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说课稿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0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本单元共包括两大主题:一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二是中华民族的反抗。
甲午中日战争属于列强侵华的范畴。
从列强侵华的过程看,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惨重超过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它又下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清政府腐朽落后的本质充分暴露,加速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是民族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
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民众认清了清政府腐败落后的嘴脸;也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民众进一步认清了列强对外侵略贪婪残暴的本性。
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属于列强的侵略行径,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同时也是民族觉醒的催化剂。
侵略越大、反抗越强,它催发了中国的有志之士的奋力抗争,是探索真正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开始。
甲午中日战争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主线中重要的一环,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至关重要。
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以及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与经过;②邓世昌与黄海海战;③《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写亲身感受,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锻炼学生比较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④通过分析补充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波峰中学刘艳丽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波峰中学刘艳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 这场战争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另一方面,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行戊戌变法,近代化探索进入到政治制度领域。
同时,甲午战后一部分爱国实业家比如张謇等人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
因此本课内容与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事件均有联系,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段,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教师导学质疑,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黃海战役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三、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我校所实施的“三环六步”教学方法,三环指“出示目标——完成目标——检测目标”,六步指“自主合作,展示点拨,巩固检测”。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参评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之后列强对中国加剧了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理解《马关条约》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设定:新课程标准就是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堂,创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这节课我采用了“了解——感受——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运用电教媒体,能过“看——说——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能力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二、教材重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讨论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导入课题解释课题“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
接着简介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背景,再投影《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观察朝鲜与中国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的关系,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也就迎刃而解了。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精选3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以下是关于八年级的历史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学综合组赵老师的这节课,算的上是践行“生命课堂”理念的示范课,“好”从“简约”二字体现出来:1、——简约仅仅16页的PPT,包含了课前引入、走进历史、走出历史、巩固提高四个环节。
去除了不必要的图片、文字、音视频等资料的修饰,使课堂条理更加清晰,易于学生整体感知的形成。
2、教学风格——简约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听课轻松,老师上课也很轻松。
听课轻松,与老师的天然的亲和力、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一阵见血的问题设计、易放易收的课堂掌控能力等等,是分不开的。
老师上课轻松,与她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的教学研究分不开,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相信赵老师的精彩呈现,是她辛勤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她称得上是三尺讲台上的“资深舞者”。
3、新授课程——简约第一环节:自学成才——学生自主预习新课内容,对学生提出了问题由其它同学帮助解答;第二环节:知识通关——同桌相互提问,巩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三环节:走进历史——黑板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即甲午中日战胜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
学生小组群学交流之后,老师问题层层引导,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更多的是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对问题分析的精彩的呈现。
4、教学风格——简约看得出她对课堂的追求,不在“全面”二字,而是一个“精”字,因此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能清晰抓住重难点,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抽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这节课堂上,学生通过《南京条鱼》和《马关条约》内容的对比,推论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将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精彩纷呈,听课的老师们也都赞叹不已,一方面对学生知识储备、分析能力的赞叹,另一方面赞叹一位好老师对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发挥着多么大的作用,赵老师做到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都用到了“简约”这个词,简约除了能让学生容易形成整体感知,还可以消除学生由于大量信息涉入而担心应接不暇或者无法吸收的焦虑情绪,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
从列强侵华过程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在这以后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它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一课内容作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教学目标Ⅰ、知识与能力A、掌握两次大规模侵华着战争的背景,剖析列强侵华的原因、目的和实质B、掌握两次战争的经过,理解黄海海战、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表明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识记两个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内容对中国的影响,总结中国社会性质演变的过程。
D、运用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Ⅱ、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合作探究两次战争发生的背景和原因2、运用史料来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3、运用图文并茂的方法来分析和强化两个条约签订的危害性4、三国干涉还辽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老师引导,学生自学。
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是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习斗志;以及面对强敌,中华民族儿女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树立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教学重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1894年,战争结果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后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甲午战争的背景。
19世纪末,清朝政府内外忧患,国内民生凋敝,民族危机加剧;外部列强虎视眈眈,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争夺愈发激烈,最终引发了甲午战争。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甲午战争的历程。
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开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丰岛海战到平壤战役,清军节节败退,日军占领朝鲜半岛。
第二阶段,从鸭绿江战役到旅顺口战役,清军在海上和陆地上都遭受重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第三阶段,从威海卫战役到辽东半岛战役,清军一败涂地,日军占领辽东半岛。
最后,我们来看看甲午战争的后果。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支付巨额赔款。
这一条约使清朝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加剧了国内民族危机,同时也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欲望。
然而,这场战争也激发了民族觉醒,民间兴起一股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潮流,为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通过本次说课,希望大家对甲午中日战争有更深刻的了解,认识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我们要以历史为鉴,勿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与学法、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对本课的分析。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第四课内容,是整本教材中的一个亮点。
它上连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做下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课为我们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与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影响;也为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的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二)、课标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这一节内容作了如下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整本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这一课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能列举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结合历史材料能够分析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成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运用归纳、对比、概括等的方法来了解历史,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西方列强是怎么一步步的侵略中国的,感受到民族危机;对甲午中日战争中民族英雄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难点: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二、说学情与学法(一)、说学情根据课程标准的安排,“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学生。
对于这样一群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富于想象,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三个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五次侵华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战争,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且从中吸取教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能力培养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中国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通过了解邓世昌的英勇事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互助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暴本性和清政府统治的腐败。
另外一点是培养和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教材重点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但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把整个事件过程讲清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段历史。
2、甲午中日战争历史久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难以理解当时的情景,爱国情怀亟待唤醒。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一广阔平台,还采用讲述、提问等教学方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以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甲午战争有一个完整深入的认识,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三部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为3个板块:1.战争背景2.战争过程3.条约内容及影响)课堂延伸。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东亚地区发生的一场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命运,也对整个东亚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说课中,我们将详细探讨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其历史意义。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东扩,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的两个大国,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压力。
与此同时,两国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既是两国内部矛盾的外化,也是对西方列强压力的一种回应。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战争始于1894年7月,当时朝鲜半岛发生了东学党起义,请求中国援助。
中国政府派遣军队前往朝鲜,而日本也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
随后,两国军队在朝鲜半岛发生了冲突,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的主要战场包括陆地和海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海海战,中国北洋舰队在此战中遭受重创。
经过数月的激战,中国军队在多个战役中失利,最终被迫求和。
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失败和日本的全面胜利。
1895年4月,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彻底失败,同时也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们来探讨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这场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它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也促使中国开始反思和寻求变革。
同时,战争也加速了东亚地区的权力转移,日本从此成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强国,而中国则陷入了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此外,甲午中日战争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影响,它标志着东亚地区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也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埋下了伏笔。
通过本次说课,我们不仅了解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也对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导学稿)学习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2、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了解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
3、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学习重点:1、黄海大战2、《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___________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了侵华战争。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____ __________。
2、在这场战争中,__________率领二百余名战士英勇抵抗,最后壮烈牺牲。
日军在辽东半岛的屠杀近2万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在山东半岛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年4月,李鸿章和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_________________。
该条约规定:清政府割_____________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___________。
允许日本在中国__________,增辟通商口岸等。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4、阅读课本17页----18页的《马关条约》,独立完成以下问题:(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和双方代表:(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5、从课本中找出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态度和英勇事迹,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抨击“台独”。
二、小组合作探究1.讲述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事迹,我们应该学习的他的什么精神?2.小组讨论课本17页的动脑筋,并总结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3.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各小组讨论并完成下表:三、成果展示四、质疑释疑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和辨析。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甲午中日战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子目“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既是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对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清王朝的覆亡。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学生能够自然地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甲午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使得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中国战败和不平等条约签订对中国影响的分析能力还不够,这就需要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因此我把这一部分内容确定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比较突出。
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一、教材分析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设定新课和标准就是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堂,创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这节课我采用了“了解——感受——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运用电教媒体,能过“看——说——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能力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导入新课,提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导入课题燕释题“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
接着简介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背景,再投影《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观察朝鲜与中国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的关系,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整体把握战争经过。
这一部分的学习我把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在听、说中感受这段历史。
具体做法:1、从每个小组中各选一名学生利用《战争示意图》向大家讲述战争的主要经过,看谁讲得具体、生动,同时放《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让学生目睹邓世昌为车捐躯的悲壮一幕。
2、组织学生把课前预习时收集的有关甲午中日战争中我国民族英雄的故事和日本的残酷暴行的资料进行交流,揭露日本的的罪行,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为国家献身的情感。
(三)引导探究,突破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过:唤起中国人四千年之大梦,实至甲午一役始也。
可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和耻辱;但同时又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我们要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场战争时刻让国人警钟长鸣。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1)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能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能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情感目标: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而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他们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3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黄海大战是甲午战争中一场重要性战役,由于李鸿章避战妥协,使日本轻易夺取制海权。
而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可以说它的签订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学好它是为了日后的学习作铺垫。
难点: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当时中国有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学生不容易理解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而《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
对其影响的分析,既要求史论结合,又有较高的理论要求。
所以它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求知非常强烈的年龄阶段,同时他们又容易形成片面的观点。
在前面学过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处于一个积贫积弱的时期,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逢战必败,败必签约,让学生义愤填膺,所以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正确看待历史事件。
初中历史《甲午战争》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们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便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同时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这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同学们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校情和学情的分析,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设定本课的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形成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论证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学会通过给出的资料掌握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提高自学能力;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从中分析出该条约的历史作用,从而学会运用历史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战争过程的了解,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在新知识获取的同时,联系第二课内容对两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做以比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通过组织课堂提问,具体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及训练学生的敏捷答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