煤炭可以分为褐煤、烟煤、无烟煤和褪黑煤等不同种类。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全球煤炭资源总储量约为9800亿吨,其中已探明可采资源约为1850亿吨。
二、煤炭的开采过程煤炭的开采主要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矿两种方式。
地下开采是指通过井下开采和坑道开采等方式进行,它的特点是适用于煤炭埋藏较深的地区,但开采成本较高、安全隐患大。
露天矿开采是指直接从地表上开采煤炭,一般适用于煤炭埋藏较浅的地区,开采成本较低,但环境破坏较严重。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地质灾害、矿井事故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三、煤炭的利用方式煤炭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资源,它主要通过燃烧产生热能,用于发电、供暖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除了直接燃烧外,煤炭还可以通过加工转化成液体燃料、煤气和化学原料等。
其中,煤炭发电是目前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全球80%以上的电力是由煤炭发电厂提供的。
但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四、煤炭能源的环境影响煤炭能源的使用和开采会对环境造成多种影响。
首先是空气污染,煤炭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是水污染,煤矿排水和煤炭环境的破坏会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
再者是土壤破坏,煤矿的开采和废弃会对土壤造成破坏,影响土地的生态功能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煤炭矿业还会带来采矿地质灾害、矿井事故和煤层气释放等问题。
五、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面对煤炭能源的环境影响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人们正在积极探索煤炭的清洁利用和转化利用技术。
在清洁燃烧方面,目前已经有高效燃烧技术、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等可以大幅度减少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煤炭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古代的取暖、烹饪到现代的工业生产、发电等领域,煤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对煤炭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包括其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
二、煤炭的基本概念1. 定义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 95%以上。
2. 分类(1)按煤化程度分类:可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外观多呈褐色,质地较软,含碳量低,挥发分高;烟煤是煤化程度中等的煤,颜色从黑色到棕色不等,质地较硬,含碳量和挥发分适中;无烟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煤,外观呈黑色,质地坚硬,含碳量高,挥发分低。
(2)按工业用途分类:可分为动力煤、炼焦煤和化工用煤等。
动力煤主要用于发电、工业锅炉等;炼焦煤主要用于炼焦生产焦炭;化工用煤主要用于生产化工产品。
3. 物理性质(1)颜色:煤炭的颜色因煤化程度和矿物质含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黑色、褐色或灰色。
(2)光泽:煤炭的光泽可分为沥青光泽、玻璃光泽、金刚光泽等,取决于煤的变质程度和矿物组成。
(3)硬度:煤炭的硬度随煤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褐煤较软,无烟煤较硬。
(4)密度:煤炭的密度一般在 1.2-1.8g/cm³ 之间,不同类型的煤炭密度有所不同。
(5)导电性:煤炭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但其导电性随煤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4. 化学性质(1)燃烧特性:煤炭在空气中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
不同类型的煤炭燃烧特性不同,如褐煤燃烧速度快,无烟煤燃烧速度慢。
(2)化学反应性:煤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氧气、水、酸、碱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煤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可以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等气体。
煤炭知识大全目录一、煤炭基础知识 (3)1.1 煤的定义与分类 (4)1.2 煤的工业用途 (5)1.3 煤的特性及分类标准 (6)二、煤炭资源分布与开采 (7)2.1 全球煤炭资源分布概况 (8)2.2 主要煤炭生产国与地区 (10)2.3 煤矿开采技术与设备 (11)三、煤炭加工与洗选 (13)3.1 煤的洗选工艺 (15)3.2 选煤厂管理与运行 (16)3.3 煤质检测与评价标准 (17)四、煤炭燃烧与能源利用 (19)4.1 煤炭燃烧的原理与设备 (20)4.2 煤炭清洁利用技术 (21)4.3 煤炭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23)五、煤炭市场与贸易 (24)5.1 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因素 (25)5.2 国内外煤炭市场分析 (26)5.3 煤炭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 (28)六、煤炭安全与环保 (30)6.1 煤矿安全生产法规与标准 (31)6.2 煤矿安全技术与措施 (32)6.3 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措施 (33)七、煤炭行业政策与规划 (35)7.1 国家层面煤炭行业相关政策解读 (36)7.2 地方政府煤炭行业发展政策分析 (37)7.3 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9)八、煤炭产业链发展分析 (40)8.1 上游煤炭资源开发与供应 (42)8.2 中游煤炭加工与物流 (43)8.3 下游煤炭需求与市场 (44)九、煤炭科技创新与信息化 (46)9.1 煤炭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47)9.2 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 (48)9.3 智能化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 (50)十、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与教育 (51)10.1 煤炭行业教育体系概述 (52)10.2 高等院校煤炭专业课程设置 (54)10.3 煤炭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策略 (55)一、煤炭基础知识煤炭的定义:煤炭是地球上的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煤炭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煤化程度和工业用途,煤炭可分为褐煤、烟煤、无烟煤、次烟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