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与学的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的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与学的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与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②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
相信你是最棒的!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课标要求: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其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的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教学过程:导入:复习第三课收复新疆内容(培养学生复习旧知的能力)过渡: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解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等列强侵华史实。
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屈辱史。
今天我要学习的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近代对中国的一段侵略历史,也就是本科所要学习的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任务1、记住甲午中日战争起止时间、涌现的民族英雄及签订的条约名称;任务2、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任务3、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展示【重点与方法指导】本课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提炼关键字掌握条约内容的方法。
根据关键字比较相似条约。
【自学检测】: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关书完成以下知识体系(1、结合知识梳理自学课文,在书上进行勾画标注。
2、关上书试一试你能填对梳理对战争对战争学习的要素:原因、时间、经过、结果和影响。
原因:学生看书归纳(称霸世界),老师补充,即日本的“大陆政策”(根),以及朝鲜的东学党起义(契机)。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南海争端日益严重,从领土纠纷上升到了国家历史恩仇的高度,随着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学习和同学们对于本课知识课前的预习,想必大家对于中日两国从历史到现代以来的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中日两国争端的起因发生在什么时候体现在什么事件上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态度表示肯定,然后引出今天课上所讲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化的历史渊源所在。
二、回顾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现状(展示课件)1.晚清政府现状: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是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学生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民族矛盾和抗争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自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战争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甲午中日战争的史料、图片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史料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战争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合作完成相关练习。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students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r’s impact.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练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强调《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事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启发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2、通过引导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有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2、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扞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教师简介)。
“钓鱼岛争端”说明近期中日关系趋于紧张。
回顾近代历史,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侵华战争就有三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本对华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总体上掌握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经过和结果。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名称的由来(多媒体展示)介绍日本的崛起——通过两幅漫画对比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变化。
改革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多媒体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大战、邓世昌、马关条约。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本课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名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名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二)新课导学:黄海大战:A:原因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战争的对手日本。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提问:大家通过材料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野心勃勃的战争狂想,看到了为侵略中国所作的蓄谋已久的战争准备,而这就构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朝鲜民众起义为日本制造中日冲突创造了绝好的平台,所以已控制大半朝鲜的日本竭力怂恿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朝鲜,而从清政府决定派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精心设计的圈套。
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战争爆发。
B:战争经过:(出示战争形势图)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陆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
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异常惨烈的黄海大战。
哪个同学能将搜集到的有关海战的情况将给大家听?在5个多小时的激战中,我们涌现出了许多其事迹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官兵,而邓世昌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河北平山回舍中学杜霞霞【课程标准】(实验版)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011版)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黄海大战与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搜集资料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邓世昌的故事和为邓世昌做颁奖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使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黄海大战与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本课授课对象是农村初二学生,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处在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所以宜采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大量视频,图片,文字资料,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他们理性思维正在形成中,对历史事件有一定分析能力,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堂上可采用合作探究法,比较学习法,材料学习法等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外,初二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灵活应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等,以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实现教法和学法有机统一。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手段感知历史,灵活思维。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3.德育目标:增强历史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 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就记载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多媒体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台湾》,问:想知道台湾是怎样离开祖国母亲的?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并出示目标)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16—18页并看插图,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⑴爆发原因:年,日本为实现政府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⑵黄海大战:1894年9月,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日本军舰,最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马关条约》:⑴签订:年4月,和日本首相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⑵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亿两。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
④增辟等。
⑶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程度。
⑷1895年率台湾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义军首领是。
3.黄海大战⑴背景:问战争爆发是偶然吗?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蓄谋已久。
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⑵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了解战争的大致经过。
(丰岛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⑶播放《甲午风云》片段,出示邓世昌像、后人的挽联,问体现了什么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⑷展示旅顺大屠杀图片,揭示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黄海海战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占领了朝鲜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已是在所难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中国相似,也遭遇西方的冲击。
日本却在炮声的震撼下由震恐而惊醒,由惊醒而自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
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日本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后起的东方殖民者踏着先行的西方殖民者的脚印,汹汹破门而来。
与俄国一样,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
(2)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
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
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
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深化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称霸世界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蓄谋已久的。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并未使列强感到满足,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黄海大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
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材内容: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
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本课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共有“黄海大战”“马关条约”二个子目,且二者之间为因果关系。
一、课标要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并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2.通过录像再现历史,从中获得有用的历史信息,感受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3.知道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列表比较,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三、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投影)甲午海战前,致远号官兵的合影(播放)电视剧《北洋水师》的主题曲师:刚才教室里一直回荡着的悲壮的乐曲,是电视剧《北洋水师》的主题曲。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张老照片是甲午海战前致远号官兵的最后一张合影。
照片中这些年轻的面庞、鲜活的生命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那种视死如归、永不妥协的精神却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今天,就让我们拂去尘封,翻开历史,重返甲午战场,去探寻那些消逝在历史烟云中的人和事。
(板书)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同学们齐读课标要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师:从课标中可以看出,我们本课主要学习的有三个一:一场战争、一个人物、一个条约一场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一个人物是邓世昌,以及从他身上涌现出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一个条约是《马关条约》,和从中折射出的中国落后的社会状况。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能力目标: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
【学习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
【学习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习方法】:自主互助法,探究法,比较法等。
【学习过程】:
一、复习自测:你是最棒的!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次列强的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这些战争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三、请你把课文阅读一遍,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学习靠自觉,相信你能行!
㈠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为征服朝鲜、侵略()、称霸()的梦想。
2、时间:()年至()年。
3、战役:
①黄海大战:时间:()年9月。
经过:中国()舰队在黄海大东
沟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致远舰管带()指挥舰艇沉着应战,最终壮烈牺牲。
②辽东战役:日军侵占了()半岛。
()陷落,日军进行了疯狂大屠杀。
③威海卫战役:日军夹攻威海卫,()全军覆没。
4、结果: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㈡、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年4月。
2、代表:中方:();日方:()。
3内容:①割地:割()、()、()给日本;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③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
④通商:增辟通商口岸等。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程度。
〖学习内容补充〗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打开了列强资本输出(之前以商品输出为主)的方便之门。
开创了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的先例。
从此,列强争相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马关条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列强侵略势力由我国的()地区深入到了()。
5、“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三国”指()()(),“辽”指()。
6、台湾人民抗击日军占台的斗争。
阅读P17最后两段、P18小字部分及插图。
四、合作探究:探究出真知,能力靠训练!
1、课本P17“动脑筋”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课本P18“活动与探究”1、“比较分析”题
五、拓展延伸:
1、面对甲午惨败这段历史,你是怎么想的?今后应怎样做?(自由发挥)
2、结合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军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六、课堂跟踪练习:大显身手!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对联中的“公”指()
A、左宗棠
B、邓世昌
C、关天培
D、林则徐
2、甲午中日战争的“甲午”是()年
A、1893年
B、 1894年
C、 1895年
D、 1896年
3、坐落在山东威海的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所纪念的民族英雄是()
A、左宗棠
B、邓世昌
C、关天培
D、林则徐
4、2005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60周年。
在近代史上,导致台湾与祖国分离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与《南京条约》相比较,《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
B、赔款
C、通商
D、外国人可在华设厂
6、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影响又是什么?
七、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
八、课堂自测:
1、(09年连云港中考题)有人认为,“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作是黄海海战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
”其中在“黄海海战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林则徐虎门硝烟 D 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
2、请你将下面给出的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填到相应的空格处。
A、《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鸦片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1840年,英国发动了(),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1856年,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又发动了(),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不得不同他们签订〈北京条约〉。
③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
请你将下列英雄人物的字母代号填入表格中:
资源:1、《甲午风云》/v_show/id_XNTAxMzg5ODg=.html 2、甲午风云纪念馆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 0&word=%BC%D7%CE%E7%B7%E7%D4%C6%BC%CD%C4%EE%B9%DD%CD%BC%C6%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