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8永生的眼睛_语文s版
- 格式:docx
- 大小:20.75 KB
- 文档页数:3
18 永生的眼睛一、目标导学:1、引导学生学会认“辍”,积累本课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二.自主学习1、我会读课文2、我会拼写生字并组词栩()辍()萦()3、我会理解词语不辍:突如其来:角膜:才华横溢:4、我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合作探究我会体会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你妈妈和我都觉得,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我的理解是:我的体会是: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啊!”“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曾经失明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我的理解是:我的体会是:3、“在这一刻,我才真正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这一刻”指的是:我的理解是:我的体会是:第二课时4、“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对“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的理解是我对“活的纪念”的理解是:我对“有幸分享她的美丽”的理解是对这句话,我的体会是5、“我的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我的理解是:我的体会是:四、拓展延伸1、我知道这篇文章告诉我们:2、这篇文章之所以用《永生的眼睛》做题目,是因为:五、能力检测1、组词辍()概()恋()膜()挟()浃()竣()缀()慨()峦()模()颊()峡()峻()俊()菱()棱()璧()劈()琅()廊()梭()绫()碐()壁()辟()榔()朗()2、多音注音并组词()()()()角华丧颤()()()()()()()()遗舍著着()()()()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领悟()酷爱()珍贵()捐赠()萦绕()不辍()不错()六、反思。
118 永生的眼睛1965年,也就是我十四岁那年,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2的疾病夺去了生命,当时她才三十六岁。
那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为医院要用母亲的眼睛角膜来征求父亲的意见。
我惊呆了,不明白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角膜给(jǐ)予他人,更不明白父亲居然回答“同意”。
我痛苦难忍,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3[①“我”为什么痛苦难忍?]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母亲去世,父亲答应捐献母亲的眼角膜。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②“冲”字说明了什么?]4琳(lín )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③“搂”字说明了什么?]你妈妈和我都觉得,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他说,他们很久以前就已决定死后捐赠自己的器官了。
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几年过去了,我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
1980年,父亲患严重的肺气肿,搬来和我们同住。
他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
5[④“愉快”二字说明了什么?]“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啊!”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
父亲接着说:“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曾经失明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6[⑤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1☜ 2①不忍心将母亲的眼角膜捐献给他人,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答应他人的要求。
3②表现了“我”对父亲答应捐献母亲眼角膜的不理解。
4 ③一是说明父亲对自己的疼爱,二是说明父亲解释问题时的耐心。
父亲的话有两层含意:一是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
这句话体现了琳达父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18、永生的眼睛学习目标:1、我要认识6个字。
2、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读自悟课文,我要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我知道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学法提示:细读课文,并自读自悟,争取用学过的方法读懂课文。
学习准备:我要搜集有关人体捐献角膜及捐献器官的相关知识。
知识链接:器官捐献:就是一个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遗愿或家属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学习过程:1、我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读准字音,还能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 ( ) ( ) ( ) ( ) ( )捐.献盲.童屡.屡获奖热泪盈眶.遵.义搂.住2、我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批注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我要细读课文,体会下面的句子含义: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②“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③“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和“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两句话中各有“骄傲”一词,我能体会出它们的不同意思?4、课文中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我为他们的精神深受感动,我想对温迪(或者她的外祖父母)说一说心里话:板书设计:捐母亲赠琳达————坚决反对关爱他人父亲角(态度)————遵从遗愿帮助他人温迪膜————感到骄傲无私奉献的精神5、达标提升:1.读拼音,写词语。
lǒnɡ zhào juān zènɡkù ài zūn cónɡxǔxǔrúshēnɡ( ) ( ) (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剔除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研究目标:1、认识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研究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生动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理念:引发质疑,以疑导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注意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语句,把握文本精髓。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自学法、情感教学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电脑多媒体。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1、激发学生兴趣老师通过出谜语和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2、图片谈话导入老师播放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盲人眼中的世界,提出研究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题。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XXX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
4、自读自悟,相互交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找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交流。
5、重点语句分析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6、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7、课文理解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8、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如何帮助盲人,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9、课堂总结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研究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改写后的教案: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研究目标:1、认识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研究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生动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六年级下册单元:18 永生的眼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认“辍”,积累本课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情感与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1.查找有关“角膜”和“角膜捐赠”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1.课前,同学们都查了有关“角膜”和“角膜捐赠”的资料。
谁来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查找的资料?2.学生自由交流。
(展示课件第三屏)3.人固有一死,每个人是否想过:自己或父母死后是否愿意捐赠器官去帮助他人恢复健康呢?4.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5.师小结导入:从传统意义上讲,我们都希望自己或亲人完整地来到世上,也能完整地离去,这既是对死者的敬意,又是对生者的慰藉。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相信我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一)形式多样,读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学生评价)3.同桌合作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4.提出不理解的词,集体交流释疑。
(二)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2.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琳达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其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抓住重点,理解感悟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一边读一边想:作者的三位亲人为什么都要捐赠角膜?2.指名交流。
18永生的眼睛教学目标1.认读“辍”,理解“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等词语。
激励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题的含义。
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句中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教学准备通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思考课文主要表达的主题。
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资料,认识“角膜”教师介绍有关角膜、角膜捐献的资料(内容),让学生认识眼睛角膜,了解角膜捐赠的意义。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教师揭题:永生的眼睛2请学生讲讲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谈谈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词语教学。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检查学生预习中课文通读情况。
三、圈画语句,品析人物1认真读课文,圈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同学交流。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课题有何关系?说说自己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3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1激励学生从“酷爱、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等词语中自选词语写话。
2朗读课文。
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推荐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母亲的眼睛》。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对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18 *永生的眼睛
第一站——自主学习
1.我会用心地把课文读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通过预习,我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读完课文之后,我还有一些不理解的问题,我想记下来,上课时与同学讨论。
第二站——初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何要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站——合作交流
1.当“我”了解到医生想要将妈妈的眼角膜给予他人时,“我”是什么反应?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2.父亲是怎样劝说“我”的?他认为一个人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怎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女儿时,女儿是什么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站——达标检测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不但……而且……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1.《永生的眼睛》一课()让我感动,()引发了我的思考。
2.父亲()去世了,()他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我们的捐献给了别人快乐,()这种做法是高尚的。
参考答案
第四站:1.不但而且 2.虽然但是 3.因为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