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改善心衰中的客观指标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8.86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医药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通过调整患者体内的气、血、阴、阳等生理活动状态,以改变心脏功能、提高心脏的适应能力和改善心肌收缩力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中药有人参、黄芪、丹参、山楂、桂枝等。
这些中药能够扩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的代谢功能、增加冠脉血流等,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研究表明,这些药物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心绞痛、缓解心律失常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三、中医药推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推拿是中医药的另一种重要疗法,通过按摩患者体表的穴位、经络和部位,调整气血运行状态,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手法有揉、捏、推、拿等。
研究表明,推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水肿、缓解乏力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希望相关研究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为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希望。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减退、心排血量降低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不少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因而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本文就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中医所说的“心肝不交”、“气滞血瘀”、“阴阳失衡”等有关。
根据中医的理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气血不足、水液内停、气阴两虚等。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是通过调和气血、化瘀通络、调理水湿等方式来改善心脏功能,增强患者体质,达到治疗和预防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
1、中药单味或复方的应用在临床上,中草药主要通过单味或复方的形式应用,包括生脉饮、桂枝茯苓丸等。
这类中药能够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氧耗等。
例如,罗汉果能够降低心脏负荷,詹松汁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白术、黄连、茯苓等可以调和气血,改善心脏代谢和运动功能。
2、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式之一,也可以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针灸疗法主要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
例如,刺激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位可以促进心肌收缩力的改善,降低心肌负荷。
目前的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是明显的。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中成药与西药联合用药,能够更好地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病理表现,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气血和胶囊、神农复方等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此外,一些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植物药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例如黄芪、益母草、马齿苋等。
总之,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广泛,同时研究表明其治疗效果显著。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及实验研究新进展标签:中医药;心力衰竭;研究进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为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不可避免的结局,其发病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肿胀”等范畴。
近年来,中医对心衰的病因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笔者就2005年以来,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临床研究1.1以经方为基本方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加工而成的参麦注射液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主要成份为人参、麦冬。
莫龙等研究参麦注射液可通过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浆和尿液ADMA(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浓度水平,最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曲凡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静滴。
2组治疗后心功能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邓翠娥等用参麦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并发心力衰竭,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参脉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在抗心力衰竭,促进肺部啰音吸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高建设以真武汤单纯中药加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136例,28天为1疗程,1疗程后痊愈52例,好转8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8%。
魏淑凤等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合用真武汤加味,结果显示真武汤对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血气分析及血流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乔文军运用生脉饮加减治疗慢性心衰,发现其在改善慢性心衰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心功能分级,减慢心室重塑,较单独应用西药疗效明显。
1.2专病专方张子明等临床运用参芪真武颗粒治疗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患者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心电图、心功能明显改善,对电解质、肝肾功能无干扰,临床观察无明显毒副作用。
张道亮等运用保心合剂(人参、黄芪、丹参、北五加皮、枳实、葶苈子等)治疗慢性心衰。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西医在治疗心衰上可以很好的缓解其症状,但是存在的一定局限性。
文章从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方药、针灸疗法、特殊疗法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总结中医药治疗心衰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心衰的治疗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研究进展近年来,全球范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报道,据统计美国的心衰患者有5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20%[1] 。
1999年的新发病例数为55万人,死亡约29万人[2] 。
欧洲9亿人口中有100万的心衰患者,占人口总数的04%~20%,约一半的患者在4年内死亡[3]。
每年新患者心衰的人口数及死于心衰的人口数明显增多,每年耗费在心衰治疗上的金额也是巨大的,其造成很大的社会负担。
近几年各地相关治疗显示,我国心衰患者增长了600万,患病率增高2%~3%,尤其是年龄在60~79岁之间的人口,心衰发病率增长最为明显[4]。
现今,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预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心衰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为胸闷气喘、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活动受限等,高额的治疗费用,大量口服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严重的困扰着心衰患者,降低其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从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治疗方案的也由从前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为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组成“黄金三角[5]。
但是在药物的研究方面并未取得多大的进展,现在心衰的用药与20年前并未有多大的差别,虽然有左西孟旦、萘西立肽等新药的上市,可是其与传统的药物相比,沒有见到其明显的优势。
非药物器械治疗,固然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症状,然则确无法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
中医药治疗心衰,从整体出发、辨证分析、因时因地因人、综合地处理患者,治法多样,药味众多,副作用小,有稳定机体内环境的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气喘、乏力、水肿和肺淤血等症状。
目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西医药物治疗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传统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的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理论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脾肾阳虚、心气虚弱、水液内停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脾肾阳虚导致水液内停,心气虚弱导致气机不畅,形成“水液内停,气机不畅”的病机。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核心思想是温补肾阳、益气健脾、利水化痰,以达到调和气机、疏泄水气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按摩治疗。
1.药物治疗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气喘、乏力、水肿等症状,因此常选用补益肾阳、健脾益气、利水化痰的药物。
如桂枝加蜜汤、四逆汤、麻黄杏仁石膏汤等方是治疗气喘、水肿的经典方剂。
中医药还注重长期调理,选用温肾扶阳、健脾益气的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如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方剂。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选择、刺灸方法和操作手法。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刺灸方法主要采用温针、灸法,操作手法主要采用提插、掐捻等。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机、疏泄水气,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
3.按摩治疗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水肿和胸闷等症状,因此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按摩穴位有足厥阴、足三里、关元等,按摩方法主要采用揉、推、捏等,通过按摩穴位来疏泄水气、舒解胸闷的症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综合运用药物、针灸和按摩等方法,通过调和气机、疏泄水气,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体质的目的。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包括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水液内停证等。
1.肾阳虚证肾阳虚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等表现。
治疗肾阳虚证主要应用补肾壮阳、温补阳气的药物,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郭梦阳1,王守富2,邢冬梅3摘要 从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㊁病因病机㊁证候类型㊁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㊂中医药在心力衰竭的防治中取得较大进展,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与西药合用可协同增效㊂关键词 心力衰竭;中医药;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1.016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以呼吸困难㊁运动耐量下降和体液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1],其发病率高㊁病死率高,2021版‘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指出: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病人数890万人㊂一项涉及31个省份22158名参与者的数据显示,年龄ȡ35岁的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3],较前升高0.4%[4],其病死率可达15%~50%[5],已成为我国重大慢性疾病之一㊂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神经体液调控异常㊁炎性介质释放㊁细胞凋亡自噬㊁氧化应激反应㊁能量代谢障碍等因素导致的心肌重构有关,临床治疗以改善病人症状㊁提高生活质量㊁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为主,西医多采用强心㊁利尿㊁扩血管药物,常用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㊁β受体阻滞剂㊁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近年来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 -2)抑制剂㊁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 )等新型药物相继出现,ARNI 可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室重构,改善临床症状,已成为指南推荐的治疗心力衰竭一线用药[6]㊂SGLT -2抑制剂在降糖的同时,还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室重构,具有明显的抗心力衰竭作用[7]㊂目前心力衰竭相关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病人预后明显改善,心血管病死率降低,但疗效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治疗需求,而中医药与西药合用可协同增效,减少毒副作用,在改善病人临床症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703889);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项目(科技攻关)(No.182102311155);河南省中医药专项研究课题(No.2017ZY2038,2018JDZX008,2022JDZX077);河南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编号:豫卫中医函 2020 63号作者单位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46);2.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郑州450003);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 王守富,E -mail :******************引用信息 郭梦阳,王守富,邢冬梅.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92-95.状㊁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方面有独特优势㊂现就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进行综述㊂1 中医病名中医学理论中,关于心力衰竭的认识最早源于‘黄帝内经“: 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描述了与现代心力衰竭相似的临床症状,后在‘金匮要略㊃水气病脉证并治“中首见 心水 的论述: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随后晋㊃王叔和所著的‘脉经㊃脾胃论“: 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 中又见 心衰 一词㊂心力衰竭出现的胸闷㊁心悸㊁呼吸困难㊁不能平卧㊁肢体水肿等症状也可归于 心痹支饮 心悸 喘证 水肿 等范畴㊂当代医家甚至用 悸-喘-肿-脱 四联征来命名㊂ 心衰病 最终在199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8]中成为标准中医病名,后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9]2020版中修改为 心水㊂2 病因病机目前,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涉及肺㊁脾㊁肾等脏,以心气不足,心阳㊁心阴亏虚为本,以痰浊㊁水饮㊁血瘀为标,为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之证㊂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各医家对心力衰竭病机有了新的认识,虽大体一致,但略有不同㊂邓铁涛教授认为 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 ,在心力衰竭的病机演变中,心脾关系最为密切,脾为心之子,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易子盗母气,累及于心,心脾失调,则痰瘀互生,共同致病[10-11]㊂黄永生教授提出心力衰竭的病机为 心肾阳虚㊁肺肝血瘀 ,心阳是病机演变关键,心阳根于肾阳,心阳亏虚可温肾阳补心阳[12]㊂张军芳等[13]基于脉络学说提出 由络以通㊁交会生化 理论,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为气阳虚乏㊁络瘀水停㊁络息成积㊂刘建和教授从三焦理论出发,提出在心力衰竭的演变过程中,三焦壅塞不利是基本病机之一,心(阳)气虚是发病基础,血瘀为中心环节,水饮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14]㊂张军平教授在 血-脉-心-神 一体观指导下,认为气虚血瘀兼阴虚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15]㊂也有学者从脾主运化水湿出发,脾气虚弱可导致气血匮乏㊁痰湿内停㊁水饮上犯㊁血瘀于脉,发为心力衰竭[16]㊂3中医证型关于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内科学“[17]将其分为气虚血瘀证㊁气阴两虚证㊁阳虚水泛证和喘脱危证4个证型㊂‘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18]将心力衰竭概括为3种基本证型即气虚血瘀型㊁气阴两虚血瘀型㊁阳气亏虚血瘀型,3种基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证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则将心力衰竭分为心肺气虚㊁气虚血瘀㊁阳虚水泛㊁气阴两虚㊁痰饮阻肺㊁心肾阳虚㊁阴竭阳脱7种证型㊂临床研究中,有学者对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气阴两虚和气虚血瘀型临床多见[20]㊂目前在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不同证型与心功能分级㊁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㊁B型利钠肽(BNP)㊁血清miR-130a㊁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㊂彭菊琴等[21]研究发现,气虚血瘀㊁水湿泛溢证病人心功能分级以Ⅱ级㊁Ⅲ级为主,心功能Ⅳ级则多见心肾阳虚㊁痰阻心脉证㊂研究表明,辨证为气阴两虚㊁心血瘀阻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较高,血瘀水停和心肾阳虚型左室射血分数较低[22]㊂石刚等[23]研究中,822例心力衰竭病人B型利钠肽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水饮凌心型㊁心肾阳虚型㊁气虚血瘀型㊁气阴两虚型㊁心肺气虚型㊂卢晨君等[24]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血清miR-130a水平按心气虚证㊁气阴两虚证㊁气虚血瘀证㊁心肾阳虚证顺序呈上升趋势㊂由此可见,心功能分级㊁左室射血分数㊁B型利钠肽等可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参考的客观化指标,有利于减少主观差异,提高临床诊疗水平㊂4治疗方法根据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演变,目前临床中医治疗大法多以益气活血法㊁益气养阴法㊁温阳利水法为主,同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辅以中成药㊁中药注射剂或中医外治疗法,使病人临床受益㊂4.1中药复方4.1.1益气活血类‘景岳全书㊃胁痛“有云: 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壅塞脉道而致病㊂心力衰竭病位在心,心主血脉,心气亏虚则血脉运行不利,久则内生血瘀㊁痰饮之邪,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㊁神疲乏力㊁自汗㊁胸部闷痛,舌质淡暗有瘀斑等,治疗时应补益心肺㊁活血化瘀㊂刘湘杰等[25]自拟益气活血方(黄芪㊁白参㊁丹参㊁赤芍㊁川芎㊁当归㊁桃仁㊁红花㊁地龙㊁牛膝㊁柴胡㊁枳壳㊁甘草),方中黄芪㊁白参补益心气,赤芍㊁川芎㊁桃仁㊁红花等活血通络,柴胡㊁牛膝等行气活血,引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止痛㊁祛瘀通脉之功,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左室射血分数㊁左室收缩末期内径㊁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㊂马爱玲等[26]常用舒心活血方(黄芪㊁丹参㊁当归㊁西洋参㊁红花㊁水蛭)治疗心力衰竭,此方由补阳还五汤化裁,功专益气活血,以黄芪补气为君药,以丹参㊁西洋参为臣,佐以当归㊁水蛭㊁红花,药味精简,临床疗效确切㊂管通汤(人参㊁黄芪㊁丹参㊁三七㊁葛根㊁天麻㊁山楂㊁决明子)临床运用亦可补气活血㊁化瘀通络,改善病人中医证候㊁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27]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益气活血类方剂治疗心力衰竭,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㊁调节神经内分泌㊁改善血流动力学㊁提高心肌能量代谢㊁抑制心室重构,如补阳还五汤可提高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肌浆网上的钙泵和受磷蛋白的mRNA 转录表达量,从而改善大鼠的左室舒张功能[28]㊂暖心康(主要成分为红参㊁毛冬青等)可能通过调控兰尼碱受体2,纠正钙通道减少钙泄露,降低钙蛋白酶1㊁钙蛋白酶2的表达,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从而改善心力衰竭小鼠的心肌纤维化水平[29]㊂参草通脉复方(黄芪㊁丹参㊁益母草㊁人参㊁红花㊁三七粉㊁葶苈子)可降低心力衰竭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㊁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水平,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大鼠心功能[30]㊂4.1.2益气养阴类心力衰竭病人病程日久,气虚不复,心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阴血生成不足,损及心阴,五脏六腑失于荣养而呈气阴两虚之证[31]㊂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㊁乏力㊁潮热㊁盗汗㊁口干,舌暗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疗应益气养阴㊁活血化瘀㊂由生脉散㊁血府逐瘀汤衍生的生脉逐瘀汤(黄芪15g,麦冬20g,五味子1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8g,红花6g,柴胡8g,枳壳8g)具有益气养阴㊁祛瘀利水之功效,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Lee氏心力衰竭积分㊁中医证候积分㊁6min步行距离,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32]㊂李东军等[33]自拟益气养阴通脉汤(黄芪㊁人参㊁麦冬㊁五味子㊁生地㊁川芎㊁葛根㊁丹参㊁当归㊁白术㊁茯苓㊁泽泻㊁葶苈子㊁降香㊁甘草)以黄芪㊁人参补益中气为君,加以麦冬㊁五味子敛阴止汗,当归㊁川芎等活血通脉,佐以利水渗湿之品,可治疗气阴两虚兼饮瘀内停之心力衰竭,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㊁抗炎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延缓左室心肌重塑,改善病人预后㊂有研究表明,益气养阴活血补心汤(由黄芪㊁人参㊁麦冬㊁五味子㊁白芍㊁丹参㊁生地㊁肉桂㊁阿胶㊁茯苓㊁麻子仁㊁炙甘草组成)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与调节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T2)㊁半乳糖凝集素-3㊁层粘蛋白㊁Ⅲ型胶原前肽水平,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㊁白细胞介素-1β㊁MMP-9等炎性因子水平有关[34]㊂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益气养阴类中药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如黄芪含有的黄芪甲苷Ⅳ可调控细胞自噬㊁调节心肌能量代谢㊁降低细胞miRNA-1表达,从而保护心脏等[35];五味子中的有效成分可舒张血管㊁改善微循环㊁降低氧化应激损伤㊁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36]㊂4.1.3温阳利水类心力衰竭后期,气虚日甚,运血无力而成瘀,瘀阻脉道,水津外泄,水饮生成㊂瘀血㊁水饮之邪日久损伤心阳,阳虚失于温煦,水湿泛滥,发为水肿㊂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㊁喘息不得卧㊁肢肿㊁尿少㊁畏寒㊁乏力,舌淡胖有齿痕㊁脉沉细等,治疗以益气温阳㊁活血利水为主㊂韩红[37]善用益气温阳㊁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选温阳利水补血汤(黄芪㊁丹参㊁党参㊁桃仁㊁葶苈子㊁红花㊁桑白皮㊁猪苓㊁泽兰),此方通补兼施,标本兼顾,可降低病人心肌酶谱,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室重构,改善预后㊂聂颖颖等[38]认为心力衰竭后期气虚日久及阳,阳气亏虚水液不化,气阳两虚,水瘀互结,出现阳虚水泛之症,可用心宝丸合五苓散治疗,心宝丸温补心肾㊁补气助阳,五苓散温阳利水㊁健脾助运,两药合用协同增效,可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㊁提高心功能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温阳利水类方剂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如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的生物机制与降低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㊁调节心肌细胞凋亡有关[39-40];真武汤合用桂枝茯苓丸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㊁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水平,从而减少心肌重塑,改善心功能[41];芪苈强心胶囊可能通过调节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1信号通路,提高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大鼠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㊁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降低心肌内B型利钠肽㊁β-肌球蛋白重链的mRNA表达,多靶点-多环节发挥对HFpEF的疗效[42]㊂4.1.4其他临床多数医者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从心出发,以 益气㊁养阴㊁温阳㊁活血㊁利水 为主,也有医家注重其他脏腑的功能,以他脏论治心力衰竭,亦疗效显著㊂邓铁涛教授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根据 天人相应 学说,岭南气候多湿,人与之相应则易脾胃虚弱,心属火,脾属土,母子相生,临床需注重心脾关系,提出心力衰竭治疗重在调补心脾之气血阴阳,代表方剂暖心方和养心方,暖心方(红参10g,炮附子10g,薏苡仁30g,橘红6g,三七粉3g)可补气温阳,养心方(人参10g,麦冬15g,法半夏12g,茯苓30g,三七粉3g)则滋阴养血[10]㊂张艳教授基于 心-脑-肾轴 理论,提出 心脑肾同调 治疗心力衰竭,认为心力衰竭以心脑肾本虚为主,以瘀血㊁痰浊㊁水饮内停为标,临床需补心㊁温肾㊁健脑,常用方由黄芪㊁人参㊁桂枝㊁附子㊁茯苓㊁白芍㊁葶苈子㊁酸枣仁㊁远志㊁丹参等组成[43-44]㊂丁邦晗教授认为 脾生痰,肺储痰 ,在心力衰竭的病机演变中,肺脾两脏居于主导地位㊂肺脾之气可助心生血,助心行血㊁助心调血,肺脾气虚导致痰浊水饮内停,上泛于心,瘀阻脉络,发为心力衰竭㊂临床用药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以补气行血㊁泻肺平喘[45]㊂4.2中医外治法除了中药复方㊁中成药㊁中药注射剂,中医外治法在心力衰竭防治中也取得一定疗效㊂中医外治法是基于中医学原理,运用不同的方式刺激体表经络,肌肉骨骼,起到调整脏腑气血㊁平衡阴阳㊁防病治病的作用[46]㊂心力衰竭病人临床常用毫针针刺㊁穴位贴敷㊁耳穴压豆㊁中医特色康复运动(太极拳㊁八段锦)等疗法,中药足浴㊁艾灸㊁穴位注射等应用较少㊂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联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较单纯应用西药,疗效显著[47-48]㊂5小结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与西药合用协同增效,使病人受益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临床研究多以随机对照为原则,忽视盲法,样本量小,对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随访时间短,缺乏对远期终点事件的观察,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2)关于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缺乏统一的标准,临床辨证也受医者阅历影响存在一定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利于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发展;3)临床疗效评价中缺乏核心结局指标,影响同类数据的再利用,不利于提高循证医学支持;4)中医药干预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类研究较多,作用机制类研究较少,缺乏对中医药作用靶点及相关机制的系统阐述㊂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心力衰竭防治的新方向㊂参考文献:[1]王华,梁延春.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6):553-578.[3]HAO G,WANG X,CHEN Z,et al.Preval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China:the China HypertensionSurvey,2012-2015[J].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2019,21(11):1329-1337.[4]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5]黄峻.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和中药治疗前景[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2.[6]庞志华,赵伟,田留洋,等.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脏保护机制探讨[J].天津医药,2022,50(11):1171-1176.[7]陈宜锋,林璐,张厚静,等.达格列净联合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2,39(16):2151-2155.[8]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62-63.[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㊃第1部分:疾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1-5. [10]罗川晋,李先隆,吴伟.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验[J].中医杂志,2018,59(4):285-288.[1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12]靳宏光,柳春辉,张天时.黄永生教授运用救心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验案举隅[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2):267-269. [13]张军芳,魏聪,王宏涛,等.从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机[J].中医杂志,2014,55(13):1086-1089.[14]唐银,龚培培,刘建和.刘建和从三焦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3):23-25.[15]王丽蓉,谢盈彧,陈馨浓,等.基于 血-脉-心-神 一体观辨治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8):3957-3961.[16]陈莹,刘悦,张艳.基于脾主运化水湿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20):229-234. [17]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5.[18]毛静远,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55(14):1258-1260.[1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20]张松,廖宪勇,李白雪.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析[J].四川中医,2020,38(2):208-211.[21]彭菊琴,任钧国,彭娴,等.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10):26-31.[22]樊亚东,白立鼎,常军,等.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0):172-176.[23]石刚,朱琳,张瑶,等.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脑钠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6):161-163. [24]卢晨君,罗清菊,王建忠.循环miR-130a表达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J].光明中医,2022,37(2):189-192.[25]刘湘杰,刘思弘.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4):99-101. [26]马爱玲,黄庆松,黄雪元,等.舒心活血方对气虚血瘀型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候及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J].山西中医,2020,36(8):8-10.[27]杨林,谢钢,吴超,等.管通汤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4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5):5-8.[28]李洁白,沈晓旭.补阳还五汤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钙转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8):2974-2977.[29]康锦花,宁怡乐,龙文杰,等.基于单细胞数据挖掘㊁转录组学及网络药理学探讨暖心康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5):108-112.[30]礼海,刘晓蕾,王懿,等.参草通脉复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重构及心肾功能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6):55-60.[31]张高钰,王子涵,樊佳溶,等.中医中药中医药干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2,28(13):2679-2683. [32]王远飞,李新春.生脉逐瘀汤加减对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运动耐量㊁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7):102-105.[33]李东军,黄明,周敏.益气养阴通脉汤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患者左室重塑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11):2702-2706.[34]张洪磊,韦彩雯.益气养阴活血补心汤辅助西药对老年慢性心衰心室重构及血清sST2㊁Galectin-3㊁LN㊁PⅢP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3):715-719.[35]陈锦华,魏域杰,顾文娇,等.黄芪甲苷Ⅳ防治心力衰竭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8(7):82-86.[36]邢楠楠,屈怀东,任伟超,等.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5):210-218. [37]韩红.自拟温阳利水补血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标记物㊁炎症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7):85-87. [38]聂颖颖,宋业琳,卢英红,等.心宝丸合五苓散对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血清AngⅡ㊁Gal-3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12):222-225.[39]李小茜,何建成.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的理论与应用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2):74-78.[40]洪莉丽,张盛,汪倩,等.基于RAAS/NF-κB/炎症因子级联反应探究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治疗作用[J].中草药,2020,51(5):1279-1286.[41]胡黎文,杜怡雯,王皓霖,等.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s-CRP㊁TNF-α㊁IL-6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5):830-833.[42]郝佳梦,常丽萍,王璐,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的作用机制[J].中草药,2022,53(14):4365-4375.[43]迟楠,张艳.基于 心-脑-肾轴 理论的慢性心力衰竭防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2953-2955.[44]胡佳骅,张艳.张艳 心-脑-肾 同调辨治慢性心力衰竭[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7):1-2.[45]黄满花,刘荃乐,陈百坚,等.丁邦晗教授从肺脾论治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2):2004-2005. [46]陆娜,焦晓民.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12):63-66.[47]张慧.强心活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衰(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0):172-173.[48]张小燕,江玲,区嘉欣.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0,41(6):1517-1518.(收稿日期:2022-10-22)(本文编辑郭怀印)。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康复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法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联合中医康复干预,比较两组对生活质量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5min步行距离、满意度。
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5min步行距离、心输出量、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论结论中医康复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是具有显著效果的,有助于患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生活质量;中医康复引言慢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伴发病或终末期,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递增趋势,10年生存率低,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寿命。
中医治疗心病有着数千年历史,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慢心衰有着良好效果。
中医学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治疗思想,着重阴阳平衡,在减轻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已成为慢心衰的重要诊治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把选取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观察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54~75岁,平均(64.3±5.6)岁;平均病程(5.42±3.05)年。
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57~76岁,平均(65.3±5.9)岁;平均病程(5.58±3.12)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排除标准伴随其他重要脏器严重损害者;既往有危重性心血管疾病或严重感染者;依从性不佳,不能按照医生治疗要求配合者;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常规康复干预,观察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定期为患者做检查,指导患者进行服药,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规划。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储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也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的终末阶段[2]。
近来我国和美国的统计均提示CHF的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3][4]。
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所以CHF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难题之一。
近年来,对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较多,现就综述如下。
1 中医专法治疗慢性心衰1.1温阳利水法殷红光等[5]将2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采用慢性心力衰竭西医的标准治疗方案,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自拟温阳利水汤200mL,2次/日。
监测两组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及LVEF水平,结果证实治疗组更可以降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而治疗组更有助于提高LVEF水平。
1.2益气活血法孙伯青[6]将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级及Ⅳ级的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西医一般治疗相同。
观察组另外加用中药汤药(党参、麦冬、丹参、葶苈子等)口服,同时给以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
观察组在显效率、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E/A比值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在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证实中医益气活血法对CHF的良好疗效。
1.3益气养阴法陈艳俏等[7]将西医诊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断为心衰病、辨证为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给予西医综合治疗同时口服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汤剂,对照组仅给予西医综合治疗。
治疗2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分级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2 中医专方治疗慢性心衰2.1心衰合剂尚菊菊等[8]将诊断为CHF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衰合剂方加减(生脉饮、葶苈大枣泻肺汤、防己黄芪汤为主方)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