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北京地价能买下美国的隐喻和警示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北京人在纽约》作者曹桂林先生接受专访:你要的好生活绝不在美国“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上世纪90年代初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和同名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这句话影响了太多中国人。
可以说,对今天拼尽全力想举家移民的中国人来说,更多看到的仍是“天堂”这半句。
但《北京人在纽约》的作者、美籍华人曹桂林先生近两年却更愿意讲述美国不太“nice”(好)的一面。
去年他推出新作《纽约人在北京》,讲述主人公王起明(原型为曹桂林)从纽约回中国发展的故事,并原汁原味揭示出中美两国存在的社会问题。
10月9日,年近七旬的曹先生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得很干脆,他想告诉那些要移民,想追求好制度、好生活的人说,你想要的生活也许在月亮上,在火星上,但绝对不在美国。
美国的“nice”是压抑出来的环球时报:您说过纽约曾让您“得意狂妄,也曾内外皆伤”,为什么?曹桂林:很多人不太了解美国,赴美旅游一次、两次只能看到美国好的一面:空气好,人有礼貌,生活特“ni ce”……不像我说的那么“恶”。
我接触过一些刚去美国的留学生,他们都很兴奋,特羡慕美国,但毕竟只是生活在校园内。
等他们留在美国,一结婚有孩子,安家立业后就现实多了。
我在美国生活30多年,我的认识是,美国没有什么富人,全是穷人。
我粗略算过,美国人终其一生积累的财富也就是五六十万美元,65岁退休了,房贷还完了,最终就剩个房子,得把房子卖掉才会有这个数。
死后遗产税又扣掉很多,你说亏不亏?如果你不卷进美国的金融制度内,就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生存那么艰难,我觉得中国现在要比他们强多了。
美国有很多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
美国金融无监管、无控制。
美国政府是为华尔街服务的,而华尔街那些“混蛋”根本不考虑国家好坏和百姓苦衷,他们就是按合同来。
美国人有优越感,法治完善,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但我觉得,不管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只要卷入美国的齿轮,就可能被碾得粉碎。
当前这场芯片危机,10年前就有人预言警告了,华为任正非早已做好部署原标题:吹牛?他是谁?他说10年前就预言警告了这场芯片危机,比任正非早四年https:///s/iXQird4ANzsh3t-hNWLKHQ看看新闻,芯片的各种报道铺天盖地,美国禁售芯片给中国中兴通讯,触发中国制造业的一场危机。
对于这场危机,华为任正非在2012年就做出了预言和警告,这几天大家都在读2012年华为总裁任正非实验室讲话。
这篇讲话是任正非即兴对话,这是他多年形成的思想,但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是2012年。
在这篇讲话里,任正非说要向伟大的美国学习,同时要搞一个备用方案,防止美国有一天对中国芯片断供,靠自己才是真正的出路。
现在,大家翻出了任正非这个2012年的讲话,醍醐灌顶之感。
老徐(微信公众号:手抄报)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起就大讲中国制造业的危机,也重点讲到芯片危机,2010年1月,老徐出版了《突破中国制造的瓶颈》一书,在《我们的芯片就那么高不可攀?》一节的“我们没有理”标题下写道:“中国是电脑、手机、消费电子最大的制造基地,是芯片的最大消费国,而我们却制造不出一片完整的自主芯片。
国外技术的封锁是理由之一。
在芯片制造来说,美国、日本等西方强国不但在技术上封锁,生产设备也不准卖给中国,包括台湾,也不允许芯片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设厂,就更不用说,设备昂贵、投资巨大、产品和技术更新快,投资风险大了,就是有钱,想买人家的设备和技术,人家也不给,就是要你花高价去买人家的产品,大把钱让人家赚走,你的制造业只能赚一点可怜的加工费而已。
而且人家握着你的心脏,想让你死,只要一掐就行”。
“因此,千万别说国际产业分工,中国可以不用做芯片之类的话,没有芯片就不能自主”。
老徐在这本书里对芯片电脑讲了很多,这一段话就是最要害的。
老徐不是业内人士,也不是专家,不过是一个记者,是一个财经和企业史作者,有自己的历史和哲学思考,因此也就作出了如此的批判和预言。
海宁解释刘军洛的五大预言(豆粕石油如何决定2011年房价)2010-10-12 17:13:38刘军洛:2011年的五大预言,豆粕上4200石油上95房地产泡沫必破以下为我理解的,总结的刘军洛的观点,不代表我的观点。
我的看法与时间点,不完全一样。
我不认为2010年底是临界点,而是2011年3月以后。
我来总结一下刘军洛的演讲:1. 最重要的一点,刘军洛认为的中国楼市的第一条死亡线,是大豆豆粕3600元一吨,石油价格90美元以上。
目前大豆豆粕已经突破3600元一吨了,中国央行必须开始紧缩货币了,目前升6大行存款准备金率0.5到17.5%就是例子。
大豆豆粕是猪的饲料,大豆豆粕的价格决定3个月后猪肉的价格。
石油是欧美重要的物价基础,石油过95美元/桶,则欧美的通货膨胀按他们的标准失控。
为什么设立豆粕3600元/吨,4200元/吨,石油90,95美元的价格线作为参考依据呢?这是参考大豆豆粕价格暴涨如何在2007年底搞死中国的股市,石油价格2007年底暴涨如何捅破欧美的房地产泡沫和导致欧美股市大跌的。
再进一步,刘军洛认为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必死线是大豆豆粕4200元人民币/吨,石油95美元/桶以上两个指标。
如果两者都达到,则中国央行和美联储都进入货币紧缩周期,直到控制住通货膨胀为止,至于中国的房地产与股市,就管不了了,只能像2007年底一样被牺牲掉。
毕竟是江山稳定要紧,只要江山稳固,以后有的是收税的机会,地主怕什么,2007年底也没有怕误伤股市泡沫,2004年下半年搞死了那么多庄家,也没有怕过。
稳定压倒一切。
在稳定面前,2004年下半年,2007年底,股市就是牺牲品。
2010年底到2011年3月,是不是为了稳定而牺牲房地产,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判断。
小看猪肉涨价的威力的人,必然会付出资金损失的代价。
2004年下半年,那么多牛气哄哄的庄家都被牺牲掉了。
2007年底到2008年,中国股市蒸发15万亿到20万亿,2008年楼市起码蒸发5万亿以上的账面价格。
周其仁:中国经济水落石出字号已有7条评论2012年12月11日07:14 来源:和讯网作者:周其仁纠错|收藏我要推荐将本文转发至: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主任周其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主任周其仁撰文:水位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成本顶着,债务顶着,这是目前中国经济形势的特点:水落石出。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会怎么样?中国经济现在的状况有一个大背景,我始终把我们的经济看作是两个海平面的运动:中国开放时已经有了发达国家这个样一个高海平面,我们是处在一个低海平面。
高海平面人均GDP13000美元(1978年的美国,现在人均为3-4万美元。
世界经济还有一个由中国、印度、前苏联等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低海平面,中国开放时人均不到200美元,翻两番达到800美元。
中国开放时,这两个海平面差一百倍。
邓小平改革开放把这两个海平面打通,这个打通释放了巨大的市场。
因为原来低海平面国家都是二战前后独立的,非常看重自己的国家主权,但一直处理不好主权和开放的关系,基本用的是替代办法:国家权力把关税壁垒提得很高,让国际资本、商品无法进入,空吹国内市场发展国有企业。
这是当时很多国家的策略。
这个策略主权维持住了,但经济发展不理想。
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后提出开放,1990年印度开放,1991年前苏联垮台苏东体系开放,这个世界变得跟过去有所不同。
这两个海平面是冷战形成的,差距非常大,一打通后会发生很大的对流。
一个是大量资本、技术信息往低海平面落。
中国人这么多年自己积累,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个国家搞上去。
还有一个效果是当时没想想到的,即低海平面变成大量输出,这是没想到的。
开放时我们是一个有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国家,工业能力非常差,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产品。
可随着开放,低海平面有大量的东西出来,这是经济学中讲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前提是要比较怎么做到强大的对流?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即改革红利。
这是最近李克强所讲的,“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笔者认为讲得很好,不是什么其他行业。
嘉宾演讲撷萃·总论坛作者:来源:《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24年第01期任海平北大国经智库(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主任2023年以来,国家多个部门积极发布促消费的各项政策,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决心非常明显。
那么这轮政策暖风将对哪些消费领域带来利好?1.大宗消费一方面,政策提及汽车消费,放松汽车限购,对二手车、汽车金融和新能源汽车消费给予政策支持,汽车的需求迎来提振;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有望完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政策提及地产和家电消费。
随着城中村改造等地产政策进一步加码,将带动地产链相关行业投资。
2.服务消费服务消费方面,以“扩”为关键词,主要通过加快发展社区商业设施、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夜间经济和节假日经济等方式,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消费需求。
具体到细分领域,首先,服务消费信心回归后,龙头白酒板块率先受益;其次,相关措施提及支持各地举办美食节,打造特色美食街区,以及促进会展消费,利好啤酒、会展、线下零售、电影、体育等板块,叠加政策中提到的“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中小餐饮有望迎来回升;最后,“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假日消费”也利好酒店业、旅游业和免税零售业。
3.农村消费农村消费方面,措施主要提及开展绿色产品下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特色产品进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4.新型消费新型消费方面,重点强调了数字消费和绿色消费两个领域,提出要促进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规范发展,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
比如,支持电子产品企业推出更多智能化、个性化产品,支持家居企业推出更多环保、节能产品,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创新和应用。
对于新型消费的拓展政策实际上是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数字平台、新零售业态的需求能够在政策带领下扩张,具有创新属性的与电商、广告、游戏有关的互联网公司将收获明显利好。
5.消费设施与消费环境要扩大内需,就必须有友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措施,为促消费政策实际落地效果带来保障。
北京急了前中央高层怒斥专家预判全是错的中美是当今世界前两大经济体,这两大经济体能否健康发展,对世界经济将产生直接影响。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对中美经济形势谈了一些看法,现摘录如下。
中国专家预判错误太多,使我们在国际上被动近几年世界经济有好几次重大波动,我们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很好的预测到。
比如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前我们就没有预测到,有些甚至预测不会爆发。
我知道,美国高盛有几位经济学家是提前预测到的并写了报告。
还有,当时的石油价格一桶涨到147美元,我们的经济学家谁也没预测到石油价格还会跌到50美元以下。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一位专家问我们:“你们中国对于大宗商品降价有什么应对准备?”中方几位专家包括我在内竟然没有任何回应。
因为我们没有想到大宗商品会出现这么大的降价,特别是石油价格会降这么低。
点击加载图片许善达在有些重大事情上我们不仅没有预测到,还出现了一些误判。
比如:美国打伊拉克和利比亚。
有人说,美国没捞到石油,反而中国等国到伊拉克买了几个油田,好像拣了个便宜。
其实,这是个误判。
美国打伊拉克、打利比亚,最关键的是确保石油美元。
这两场战争打完后,石油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价。
因为美国的页岩气技术取得了突破。
实际上,页岩气技术突破早就有信息,但就是没有人预测到这项技术的突破会给全球能源结构、能源产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更没有人预测到这项技术会造成全球能源、经济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变革。
2015年,经济下行,于是出现了很多形状,一会儿说是W型,一会儿是V字型,一会儿又说是L型。
为什么到2015年底我们判断经济是下行呢?有些分析报告就说,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我觉得这个判断是没有根据的。
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早就过去了。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搞了几万亿的投资拉动,这对政府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事,就是批项目嘛!银行没有任何约束放贷,这就提高了杠杆率。
通过提高杠杆率,扩大投资,GDP又起来了。
上海终于对高房价说“不”
李磊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
【年(卷),期】2005(000)011
【摘要】“卖掉上海能买回大半个美国”的说法虽然稍显夸张,但上海的高房价的确“逼得”上海市政府不得不祭出“铁腕”。
决心有了,措施有了,力度有了,但这次整顿的效果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且还要取决于未来多空双方博弈的结果。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李磊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5
【相关文献】
1.中国终于有了像GE一样牛的企业:不预测未来,但创造未来!不预测未来,但创造未来!中国终于有了像GE一样牛的企业: [J], 杨京宁
2.上陆之锚日本海军陆战队起于上海终于上海 [J],
3.物业税治不了高房价 [J],
4.该说“不”时就说“不”──评《交锋》《呼喊》对《说不》的非难 [J], 杨文辉
5.法律终于对“豪华包装”说“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美博弈分析最精辟的⼀篇雄⽂(强烈推荐)⼀、⾦融帝国崛起1944年7⽉,美国为了从⼤英帝国⼿中接过货币霸权,由罗斯福总统推动建⽴了三个世界体系,⼀个是政治体系——联合国;⼀个是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也就是后来的WTO;⼀个是货币⾦融体系,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按照美国⼈的愿望,是确⽴美元的霸权地位。
但是实际上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从1944年到1971年,整整27年,却并没有真正让美国⼈拿到霸权。
什么东西阻挡了美元的霸权?就是黄⾦。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之初,为了确⽴美元的霸权,美国⼈曾经对全世界做出承诺,就是要各国的货币锁定美元,⽽美元锁定黄⾦。
怎么锁定呢?每35美元兑换1盎司黄⾦。
有了美元对全世界的这个承诺,美国⼈就不可能为所欲为。
说的简单点,35美元兑换1盎司黄⾦,意味着美国⼈不能随便地滥印美元,你多印35美元,你的⾦库⾥就要多储备1盎司黄⾦。
美国之所以有底⽓对全世界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因为它当时⼿中掌握了全球80%左右的黄⾦储备。
美国⼈认为,我有这么多黄⾦在⼿,⽤它去⽀撑美元的信⽤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情况并不像美国⼈想的那么简单。
美国在⼆战之后连续愚蠢地卷⼊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这两场战争使美国耗费巨⼤,尤其是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差不多打掉了⼋千亿美元的军费。
随着战争花费越来越⼤,美国有点吃不住劲了。
因为按照美国的承诺,每35美元的流失就意味着1盎司黄⾦的流失。
到1971年8⽉,美国⼈⼿⾥的黄⾦⼤概还有8800多吨,这时美国⼈知道有点⿇烦了,与此同时有些⼈还在给美国⼈制造新的⿇烦。
⽐如说法国总统戴⾼乐,他不相信美元,他找来法国财政部长和央⾏⾏长,要他们看⼀下法国有多少美元储备,得到的答案是⼤概有22亿—23亿美元。
戴⾼乐说,⼀分都不剩全部提出来交给美国⼈,换成黄⾦拿回来。
法国⼈对美国⼈的这⼀击,对其他国家产⽣了⽰范效应,其他⼀些外汇盈余的国家纷纷向美国⼈表⽰,我们也不要美元,我们要黄⾦。
1、经济学家眼中的“北京共识”市场竞争本身并不能必然的、自动地导致高效,在不少领域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政府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市场竞争本身可能也保持不了公平和公正。
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保护私人财产权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放松政府的管制,实施利率、汇率市场化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1989年,曾担任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执笔写了《华盛顿共识》(The Washington Consensus),系统地分析了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包括汇率、利率、外贸和外资的自由化,建立和强化私有产权的法制体系,强化预算硬约束、削减财政赤字等,贯彻“小政府、大市场”的思路。
2004年5月,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雷默在英国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一篇题为《北京共识》(The Beijing Consensus)的论文,在雷默看来,“北京共识”的灵魂是不断创新、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它已经取代了广为质疑的华盛顿共识。
目前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已经是问题丛生。
美元的持续走弱,华盛顿共识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但美国市场原教旨主义仍在强势坚守。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是否需要重构?在美元没有退出之前,如何保证外汇储备的策略?世界是否需要新的经济发展模式?3月18日下午,斯蒂格利茨应邀成为“站在巨人的肩上―――CCER成立10周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演讲系列”第八位嘉宾,演讲过后,就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等问题,他与北京大学经济中心主任林毅夫、副主任李玲、教授陈平、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方星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共聚北大致福轩,进行讨论。
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41期。
陈平:关于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目前有一场很大规模的讨论。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其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是经济学的信条正在变革,还是近年来很热的地缘政治学讨论的如何应对中国威胁的影响?斯蒂格利茨:实际上,除了中国,关于北京共识的讨论是很多的。
冯海宁:北京地价能买下美国的隐喻和警示
2011年01月26日广州日报冯海宁
在日本房地产泡沫化高峰时期,仅东京的土地总市值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如今,如果把北京的土地全部卖掉,同样可以制造出超过美国一年的GDP 的财富。
据学者估算,2010年美国GDP总量预计为95万亿元,而2010年北京平均地价约8000元/平方米,按此计算,北京土地总市值高达130万亿元。
这意味着用北京的地价,“买下美国”可谓绰绰有余。
(1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尽管这只是一种夸张化、形象化的比喻,但它所传递的信号让人震惊,让人不得不重新去打量中国楼市泡沫化程度。
据有关方面预测,中国GDP大概到2030年才有可能超过美国。
现在,假如把北京土地卖掉,就已经超过了美国GDP 总量。
这一“买卖”最大的讽刺是,按照现有的地价水平,不需要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只要让房地产继续保持“蓬勃”发展势头,中国GDP超过美国估计很快就能实现了,仅靠房地产就能让中国经济坐上头把交椅。
但截至目前没有一个经济体单纯依靠房地产能让经济蓬勃发展。
即使房地产曾让某些国家获得好处,但都是短暂的好处换来了长久的疼痛。
比如,日本就曾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经济停滞10年之久,而2010年爱尔兰、西班牙债务危机的背后,都有房地产泡沫的影子。
我们不得不有所警惕。
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几乎是社会共识,去年年底中国社科院披露的城市房地产泡沫榜进一步证实了泡沫在加剧。
在我看来,“卖掉北京能买下美国”这种夸张说法告诉我们,地价疯狂上涨,不但折射出整个房地产的健康状况,更折射出我们的地方经济也存在一定泡沫。
因为卖地、土地开发很容易做大地方的GDP,地方的房地产有泡沫,地方GDP必然也有一定泡沫。
当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时,中国经济前景就让人产生一些忧虑。
好在房产税、资源税已经提上日程,这对改变土地财政、抑制房产泡沫有积极作用。
不过,我们仍然要对中国房产泡沫做最坏的想象。
日本房地产泡沫
破裂引发的金融危机、生产危机、消费危机乃至社会危机,不能只当成日本的痛苦记忆,我们也要吸取教训。
这是“卖掉北京能买下美国”对我们的提醒。
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没有赢家。
而要抑制房地产泡沫,首先要拿地价、地王开刀,无论是什么原因引发的泡沫都要动大手术。
其次,宏观调控必要时应该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升级为抑制房地产泡沫,让地方政府重视调控,同时警示房地产投资投机。
北京两成财政收入直接来源于房地产
2011/01/17 北京青年报刘砥砺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处了解到,市财政对各区县债务的调查已经完毕,发现各区县均有大小不等的融资平台,下一步政府将着重考虑如何化解区县债务风险。
对于今年的财政形势,杨晓超认为,随着今年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的深入,北京市财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将下降。
杨晓超认为,北京提出的财政收入成长9%的指标,是考虑到了宏观调控对北京经济的影响后做出的。
“今年从中央到北京开展的经济结构调整,对财政收入有影响,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短期内将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还不高。
”杨晓超认为,经济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业,房地产对北京市财政的支撑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北京直接来源于房地产的财政收入占到20%左右,随着中央到地方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北京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会下降。
另外,杨晓超透露,市财政局今年将对市级政府部门的一些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建立对大专项资金的评价退出机制。
“现在政府部门的专项资金绝大多数是固化的,但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很多资金名目已经不合时宜,因此需要清理这些专项资金。
”杨晓超说。
对于去年开始调查的区县政府债务,杨晓超表示已经调查完毕,根据调查结果,全市的各区县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小型融资平台,融资数额多少不等,总的数据正在进一步统计中,下一步将着重考虑如何化解区县债务风险。
经济学家陈志武:房产泡沫必破灭
2011-01-04京华时报
“原因很多,如果只说一点:房价已经高到让多数家庭真实收入越来越低,由此导致社会消费购买力只会越来越低,这会影响国内消费增长,导致问题。
”——经济学家陈志武表示,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类似房产泡沫,而且每个泡沫最后都破灭,中国也不会例外,因为这是经济硬道理,不要听信那些“中国不一样”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