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90.96 KB
- 文档页数:2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气促、乏力、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脏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心衰,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物治疗心衰的主要原则是调整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功效的药物,如丹参、黄芪、桃仁、山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
另外,中药汤剂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中医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三、中医对心衰的认识心衰是心之体用俱损,血运不畅,进而导致诸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急、危、重证。
临床上有急、慢之分。
急者见:怔忡,气急,不能平卧,呈坐状,面色苍白,汗出如雨,口唇青紫,阵咳,咳粉红色泡沫痰,脉多疾数。
慢者见:心悸,短气不足以吸,夜间尤甚,不能平卧或睡中憋醒,胸中如塞,口唇爪甲青紫,烦躁,腹胀,右胁下癥块,下肢浮肿。
急性心衰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若不及时救治,可迅速死亡。
慢性心衰,虽病情演变较缓,但因其虚实错杂,治疗也较难,故对病情较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
心衰为心脏气力衰竭,故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肝、肾均有密切的关系。
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初以气虚、阳虚为主,因病者体质不同,可兼有阴血亏虚;随病情发展,心气日渐衰竭,血瘀、水结也逐渐加重,故在心衰的中、后期,则表现虚实夹杂。
辨其病机,主要为源于五脏功能失调所致的心肾阳虚,肺肝血瘀。
心衰为全身性疾病,“心者,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则诸脏失养,肺气闭而不宣,见呼吸困难,咳喘难卧;肝失疏泄,所藏之血瘀而不泄,则见胁下癥块,肌肤黄染;脾失健运,则腹胀纳呆;肾失开阖温化而尿少、浮肿。
故心衰可出现上述证候表现。
心衰之疾,以体用俱病,阳衰气弱,血瘀水结为病机核心,发时为危、为重,缓时无危及生命之征。
故治疗时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辨明本虚标实,以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为治疗大法。
本虚:有气虚,阳损,阴伤,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损之分;标实:为气滞,血瘀,水结。
在急性发作时,以治标为主,调其营卫,祛邪为务,根据病邪之不同及轻重之异,分别采取解毒、清热、化痰、平喘、化瘀、利水等法。
在缓解期则以治本为主,益气温阳为法,并依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而攻补兼施之。
心衰各证候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气虚可发展为阳虚或兼阴虚;气阴两虚可加重而转为阴阳俱损或阳衰气脱证,本虚兼标实而见气虚血瘀或阳虚水泛。
心衰若治养不当,可转为心源性脱证,甚者导致死亡,预后不良。
中医对心衰的说法一、中医对心衰的认识心衰是一种比较复杂且严重的疾病,在中医里也有它独特的一套理论和说法。
中医认为心衰主要是由于心脏的气血阴阳失调所导致的。
比如说,心气不足,心脏就没办法很好地推动血液在身体里运行,就像一个发动机动力不足,车子就跑不起来一样。
二、心衰的病因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1. 外邪侵袭像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外邪,如果侵入人体,并且长时间没有被清除出去,就可能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比如说,风寒之邪可能会导致肺气失宣,进而影响到心脏的气血运行,因为肺和心在生理上是相互关联的。
2. 情志失调长期的情绪问题,比如过度的愤怒、悲伤、焦虑等,会对人体的气血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讲“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这些不良的情志变化会扰乱人体的气血运行,最终可能导致心衰。
就像一个人长期处于愤怒的状态,气血就会往上冲,心脏的负担就会加重。
3. 饮食不节过度的饮酒、暴饮暴食,或者长期吃一些肥甘厚味、生冷油腻的食物,会损伤脾胃。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的生成就会不足,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就容易出现问题。
三、中医对心衰的辩证分型1. 心肺气虚型这类患者常常会有气短、乏力、自汗等症状,活动后会加重,还可能伴有心悸、咳嗽等表现。
就像一个人稍微运动一下就气喘吁吁,感觉自己没有力气。
2. 气阴两虚型患者会有气短、乏力,同时还有口干、盗汗、心烦等症状。
这是因为气和阴都不足了,身体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
3. 阳虚水泛型会出现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比较明显,同时伴有畏寒怕冷、心悸、气喘等症状。
这是因为阳气不足,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液,导致水液在体内积聚。
四、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的辩证分型,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心肺气虚型,可能会使用补肺汤合养心汤加减;对于气阴两虚型,可能会使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对于阳虚水泛型,可能会使用真武汤加减。
这些中药方剂都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来改善心脏的功能。
中医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今天咱们来聊一聊中医医家眼中的心衰。
你们知道心脏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小泵,它每天都在努力工作,把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
可要是这个小泵出了问题,就像一辆汽车的发动机不太好了,这就是心衰啦。
古代的中医医家可聪明啦。
他们发现,很多心衰的人会感觉特别累,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的。
就像村里的王爷爷,以前能挑着重重的水桶去浇地,可是后来得了病,走几步去菜园子都要歇好久,呼吸也很困难。
中医医家就想,这是身体里的气不够了。
气就像我们吹的气球里的气一样,气足了,身体才能有劲儿。
他们觉得心衰的时候,心脏这个小泵没有足够的气来推动血液走,所以人就没力气、还喘。
中医医家还发现,心衰的人有时候脚和腿会肿起来。
这就好比是一条小河流,水流得慢了,水就会在一些地方积起来。
身体里的血液流得慢了,就会积在脚和腿这些比较低的地方,然后就肿起来了。
有个小朋友的奶奶,腿肿得像大萝卜一样,一按一个小坑,好久才会恢复。
这就是心衰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那中医医家怎么来对付心衰呢?他们会用一些药草。
比如说人参,人参可是个好东西,它就像一个小帮手,可以给身体补气。
还有茯苓,茯苓就像一个小海绵,它可以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吸走,这样腿就不会肿得那么厉害了。
就像在一个潮湿的房间里,茯苓这个小海绵把水吸走,房间就干燥了。
中医医家还特别重视我们的生活习惯。
他们觉得好好睡觉对心脏可好了。
就像小鸟晚上要回到窝里休息一样,我们的身体晚上也需要休息。
如果总是熬夜,心脏这个小泵就会累坏的。
还有啊,不能吃太多太咸的东西。
吃太多盐,就像在小河流里倒了很多沙子,血液会变得更难流动,心脏的负担就更重了。
中医医家对心衰的认识就像是给我们画了一幅特别的画。
他们告诉我们,心脏很重要,我们要好好照顾它。
要让自己有充足的气,不要让身体里积太多的水,还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这样,我们的心脏这个小泵就能一直健康地工作,我们就能快乐地玩耍、学习啦。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导致身体代谢失衡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发病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心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气虚型心衰:指由于脾虚、气虚、肺虚、肾虚等原因导致心脏气血不足。
2. 血瘀型心衰:指由于心脏搏动不足、血液循环淤滞、血液粘稠度高等原因导致血液不畅通,引起心脏氧供不足。
3. 湿热型心衰:指由于体内湿气、热毒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不畅,引起心脏功能不足。
4. 阳虚型心衰:指由于肾阳虚弱、心肾不交等原因导致心脏气血不足,引起心脏功能不足。
中医诊断心衰时,需要结合病史、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心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表现:患者出现气促、乏力、心悸、胸闷、咳嗽等症状。
2. 体征表现:患者出现心音减弱或不规则、心率不齐、心前区隆起、下肢水肿等体征。
3.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指标等检查。
4. 中医舌脉诊断:根据患者舌象和脉象变化,判断心衰的中医类型。
综上所述,中医将心衰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通过综合分析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舌脉诊断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诊断病情,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患者长期心脏负荷过重和心肌损伤,导致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出现疲乏、心悸、气促等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发病与气血不足、心肾不交、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上,中医医师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发病与气血不足、心肾不交、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气血不足是慢性心衰的重要病机之一,气血不足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和心肌营养不良,进而导致心功能下降。
心肾不交则是指心脾肾三脏之间的相互调节失衡,导致心衰病情加重。
湿热内蕴则是指湿邪内蕴,阻滞心脏功能,使心阳受阻,从而导致心衰发作。
二、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慢性心衰在中医看来,慢性心衰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类型有气血两虚、心肾不交、湿热内蕴等,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 气血两虚型气血两虚型是慢性心衰的常见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常表现为疲乏无力、心悸气急、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脉搏沉细等症状。
针对气血两虚型慢性心衰,中医通常采用补气养血的治疗方法,比如四物汤加参汤、六味地黄丸等。
2. 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慢性心衰是因心脾肾三脏之间的相互调节失衡,导致心衰病情加重。
一般患者常表现为气短心悸、腰膝酸软、小便频数、面色萎黄等症状。
治疗时需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补肾益气的中药治疗,如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3. 湿热内蕴型湿热内蕴型慢性心衰是由于湿邪内蕴,阻滞心脏功能,使心阳受阻,致使心功能下降。
常见症状有胸闷烦躁、口苦口干、尿黄便秘、舌苔黄腻等。
治疗时中医医师通常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如茯苓甘草汤等。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在慢性心衰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衰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心肌代谢和心肌收缩功能得到改善,提高了患者的心脏健康水平。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
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
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
《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
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
《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
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
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
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
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2.1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
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
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如心阳虚、心阴虚、气血不足等。
诊断心力衰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心悸及水肿等。
根据中医学的分类,心力衰竭可分为三型,分别为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和痰湿阻滞型。
一、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倦怠、表情淡漠、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弱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如下:1.心悸气短:患者出现心悸、气短、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
2.舌红少苔:舌质红,舌体较少苔,舌尖尖红,舌脉沉细。
3.脉细弱:脉象沉细无力。
二、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胸痛、水肿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如下:1.活动耐力下降:患者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不能正常进行日常活动。
2.胸痛:患者胸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3.水肿:患者出现下肢、腹部等水肿。
4.舌胖暗苔:舌质胖嫩,舌苔黄腻。
5.脉沉细:脉象沉细有力。
三、痰湿阻滞型心力衰竭痰湿阻滞型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浮肿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如下:1.咳嗽:患者出现咳嗽,常有大量痰液。
2.浮肿:患者出现全身浮肿,尤其是下肢浮肿明显。
3.舌胖暗苔:舌质胖嫩,舌苔黄腻。
4.脉滑软:脉象滑而有力。
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化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此外,还需要对机体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脏腑功能状态、精神状态等。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应的化验检查结果。
根据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和痰湿阻滞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类诊断,最终确定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类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心衰中医的概念心衰中医的概念是指中医学对心衰病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将心衰视为心脏功能失常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病因主要有肺脏功能失调、心气不足、湿邪困闭等,具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节饮食等。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主要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中医学将心衰分为气促心悸与气短乏力两个亚型。
气促心悸以心动过速、心悸、头晕、皮肤苍白等症状为主,多与心气失常、痰浊郁闭有关;气短乏力以气短、乏力、肢体浮肿等症状为主,多与心气亏虚、气血不足有关。
中医学认为,治疗心衰的关键是调理心脏,提高心脏功能,以达到症状缓解、病情稳定的目的。
中医治疗心衰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丹参、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补虚养气、健脾益胃、补益心脏等功效,能够改善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肌的营养供应,缓解心衰的症状。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脏循环,增强心肌的代谢,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排血量。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心俞、神阙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治疗心衰还包括调节饮食。
中医认为,心衰患者应遵循饮食清淡、不过饥过饱的原则,限制盐摄入,减少吃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等。
同时,适量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豆腐、黑木耳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衰的症状。
综上所述,心衰中医是指中医学对心衰病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衰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治疗心衰的关键是调理心脏,提高心脏功能。
中医治疗心衰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节饮食等。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样,能够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心衰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心衰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谈中医对心衰的认识徐左北(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认识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7)02- 0007- 02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重症。
中医文献中无心力衰竭之病名,而是将此病格列在喘证、水肿、痰饮、阴水、惊悸、怔忡等病证中,其中部分论述与现代的“心衰”症状及体征十分接近,中医对其证治研究颇多,为后世临证施治打开了方便之门。
1 对心衰的病因认识1.1肾虚水泛 《素问·逆调论篇》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认为心衰水肿、血瘀、喘咳、不得卧,其肿咳多认为系肾虚水泛所致,此论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多宗此说,以“肾水”为主。
《医学入门·水肿论阴阳》:“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脯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肢,腰腹髀足三阴经”。
《医学心读·水肿胀满》“虚人水肿者,上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实则流于肾,肾本水脏而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症多属火衰也。
”1.2心有水气 《金匮·水气病》认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言明其病为“水”,其位在“心”,认为肿系“心水”,是对“肾水”论的进一步发展。
《华佗中藏经》亦曰:“心有水气,则身肿不得卧,烦躁。
”《伤寒明理论》云:“由水停心下,心言火而恶火,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即指水饮凌心为悸。
1.3心气不足 心脉痹阻 《素问·痹论篇》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认为“心衰”悸、烦、喘是因心气不足、心脉痹阻。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则说:“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虚内耗。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所云:“喘满,心下痛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
”王清任说:“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2 对心衰证候的认识2.1对心衰水肿的认识 《素问·水热穴论篇》云:“故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以成矣。
”《济生方》云:“肾水不流,脾舍堙塞,是以上为喘呼咳嗽,下为足膝衍肿,面浮腹胀,小便不利,外肾或肿,甚则肌肉崩溃,足胫流水。
”皆认为心衰水肿为“肾水”所致。
2.2对心衰喘咳的认识 《外台秘要·咳嗽》:“心咳,咳而唾血”,《景岳全书·喘促》云:“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是对劳力性呼吸困难的论述。
《石室秘录·喘病治法》道:“凡人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泉涌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卧则喘”,是对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论述。
2.3对心衰怔忡心悸的论述 《杂病源流犀浊》云:“怔忡……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
”言明怔忡之因。
《医碥》则详述心衰心悸之候:“悸者,心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也。
……一由于停饮,水停心下,心火为水所逼,不能下达而上浮,故动而不安也,必有气喘之证,肾水上浮凌心,义亦如之,而治有异,肾阴上泛之水,宜益火。
”2.4对心衰血瘀的论述 《诸病源候论·虚劳浮肿候》示:“肾虚则水气流溢,散瘀皮肤,故令身体浮肿,若气血俱涩,则多变为水病也。
”《医林改错》述及:“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血病则累气,……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这些论述阐明心阳不足,行血无力,血流迟滞,瘀而成水。
2.5对全心衰的论述 《诸病源候论·水肿咳逆上气候》详述云:“肾主水,肺主气,肾虚不能制水,故水妄行,浸溢皮肤而身体肿满,流散不已,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浮则上气而咳嗽也。
”是对全心衰的论述。
《千金要方·心脏》则对心衰的病程进展进行了论述:“病先行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
”《医宗必读·脉候》则言明心衰预后:“喘而气逆,脉数有热不得卧,难治,上气喘嗽而肿,肩息,脉浮大者死。
”3 对心衰治疗认识3.1对心衰水肿的治疗 利尿是治疗水肿最基本的方法,《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论述水肿治疗要点:“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此至当之论,然肿满最慎于下,当辨其阴阳。
《景岳全书·肿胀》说:“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补脾肾,此正法也。
”对心血瘀阻之肿多用活血化瘀;对肾阳不足的水肿多治以温阳利水。
指出了心肾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病本在肾的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制定出命门水亏,命门火衰,真阳不振者,宜扶阳益火。
3.2对心衰喘咳的治疗 《明医杂著·胀论》释曰:“肺受邪而上喘,则失下降之令,故小便渐短,以致水溢皮肤而生胀满,此则喘为本而胀为标,治当清金降火为主而行水饮之,脾土受伤不能制水则水湿妄行浸渍肌肉。
水既上溢则邪反浸肺,气不得降而生喘矣,此则胀为本而喘为标,治当实脾行水为主。
”3.3对心衰怔忡心悸的治疗 《医宗金鉴》云:“水停心下,甚者病悸,已明其治矣。
微饮短气,是水停阻碍呼吸而短也。
用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窍利矣,肾气丸温阳气以行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
《丹溪手镜·悸》示:“凡治悸者,必先治饮,以水停心下,散而无所不至,浸于肺则喘咳;浸于胃则哕噎;溢于皮肤则肿;渍于肠则利收稿日期:2006-10-09作者简介:徐左北(1960-),男,江苏苏州人,主任中医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老年医学。
78下,可以茯苓甘草汤治之。
”4 讨 论《素问·逆调论篇》问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喘,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该文明言心功能不全的种种表现,“心衰”一词虽早已见于《圣济总录·心脏门》,并且认为是“健忘”,而非“心力衰竭”。
《金匮要略》曰:“心下坚大如磐,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血证论》“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说明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水血同病在心衰病证中的重要地位。
阳虚水泛是心衰病证的病机关键。
《内经》所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中医的整体观充分注意到肾的气化开阖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医心衰理论的独道之处。
◆多药联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疗效分析黄祖辉(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 启东 226200)摘 要:目的:为探索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HSP)最佳方案。
方法: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丹参加普鲁卡因静滴联合西米替叮口服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60例,并将其疗效与以往治疗方法作对比分析。
结果:丹参加普鲁卡因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原治疗方法。
有效率91.66%。
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2.20)天,与原两治疗方法比较有减少,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本治疗方法对小儿过敏性紫癜有明显疗效,且治疗方便,价格低廉,未发现毒副作用,适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普鲁卡因;西米替叮;丹参;小儿;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5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7) 02- 0008- 02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又称许兰-亨诺氏紫癜(Schonlein-Henoch purpura)以下简称HSP。
为儿科临床最常见的一种以全身小血管变态反应所致之血管炎症性疾病,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消化道和肾脏损害等为临床表现。
治疗仍以抗过敏、激素及对症为主[1-2]。
笔者于2004年1月—2006年7月采用丹参加普鲁卡因静滴联合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来自我院2004年1月—2006年7月收住的HSP 患儿60例,作为治疗Ⅱ组。
诊断标准符合《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6版HSP 诊断标准[3]。
其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龄4~14岁,平均为(8.27±2.29)岁。
入院时平均病程(6.60±1.73)天。
其主要临床表现:双下肢典型紫癜,部分波及上肢、面部60例;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个别呈现游走性全身肿块8例;消化道症状,包括呕吐、腹痛、便血36例;关节症状,以膝、踝关节肿痛为主22例;肾脏损害(镜下或肉眼血尿)改变20例。
与以往收住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治疗,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治疗Ⅰ组、对照组作为对比。
3组患儿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见表1、表2。
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05。
提示治疗前3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维生素C、钙剂、赛庚啶,小剂量普鲁卡因4~7mg/(kg ·d)静滴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
治疗Ⅰ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大剂量普鲁卡因,开始剂量10~15mg/(kg ·d)加入5%葡萄糖水250~500mL 中缓慢静脉滴注,一般维持8~12h,用药1周后如皮疹消退,无新鲜皮疹出现,腹痛或关节症状消失,普鲁卡因减半量维持3~4天,症状无反复可停药观察。
同时加用西米替叮,开始剂量20mg/(kg ·d),分2次静脉滴注,用药1周左右改为15~20mg/(kg ·d),分1日3次口服维持。
治疗Ⅱ组在治疗Ⅰ组基础上,加用丹参滴注液,由上海华源长富药业集团有限分司提供的丹参滴注液(16g/250mL,[国药准Z-20028020]5~10mL/(kg ·d)静脉滴注,疗程为1周。
以上3组治疗期间,除有细收稿日期:2006-10-19作者简介:黄祖辉(1962-),男,江苏启东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Effective Analysis on the Best Treatment Plan for Anaphylactoid Purpura of ChildrenHUANG Zu-hui(Qidong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Qidong 226200,Jiangsu,China)Abstract: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best treatment plan for anaphylactoid purpura of Children.Method:Apart from the typic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s anaphylactoid purpura of 60 cases,Salviae Miltiorrhizae injection and Procaine were also applied in transfusion plus Cimetidine takenorally,and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approach with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Result:The treatment plan with Salviae Miltiorrhizae injection and Procai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one.The effective ratio is 91.66%,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is about(11.08±2.20)days.Statisticsindicates a distinc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plans.Conclusion:The treatment plan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anaphylactoid purpura of children,moreover,it is convenient and cheap with now side-effects reported,therefore it shall be very popular in low-level hospitals.Keywords:anaphylactoid purpura;Procaine;Cimetidine;Salviae Miltiorrhizae injection children;treatment with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