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衰病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内科学心衰病鉴别诊断心衰,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紧张,像是身体给你发出的紧急警报。
想象一下,心脏这个小家伙平时忙得不可开交,像是无时无刻不在赶着上班,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累垮了,变得没力气,心脏功能下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中医内科学里,心衰的鉴别诊断,让大家对这个话题有个清晰的认识,轻松点儿,别太严肃。
心衰的症状可不少,像是胸闷、气短,甚至是走两步就感觉要喘不过气来。
想想看,就像一条鱼在水里拼命挣扎,却总是浮不上水面。
这种感觉可真让人烦恼。
而中医上讲的“心虚”啊、“脾湿”啊,听起来就像是神秘的法术,其实道理很简单,心脏和脾胃可是亲密无间的好伙伴。
心脏累了,脾胃也得跟着受罪。
若是你平时饮食不规律,或者压力大,心脏就会发出信号,告诉你该放慢脚步,别再逞强了。
咱们说说不同类型的心衰。
真是个五花八门的世界。
有的朋友可能是心脏的泵血功能不足,这就叫做“收缩性心衰”,这时候心脏就像个老旧的水泵,供水量不足,结果身体各个地方都没水喝,特别难受。
再有的可能是“舒张性心衰”,心脏虽然能收缩,但放松的时候却很困难。
就好比一根松紧带,总是绷着,根本不能放松,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身体也因此叫苦连天。
心衰的症状还得结合其他问题来分析。
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肺部问题,比如说慢性支气管炎,导致的呼吸困难。
你想啊,心脏再努力,氧气都不够,心脏也会力不从心。
而这时候如果去医院检查,医生可能就得通过听诊、拍片、做心电图等一系列“侦查”手段,才能揭开真相。
中医在这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常常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病因,真是个妙手回春的行家。
不能不提的是,心衰的治疗也有很多选择。
中医讲究的是个整体调理,像是用草药、针灸等方法来调和身体的阴阳。
感觉就像是给心脏泡个温泉,松松筋骨,舒缓一下。
加上饮食方面,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清淡、富含营养的东西,就像给心脏加油,帮助它恢复元气。
再来说说心衰患者的日常生活,这里边的门道可多着呢。
大家好!我是一名心衰患者,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在此,我要感谢医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治疗环境,感谢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更要感谢病友们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心衰的认识。
心衰,即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心脏无法将血液充分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这种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我患病之前,我一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然而,命运却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
某一天,我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去医院检查后,我被确诊为心衰。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我和家人都难以接受。
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我一度陷入绝望。
然而,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病友们的鼓励下,我逐渐走出了阴影。
我想借此机会,向病友们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保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
心衰患者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
我们要相信,在医学的不断发展下,我们的病情一定会得到改善。
其次,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
心衰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
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第三,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衰患者要低盐、低脂、低热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此外,要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
第四,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心衰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等。
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
第五,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
心衰患者要关心家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共同面对困难。
同时,积极参加病友交流活动,分享经验,互相鼓励。
最后,我想对病友们说,我们并不孤单。
在这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我们一定会战胜病魔,拥抱美好的生活。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中医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探究其发病机理,总结其治疗经验,以期更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508- 0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淤血和体循环淤血,心肌舒缩功能受损最后失代偿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
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动则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浮肿、颜面紫绀、烦躁不安、脘痞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质淡或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症。
笔者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心衰的中医病机和证治认识,与同道探讨。
1 文献记载古代医学中对本病未有专篇论述,散在“心悸”、“胸痹”、“水肿”、“喘证”、“痰饮”、“心水”等篇中,其因证脉治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如《内经·水胀》篇即有:“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足胫肿、腹乃大”。
“《汤液醪醴》篇进一步述为‘津液充廓,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症状描述十分类似于充血性心衰之症状、体征,风水相持,水湿泛滥,由于肾性水肿,水钠潴留高血容量而致心力衰竭出现面肢水肿,呼吸困难,颈动脉异常搏动”。
[1]《内经》指出:其病机为“五脏阳以竭”,治疗上则提出“去苑陈莝”,用“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治疗水肿。
至汉代张仲景,其对胸痹的描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胸满、胁下逆抢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等,在痰饮篇中有“上气面浮肿”、“肩息”、“咳逆倚息不得卧”的描述,颇接近于现代医学之高心、冠心左心衰及肺心病右心衰症状体征,如胸闷胸痛,咳喘气急、肝脾肿大等;在病因病机上张氏指出为外感风邪(包括风寒、风热)“上气”、“支饮”、肺肾不足等。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
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
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
《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
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
《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
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
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
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
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2.1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
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
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
大家好!
我是这里的一位心衰患者,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在此,我要感谢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感谢医生们的辛勤付出,感谢病友们的关心与支持。
首先,我想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心衰。
心衰,即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心脏无法将血液充分泵送到全身各部位,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自从被诊断出患有心衰以来,我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挣扎。
起初,我对病情一无所知,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担忧。
然而,在医生和家人的鼓励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疾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以下是我对心衰患者的一些建议:
1.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心衰患者要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遵循医嘱,不可擅自停
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2.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
食纤维的食物,限制摄入过多热量。
3. 适量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提
高心肺功能。
4. 保持良好心态:心衰患者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面对生活,学会释放压力。
5. 避免诱因:心衰患者要尽量避免感冒、感染等诱因,以防病情加重。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不离不弃地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病友们,是你们的关心和鼓励让我更加坚定地与病魔抗争。
最后,我希望通过我的发言,能够唤起大家对心衰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心衰,关爱心衰患者。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战胜心衰,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
谢谢大家!。
视点锦囊·妙计Family life guide -15-方明 (成都长江医院心血管科)心衰指的是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脏病较为严重的阶段,也是心脏病患者较为复杂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心室功能出现障碍,并且患者伴随呼吸困难等症状。
因心衰属于不可逆的疾病症状,临床对患者实施预防控制的措施,在预防患者发生心衰的同时也延缓了患者心衰症状的进一步发展,以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当下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人们对心脏病等并不陌生,对心衰现象也有耳闻,但心衰具体是怎么一回事,相信许多人一时无法回答,也对心衰的治疗比较陌生。
心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危害比较严重,需要我们提前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以此降低心衰的发生率。
下面就心衰那些事进行详细讲解。
心衰心衰是一种因各种心脏病发展期间引起的综合征,主要影响患者的心室功能,并改变患者的神经体液调节,患者在发生心衰后,将出现呼吸困难、体液潴留等症状,患者的生存时间缩短[1]。
目前,按照心衰的位置主要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其中左心衰在临床的发病率比较高,也最为常见;按照收缩射血功能,主要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按照发病速度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
因心衰症状比较复杂,在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全面了解心衰的症状,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心衰的影响因素首先,年龄。
在临床治疗中,年龄是各种疾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人们的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功能随之下降,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健康,暴饮暴食,或者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则加重了疾病的发病概率。
对于心衰疾病而言,年龄越大,发生的概率越高。
其次,性别。
通过临床研究显示,男性发生心衰的概率比女性高三分之一,因此对于中老年男性朋友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在心衰疾病发病检查方面,要更加重视。
第三,慢性疾病。
心衰主要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长期患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疾病,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因高血压、糖尿病容易导致患者并发冠心病,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心衰也是常见的综合征。
心衰中医的概念心衰中医的概念是指中医学对心衰病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将心衰视为心脏功能失常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病因主要有肺脏功能失调、心气不足、湿邪困闭等,具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节饮食等。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主要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中医学将心衰分为气促心悸与气短乏力两个亚型。
气促心悸以心动过速、心悸、头晕、皮肤苍白等症状为主,多与心气失常、痰浊郁闭有关;气短乏力以气短、乏力、肢体浮肿等症状为主,多与心气亏虚、气血不足有关。
中医学认为,治疗心衰的关键是调理心脏,提高心脏功能,以达到症状缓解、病情稳定的目的。
中医治疗心衰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丹参、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补虚养气、健脾益胃、补益心脏等功效,能够改善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肌的营养供应,缓解心衰的症状。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脏循环,增强心肌的代谢,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排血量。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心俞、神阙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治疗心衰还包括调节饮食。
中医认为,心衰患者应遵循饮食清淡、不过饥过饱的原则,限制盐摄入,减少吃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等。
同时,适量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豆腐、黑木耳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衰的症状。
综上所述,心衰中医是指中医学对心衰病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衰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治疗心衰的关键是调理心脏,提高心脏功能。
中医治疗心衰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节饮食等。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样,能够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心衰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心衰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对心衰病(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无“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的病名全称,但有心衰的记载。
《素问•逆调论》写到“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汉代张仲景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
支饮表现“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心水表现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并在伤寒论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提出了“心衰”一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胸腹肋下与腰背隐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
《医参》“主脉,爪甲色不华,则心衰矣。
”近年来,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即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水停、痰饮。
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是心衰的病理特点。
本病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病位涉及心、肺、脾、肾。
气虚:心、肺气虚,血脉运行不畅,则见心悸、气短自汗、唇舌爪甲紫暗、胁下有积块。
阳虚:为心、脾、肾阳虚。
心阳虚,胸阳不展,则血脉瘀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且寒饮易乘虚上泛,则见心悸,上泛于肺则喘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水饮外溢则水肿,甚则鼓胀,四末欠温根据患者身体素质的不同,临床也可兼见阴虚,血虚者,故临床分型时也有气阴两虚,气血两虚型。
无论何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均始于心气虚而渐致心阳亦虚,心之气阳虚是心力衰竭的始动机制。
心气心阳俱虚则鼓动血液无力,致使血流迟缓或瘀滞形成瘀血。
或气阳两虚水液失于温化输布,留聚体内形成水饮。
当瘀血与水饮行成后,更加戕害心气心阳,使之更虚,病情愈加严重,终至形成本虚而标实的心力衰竭。
临床常见有风湿性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的病人,其病因病机是风寒湿邪由心脉传入心,心阳受损,火衰则脾阳亏虚,脾虚不能制
水,水气横溢而成水肿,脾虚不能滋生肺金,则肺气虚,气虚不能化津而成水,水气射肺则为咳为喘,水气凌心则悸。
病久则心血不足,气血两虚,心阴亦亏,心火独亢,灼烁肺金,则为咳血,气虚不摄血,亦可咳血。
归纳起来,“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且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
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特点,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之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心阳气虚是本病发病之本,水饮泛滥是其标,强调阳虚水泛是其病机关键。
心衰以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为标,治疗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其中益气温阳是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而活血、利水仅为治标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