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案----想象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40
幼儿心理学教案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第一节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复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二、课程内容:1、想象的概念①定义: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古代人们面对美丽的月亮产生了___的想象,创造出“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②补充: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四种形式:1.黏合:如___、美人鱼等形象。
2.夸张与强调:如大头儿子。
3.拟人化:如黑猫警长。
4.典型化:文学创作运用普遍,如___笔下的阿Q、___等。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例子?明确:想象发生的条件是头脑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储存作为想象的对象,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以便运用内部的智力动作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2、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①想象在幼儿研究、游戏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中的作用:想象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复杂的知识,创造性的完成研究任务。
游戏中的作用:角色的扮演、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依靠幼儿的想象。
结构游戏中对结构材料、结构物体进行想象,通过一定的建构技能才能进行结构活动。
②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三、教师小结。
四、课堂练:1.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
2.人是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进行想象的。
3.想象在幼儿研究、游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
5.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6.想象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幼儿的想象问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想象问题?2.想象问题的分类及特点。
3.如何解决想象问题?4.想象问题的应用场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解决具体的想象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图片引入想象问题的概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第二步,讲解。
教师向幼儿介绍什么是想象问题,以及想象问题的分类及特点。
通过举例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想象问题的概念。
第三步,实践。
教师提出一些简单的想象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和回答。
例如,如果你有一双翅膀,你想飞到哪里去?为什么?第四步,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解决想象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第五步,应用。
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想象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和解答。
例如,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在哪里筑巢?为什么?第六步,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想象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运用想象力。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讨论法,通过讨论,激发幼儿的思维,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手段。
1.故事、图片等教具。
2.教师的语言和肢体语言。
七、教学评估。
1.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听取幼儿的回答和想法,评价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八、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升。
教案幼儿教育的心理准备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教案:幼儿教育的心理准备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一、引言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是其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幼儿的心理准备,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本教案旨在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活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二、理论基础1. 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期的认知发展经历着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等阶段。
在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想象和创造能力逐渐显现。
2. 想象和创造力的重要性想象力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它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灵活性、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是幼儿实现自我表达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均具有积极影响。
三、培养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方法和活动1.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幼儿通过感知世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设多彩的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如颜色、声音、形状等,来拓展幼儿的感知范围,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 扮演角色和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是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医生、警察、消防员等,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鼓励自由绘画和手工制作提供幼儿进行自由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可以设立绘画站和手工制作区,引导幼儿使用各种材料,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4. 提供开放性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提问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想飞到哪里去?”或者“你认为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的?”5. 故事和绘本阅读讲故事和阅读绘本是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选择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和绘本,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绘本阅读活动,鼓励幼儿自己创作故事或绘本插图。
幼儿想象力教案设计幼儿阶段是儿童发展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他们正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因为想象力是开启他们未来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关键。
本文将为您设计一份幼儿想象力教案,旨在帮助幼儿发展丰富的想象力。
教案概述:主题: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年龄范围:3-5岁教学目标:通过游戏和艺术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并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内容:活动一:故事创作目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步骤:1. 选择一本适合年龄的绘本故事,读给幼儿听。
2. 和幼儿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导幼儿想象自己的故事情节。
3. 给每个幼儿一张空白纸和蜡笔,让他们用图画的形式创作自己的故事。
4. 鼓励幼儿将他们的故事分享给其他同学,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解析。
活动二:角色扮演目标: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步骤:1. 选择一个故事或情境,例如动物园、医院或者火车站。
2. 邀请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动物园管理员、医生、乘客等,并给他们分发相应的道具。
3. 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发挥想象力,互相交流和合作。
4. 结束后,带领幼儿回顾他们的角色扮演经历,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活动三:创意绘画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
步骤:1. 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例如花园、公园或街道。
2. 鼓励幼儿描述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给每个幼儿一张画纸和彩色绘图工具,让他们根据观察到的事物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
4. 邀请幼儿展示他们的作品,并鼓励他们分享他们的绘画创作过程以及其中的想象元素。
活动四:拼图游戏目标: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步骤:1. 准备一些适合幼儿的拼图,可以选择不同主题和难度的。
2. 鼓励幼儿在玩拼图时尽量不看参考图,通过观察和想象来拼出完整的图案。
3. 在拼图完成后,与幼儿一起欣赏他们的成果,并讨论他们在拼图过程中感受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心理学》教案王明珠一、课程名称:《心理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郭德俊主编,刘惠军副主编二、授课班级:15汉语言文学①②③班三、辅导内容(各章重难点)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2二、心理学为什么是中间科学?P61、心理现象的本质是脑的机能,心理学要研究脑对心理的关系与作用,研究的目标和手段跟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3、综上两点,说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6-71、描述和测量2、解释和说明3、预测和控制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P10-131、观察法(播放延迟满足实验的视频)2、心理测量法3、实验法4、个案法五、20世纪心理学有哪些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谁?第一章意识和注意一、如何理解意识概念?P25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有哪几种?P27-281、睡眠与梦2、催眠3、白日梦和幻想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三、什么是注意?它有何特点?P3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四、注意有哪些分类?P32-35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能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相对强烈的刺激;(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3)不断变化的刺激;(4)刺激物与周围事物的反差。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是:(1)培养间接兴趣;(2)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3)丰富的经验;(4)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随意后注意。
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注意的品质主要指什么?P35-37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
(示图)3、注意的分配。
思维想象的教案小班教案。
主题,以思维想象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 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想象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3.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想象解决问题;2.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想象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1)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音乐等形式,创设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2)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如果你有一双翅膀,你想飞到哪里?”“如果你有一把魔法棒,你想变出什么?”等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想象解决问题。
(1)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维想象来解决,例如,“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如何搭建一个温暖的家?”“如果你是一位发明家,你会发明什么样的机器帮助人们生活?”等等;(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想象、讨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创意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写故事等,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想象,不断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反思。
通过以思维想象为主题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思维想象,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因此,我认为以思维想象为主题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推广。
思维想象的教案中班思维想象的教案-中班。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激发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思维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教学计划、教学材料、教学工具等。
2. 学生准备,幼儿需要准备好参与教学活动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激发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故事,引导幼儿展开思维想象。
比如,可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太空探险的故事,然后问幼儿如果他们也能够去太空探险,他们会发现什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等等。
通过这样的启发,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引导他们展开想象。
2.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各种各样的图画;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活动,让他们动手做出自己想象中的作品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比如,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游戏,让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描述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逻辑推理游戏,让他们根据一些提示进行推理,并表达出自己的推理结果;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讲解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讲述一个故事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课程《无限的想象》教案及教学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各种启发性和互动式的活动,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想象力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以及提高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 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 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5.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学内容1. 了解想象力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探索不同类型的想象力,如视觉想象力、情感想象力等;3. 学习如何发挥想象力解决问题;4. 学习如何运用想象力表达情感;5. 学习如何发挥想象力提高创造力;6. 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并进行有效沟通。
四、教学活动1. 想象力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假设你是一只小鸟,你会飞到哪里去?”等。
2. 绘画表达:让学生利用绘画表达想象中的场景、人物或物品,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故事创作:学生以小组形式编写并讲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4. 角色扮演:学生在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和表达不同的情感。
5. 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分为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需要发挥想象力的合作项目,如搭建一个城市或设计一个未来的发明等。
五、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作品展示:评估学生的绘画作品、故事创作等表达形式;3. 团队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项目中发挥的作用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图书:提供富有想象力的图书作为课堂素材;2. 视频:播放与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关的视频片段;3. 绘画工具:提供绘画所需的纸张、颜料、画笔等。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想象力,如写日记、创作故事等;2.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社区活动,如美术展览、文学比赛等,以展示他们的想象力成果。
以上是《无限的想象》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课程的教案及教学设计,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