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4.44 KB
- 文档页数:2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增大患者死亡的概率。
在对心衰患者治疗时,应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为目标,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优势互补,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直接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心力衰竭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患有心力衰竭的概率更高。
而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治疗不当等都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疾病发病。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左心衰竭、右心衰、全心衰等症状,多数老年慢性患者还会表现出咳嗽乏力、疲倦、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血栓形成等,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从中西医的角度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系统反应,会使心衰进一步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较多,其中包括心肌本身疾病带来的影响,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有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①心肌损害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由冠状功脉疾病而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炎症心肌损害、遗传性心肌病等。
另一种是继发性心肌损害,具体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沁润性疾病。
②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多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疾病。
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中。
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比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学中提出的“心水”“心衰”与心力衰竭类似,慢性心衰属本虚标识之证,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标签: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下降,不能将血液排出,静脉回流受阻,使脏器动脉系统血供不足,而静脉系统血脉淤阻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心脏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
我们在临床中根据其病理变化规律辨治,疗效明显,现简介如下:1 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衰弱为主,标实以瘀水互结为主中医有“心衰”病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說:“心衰则伏。
”《金匮要略》云:“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 中医称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下降、不能将血液排出为心气衰弱,静脉回流受阻为血脉淤阻,血液不能排出而留于心内为心血淤阻,心脏扩大为心胀,心律失常为心悸,心衰引起的水肿为心水。
《灵枢·胀论》云:“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心不欲饮”。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动力器官,由于各种原因损伤心气,导致心气衰弱,心行血无力,则血脉淤阻而留聚心内,久之则心脏胀满而肿大、心悸。
由于津血同源,相济并行,水血相关,津液注于脉中变化而赤,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溢于脉外而为津液,故心气衰弱,血脉淤阻,则血中津液运行不利,溢于脉外,停聚肌肤之间,发为水肿。
中医认为心衰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心脏本身病变发展而来。
久病必虚,久病入络,心病日久则心气亏虚、血脉不利,发为心衰。
二是邪痹心脉。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哈而为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发为心痹”;心痹日久则心气衰弱,《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心下鼓。
”此种心衰相当于各种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心衰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衰。
郭士魁治疗心力衰竭经验郭士魁(1915年~1981年)是国内著名的中医学家,心血管病专家,他精通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颇为丰富,擅长诊治内儿妇科疑难病症,其在心脑血管疑难重症及传统中药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独特的认识及专长,特别是在运用中医“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等法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方面颇有建树,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其创制的“冠心Ⅰ号”、“冠心Ⅱ号”、“宽胸丸”、“宽胸气雾剂”、“川芎嗪”等,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部级成果奖多项。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咳喘”、“痰饮”、“水肿”等范畴。
《素问·痿论篇》曰:“心主身之血脉。
”由于心病日久,心阴阳俱虚,心气虚则血脉鼓动无力,流行不畅,气滞血瘀。
诸脏腑因失血所养而虚衰:脾虚则纳差腹胀,不能正常运化水谷而生痰成饮;肺气虚致肺血瘀阻则气短咳喘;肾阳虚,不能利水,出现尿少浮肿;肝藏血,肝虚则肝血瘀滞而肿大。
《金匮要略》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描述了心水症的一般症状,类似现代的心力衰竭。
其主要原因为心阳虚,心气不足,故治疗上应以益气温阳为主。
一、辨证施治1.心阳虚心慌、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心悸,舌质略暗,苔薄白,脉细数。
治疗以益气养心,当归汤加减:党参20~30g,黄芪20~30g,桂枝10~12g,白术12~15g,当归12~15g,丹参12~15g,远志10g,茯苓15~30g,柏子仁12g。
2.心脾阳虚心悸气短,腹胀纳少,轻度浮肿,舌胖质暗苔白,脉细数或结代。
治宜温阳健脾,活血利湿。
四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可加用益母草、车前草、当归、北五加皮、丹参等药。
3.心肾阳虚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青紫,舌胖质暗苔白腻,脉细数或结代,治宜温阳利水,佐以理气活血。
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党参12~15g,白术12g,茯苓15g,桂枝10g,附片6~10g,生姜10g,当归10~12g,丹参12~15g,车前草12~15g,北五加皮3~10g。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1. 引言1.1 慢性心衰的定义慢性心衰是指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和不能有效泵血的一种心脏疾病。
患者常常感到气短、乏力、心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心衰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来控制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慢性心衰是一种持续性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满足机体对血流、氧和营养的需求。
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复杂,既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也与心脏周围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患者通常需要终身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症状、减轻身体负担,并尽量延缓病情的进展。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脏功能障碍,主要病机涉及心脏气血不足、心阳虚弱、心火上炎等。
针对不同病因病机,中医有针对性地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调和心脏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病邪的目的。
1.2 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认为慢性心衰与气血失和有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心脏功能减退,造成心功能减弱以及心脏衰竭;二是中医强调情志因素对心脏健康的影响,认为情绪波动过大或长期郁怒易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中医还认为,慢性心衰的发病和加重与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慢性心衰时,中医特别注重调理患者的饮食、作息以及情志等方面,通过整体治疗,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和预防慢性心衰的目的。
从中医的角度看待慢性心衰,重视整体调理,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1.3 研究背景慢性心衰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
在西医领域,慢性心衰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心脏起搏器等技术手段来维持心功能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药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逐渐增多,临床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药在治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现代医学中,心衰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然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药调理等。
首先,中医药在治疗心衰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舒张力,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其次,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改善心衰的症状和预后。
此外,中药调理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等作用,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治疗心衰的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针灸的穴位和中药的配伍等。
此外,中医治疗心衰还注重患者的平时调理,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养、情志调摄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疗心衰也需要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中医治疗心衰是一种值得重视和发展的治疗方法,它在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
导语: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患上心力衰竭,年轻人的话基本上是不可能患上这种疾病的,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现在我国也存在不少心力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患上心力衰竭,年轻人的话基本上是不可能患上这种疾病的,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现在我国也存在不少心力衰竭的年轻患者。
目前,医学上用中医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那么中医是怎么治疗心力衰竭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对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症状进行介绍。
1.支饮:亦有心悸、气促等症状,但具有心包积液症状和体征,如奇脉,脉压小,心音遥远等,X线及B超可明确诊断。
2.心痹:心衰常为心痹等病的发展,当出现气喘不能平卧,下肢水肿,心界明显扩大等时,应有心衰的诊断。
3.哮病:无心脏病史,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有声为特征。
哮病日久可形成肺心病而出现心衰。
4.肺胀:有久咳、哮病等病史,有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清音等体征,X线胸透示透亮度增加。
5.肾水等:尿常规见蛋白、管型等。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可分为以下几类:
1,心阳气虚证: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头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补阳益气,保元汤加白术、茯苓、远志等。
2。
心肾阳虚证:心悸,面色晄白,肢冷,口唇青紫,或见腰膝酸软,舌质嫩,苔薄白,脉弱而数。
温补心肾。
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3.阳虚水泛证:心悸气喘,胸闷不适,小便短少,下肢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
温阳利水。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