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如何自选角度,联系实际
- 格式:docx
- 大小:15.34 KB
- 文档页数:2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要“三清”“三扣”材料作文的内容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话题式”的材料。
在所给的一段文字中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或者是一个相对明确的语意指向,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按照“中心”来构思、写作,就完全是在围绕“材料”来写了,这类的材料作文,我们把它看成是“话题”作文,只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
另一类是“选择式”的材料。
在所给的文字中展示出所给话题的几个方面,考生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这种形式多见于“格言”、“哲人说的话”中。
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不能抓住材料的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成为困扰考生的难点。
写好材料作文其实并不难,面对材料,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浮躁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写作状态——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条件。
审题要“三清”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
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
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
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
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
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
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构思要“三扣”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联系材料的主要纽带,因此作文中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突出,这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必要条件。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
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同时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立意。
因此,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它们的聚焦点,然后将其导人我们熟悉的视野。
即运用已掌握的单则材料审题立意的方法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分析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一多则材料作文的材料关系一相同型审题的方法:找出共同点,即中心观点一求同法。
这种作文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其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材料一:表达了对孩子眼光的欣赏、羡慕,但对考生来说,“眼光是直线”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材料二:对“少男少女的心灵提前硬化”的现状的批评与深沉的忧虑。
材料三:对成人世界"失去伟大王国”的痛心,这个伟大王国当然应该包括孩童时期的天真、直率、真诚、善良、同情等人类的诸多美好情感。
三则材料看似各异,实则都在怀念”重心无瑕”一永葆初心,守护无瑕。
本题大可以当下的青春为原点,以时间为轴,追忆童年的率真、直面当下青春的硬化、展望未来如何保有伟大的真诚,可辐射到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广阔生活,可献上对美好现真的颂歌,也可表达对纯真心灵提前硬化的忧思。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新材料也叫命意作文、题意作文或后材料作文。
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哦~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一)什么叫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题意作文或后材料作文。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
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让审题不是从“话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
(二)新材料作文特点:1、新材料作文特点:材料:有多个角度。
(1)一个人物是一个角度/一个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做法又成为一个角度。
例:小马过河1、小马—(2)角度2、老马3、鼠4、牛(2)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分析,也是有不同的角度。
例: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横向立意:含义: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分析: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好处: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反向立意:含义: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分析: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好处: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高中材料作文如何“自选角度”材料作文是高中作文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立论角度多样,自选角度灵活。
而时下好多高中学生对材料作文的“自选角度”往往把握不准,以致偏离材料主旨。
例某年高考材料作文《鸟的评说》,不少考生就是因为不能正确把握议论角度,仅根据材料中"喜鹊说苍鹰好髙鸯远”一句,就以"反对好責鹫远,提倡脚踏实地”来立论作文,这就严重偏离了题旨。
那么,如何“自选角度”呢?下面就以《晏子辞退僚官》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绝顶聪明的晏子做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将跟随其三年,从未做过一件错事的僚官辞退了。
周围的人奇怪极了,纷纷探问其故晏子答曰:'我年老不中用了,就如弯曲之木,须用规矩定方圆,用斧头削,方能成器.高僚与我相处三年,对我的过失一言不发,于我何用”由上面这则材料,有人提炼出以下几个观点:①无功便是过。
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③老实人吃亏。
这些,就没能从整体上正确地理解材料的思想内涵。
这则材料的精神实质是赞颂晏子鼓励高僚指出自己过失的宽大胸襟,批评高僚明哲保身的思想。
晏子辞僚是因为高僚没有指出他的过失,而不是什么无功、无过、老实的缘故。
上述观点都偏离了材料的主旨,而准确地把握所供材料的主旨,则是自选角度的前提,并且它本身就是一个首先应该考虑的最基本的写作角度。
此其一。
其二,要注意选取新颖的、不落俗套的角度。
上述材料可提炼出正确的观点有:①少说未必为佳。
②明哲难以保身。
③不要奴才。
④无“谏”即是过。
从角度新颖,不落俗套上考虑,则选取观点②或者观点④较好一些。
其三,应考虑选取与材料中心有关的局部的某一侧面立论,这样角度更小,论述可以更集中更透辟一些。
如从高僚跟随晏子三年从未做过一件错事入手,可看出其奴才性格,而奴才的下场一般是可悲的。
这样,角度可选择正确观点③“不要奴才”。
其四,还要注意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所掌握的论据最充实的,自己又比较易于把握的,筛去自己能力不逮的,难以驾驭的。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一、文题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
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根据以上材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1、这堆树根,在木匠眼里,不是材;而在根雕艺术家眼里,却是材。
是“材”还是“非材”,是由于木匠和根雕艺术家选材的标准不同,选材的角度不同。
由此可见,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
这就可以引发我们联想到现实社会,各行各业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
对人亦如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标准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不仅需要高山,也需要大川;不仅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小草。
社会不仅需要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也需要工人、农民、教师、医生。
教育也不能仅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多一条标准就多出一个人才。
2、可以再深入探究:同样的树根,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得出“材”与“非材”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又是因其不同的用途决定的。
可见,有用与无用又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
在你眼里有用就是材,在我眼里无用就是非材。
3、“材”与“非材”并且绝对的,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
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挖掘“非材”的潜能,变“非材”为“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
4、看似无用的“非材“,经过“雕琢”,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材”。
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等等.总之,这个话题,虽然以树根为例,但明显具有比喻的含义,可以由“物”及“人”,由物之“材”而谈及“人才”。
5、也可从材料中提炼出: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学会审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等。
三、本次习作问题分析本则材料的重点是关于“材”与“非材”的问题。
但不少同学并没有抓住这一点立意,而是打了擦边球,有的甚至偏离题意。
例如:1、学会调整自己、变通自己;放飞自我,实现价值。
材料作文立意尝试材料作文,即根据文题所出示的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来表达所思所想,真情实感。
材料作文首先要求学生对材料要有着个性化的理解,并从感悟最深处落笔,以确立文章主题并叙之成文。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辨析类型看到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辨析分析一下材料的类型,以此确定行文时所需要的适合的表达方式和立意方向,这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常可以把材料分为五种类型:阅读引申类、历史人物类、哲思启迪类、生活感悟类、时事热点类。
阅读引申类材料主要是由赏析文学作品和现代文阅读读后感两部分组成,如2003年和2005年的作文试题。
这种类型的材料重点在“感”,要求学生从阅读感受中选择最有共鸣,最欲表达的内容成文,所以理解文意,寻找材料的中心主旨就成了关键环节,这其实就是阅读的再次升华。
2003年“响亮的日子”,是对青春意义的解读,2005年“爱因斯坦”是谈成长自由,葆有童心的重要。
只要把握了材料中的核心命意,以此为基点生发开去,结合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畅谈心中所感,辅以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锦上添花,可以起到深化突出的作用。
历史人物类材料主要包含历史上有益的掌故或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大多以叙述方式为主。
这类材料常以“评”为主,如2004年学习书法的材料,齐白石的话是材料的核心,画龙点睛之笔,以此为切入点,确立评定二者之间的差别,是一味模仿,还是走自己的路,比较评判之间高低立现。
2007年是袁隆平的事例,作为众所周知的人物,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的科技成就、人生追求、生活方式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评价得当,自然地就找到了文章立意所需的根本了。
哲思启迪类,顾名思义就是材料要有生活智慧,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启迪。
这类材料应以“悟”为主,即以议论的方式提炼出精彩的个人观点,在此基础上布局行文,准确深刻阐释中心思想即可。
如2000年的材料如何理解机会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带有强烈的个性解读色彩,写作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人生观的一种考量。
材料作文如何自选角度,联系实际
内容摘要:本文以一篇材料作文为例,着重从如何自选角度、联系实际两方面阐明指导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写作,“自选角度”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抓住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可联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历史典故,名人趣事珍闻,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作者的学习、工作的生活实际等等。
关键词:材料作文自选角度联系实际
材料:
一天,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决狱”多少,周勃回答不知道;又问全国一年“钱谷出入”多少,周勃还是不知道。
文帝问左丞相陈平,陈回答说:你问主管部门的官吏就行了,“决狱”的事问“廷尉”,“钱谷”的事问“治粟内史”。
文帝接着又问,各方之事都有人管,那你这个当丞相的管什么?陈回答说:我管臣子们,宰相之责是“上佐天子理阳阴,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
文帝听了陈的回答很满意,而周勃感到自己不如陈,就让出了右丞相的交椅。
阅读上面这则材料,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这是一套很典型的材料作文,“自选角度”是对立意的
要求,“联系实际”交代了写作的方向、行文的针对性。
许多考生在这两方面有所欠缺,要么立意不准确,要么不懂联系实际,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