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6 用尺规作线段与角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4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汇总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①负数的定义与作用:益者为正,反之为负,解决了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的问题;②基准(0)的取法:常规与特指(静态),前者(动态)。
③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有两种分类:正整数正整数整数0 正数正分数有理数负整数有理数0(整分性)正分数(大小性)负数负整数分数负分数负分数1.2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①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
(3+1)②相反数:M与-M互为相反数,要有整体思想,要变都变,0的相反数是本身(0)。
③绝对值︱a︱=︱a-0︱≥0:表示数a 到原点的距离.●︱3-1︱=2表示数3 到数1的距离.●︱3+1︱=4表示数3 到数-1的距离,或1到-3的距离.●正向(由已知推未知):求绝对值时易单解,逆向(由未知推已知):求绝对值易双解.●绝对值的化简(极为重要)M M>0 M M≥0(非负数) ︱M︱= 0 M=0 ︱M︱=-M M<0 -M M≤0(非正数)*绝对值易需分类讨论,再答题时尽量使用数学语言推理,培养逻辑能力.1.3 有理数的大小①利用数形结合表示数(字母)及相反数,再利用正数>0>负数,右数大于左数进行答题.②从数轴上发现:既没有最大的有理数,也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但:有最小的正整数1,有最大的负整数-1,有绝对值最小的数0.1.4~1.5有理数的常规计算加法减法加减混合乘法除法乘除混合四则混合及简算1.6 有理数的乘方:来自乘法而高于乘法a n①结果为幂指数底数●结果较小时需计算具体值,计算方法不同于乘法;●符号结果:正数的任何次方为正数,负数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②科学计数法:将一个绝对值较大的数写成M=a×10n(1≤︱a︱<10,n=“整数位”-1)第二章整式加减2.1 代数式①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简洁、规律.偶数:2n 奇数: 2n±1②日历表的规律:左右差1,上下差7.找规律三部曲:自然排列序列化(提炼公式)反馈(体现:特殊一般特殊)③代数式(含运算符号的数与字母的结合体,双单也是.)书写格式:●数与数相乘,称号不可省;数与字母相乘时,称号省数在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称号省;●除号写成分数线;●单位问题:最后一步加减后带单位需加括号,最后一步乘除时,不加括号.④代值格式:先化简当什么时原式代值结果⑤单项式(仅含乘号,双单也是):系数:数字部分(注意:“-”,数的乘方,分数,兀)单项式次数:字母部分(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到底出现几个字母)●系数为±1,指数为1时,1一定要省.不是单项式.●单个数与字母是单项式,包括0与兀;字母的倒数如1a2.2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统称)加减:本质就是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①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且对应指数也相同,几个常数项也是单项式;②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减,其它不变;③去(添)括号:遇正不变,遇负全变,倍数共有;④几个项能够加减,说明它们就是同类项,不含某个字母(或与其无关)说明化简后这个字母对应项的系数为0;第三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1);②等式的四个基本性质(第2性质易错);③熟练掌握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易错点;3.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①相关公式行程问题:S=VT利息问题:利息=本金×利率×年数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润=售价-成本②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技巧:审题! 审题!还是审题!具体:设法:简单题直接设,难题间接设,有比例可比例设;设元:多个未知量时应设一表多,注意设小不设大,设整不设分以方便解方程.3.3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①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1),解有无数组,往往求特征根.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3+1),解往往是唯一组,(复杂的方程应先化简)解法如下:代入法有四种,一般选择系数为±1;加减法有两种;整体思想.③注意含参问题,选择正确的关系式建立方程组.④在求多项式的值时往往用整体思想.3.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①简单的设一元,复杂的设二元.②一般而言,数量和关系易建立方程,另一个方程与列代数式有很大关系,建立方程组时要考察整体与对应个体的关系.第四章直线与角4.1 几何图形①欧拉公式:点+面-线=24.2 线段、射线、直线①命名方式;②公里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公里2 两直线相交有唯一的交点;公里3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4.3 线段的长短比较①线段的合成与加减;②中点三段论③几何题没有图时易双解,正向推理时注意逻辑格式,逆向时可设方程(组).4.4~4.5角与计算①角的顶义(静态与动态)与命名(有四种);②角的计算:角的单位、角的进率、角的转化;③角的合成与加减;④角的三段论;4.6 用尺规作线段与角①尺规作图的思想:利用直尺的直与圆规的曲及截取功能作已知线段和角及其合成.。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六节“用尺规作线段与角”是学生在掌握了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尺规作线段和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和角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对于尺规作线段和角,他们可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和练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示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尺规作图的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2.准备一些线段和角的实际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解决。
3.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例如,如何用尺规作出两条相等的线段,如何用尺规作出一个特定大小的角。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教学,向学生展示如何用尺规作线段和角的方法。
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讲解清楚每一步的操作方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尺规作线段和角的练习题。
4.6 用尺规作线段与角-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本节课主要涉及到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知识点。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尺规作线段、正交平分线段和等分角。
二、教学目标1.掌握使用尺规作线段的方法;2.能够使用尺规作出正交平分线段;3.能够使用尺规将角等分。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使用尺规作线段、正交平分线段和等分角的方法;难点在于如何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四、教学步骤及内容1. 预习(5分钟)师生共同检查上节课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讲解其中的难题。
2. 课堂讲解(20分钟)1.尺规的使用方法教师介绍尺规的使用方法,并现场演示,让学生跟着做一遍。
2.用尺规作线段(1)使用尺规作线段的定义教师讲解使用尺规作线段英文单词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使用尺规作出相应的线段,并检查答案。
(3)练习让学生自己练习使用尺规作线段。
3.正交平分线段(1)正交平分线段的定义及性质教师讲解正交平分线段的概念,并介绍其性质。
(2)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使用尺规和直尺作出正交平分线段,并检查答案。
(3)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尺规和直尺作出正交平分线段。
4.将角等分(1)将角等分的定义及方法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尺规将角等分,并介绍其方法。
(2)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使用尺规将角等分,并检查答案。
(3)练习让学生自己练习使用尺规将角等分。
3. 课堂综合练习(30分钟)让学生自己练习以上三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4. 课堂小结(5分钟)讲解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并概括所学的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关于尺规作线段、正交平分线段和将角等分的各项练习;2.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3.如有疑问,可以在下节课上询问老师。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尺规作线段、正交平分线段和将角等分的方法。
整节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涵盖了基础、中等和高级的应用,让学生逐步掌握了尺规作线段、正交平分线段和将角等分的方法。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直线与角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4章直线与角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第1课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及角的概念。
本节内容是前面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角的定义及分类,具备一定几何基础。
但用尺规作线段与角还需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能独立完成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并掌握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自主探索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几何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尺规作图工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等。
2.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角的定义及分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操作可以得到正确的线段与角?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线段或角进行用尺规作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用尺规作出的线段与角,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
第1课时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过程与方法】
体会尺规作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尺规作图,可使学生作出许多美妙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尺规作图的意义、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难点】让学生理解作图步骤中的语言描述,并会根据画图要求画出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尺规作图有着悠久的历史,直尺的功能是在两点之间连接一条线段,将线段向两个方向延长.圆规的功能是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利用尺规可以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在“数学王子”高斯的纪念碑上,就刻着一个正十七边形,它的尺规作图方法是高斯在青年时代发现的.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可以作出很多几何图形.
师:你能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吗?
学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示范:
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使A'B'=AB.
作法:1.作射线A'C'.
2.以点A'为圆心,以AB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C'于点B'.
线段A'B'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师:用尺规作图应具有以下四个步骤:
已知:即已知的条件是什么?
求作:即所要作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分析:即分析如何作出所要求作的图形,一般不写出来.
作法:即写清楚作图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
如图,已知线段a和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AB、CD.
1.利用圆规在射线OA、OB、OC、OD上作线段OA'、OB'、OC'、OD',使它们分别与线段a相等.
2.依次连接A'、C'、B'、D'、A',你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图形?与同伴交流.
师:已知线段a、b,你能作线段AC=a+b吗?
学生讨论分析,画图:
教师指导,先画草图分析,再确定作图步骤.
教师示范:作法:(1)在射线AM上截取AB=a;
(2)在射线BM上截取BC=b,
则线段AC就是所求作的线段.(注:用圆规量取线段的长度后,圆规两角间的距离不能变,也就是使量得的长度保持不变)
师:你能作线段A'C'=a-b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小结
1.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看似简单,却是最基本的几何作图的方法.
2.课外还要加强基本作图工具的使用,特别是圆规的使用要领与技巧要勤加操练.
3.练习中还要注意几何语言表述的规范,书写格式的规范的训练.
第2课时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过程与方法】
体会尺规作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尺规作图,可使学生作出许多美妙的图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难点】让学生理解作图步骤中的语言,并能根据作图要求画出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作图:已知线段a、b,试作以a为底、以b为腰的等腰△ABC.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师:如何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示范)已知:∠AOB.
求作:∠A'O'B',使∠A'O'B'=∠AOB.
作法:1.作射线O'A'.
2.以O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
3.以O'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
4.以点C'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
5.过点D'作射线O'B',则∠A'O'B'就是所求作的角.
师:如何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几个已知角的和或差呢?
二、例题讲解
【例】如图,已知α,β.
求作:∠AOB,使∠AOB=α+β.
学生探究、讨论.
作法:1.作∠AOC=α.
2.以点O为顶点、OC为一边在∠AOC的外部作∠COB=β,则∠AOB即为所求作的角.
注:写作法时,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即可,但必须保留作图痕迹.
三、变式训练
你会作吗?
如图,已知α,β(α<β).
求作:∠AOB,使∠AOB=β-α.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指导,先画草图分析,再确定作图步骤.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你学会了吗?作图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