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教师版)一、课内拓展1、上片写景的七句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景物描写常用技巧各种修辞高低、俯仰、远近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白描(粗笔勾勒)和工笔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色彩明暗虚实点面结合)明确:远近相间、俯仰结合,色彩丰富,动静结合,对比鲜明。
2、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与许多诗人不同,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知人论世)二、课外拓展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问题:1、本词的词牌名是__八声甘州__________,按长短来分类本词属于___长调_____,作者柳永属于_婉约____派词人,本词上片的领字是___对___和__渐_____,下片的领字是_望_____、___叹____,和__想____。
2、词的上片第一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在诗词中这叫意境)意象:暮雨、江天、秋。
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
3、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词上片写了___雨后秋天一派清冷萧瑟__的景象,下片抒发了_____漂泊在外的孤独思乡思亲___的情感。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教案1【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一)情景导入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二)背景介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被收入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材中。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蓬莱“夜半钟声到客船”和“沁园春雪”,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作为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毛泽东的诗歌具有思想性、哲学性、文学性三位一体的特征。
《沁园春雪》是时间上一次较为独立的创作,也是他较为颇具情感色彩的诗歌之一,能够充分展现毛泽东文化艺术的诗歌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雪》的背景、内容、艺术风格和意义。
②了解毛泽东的文学创作特征和风格。
③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④增强自觉学习文艺,融入文学世界的兴趣和参与欲。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②解读古典文学作品,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③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诗歌与自身的内心有更深刻的联系,从而发掘内心深处的个性与美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④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并通过创作与表达形式将美呈现出来。
三、教学内容课时一:导入环节1.教师用图片、音乐、视频等音像资料导入课程,唤起学生对归属感和共同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感受。
2.教师介绍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特点,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简单介绍。
课时二:诗歌鉴赏环节1.引导学生先谈论“春雪”的感受,看“春雪”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然后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独特的体会来呈现自身对春雪印象。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朗读诗文,理解体会比较深,就请学生朗读,多角度思考包括:故事情节、创作背景、词句意境等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而体现毛泽东对人生和理想的抒发和表达。
3.教师为学生解读《沁园春雪》的内容、形式、语言风格及艺术魅力,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描绘诗歌中所表达的“情”和“心”,并对于含义进行逐句解析。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描绘雪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由哪个字领起?包含什么感情?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由“惜”字领起。
有“可惜,惋惜”的感情。
首先,肯定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其次,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
另外,“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信念。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4、讨论最后这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明确: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是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无数的人民群众。
揭示中心思想。
【课堂检测】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2月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与《沁园春·雪》都描写了雪景,都有_________的气势,_________的风格。
3.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阕_________,下阕_________,而《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
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_景,《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在气势上比《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略胜一筹。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教案1一、导学目标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
(难点)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一)基本知识学习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二)重难点突破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沁园春·长沙》素养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背景介绍这首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文体介绍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以片数多少可以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四、资料链接素材积累毛泽东经典语句1.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2.不打无准备之战。
沁园春雪(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沁园春雪》,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意把握、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感知、诗人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沁园春雪》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沁园春雪》,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毛泽东及其诗词,引导学生了解《沁园春雪》的背景。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沁园春雪》,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字词句意,体会诗人情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5.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解答疑难问题。
6. 情感体验:学生闭眼聆听《沁园春雪》,感受诗人的情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赏析文章。
3. 推荐一篇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八、拓展学习1. 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加深对毛泽东诗词的了解。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增强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沁园春雪(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毛泽东的生平事迹。
2. 掌握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教学内容:1. 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讲解《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的发表时间。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供学生阅读。
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韵律分析教学目标:1. 掌握《沁园春雪》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沁园春雪》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诗句和诗段的组织形式。
2. 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3.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提供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
2. 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节的安排、诗句的长短等。
4.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练习写作具有韵律美的诗歌。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沁园春雪》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分析《沁园春雪》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如对雪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等。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表达。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和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查找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伟大的革命情怀,理解其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2)学生独立查找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教师给予解答。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典故。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如意象、表达手法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各自的感悟。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语言风格,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短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结构分析。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完成写作任务,提交短诗作品。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包括短诗作品和预习笔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以及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沁园春雪教师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
三、授课时间总计:45分钟1. 导入新课:5分钟2. 新知讲授:20分钟3. 合作探究:15分钟4. 巩固练习:10分钟5. 拓展延伸:5分钟四、授课教师XXX(姓名)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沁园春·雪》的背景及创作意图;(2)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学会运用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3)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2)激发学生对诗词艺术的兴趣和热爱;(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沁园春·雪》的背景及创作意图;(2)诗词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诗词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1)诗词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如何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提炼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课堂实践活动中,如何平衡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后续部分内容(七至十二)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补充和调整。
本教案模板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详细且复杂的教学方案框架,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沁园春·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描绘的景象。
-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新知讲授(20分钟)- 讲解《沁园春·雪》的背景及创作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
- 分析诗词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排比等),并举例说明其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 指导学生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授课时间:2013年9月★展示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情况,培养知人论世的能力2、反复诵读这首词,把握情感和节奏,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3、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补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学习的重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一)有关词的知识的链接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二)、解题词牌:沁园春词题:长沙分类:长调分段:双调沁园春,又叫寿星明,取名源于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沁园。
《沁园春》这种曲调适合抒发壮阔豪迈的情感,苏辛一派最喜欢用它。
它有114个字,分两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曲调上片第四句与下片第三句以一字领后面四言四句,上下片结尾以一字领后面四言二句,这两个字都用去声字。
一、巧设迁移:(由《沁园春•雪》导入)二:学习目标: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三、温故知新:★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毛泽东的诗词,你知道哪些?与大家交流一下。
《七律•人们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你认为他的诗词有什么特点?请畅所欲言。
(生生互动)大气、豪迈、雄浑、乐观等四、自主探究:(一)写作背景简介: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1.朗读是赏析诗歌的第一要义,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自由朗读,感悟这首诗。
(三)展示升华:1如果给这首诗描绘的几幅画面加几个小标题,你打算怎么拟标题?(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2.上片中诗人描写的湘江秋景是怎样的?诗人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自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A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B群山、树木、江水、船只、雄鹰、游鱼3.下片中的“同学少年”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A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旺盛B表现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四)消化巩固:1.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2.你觉得知人论世对赏析诗歌有什么作用?(学会总结规律)知人论世是解读古诗词的起点。
所谓“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概念,现多指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五、内化提升:(迁移训练)赏析下面这首诗,通过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写作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此时诗人却被罢斥归于故乡。
问题:这首诗丰富的情感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六、学生质疑,教师小结你对本节课的讲授还有怎样的疑问?七、布置作业:*必做:反复诵读这首诗,预习完成第二课时导学案。
*选做:搜集毛泽东诗词中的脍炙人口诗句。
1.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5.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6.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7.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8.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9.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沁园春• 长沙》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张羽王淑艳授课时间:2013年9月一、巧设迁移:(由学生主持)二、展示目标:知识与能力:1、赏析本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2、掌握炼字题的答题规律,培养锤炼词语的能力3、掌握写景的角度过程与方法: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补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学习的重难点:掌握炼字题的答题规律,培养锤炼词语的能力三、自主探究:1.上片的景物描写很有层次,可以说是多角度描写,你能指出诗人都是从哪些角度对湘江的秋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吗?(自主思考后全班交流)远近(远眺万山层林、近观漫江百舸)俯仰(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动静色彩(红碧)2.本诗的语言极富表现力,突出表现在上片的景物描写中。
下面我们就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例来进行赏析。
请大家自主思考: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儿?(自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击:搏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翔:飞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3.你觉得这些景物描写中还有那些字用得好?你愿意将你的认知感受与大家分享吗?(学生自由发言,允许有不同意见)万:山之多,描摹出群山叠嶂之态遍:红之广,描绘出红色的彻底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活画出山上层层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壮丽、鲜艳,让人想起《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水之盛,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透:水之清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4.我们刚才的这一环节训练在高考中对应体现的就是炼字,下面我们来看这首诗,希望大家能从中摸索出炼字题的一些规律。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换成“到”、“满”、“入”等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
“绿”字是吹绿、染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江南大地由枯变绿,到处绿意盎然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
而“到”“入”“满”等动词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有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4课堂小结(一)透过上面的练习我们总结下炼字题的基本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展开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摹景象(有明显手法一定要点出)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写景角度:时间空间感官动静虚实色彩正侧点面四、内化提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杜甫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
楹:柱子。
③赊:远。
(1)填空:(3分)这是一首描写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时令)的美丽景物。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______________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2)试从炼字或写景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6分)答:(1)春天;开阔幽静;优游闲适(热爱大自然春天) (每空1分,3分) (2)①“出”写出了鱼儿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两句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刻画细腻,描写了生动的形象。
(3分)②中间四句承“眺望”而写景物。
视角由远而近,由下而上,描写动静相宜。
写浩荡的江水是远景,描树木花朵是近景。
如果说颈联是写静景,那么颔联就是写动景了: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倾斜地掠过。
“出”、“斜”二字,传神的描绘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是逼肖生动的细节描写,传达出的是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
[加波浪线的要点“由远而近,由下而上”、“动静相宜”、“细节描写”,任意答对两处得3分,答对一处得1分。
五、小结质疑六、布置作业1.必做:将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整理到精题本上2.选做:赏析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a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的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这首诗的题目是《早梅》,“一”字能突出其在百花之先绽放,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突出题目中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