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0
施志明教授诊治上述两例患者在短期内都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缓生命等方面)。
分析其原因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在于准确地辨证和灵活多变地用药。
施老师在具体诊治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思维和理论是:对于肿瘤患者由于癌毒的内侵造成不管是气血的不足还是阴阳的失调,但最终落到实处的是脏腑功能的失调、形质的受损以及脏腑相互生克制化关系的失衡。
在侍诊中施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在对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一定要注意在扶助患者正气的前提下调理受损之脏腑以及由此产生的虚实、寒热以及痰、瘀等病理产物,而恢复脏腑形质的受损和调理其功能失调的关键在于掌握灵活多样的思维和准确的辨证。
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施老师认为燮理肺脾肾三脏尤为关键,在辨证上更要注意影响因素和病机的复杂性,而要善于掌握如何抓住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
进一步来说就是要在病变的动态中谨守病机、抓住疾病每一个层次的本质、掌握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知常达变,才能做到有效地改善脏腑形质的受损以及及早地燮理由此产生的虚实、寒热以及痰、瘀等病理产物等而起沉疴于危急之中。
此亦即“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缓其泉源”(唐・魏征)之治病图本之理。
[收稿日期]2004212203黄春林治疗心衰经验撷要何怀阳1,李 芳2(11广州中医药大学2003年级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21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广东广州510120) [关键词]心力衰竭;辨病治疗;黄春林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388X (2005)0420244202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常见于心脏病的终末期。
依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归属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怔忡、瘀证、心痹、心衰等范畴。
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教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经验丰富,现介绍如下。
黄春林老师认为,心衰病机主要由于心气虚衰,日久殃及肺、脾、肾诸脏,而致水湿痰瘀滋生互结而成,属本虚标实之证。
国医大师刘祖贻治疗心衰经验【刘老经验】刘老认为此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心衰,亦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病症范畴。
其发病乃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内伤,损伤心气、心阳,引起痰浊、水饮、瘀血内生所致。
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肾有关;其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在气虚与阳虚,实在痰浊、水饮、瘀血。
临证所见一般以虚实错杂为主,其中阳气亏虚和脉络瘀阻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理改变。
其治疗宜温阳益气与活血利水相结合,温阳益气是基础,利水是重要环节,活血化瘀则贯穿治疗的始终。
同时刘老强调此病每因劳累、情绪等因素而加重或复发,在治疗中还要重视心藏神和肾藏志的作用,心主神明,安神可以缓和情绪,减轻心衰的复发;肾为阴阳之根,补肾有助于全身阴阳的恢复,因此刘老在心衰的治疗中通常加用安神与补肾的药物。
【论治特色】1.气阴两虚脉络瘀滞证常见于冠心病所致心衰的早期病情较轻者。
[主症]胸部刺痛,面唇发绀,活动后心悸、气促,气少懒言,神疲多汗。
舌质淡紫,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刘老自拟方芪丹护心饮加减。
黄芪30g,生晒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丹参30g,郁金10g,降香10g,山茱萸10g,龙骨(煅)15g,山楂15g。
[加减]若胸痛明显者,加川芎;足肿者,加车前子、茯苓皮;纳食减少者,加鸡内金、麦芽。
2.心气亏虚瘀阻水停证常见于冠心病合并心衰病情较重者。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下肢水肿。
舌质淡暗、苔滑腻,脉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芪丹护心饮加减。
桂枝6g,茯苓30g,白术10g,黄芪30g,丹参30g,降香10g,山楂10g,甘草5g。
[加减]小便量少者,加车前子、泽泻;难以平卧者,加葶苈子;形寒肢冷者,加红参、附子。
3.气阴两虚痰热水停证常见于肺心病所致心衰。
[主症]咳喘气短,痰多黄稠,胸憋闷不能平卧,面部及下肢浮肿,尿少,口唇发绀,神疲多汗。
舌质淡紫、苔黄,脉细数。
『名医经验』孙兰军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孙兰军教授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40余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治疗心衰方面更是经验丰富,现介绍如下。
1病证结合“病”与“证”的结合不仅是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结合,也是中西医两种不同医学模式在一定条件下的结合和融合。
西医诊断和治疗上有其被动性,即单纯的对症下药无法解决复杂疾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中医强调辨证,即根据疾病处于病程某一阶段表现的证候判定其属性及分型。
其观察的对象是多个要素而不是单个症状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整体的表现。
在治疗上中医讲究方证对应原则,方证对应是多层次的,并非专方专证。
因为中医讲的“证”有结构、程度和病位的不同,其内涵是多角度的,不同于单向线性逻辑关系。
治疗心衰,孙教授认为除了必要的西医治疗用药外,还要合理应用中医药,兼顾人体整体内环境的变化。
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特色。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孙教授认为在心衰早期主要以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兼血瘀为主,病位多在心肺;心功能Ⅲ级,Ⅳ级即中晚期,主要以气虚、阴虚、阳虚、瘀血、水停、水泛为主,病位涉及心肺脾肾等多个脏器。
临证中往往多个证型同时出现,很少单一出现,而且表现复杂,临证中随其主证加减用药。
她认为心力衰竭的诊治应注重病证结合,“病”不单指中医的“病”。
在证候学认识上,应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分期,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
治疗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紧扣中医理、法、方、药,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病证结合,理效结合,知常达变,常变有度,体现了中西医优势互补。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是论治的前提,中医学自产生以来,辨证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各种疾病均是如此,心衰亦然。
虽然心力衰竭辨证分型的相关量化标准已经出台,但是现在临床上对心衰的病机认识基本趋于本虚标实,其标本俱病、虚实夹杂。
在临床上,临床辨证虽可分气虚、气阳两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肺肾两虚等证,但孙教授认为此种分型未必实用,而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孙教授主要用益气温阳,利水消肿,活血理气法治疗心衰,同时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酌情用药,平衡阴阳。
吕德主任治疗心衰经验总结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
其中左心衰病人表现为肺淤血:呼吸困难、咳嗽和咯血伴有疲乏无力、心悸等。
右心衰病人主要表现为腔静脉淤血:水肿,上腹部胀满,颈静脉怒张等。
严重时出现全心衰,兼有肺淤血和腔静脉瘀血的表现。
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者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常危及生命。
中国最新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35~74 岁成年人中约有 400 万心衰患者,死亡率为 30 %,5 年死亡率达 67 %,甚至与一些恶性肿瘤相当。
心衰在中医古籍中属于“喘证”、“心水”、“水肿”等范畴。
我的恩师吕德主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和临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了一定的遣方用药规律,现总结如下。
一、病因病机吕德老师认为:1.心气虚,心阳虚是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气充沛,则血脉充盈流畅,心气亏虚,则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
《圣济总录》曰:“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
”指出心气虚为心衰的主因。
心气虚日久,累及于心阳,则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的阳虚证候。
因此心阳虚是心力衰竭在气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2.血瘀、水停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环节和必然结果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当气虚不足以行血,则血必有瘀。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
” 故心阳受损,寒自内生是“心衰”致瘀的又一成因。
《金匮要略?水气病》中提出:“血不利则为水”,意即:血液瘀滞,脉络不畅可导致水肿发生。
血脉瘀阻既使肺、脾、肾功能失常,又使血脉内外津血转化障碍,潴留而为水,而致水停。
而心阳不足,不能下助肾火,使肾阳虚亏,气不化津,亦可使津失敷布,停而为水。
欧阳枝磊辨治心力衰竭经验总结作者:胡连根欧阳枝磊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3期本院欧阳枝磊主任中医师为全国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人才,第四批、第五批全国优秀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临床经验丰富。
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欧阳老师认为气虚、阳虚、血瘀、水停是心衰的基本病理特点,在治疗心力衰竭一病主张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
笔者师从欧阳枝磊主任中医师,受益颇多,现将其辨治心力衰竭的经验介绍如下。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常见危重症。
中医文献中无心力衰竭之病名,而是将此病归类在喘证、肺胀、惊悸、怔忡、水肿、痰饮、阴水等病证中。
如左心衰竭出现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吐泡沫样痰、紫绀等症状,在心肾阳虚、肾不纳气、气不化水、水气上逆凌心犯肺的喘证中论述;右心衰出现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尿少、浮肿等症状,又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的阴水相似。
因此,使中医病证诊断很不统一和繁琐。
本来是心系病变,却冠以肺胀、痰饮、喘证、阴水等,须加引申解释的病名,而且传统的证型划分和心衰的各阶段临床实际表现又有很大差距,这使辨证分型混乱和牵强。
虽然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均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欧阳老师认为,心衰以心为本,病位在心。
同时认为以心衰作为中医诊断的病名,并规范其证型,是中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要。
欧阳老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融合了中西医对心衰病机和临床的各阶段表现,有着独到的见解:1病名、证型与病机的规范1.1左心衰1.1.1心气虚证病机为心气虚,左心排血不足,致使血行不畅,宗气运转不利而症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动则尤甚,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1.1.2心气阴两虚证病机为心气虚,排血不足;心阴虚,神失所养,而致心血失调紊乱。
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乏力、眩晕、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或结代等。
(52)李可----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摘自《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1.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合并脑危象灵石教育局老干部闫祖亮,男,60岁。
1995年3月24日凌晨4时病危邀诊。
诊见患者昏迷不醒,吸氧。
面如死灰,唇、指、舌青紫,头汗如油,痰声漉漉,口鼻气冷,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双下肢烂肿如泥,二便失禁,测不到血压,气息奄奄。
询知患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代偿期达10年。
本次发病1周,县医院抢救6日,病危出院,准备后事。
昨夜子时,突然暴喘痰壅,昏迷不醒。
县医院内科诊为"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合并脑危象",已属弥留之际。
切脉散乱如雀啄屋漏,移时一动。
前人谓,凡病情危重,寸口脉难凭,乃按其下三部趺阳、太溪、太冲三脉,尚属细弱可辨。
此症子时濒危未死,子时后阴极阳生,已有一线生机。
至凌晨4时,十二经营卫运行肺经当令,本经自旺。
病情既未恶化,便是生机未绝。
遂投破格救心汤大剂,以挽垂绝之阳而固脱,加三生饮豁痰,麝香辟秽开窍醒脑而救呼吸衰竭:附子150克,干姜、炙甘草各60克,高丽参30克(另炖浓汁对服),生半夏30克,生南星、菖蒲各10克,净山萸肉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冲),鲜生姜30克,大枣10枚,姜汁1小盅(对入)。
病情危急,上药加开水1.5公斤,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分昼夜,频频喂服。
3月25日6时二诊:得悉于半日一夜内服完上方1剂。
子时过后汗敛喘定,厥冷退至肘膝以下,手足仍冰冷。
面色由灰败转为萎黄,紫疳少退,痰鸣大减。
呼之可睁眼,神识仍末清。
六脉迟细弱代,48次/分,已无雀啄、屋漏之象,回生有望。
嘱原方附子加足200克,余药不变,日夜连服3剂。
3 月26日三诊:患者已醒,唯气息微弱,声如蚊蚋,四肢回温,可以平卧,知饥索食。
脉沉迟细,58次/分,已无代象。
多年来喉间痰鸣消失。
其妻告知,昨夜尿湿大半张床褥,腿已不肿,正是大剂量附子破阴回阳之效。
真阳一旺,阴霾自消。
黄衍寿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标签:名医经验;黄衍寿;慢性心力衰竭黄衍寿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40余年,在心脏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笔者有幸从师临证,获益良多。
现将黄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黄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六淫及饮食劳倦损伤心体所致,包括气(阳)虚、血瘀、水停。
《素问·举痛论篇》云:“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
”说明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心气虚,进而气损及阳,终致他脏阳虚而使病情恶化。
阳虚也可进而损及于阴,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加重病情。
气虚不能行血、水液不能输布,形成血瘀、水停,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心主血脉。
血能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有赖于心气之充沛与肺主治节功能正常;若心肺气虚,心阳亏虚,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导致血脉瘀阻。
肺脉瘀阻,不能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脉瘀阻,则运化失司,生化不能;肝脉瘀阻,则不能疏泄;肾脉瘀阻,则肾不纳气,不能化气行水,从而产生相应的脏腑功能失常的临床表现,如气促、胸闷、心悸、下肢水肿、胁下痞块等。
因此,临证务必抓住气虚阳虚这一病理关键。
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于瘀血。
因心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导致脏腑经络瘀血。
在疾病进程中,瘀血的程度从轻到重;由于血瘀不行,最终导致痰饮阻肺,水湿内停,此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
因此,血瘀在本病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贯穿疾病始终。
2 辨证论治2.1 分型目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尚未统一。
黄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阴阳为纲,将慢性心力衰竭简化为两类证候,其一为气阴两虚、瘀血水停,其二为阳气虚衰、瘀血水停。
2.2 常用治法2.2.1 益气温阳法因心气(阳)虚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关键,故益气温阳法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治法。
其目的是补充心气,气足则血流;鼓舞心阳,并使虚衰之脏腑阳气得以恢复,阳回则阴消,水饮可化,瘀血见消,诸症可除。
李可老中医一个心衰神方,8味药,起死回生,救人无数一代球王马拉多纳陨落,才60岁,是什么夺走了球王宝贵的生命?是心衰。
现在这个时代,压力太大了,得慢性心衰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中医有没有调理心衰的方子?当然有,今天就分享李可老中医的心衰神方,救过很多人。
凡是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已经放弃治疗的人病患,呼吸衰竭的人,心脏衰竭的人,或者是中毒的人,或者是中风脱证、寒症的人,或者是休克或者是大汗亡阴或者是大虚之人、五脏六腑俱衰气若游丝之人或者是车祸外伤产后等出大血之人,总之只要心脏没有停止跳动,都可以用这个雷霆之方起死回生。
这绝不是吹嘘,这是李可老中医亲自验证,下面这个案例让你为中医的神奇叹为观止。
1961年的夏天,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妇人被众人手忙脚乱抬到了李可老中医面前。
家属哭诉,说老妇人得了绝症马上就要断气了,恳求李可老中医发发慈悲救人一命。
李可老中医马上查看病人的情况,只见老妇人脸色煞白,牙关紧闭,嘴唇乌紫,四肢厥冷,手脚如千年寒冰一样冰凉。
李可老中医去把脉,没有脉搏,没有脉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是死症!血压也测不到,更加没有救治的希望了。
万幸的是老妇人还有一丝气息,柔弱的心脏依然在拼尽最后一丝力量顽强地跳动着。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李可老中医身上,李可老中医雷厉风行,马上叫人熬了一个方子,给老妇人喂下,一小时后老妇人慢慢睁开了眼睛,家属抱头痛哭,老妇人活过来了!每每看到医院都放弃了声称必死无疑的病人被李可老中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医案,小叔总是激动满怀,感叹这位神医如斗战胜佛,是病魔的克星,来到人世间专门治疗那些急症重症,可惜人间已无李可。
李可老中医用的是什么方子?这个方子叫破格救心汤。
方子如下:炮附子3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克(另煎浓汁兑服),山萸肉60克,生龙骨牡蛎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不需要煎药,分次冲服)。
这个方子囊括了中药当中三大起死回生的神奇本草。
第一大起死回生的神奇本草就是附子。
老中医经验邓铁涛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介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10120) 尹克春 吴焕林 提 要 邓铁涛教授认为心衰病机以心为本,他脏为标;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并据此病机采用阴阳分治,温补阳气、病证给合,灵活变通的方法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中医治疗 邓铁涛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相应增高,在65岁以上人群中约达8‰。
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
邓铁涛教授在临证中,摸索出新的病机特点和治疗规律,提高了心衰的临床疗效。
兹介绍如下:1 病因病理1.1 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心衰病位在心,却不局限于心。
因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如久患肺病,失于肃降治节,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久患肾病,肾精亏乏,命门火衰,精亏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以致心体失养,水气凌心;“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脉道不利。
”这些都可能是诱发心衰或使心衰加重的因素。
反过来,心衰又可以引起多脏腑的功能衰竭。
如心衰时,血脉瘀阻,肺气怫郁而喘咳;母病及子,中阳不运而脘痞纳呆;水火不济,心肾两虚而水饮停积等。
1.2 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如《医学入门》所说:“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
”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
故心之阳气(兼阴血)亏虚是心衰之内因,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
阳气亏虚可以导致血瘀,也可以导致水饮停积。
心居胸中,为阳中之阳。
心气心阳亏虚,则见气短,喘咳倚息,劳动则甚;重者张口抬肩,汗出肢冷,舌淡胖、脉沉细,甚者浮大无根。
李七一诊治心力衰竭经验李七一教授辨证论治心力衰竭有独到见解,其创制心衰1号方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李教授认为,心力衰竭多为虚实夹杂,其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痰瘀阻滞、水饮内停为主。
虚证主要为气血不足,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实证为水湿痰瘀内阻。
本文介绍李七一教授运用心衰1号方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分析其独到的用药体会。
Abstract: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LI Qi-yi in treating heart failure is distinctive. The No. 1 prescription he created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icacy. Professor LI believes that heart failure belongs to both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excessive syndrome,and the basic pathogenesis is qi-yin deficiency,hypofunction of yang qi in chest,phlegm and blood stasis block,and fluid retention stagnating in the interior. Deficiency syndrome mainly includes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deficiency of qi and yin,and inactive heart yang;excessive syndrome includes internal obstruction of water dampness and phlegm stasi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LI Qi-yi in using No. 1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and analyzed his unique medication experience.Keywords: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LI Qi-yi;heart failure心力衰竭(以下簡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但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锡武认为本病证属心肾阳衰,水气上逆,凌心犯肺。
肺满、喘促、心悸诸症较为常见。
其心悸之治非补益气血、养心复脉之所能,当取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辅佐“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治水三法”,方能奏效。
李介鸣认为心衰若以心悸气短为主症,多以气阴两虚为主,当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为主方。
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多以温补肺肾为主,方以右归饮加减。
心衰若以水肿为主症,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其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也具有经验。
(1)尿量减少:利尿为治疗心衰之关键。
最常用的利尿中药有:获苓、猪苓、车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泽泻等。
对水肿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牵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
胸水与心包积液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己椒苈黄汤治疗。
(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英、珍珠母以加强镇心安神作用。
心率偏慢或有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可加独参汤或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用补肾阳药,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胶、补骨脂等以温肾阳促心阳。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强调用温药。
(3)感冒与感染: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先纠正感冒再治心衰。
(4)咳血问题:心衰患者因肺动脉高压或肺瘀血易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丝的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代赭石、旋复花、紫苏子霜等降气止血药,同时还可加大小蓟、侧柏叶、血余炭、藕节炭等。
(5)胃肠症状:心衰患者多有胃肠道瘀血,又多长期服用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易出现胃肠功紊乱,如恶心纳呆、胃脘胀满等症状,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陈皮、佩兰等健脾行气的药物,调和胃肠功能,以助后天之本。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锡武认为本病证属心肾阳衰,水气上逆,凌心犯肺。
肺满、喘促、心悸诸症较为常见。
其心悸之治非补益气血、养心复脉之所能,当取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辅佐“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治水三法”,方能奏效。
李介鸣认为心衰若以心悸气短为主症,多以气阴两虚为主,当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为主方。
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多以温补肺肾为主,方以右归饮加减。
心衰若以水肿为主症,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其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也具有经验。
(1)尿量减少:利尿为治疗心衰之关键。
最常用的利尿中药有:获苓、猪苓、车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泽泻等。
对水肿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牵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
胸水与心包积液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己椒苈黄汤治疗。
(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英、珍珠母以加强镇心安神作用。
心率偏慢或有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可加独参汤或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用补肾阳药,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胶、补骨脂等以温肾阳促心阳。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强调用温药。
(3)感冒与感染: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先纠正感冒再治心衰。
(4)咳血问题:心衰患者因肺动脉高压或肺瘀血易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丝的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代赭石、旋复花、紫苏子霜等降气止血药,同时还可加大小蓟、侧柏叶、血余炭、藕节炭等。
(5)胃肠症状:心衰患者多有胃肠道瘀血,又多长期服用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易出现胃肠功紊乱,如恶心纳呆、胃脘胀满等症状,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陈皮、佩兰等健脾行气的药物,调和胃肠功能,以助后天之本。
(6)口干渴:心衰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而损伤阴液,常表现为口干渴,可用生地黄、石斛、元参、沙参等养阴生津的药物。
顾景琰认为心衰乃五脏同病。
治疗原则当以扶正补虚为本,祛除实邪为辅。
补虚主在培补心肺肾脾,调和气血阴阳;祛邪主在和血通络,温化水湿。
治疗常以参附汤与生脉散为基本方药。
颜德馨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点是心气阳虚,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瘀血乃一身之大敌”的观点。
在临床上将心衰分为心气阳虚、心血瘀阻即可基本把握心衰的辨治规律。
心气阳虚为主者,以温运阳气为重要法则。
心血瘀阻为主者,行气活血是关键。
据此制定温运阳气方、行气活血方[温运阳气方药物组成为熟附子6g,炙麻黄9g,细辛4.5g,生蒲黄9g(包煎),丹参15g,葛根15g。
行气活血方药物组成为桃仁9g,红花9g,赤芍9g,当归9g,川芎9g,生地黄12g,柴胡4.5g,枳壳6g,牛膝9g,桔梗6g,降香2.4g,黄芪15g],每于辨证论治基础上加以下药对(1)附子配半夏:两药合用,同气相求,具温阳化饮,降逆散结之效。
(2)黄芪配葶苈子:攻补相兼,一升一降,升则补宗气以扶正,降则泻肺气以消水,用治心水证有固本清源之效。
(3)泽兰配益母草:两药相配,相须而施,活血利水,瘀水同治,用治“血不利则为水”之证,有“菀陈则除之”之功效。
张琪认为心衰病机以心肾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
心阳鼓动无力,心气不能正常推动血液运行为病之本;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阻滞为病之标。
心阳虚衰、血络瘀阻证治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予调心饮子加减,药用人参15g,黄芪25g,甘草20g,小麦50g,红枣5枚,附子(先煎)、桂枝、麦冬、五味子、红花各15g,丹参20g,鸡血藤30g,赤芍15g。
心肾阳衰、水气凌心、血络瘀阻证治以益气温阳利水,方予温阳益心饮加减,药用人参、附子各15g,茯苓20g,白术15g,白芍20g,桂枝、生姜各15g,泽泻、丹参各20g,红花15g,葶苈子20g,甘草15g。
周仲瑛认为心衰属于本虚标实,气(阳)虚而瘀,水饮上犯心肺。
由于气(阳)虚血滞,脏腑气化功能障碍,水液输布失常,使体内水湿痰饮潴留,以致本虚与标实互为因果。
且尤以血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确立以“益阴助阳、活血通脉”为治法,温养心肾以治本,注意阴中求阳;活血通脉以治标,血行则痰化、饮祛、水行。
查玉明认为慢性心衰的发展系正虚邪实、心肺两损,最终精气被夺,出现心阳衰竭之重证。
心衰病机,其标在心,其本在肾。
温肾阳、益心气是治疗慢性心衰的最佳法则,以真武汤为基础加减化裁。
林沛湘认为心衰本虚为气虚、阳虚、气阴两虚,标实为瘀血、痰饮。
气虚与阳虚,主要是心肺肾气虚与心肾阳虚。
气虚者宜养心补肺益肾,常用养心汤合补肺汤化裁。
阳虚内寒,水湿泛滥者,常用金匮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若为格阳戴阳者,则须回阳救逆,可用四逆汤合独参汤加味治之。
气阴两虚又可表现为心肺气阴两虚、心脾气阴两虚及心肾气阴两虚。
以心肺气阴两虚为主者,用生脉散合补肺汤化裁。
以心脾气阴两虚为主者,方用归脾汤合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化裁。
心肾气阴两虚者,方用参芪地黄丸加味。
瘀血阻滞宜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化裁。
痰湿者治宜燥湿化痰,可用二陈汤、平胃散为主治疗。
若痰饮甚者,治宜化痰逐饮,方用五皮饮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
李可擅于运用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垂危重症,该方以附子30~200~3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山茱萸净肉60~120g,生龙骨粉、生牡蛎粉、活磁石粉各30g,麝香0.5g组成。
本方以四逆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及张锡纯氏来复汤重用附子、山茱萸肉加麝香而成。
方中使用大剂量附子,以大剂量甘草监制附子的毒性。
重用山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认为山茱萸肉一味,“大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
收涩之中,兼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
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的主要病机。
心气虚、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心环节,瘀血、痰浊、水饮乃其标实之候。
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是心衰的重要治法。
强调扶正固本,绝不可本末倒置,一味攻逐,以伤正气。
常用基本方为黄芪15~30g,党参15~3g,益母草10~15g,泽兰10g,桂枝6~10g,制半夏10g,北五加皮4~10g。
咳嗽喘息不得卧者加紫苏子、葶苈子、桑皮、白果等;水肿明显伴咳吐稀白沫痰者加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之品;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加附子、菟丝子、仙茅、补骨脂等温补肾阳;久服桂枝者加麦冬以免温燥;有阴虚表现者去桂枝加麦冬、五味子;顽固性心衰而心脏扩大者,北五加皮用量减少;有呕吐者加用竹茹、生姜;若见阳脱用生脉、四逆合方以益气固阳救逆,并配合相应的西药急救,以图转危为安。
施今墨认为本病以心气心阳不足为多,或有心气心阴(血)虚亏者。
其临床发作症状,则呈气逆(滞)血瘀(郁)、水气泛滥为要。
若以心脾两虚之证为主,而呈心悸气短、纳差肢肿、失眠神疲者,则用归脾汤、柏子养心丸以益气养血、补心健脾。
若以水肿为主,当判断证候虚实。
虚证为心气(阳)不足,肾阳虚衰。
轻则益气强心、通阳利水,药如黄芪、党参、桂枝、茯苓,只从心阳治疗即可收效;重则宜温肾壮阳、利水消肿,以附子、白术、桂枝、黄芪、防己为主,并用金匮肾气丸、滋肾通关丸,必须心肾同治,方有作用。
水肿重症,拟活血、行气、利水之法,以气滞血瘀、水气泛滥为标实图治;若水道通利,腹水见消,即改用桂附八味丸缓补脾肾而效。
邓铁涛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治疗上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
心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故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与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田三七等)。
在此基础上,血瘀者加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或失笑散,或选用丹参、三七、鸡血藤等;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仁、紫菀、百部;喘咳痰多者加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胆南星、海浮石;湿重苔厚者加薏苡仁。
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丽参针、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
在心衰用药方面,邓老补气除用参、芪、术、草之外,喜用五爪龙,且用量多在30g以上。
对于心衰的辨治,强调病证结合,灵活变通。
根据心衰的不同病因,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病因为冠心病者,多见气虚夹痰、痰瘀互结,可用温胆汤加人参、白术、豨莶草、田三七等,以益气祛痰、温阳通脉。
若属阴虚,则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
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者,每有风寒湿邪伏留,易反复发作,治疗则在原基础上加用威灵仙、桑寄生、豨莶草、防己、鸡血藤、桃仁、红花以祛风除湿。
病因为肺源性心脏病者,可配合三子养亲汤、猴枣散,鹅管石、海浮石等温肾纳气,降气平喘。
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者,大多数肝阳偏亢,则需配合平肝潜阳法,常用药物有草决明、石决明、代赭石、龟板、牡蛎、钩藤等。
原有糖尿病或甲亢的患者,证候多属气阴两虚,治疗一般以生脉散加味。
糖尿病患者可加山茱萸肉、桑螵蛸、玉M须、仙鹤草、淮山药等,淮山药用量宜大,一般60~90g;甲亢者则加用浙贝母、生牡蛎、山慈姑、玄参等,以化痰软坚、散结。
总之,名老中医均认为心衰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
本虚(心阳气亏虚)是心衰发病的关键,是心衰发作的始动因素,并贯穿整个病理过程始终。
气虚及阴,可表现为气阴两虚。
但气虚、阳虚、血瘀是心衰中医辨证的纲领。
标实乃因本虚所致,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标实为心衰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兼证;主要表现为血瘀、水停及水邪上泛、痰浊。
急性发作期是在气虚、阳虚基础上偏于标实(水饮、瘀血、痰浊),缓解期偏于本虚(气虚、阳虚、阴虚)。
治疗上均认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心衰的重要治则,同时需要兼顾养阴。
以补虚扶正为本,祛除实邪为辅,补虚重在益气温阳,驱邪重在活血化瘀,化痰利水。
????心衰的良方妙药中医学中并没有心衰这一病名,按症状中医学将心衰归属于“心悸”“怔忡”“喘证”“心水”“痰饮”“心痹”等范畴。
历代医家通过在临床中对心衰病因病机及治疗体会的认识,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心衰治疗方法。
1病因病机与文献中各大医家的认识一样,笔者认为心衰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即心之气(阳)虚或兼阴虚为本,瘀血水停、痰浊不化为标,并与肺、脾、肾关系密切。
心气(阳)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瘀是本病重要的病理环节,内生水湿是本病重要的病理产物和继发性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