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一季度绵阳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1.18 KB
- 文档页数:14
绵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绵阳加快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一年。
一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勇拼搏,围绕“三大要务”,突出“六个重点”,彻底摆脱了近年来发展低迷的状况,绵阳经济开始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一、综合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2006年,全市实现GDP 560.84亿元,增长13.9%,高出“十五”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
GDP增长速度在全省各市州中上升3位,排名第八。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1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5.34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9.32亿元,增长11.4%。
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7%,二产业的比重为43.7%,三产业的比重为35.6%,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4.24亿元,增长18.9%,占GDP的比重为45.3%,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
物价温和上涨。
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上涨2.5%,比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
工业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类价格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4.8%。
企业预期经营形势向好。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55,比上年上升5.84点。
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140.42,比上年上升20.33点。
科技城实现快速发展。
科技城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2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43.51亿元,增长2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88亿元,增长23.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36亿元,增长14.8%。
二、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43亿元,增长6.3%。
其中:农业产值81.66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7.36亿元,增长7.1%;牧业产值93.65亿元,增长8.9%;渔业产值9.21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5亿元,增长7%。
XX县2006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形势分析,情况报告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按照县委、县政府“进军全省十强县、实施百十工程、实现三大跨越”的“十一五”总体战略要求,牢固树立“工业立县、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环境为要”的理念,围绕全年目标,紧扣大发展、大环境、大建设,抢前抓早,积极谋划,紧张快干,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呈现“高开快进”的良好势头。
一季度,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6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年度计划21.5%,其中一产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6.3%,占年度计划23.1 %;二产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年度计划17%;三产增加值3.35亿元,同比增长13%,占年度计划26.2%。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33.9:35.1。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一)从生产角度看,工业生产提速前进,农业生产整体趋好1、工业经济步入高速增长快车道。
一季度,全县工业实现总产值8.98亿元,同比增长74.9%;完成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同比增长79.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4%,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从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看,快速增长的源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已达72家,同比增加2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12 亿元,同比增长19.8 %;完成工业增加值 1.68亿元,同比增长24.1 %。
二是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加快。
一季度,实现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有鸿路钢构、丰大公司、江铸公司、长丰海螺、东风化工、丰宝公司、星通橡塑、新马客车、庐丰机械和丰德科技等10家,共完成产值3.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4%。
三是支柱产业成效显现。
一季度,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和服装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0.1%,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
2、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
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年初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局的工作布署,坚持以“一二三四”为指导思想,以持续创新统揽全局,以诚信服务打造品牌,以规范管理强化基础,本着重点发展金融业务,突破性发展速递、物流业务,稳步发展邮递类业务经营决策,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在我对林甸局2006年1-6月份各项工作做以总结和汇报。
一、整合资源、拓宽思路,深挖市场潜力(一)、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2006年市局下达收入计划为1436万元,收支差额255万元。
1至4月份全局业务收入实现453.3万元,完成计划的31.57%,同比增幅为11.93%。
其中:函件收入完成6.74万元,完成计划的8.87%;包件业务完成6.26万元,完成计划的39.14%;国内汇票完成2.69万元,完成计划的44.76%;特专收入完成10.14万元,完成计划的26.67%;报刊发行完成8.86万元,完成计划的29.06%;储蓄收入完成340.74万元,完成计划的32.89%;保险收入完成49.86万元,完成计划的55.40%;集邮完成9.67万元,完成计划的19.34%;物流完成4.76万元,完成计划的16.42%;代办电信收入完成12.56万元,完成计划的19.94%。
收支差额完成11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43.38%,同比增长42.29%。
(二)重视业务结构调整,效益增长实现多头带动。
1、重点业务发展强势推进。
储蓄业务在储蓄业务发展方面以“早安排、早部署、早发展”为主线,计划按市场占有率及潜力分解,有重点的推进,使各网点形成共识,出台了储蓄业务奖励政策和考核办法,抓住大客户这块市场,加大攻关力度,从而形成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同时采取只奖不罚的办法,开展非专业70天储额攻坚战,从4月18日到现在职工累计揽储实点数1556万元。
面对4、5月份受城镇建设的影响,将中心工作放在巩固用户群,挖掘小用户上来,使储额稳中有升。
XX县2006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形势分析,情况报告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按照县委、县政府“进军全省十强县、实施百十工程、实现三大跨越”的“十一五”总体战略要求,牢固树立“工业立县、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环境为要”的理念,围绕全年目标,紧扣大发展、大环境、大建设,抢前抓早,积极谋划,紧张快干,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呈现“高开快进”的良好势头。
一季度,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6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年度计划21.5%,其中一产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6.3%,占年度计划23.1 %;二产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年度计划17%;三产增加值3.35亿元,同比增长13%,占年度计划26.2%。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33.9:35.1。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一)从生产角度看,工业生产提速前进,农业生产整体趋好1、工业经济步入高速增长快车道。
一季度,全县工业实现总产值8.98亿元,同比增长74.9%;完成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同比增长79.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4%,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从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看,快速增长的源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已达72家,同比增加2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12 亿元,同比增长19.8 %;完成工业增加值 1.68亿元,同比增长24.1 %。
二是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加快。
一季度,实现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有鸿路钢构、丰大公司、江铸公司、长丰海螺、东风化工、丰宝公司、星通橡塑、新马客车、庐丰机械和丰德科技等10家,共完成产值3.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4%。
三是支柱产业成效显现。
一季度,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和服装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0.1%,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
2、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
XX区2006 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w ww 网。
电力方面,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合理运用有限的水电资源,加强全区企业有序用电管理,达到电力供需的有效配置。
其次要整合资源,充分挖掘工业经济发展潜力。
利用现有土地、厂房和设备等生产要素,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盘活现有企业生产潜力的同时,重点抓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并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要坚决查处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人和事,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项目年各项工作。
项目是集聚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载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区要围绕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府实施项目年的决定,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要目标,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实施大项目带动,以项目张扬优势、配置资源、集聚资金、推动发展;以项目调整结构、培植后劲、培育新的增长点。
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对法律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社会事业项目等,都应向民营经济开放,实行市场化运作。
(四)进一步改善环境,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在当前土地要素仍然面临很大压力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改变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探索招商引资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
要全方位、宽领域、大范围推进对外开放,构建积极引进外资、努力拓展外贸、稳步发展外经的大开放格局。
突出产业招商这个重点,加大企业联合重组力度,努力改善民营企业的产业结。
绵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绵阳市人民政府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绵阳市统计局2006年1月日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市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第三产业总体状况(一)第三产业单位总体情况2004年末,全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1587个,从业人员225144人,资产总计850.55亿元,全年营业收入208.87亿元。
从行业大类观察,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均占第三产业总体比重最大,分别为53.4%、27.7%。
从资产总计看,金融业比重最大,占50.0%。
从营业收入看,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达44.3%(详见表1)。
表1第三产业全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实用文档(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基本情况2004年末,全市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67个,从业人员81364人,资产总计792.38亿元,全年营业收入202.02亿元(详见表2)。
表2 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基本情况实用文档(三)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主要情况实用文档2004年末,全市从事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146093户,从业人员286103人,固定资产原值75.67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84.16亿元。
从户平资料看,个体经营户户平从业人员2人,固定资产原值5.2万元,年营业收入12.6万元,营业支出10万元。
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4年末,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94个,从业人员9888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行政事业法人单位18个,从业人员1384人;个体交通运输经营户26073户,从业人员40821人。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中,交通运输业占94.7%,仓储业占4.3%,邮政业占1.1%;从业人员中,交通运输业占85.1%,仓储业占0.4%,邮政业占14.5%(详见表3)。
表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实用文档2004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20.71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92.2%,仓储业占0.6%,邮政业占7.2%;负债合计12.87亿元,全部是交通运输业负债,资产负债率为62.1%。
2011年第二季度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周期:2011-04-01至2011-06-28此季度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市部份联网的区(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不完全包括区(市)县。
一、供求总体情况本季度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仍然是岗位需求数大于求职人数。
本季度岗位需求人数为8694人,求职人数为2586人,求人倍率为3.36。
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岗位需求人数增加了1162个,增加幅度为86.63个百分点;从求职人数来看,本季度比上季度增加了213人,增加幅度为91.76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岗位需求数增加了3594人,增加幅度为58.65个百分点;从求职人数来看,本季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44人,增加幅度为82.83个百分点。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岗位的的需求还是求职人员都有所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都在50%以上。
具体数据可参照(表1.供求总体情况)表1.供求总体情况本季度各产业需求人数比重依次分别为73.38、18.07和8.55个百分点。
从产业需求看,本季度第三产业的需求仍然处于所有产业的第一位,需求人数为6380人,占需求总数的73.38个百分点;与上季度相比,三个产业增减幅度都不是很大;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仍然处于减少状态,减少幅度为44.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仍然处于上升状态,上升幅度为36.04个百分点。
具体数据可参照(表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三、行业需求情况从行业需求看,本季度行业需求仍然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需求量为4976人,所占比重为57.27个百分点,其次是制造业,需求量为1116人,所占比重为12.84个百分点;与上季度相比,所有行业需求变化都不大,增加和减少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住宿和餐饮业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53.68个百分点。
制造业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47.74个百分点。
其他行业变化不是很大,具体数据可参照(表3.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表3. 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四、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从用人单位看,仍然是企业用人占主导地位,所占比重为98.98个百分点。
2011年第一季度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周期:2011-01-01至2011-03-31此季度的数据报告主要来源于我市部份联网的各区(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不完全包括区(市)县。
一、供求总体情况本季度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仍然是岗位需求数大于求职人数。
本季度岗位需求人数为7532人,求职人数为2373人,求人倍率为3.17。
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岗位需求人数减少了5320个,增加幅度为29.36个百分点;从求职人数来看,本季度比上季度增加了758人。
与去年同期相比,岗位需求数减少了10097个,减少幅度为42.72个百分点。
(详见表1.供求总体情况)表1.供求总体情况本季度各产业需求人数占总需求的比重依次分别为72.38个百分点、16.64个百分点和10.98个百分点。
从产业需求看,本季度第三产业需求最在,占需求总数的72.38个百分点。
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42.54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减少最,减少幅度为70.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有所上升,上升幅度为61.34个百分点。
(详见表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三、行业需求情况从行业需求看,本季度行业主要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需求量为3773人,所占比重为50.09个百分点;与上季度相比,住宿和餐饮业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43.75个百分点,制造业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41.10个百分点,其他行业变化不是很大;与去年同期相比,住宿和餐饮业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48.49个百分点,制造业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70.64个百分点,其他行业变化不是很大。
(详情见表3.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表3. 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四、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从用人单位看,仍然是企业用人占主导地位,所占比重为88.49个百分点。
与上季度相比,集体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需求人数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都不大,其他企业需求量变化都不是很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国有企业、联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变很大,并且需求都是减少,减少幅度分别为68.10、65.87和46.50个百分点。
2006年第一季度绵阳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今年一季度,我市劳动力市场联网条件基本具备,部分单位已经联网,有少量数据,但多数单位数据还没有正常录入,本期报告统计的数据主要还是来源于市劳动力市场局域网。
一、供求总体情况今年第一季度,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情况仍然是岗位需求数大于求职人员数。
本季度岗位需求为5466个,求职人员为1299人,求人倍率为4.21。
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的岗位需求增加了2216个,求职人数增加了184人,上升幅度分别为40.5%和14.2%;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岗位需求减少了1700个,下降幅度为23.7%;求职人数增加了338,上升幅度为35.2%。
表1. 供求总体情况需求人数求职人数求人倍率与上季度相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本期有效数5466 1299 4.21 +1.30 -3.251.总体而言,我市劳动力市场局域网数据反映是岗位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与上季度相比,岗位需求有较大幅度增长,求职人数略有增长;和去年同期相比,岗位需求有较大幅度下降,求职人数大幅度增长。
2.各产业的需求情况,与上季度相比,第一产业的需求大幅下降,第二产业的需求大幅上升,而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接近。
从行业需求看,本季度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
此外,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也有较大的需求。
3.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其中,52.4%的用人需求集中在私营企业。
4.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高达75%以上。
和上季度、去年同期相比教,求职人员的构成变化不大;和去年同期比较,主要是下岗职工转化成了就业转失业人员。
5.从性别看,男性的求人倍率低于女性,分别为3.38和6.23。
从年龄分组,16–24岁年龄组的求人倍率为10.58,高于其他年龄组。
按文化程度分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大学各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2.99、1.83、1.06、1.03。
6.从需大于求的矛盾来看,本季度主要表现在:剪裁缝纫人员(680:8,求人倍率85)、电气电子设备装配工(610:20,求人倍率85)、体力工人(694:192,求人倍率3.61)、其他购销人员(355:7,求人倍率50.71)、皮革皮毛加工工(200:0)、推销展销人员(25:72,求人倍率3.58)等。
7.从劳动力供求对比看,60.48%的用工单位对求职者性别有要求;在求职方面的情况与以往相似,男性占总数的71.05%。
对文化程度的要求和以往相似,仍然是对高中以下的需求为主,占85%以上。
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本季度我市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1.29%、47.51%和41.20%,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高于第三产业。
与上季度相比(需求比重,以下同),第一产业下降了20.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25.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4.9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上升了1.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12.87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与上季度相比较与去年同期相比较第一产业617 11.29 -20.31 1.84第二产业2597 47.51 25.23 11.03第三产业2252 41.20 -4.92 -12.87合计5466图1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第一产业,11.29%第三产业,41.20%第二产业,47.51%三、行业需求情况需求最多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2292人,占41.93%)、农、林、牧、渔业(617人,占11.2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552人,占10.10%)、批发和零售业(488人,占8.93%)、居民和其他服务也(405人,占7.41%)等。
和上季度、去年同期比较情况见表3。
表3. 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行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与上季度相比较与去年同期相比较农、林、牧、渔业617 11.29 -20.31 1.84 采掘业20 0.37 0.12 0.23 制造业2292 41.93 21.07 6.44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 0.16 -0.14 0.00 建筑业276 5.05 4.19 4.3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6 0.66 0.20 0.66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33 0.60 -2.17 -1.31 住宿和餐饮业322 5.89 -1.49 5.89 金融业35 0.64 -0.65 -0.84 房地产业56 1.02 0.72 0.41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55 1.01 -0.16 1.0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 0.00 -0.40 -0.17 教育77 1.41 -2.38 -2.0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52 10.10 8.78 4.1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05 7.41 4.21 -8.7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17 2.14 1.49 2.14 批发和零售业488 8.93 -13.10 8.9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1 1.12 -0.24 1.1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5 0.27 0.27 0.27 国际组织0 0.00 0.00 0.00 合计5466图2 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11.29%0.37%41.93%0.16%5.05%0.66%0.60% 5.89%0.64%1.02%1.01%0.00%1.41%10.10%2.14%8.93%1.12%0.27%0.00%7.41%国际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房地产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四、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从用人单位看,仍然是企业用人占主导地位,所占比重达99.82%,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为0.19%。
在企业用人需求中,私营企业的需求比重占企业需求的52.42%,此外,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比重为19.04%,有限责任公司占10.19%等。
与上季度相比,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分别上升了9.05和4.39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用人需求上重下降了8.9和4.1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上升了8.61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下降了8.79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组的需求人数单位性质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与上季度相比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5456 99.82 6.22 0.35 其中:(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385 7.06 6.14 0.46 集体企业278 5.10 5.00 2.60 股份合作企业0 0.00 0.00 0.00 私营企业2860 52.42 -29.53 8.61 联营企业39 0.71 0.71 0.71 股份有限公司1039 19.04 11.94 -8.79 有限责任公司556 10.19 8.55 10.19 其他企业206 3.78 2.72 3.72 港、澳、台投资企业0 0.00 -6.57 -19.21 外商投资企业30 0.55 0.19 0.55 个体经营63 1.15 0.86 1.15 事业0 0.00 -0.22 -0.42 机关8 0.15 0.12 0.03 其他 2 0.04 -6.12 0.04 合计5466图3 按单位性质分组的需求人数港、澳、台投资企业0.00%有限责任公司10.19%其他企业 3.78%私营企业 52.42%国有企业 7.06%集体企业 5.10%股份合作企业 0.00%外商投资企业 0.55%个体经营 1.15%企业 99.82%联营企业 0.71%股份有限公司19.04%其他 0.04%机关 0.15%事业 0.00%五、各类职业供求情况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看,本季度仍然是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为主体,所占比重分别为61.98%和21.95%,二者合计约占总需求量的83.93%。
此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比较大,所占比重为8.8%。
需求方面和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所占比重上升了20.94个百分点,商业服务人员下降了18.54个百分点;和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所占比重上升了4.94个百分点,商业服务人员下降了0.35个百分点,详情见表5。
求职方面和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所占比重下降了0.39个百分点,商业服务人员上升了1.04个百分点;和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所占比重上升了9.13个百分点,商业服务人员上升了2.55个百分点,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所占比重下降了8.43个百分点(见表5)。
表5 按职业分组的供求人数职业类别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与上季度相比变化的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的百分点求职人数所占比重(%)与上季度相比变化的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的百分点求人倍率与上季度相比供求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供求变化单位负责人 211 3.86 0.84 -1.46 634.85 -0.89 -0.67 3.35 1.82 -3.84 专业技术人员 481 8.80 -3.26 -3.51 147 11.32 -0.25 -2.63 3.27 0.23 -3.31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723.15 -0.020.12 150 11.55 0.52 -8.43 1.150.310.02商业和服务人员 1200 21.95 -18.54 -0.35 271 20.86 1.04 2.55 4.43 -1.53 -4.65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140.26 0.040.26 20.15 -0.030.05 7.00 3.507.00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 3388 61.98 20.944.94666 51.27 -0.399.13 5.092.77 -5.01其他 无要求合 计546612994.21 1.29 -3.25图4 按职业分组的供求人数对比3.353.271.154.437.005.09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7.008.00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求人倍率本季度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职业(按缺口大小)依此为:剪裁缝纫人员(680:8,求人倍率85)、电气电子设备装配工(610:20,求人倍率30.5)、体力工人(694:192,求人倍率3.61)、其他购销人员(355:7,求人倍率50.71)、皮革、皮毛加工工(200: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