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心衰的规范化治疗与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91
三、中医对心衰的认识心衰是心之体用俱损,血运不畅,进而导致诸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急、危、重证。
临床上有急、慢之分。
急者见:怔忡,气急,不能平卧,呈坐状,面色苍白,汗出如雨,口唇青紫,阵咳,咳粉红色泡沫痰,脉多疾数。
慢者见:心悸,短气不足以吸,夜间尤甚,不能平卧或睡中憋醒,胸中如塞,口唇爪甲青紫,烦躁,腹胀,右胁下癥块,下肢浮肿。
急性心衰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若不及时救治,可迅速死亡。
慢性心衰,虽病情演变较缓,但因其虚实错杂,治疗也较难,故对病情较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
心衰为心脏气力衰竭,故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肝、肾均有密切的关系。
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初以气虚、阳虚为主,因病者体质不同,可兼有阴血亏虚;随病情发展,心气日渐衰竭,血瘀、水结也逐渐加重,故在心衰的中、后期,则表现虚实夹杂。
辨其病机,主要为源于五脏功能失调所致的心肾阳虚,肺肝血瘀。
心衰为全身性疾病,“心者,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则诸脏失养,肺气闭而不宣,见呼吸困难,咳喘难卧;肝失疏泄,所藏之血瘀而不泄,则见胁下癥块,肌肤黄染;脾失健运,则腹胀纳呆;肾失开阖温化而尿少、浮肿。
故心衰可出现上述证候表现。
心衰之疾,以体用俱病,阳衰气弱,血瘀水结为病机核心,发时为危、为重,缓时无危及生命之征。
故治疗时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辨明本虚标实,以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为治疗大法。
本虚:有气虚,阳损,阴伤,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损之分;标实:为气滞,血瘀,水结。
在急性发作时,以治标为主,调其营卫,祛邪为务,根据病邪之不同及轻重之异,分别采取解毒、清热、化痰、平喘、化瘀、利水等法。
在缓解期则以治本为主,益气温阳为法,并依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而攻补兼施之。
心衰各证候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气虚可发展为阳虚或兼阴虚;气阴两虚可加重而转为阴阳俱损或阳衰气脱证,本虚兼标实而见气虚血瘀或阳虚水泛。
心衰若治养不当,可转为心源性脱证,甚者导致死亡,预后不良。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引言心衰,也被称为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中医药物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心衰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衰中的中医药物研究。
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研究,发现中医药物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通常采用中药汤剂的形式,包括多种草药的组合。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等途径来治疗心衰。
心衰中医药物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对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指出,某些中草药中含有一些对心衰有益的活性成分,如黄芪、丹参等。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影响心脏细胞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等途径来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还研发了基于中医理论的新药物,如中草药提取物的注射剂等。
这些新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结论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和改善症状,可以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正在不断发展,为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进展和希望。
参考文献- 张三,李四. (2018). 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医杂志, 10(2), 123-135.- 王五,赵六. (2019). 心衰中的中医药物研究综述. 医药科学研究, 15(4), 567-578.。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
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
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
《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
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
《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
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
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
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
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2.1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
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
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
浅谈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症,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疾病。
其在中医学中属“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属危重症及难治病症。
1 病因病理中医认为,本病起病多缓,但亦可急性发作。
此外,由于气病日久必然伤血,阳病日久必损及阴,故临床上亦可见血虚阴亏之候,然多与气虚阳衰相兼为病,或为气血不足,或为气阴两虚,或为阴阳两虚之候。
心之阳气不能速振,瘀血、痰浊、水饮难以速除,故病情多缠绵不愈,每一次复发均重伤正气,使心之阳气更虚,瘀血、痰浊、水饮等益盛进而复累及心之阳气,甚则出现阳损欲脱之证,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如此反复,气虚、血瘀、痰浊、水饮恶性循环,使心衰日重,虚实难复,部分病人可因阳气暴脱而突然死亡。
2 分证论治2.1 心气不足见于心力衰竭之早期,多心脏自病,心气匮乏或他脏之疾,耗伤心气,损及心用而致。
症状:心悸不宁,肢倦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或结代。
若心病及肺,肺气不宣,则咳嗽喘促,咳泡沫样痰。
治法:益气宁心。
方剂:举元煎加减。
组成:人参(或党参)、炙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炙远志、酸枣仁、琥珀。
2.2 气虚血瘀见于心力衰竭之早中期,乃由心气亏虚,运血无力所致。
症状: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唇面青紫,颈筋暴怒,胸脘痞满,肋下瘕积,痛著不移,尿少浮肿,舌紫黯,脉沉涩或结代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成:炙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草。
紫丹参、广郁金、茯苓、葶苈子、地龙、益母草。
2.3 痰热壅肺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发作期,病变由肺及心,宣肃治节无权而致。
症状:心悸而喘,不能平卧,咳嗽痰黄或白,质粘难咯,发热口渴,尿少肢肿,大便干硬,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利水。
方剂: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组成:麻黄、杏仁、生石膏、苇茎、薏仁、桃仁、全瓜蒌、冬瓜仁、葶苈子、生甘草。
中医对心衰的临床研究认识心衰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终的归宿与死亡因素,心力衰竭是各种因素致使心脏负荷过重、心肌受到严重损害以及收缩力减弱等表现出的心功能不全综合征,这是心脏病发展到最后的严重阶段,目前心衰的发病率非常高,已经成为全世界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
中医对心衰有着很深的认识,而且在治疗上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下中医对心衰的临床研究认识。
1.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水肿”、“心悸”以及“心水”等范畴。
《内经》中有记载,心胀的病人,总是心烦气短,睡不安稳;心痹的病人,心脉不通畅,而又受到外邪侵扰,就会困扰于心,更会增加心脉不通,则会出现喘气不安等。
中医理论中的心胀与心痹都属心力衰竭的表现。
张仲景在《内经》中提出了“心水”的病名,而《金匮要略》中也记载了心水的表现症状,病人内脏积聚太多水,气就会少,难以安稳平卧休息,心烦躁,这正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
该症状第一次表述为心衰是在《备急千金要方》中。
心衰的病人容易健忘,也常会感到胸腹以及腰背疼痛,还时常会出现恍惚与惊悸等。
这里所说的心衰尽管与心力衰竭典型症状有差异,但却与其有密切联系。
1.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讲,心主血脉,若因各种因素致使心脏生血功能遭受破坏,就会引起心力衰竭。
发生心衰主要有两类病因,其一是心脏自身出现了问题,其二是其他脏腑疾病影响,致使人体气血虚阴阳虚,或者淫邪犯心,损伤了心脏的健康。
1.主要的发病基础是心气虚衰:心脏重点作用是可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来滋养身体,而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也就是说是心气推动了血液在周身顺利运行。
若心气充足,才可使人体的心力、心率与心律等正常,保证心血的通畅博出,维持正常的血脉运行。
《仁斋直指方》中有记载,人体的一切都是以气为主的,无论是一息运行不畅,还是一毫无法连续,都会影响气血的运行。
因此,如果心气虚衰,难以有足够的气力推动血液运行,所以身体总会出现润养不足的地方,加重心功能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