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囊肿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6.57 KB
- 文档页数:3
表皮囊肿【病因】(一)发病原因表皮囊肿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层组织,是胚胎晚期在继发性脑细胞形成时,将表皮带入的结果。
1954年Choremis等注意到腰穿后产生表皮样囊肿,从而支持了外伤起因的学说。
1961年Blockey 和Schorstein复习8例儿童病人资料,大都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行鞘内注射后发病。
肿瘤可多发,由几毫米至数厘米大小不等。
囊肿缺乏血管。
在实验时直接把皮肤碎片注入小鼠的脊髓和额部可重复产生同样的囊肿。
(二)发病机制囊肿大多单发,亦可多发,偶与皮样囊肿同时存在并伴有先天性畸形或异常,如耳后藏毛窦、脊柱裂等。
颅内表皮样囊肿可位于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及脑室内等处,按起源部位好发于桥小脑角、鞍区、大脑半球、脑室内、四叠体区、小脑等处,约2 5%的囊肿可发生在颅骨板障或脊柱内。
由于此囊肿的生物学特性,它可不局限于一处,常从它所起始的部位呈指状突出伸入邻近的脑池、沟裂,甚至可穿入脑实质而沿着神经纤维素生长。
因此有时可广泛地从颅后窝生长到颅前窝等处。
组织学上,表皮样囊肿的具体形态是色泽洁白带有珍珠光泽的圆形、结节状或椭圆形的肿物。
包膜完整,可有钙化,表面光滑。
其囊壁薄而半透明,边界清楚,血运不丰富。
其大小不等。
囊内容物为干酪样物质,略带油腻,由脱落细胞堆积而成。
由于含有大量胆固醇晶体,内容物呈现特殊的光泽,透过薄而透明的囊壁,肿瘤有特殊的外观。
瘤与邻近脑组织界线清楚,但因其囊壁很薄,且常广泛伸入各个角落及脑池内,深部囊壁常与一些较大的血管、神经粘连或将其包绕在肿瘤内,给肿瘤全切带来困难。
在显微镜下,可见瘤壁由两层组织构成,外层为一薄层的纤维结缔组织,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层面向囊腔,表面有很多角化细胞,不断脱落形成囊内容物,并使肿瘤不断增大,与肿瘤相邻的蛛网膜组织呈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有时还可见异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的浸润。
囊的内容物具有组织毒性,溢出到蛛网膜下腔可以引起肉芽样炎症反应。
脑部囊肿和肿瘤的区别是什么?人的身上经常会出现囊肿或者肿瘤,囊肿和肿瘤只有一个字的差别,看起来非常相似,所以很多人经常把这两种疾病搞混淆,实际上,囊肿和肿瘤是截然不同的疾病,相比之下,肿瘤是危害性更大的疾病,囊肿的危害性要小一些,囊肿和肿瘤都会出现在人的脑部,下面详细介绍这两者的区别。
★脑部囊肿和肿瘤的区别:肿瘤和囊肿有本质的区别,这可以通过头颅磁共振和磁共振增强得以鉴别。
囊肿实质上完全是液体,肿瘤一般都有实质部分。
脑肿瘤是必须要治疗的,而对于小的囊肿或者无症状的脑囊肿是不需要治疗的。
接触到的绝大部分脑囊肿患者都不需要治疗,跟踪观察就可以了。
脑囊肿和脑肿瘤看似只有一字之差,概念好像也都是脑袋里长了肿物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其实不然,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临床很多患者不清楚脑囊肿和脑肿瘤有哪些区别,盲目求医治疗,对病情非常不利,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贾栋主任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解答:脑肿瘤和脑囊肿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可以通过头颅磁共振和磁共振增强得以鉴别。
首先通过两者产生的原因来区分。
脑肿瘤产生的原因脑肿瘤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如今并没有确定脑肿瘤一定就是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
但是还是大体可以总结,可能有哪些因素导致脑肿瘤的产生。
化学因素基础研究已证实,脑肿瘤的发生与接触杀虫剂、溶剂、染料和甲醛有关。
此外,怀孕母亲产前接触酒精、染发剂等,可增加子女患神经母细胞瘤的风险。
创伤因素因外界创伤刺激到脑、脑膜瘢痕组织间而引发肿瘤,这种创伤性肿瘤多半发生在硬脑膜和蛛网膜损伤的基础上。
此外,脑部外伤可促使原已存在的脑肿瘤加速生长。
放射因素接触放射线可导致脑肿瘤的发生。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儿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放射治疗可增加星形细胞瘤、恶性胶质瘤发生的危险性;垂体腺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常被检出胶质瘤;放射线还可诱发脑膜瘤。
生物学因素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各类病毒的入侵,比较不易被察觉。
实验证实病毒(如:腺病毒、猴空泡病毒(SV40)、肉瘤病毒等)可诱发起禽类及脊椎动物的颅内肿瘤。
脑室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脑室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与鉴别一、引言脑室囊性病变是指一种在脑室内形成的囊性结构的疾病。
这些囊性病变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发生的可能。
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脑室囊性病变对于合理治疗及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详细描述脑室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提供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脑室囊性病变的分类根据囊性病变的形态特征和发生部位,可将脑室囊性病变分为以下几类:1.基底节囊性病变:位于基底节区域的囊性病变,包括颅内肿瘤、囊性留置囊肿等。
2.侧脑室囊性病变:位于侧脑室内的囊性病变,如脑室内肿瘤、脑室内囊肿等。
3.第三脑室囊性病变:位于第三脑室内的囊性病变,如胶质囊肿、胚胎性囊肿等。
4.第四脑室囊性病变:位于第四脑室内的囊性病变,如脑室内肿瘤、脑室内囊肿等。
三、脑室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1.CT表现:a.低密度影:囊性病变在CT影像上呈现为低密度区,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相比较明显。
b.边缘清晰度:囊性病变的边缘清晰度可以提示病变性质,清晰度高的病变常见于囊性肿瘤,边缘模糊的病变常见于炎症性囊肿等。
c.均质性与异质性:囊性病变的均质性与异质性可以提供病变的判断依据,均质性高的病变常见于囊性肿瘤,异质性高的病变常见于感染性囊肿等。
2.MRI表现:a.T1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囊性病变在T1加权图像上呈现为低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明显。
b.T2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囊性病变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为高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明显。
c.强化程度:囊性病变的强化程度可以提示病变的性质,强化程度高的病变多见于囊性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的病变多见于感染性囊肿等。
四、脑室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根据脑室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可以进行以下疾病的鉴别诊断:1.囊性肿瘤:囊性肿瘤通常具有边缘清晰、均质性高以及轻度强化的特点。
2.感染性囊肿:感染性囊肿的边缘模糊、异质性高,并可显示周围炎症改变。
侧脉络丛囊肿是什么原因?
错脉络丛囊肿是胚胎在发育期间,容易出现的疾病,很多胎儿会在发育过程中,被超声波检测出有侧脉络丛囊肿,刚开始很小26周左右的时候,可能会随着发育自己慢慢的消失,但是如果还是不能消失的话,可以先进行羊膜穿刺的检查,观察囊肿的大小,必要的时候进行对应的治疗。
脉络丛囊肿的原因
脉络丛是富含血管的结构,妊娠中期,有的胎儿可检出脉络丛囊肿,但90%以上胎儿脉络丛囊肿在妊娠26周以后消失,仅少数呈进行性增大。
囊肿常为双侧性,多位于侧脑室脉络丛内。
囊内液体为脑脊液。
有脉络丛囊肿的胎儿少数有染色体异常。
18-三体较常见,21-三体亦也可出现脉络丛囊肿。
这种情况建议查染色体及唐氏检查进一步检查。
检查
检出脉络丛囊肿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一步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培养或脐带穿刺取脐血培养,以除外18-三体、21-三体等染色体异常。
正常的胎儿也可以出现脉络丛囊肿,但大多26周后消退。
正常的胎儿也可以出现脉络丛囊肿,但大多26周后消退。
如果26周后还不消退,而且是双侧的,孩子生后应该做颅脑的检查及脐血细胞的染色体检查。
诊断。
囊肿的名词解释囊肿是指体内某一部位或器官内的异常囊状物,常常是一种液体或半固体的含脂质、粘液或其他组织成分的肿块。
它可以在身体各个部位形成,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
在医学上,囊肿被归为一种良性病变,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囊肿也可能带来疼痛、压迫周围组织器官以及潜在的恶性转变的风险。
囊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体内某一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发生异常的生长或发育导致。
造成囊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外伤、炎症或某些疾病等。
囊肿通常在体内逐渐增大,形成一个包裹着囊壁的囊腔。
这个囊腔内可能是液体或半固体物质,还可能含有细胞脱落物、纤维组织或异物等。
囊肿的症状和体征通常取决于其所在的具体位置。
例如,囊肿出现在皮肤上时,可能会形成一个明显的肿块,质地柔软或坚硬,表面一般可见或可触及到。
当囊肿位于内脏器官内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疼痛感,甚至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导致相应的症状和功能障碍。
诊断囊肿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在临床上,医生可能通过触诊肿块的质地、大小和活动性等特征来预估囊肿的性质。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等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囊肿的类型和性质,并进一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
治疗囊肿的方法多样,主要取决于囊肿的性质、位置、大小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对于一些较小且无症状的囊肿,可能无需治疗,医生会选择进行观察。
然而,对于一些较大或有明显症状的囊肿,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穿刺抽吸、手术切除或其他介入性操作等,具体选择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总体来说,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大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担忧。
然而,如果患者发现身体内出现任何异常的囊块或感到不适,建议尽快寻求医生的建议。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避免潜在的并发症,并确保他们能够尽早恢复健康。
脑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法脑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它是指在脑组织内部或脑膜下形成的囊状结构。
脑囊肿通常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脑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脑囊肿,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
医生会建议定期进行MRI检查,以监测脑囊肿的变化。
如果脑囊肿没有增大或出现症状,患者可以选择观察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避免了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然而,对于较大的、有症状的脑囊肿,手术治疗是最佳的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开颅或经导管微创手术来进行,具体的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将囊肿完全切除,以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缓解症状,并防止囊肿再次形成。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脑囊肿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除了手术治疗外,放射治疗也是治疗脑囊肿的一种选择。
对于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大型或深部的脑囊肿,放射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通过放射线照射,可以减小囊肿的体积,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缓解症状。
放射治疗通常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治疗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以及可能出现的放射性脑损伤。
此外,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例如,对于脑囊肿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通过使用镇痛药、抗恶心药等来进行控制。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脑囊肿,因此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针对脑囊肿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脑囊肿,可以选择观察治疗;对于较大的、有症状的脑囊肿,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预防脑囊肿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头部外伤、定期体检等都可以帮助减少脑囊肿的发生风险。
侧脑室局部扩大、一侧脑室扩大、双侧侧脑室扩大、三脑室及侧脑室同时扩大、脑室全部扩大等脑室扩大病变鉴别及CT、MRI影像表现一、侧脑室局部扩大1、局限性脑萎缩:外伤后脑萎缩,感染后脑萎缩,脑梗死后脑萎缩CT可见扩大的脑室部分附近的脑实质呈片状低密度灶MR: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同时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增宽。
2、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通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囊壁薄,通常显示不清由于囊内含脑脊液,所以CT及MR都表现为脑脊液信号。
3.解剖变异。
特点为附近脑实质内无病变存在,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扩大或脑结构异常4.孤立性侧脑室颞(下)角。
是侧脑颞角的脑脊液流动受阻所致.常因侧脑室病变所致,包括室管膜内出血、脑膜瘤和脉络膜从乳头状瘤等,也可为侧脑室三角区周围病变压迫所致。
二、一侧脑室扩大1.正常变异。
正常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双侧侧脑室大小不一致.不对称一侧侧脑室明显大一于另一侧。
临床上,智力及精神发育正常,无临床意义。
2.一侧大脑半球萎缩。
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如脑梗死、外伤、出血及感染等。
最常见的原因是血管闭塞引起大面积脑。
CT和MRI 现为患侧侧脑室扩大、脑组织量减少,中线向患侧移位,严重者脑沟和脑回消失不见。
2.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又称为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CT 平扫以一侧半球脑实质内脑回样、轨道样、弧带状或锯齿状钙化为特征。
由于受累侧血供障碍,常引起脑实质萎缩.所以可以表现有患侧侧脑室扩大,颅腔变小,颅板增厚。
脑内典型钙化及临床三叉伸经分布区有紫红色血管痣。
3、一侧室间孔阻塞。
脑脊液主要产生于脑室的脉络膜丛。
当一侧室间孔阻塞时,同侧侧脑室脉络膜丛产生的脑脊液不能进入三脑室,脑脊液在侧脑室内聚积,CT和MR检查表现为一侧侧脑室扩大,扩大明显时可有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主要原因有室间孔附近的肿瘤、囊肿、囊虫及炎性粘连。
确定一侧侧脑室扩大为室间孔阻塞所致的要点包括:一侧侧脑室扩张明显,有张力.透明隔向对侧移位;扩一大的侧脑室周围没有能够导致该侧侧脑室扩大的其他可以解释的原因。
关于囊肿的名词解释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术语,用来描述人体内的一种异常结构,它通常表现为一个袋状的、被膜包裹的液体或半固体物质集合体。
囊肿可以在各个部位形成,并有不同的原因和症状,因此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囊肿的形成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天生囊肿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形成的,这些囊肿通常与胎儿器官发育异常有关。
例如,多囊肾就是一种常见的天生囊肿疾病,患者的肾脏会出现多个囊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
而后天获得的囊肿则是在生长过程中或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
一些常见的后天囊肿包括脑囊肿、卵巢囊肿和乳房囊肿等。
其次,囊肿的类型和组织成分也可以有所不同。
根据囊肿内部的物质,可以将其分为液体囊肿、半固体囊肿和固体囊肿。
液体囊肿是最常见的一种,囊内充满了液体,通常是无色或轻度淡黄色的。
它们可以出现在各个器官,如甲状腺、卵巢和肾脏等。
半固体囊肿则是指囊肿内同时含有液体和某种固体物质,如脑部的脑囊肿。
固体囊肿则是指囊肿内充满了固体物质,这种类型的囊肿常见于乳房组织,特别是乳腺纤维腺瘤。
不同的囊肿具有不同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一些囊肿可以无症状存在,并且在常规的体检中被无意间发现。
然而,其他类型的囊肿可能会引起不适或疼痛。
例如,卵巢囊肿常常导致下腹疼痛、月经不调和不孕。
脑部的囊肿可能会引起头痛、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异常。
乳房囊肿则可能引起乳房疼痛、肿块和乳头分泌物等症状。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常常会采用多种方法来确认囊肿的存在和类型。
首先是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和组织来检测囊肿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接下来是施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
针对囊肿的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取决于囊肿的类型和症状。
对于小且无症状的囊肿,医生通常会选择观察和监测的方法,以确保囊肿不会继续增大或引起其他问题。
对于大而症状明显的囊肿,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手术方法可以包括开放手术或腔镜手术,根据囊肿的位置和大小而定。
宝宝大脑出现囊肿怎么办?
怀孕18周的时候检查是子宫肌瘤的情况,胎儿的位置大约是在双侧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情况,左肾有一些分离的情况,孕妇都会去医院里面做一个三维彩超,医生也会建议您去做一个染色体的检查,双侧侧脑室内脉络丛回声欠均匀,那么像这种胎儿大脑囊肿,我们应该要怎么来治疗呢?
脑囊肿一般指的是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样的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所形成的袋状结构而成,有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前者为最常见的蛛网膜囊肿,后者是由于颅内炎症、颅脑外伤或手术后引起。
临床表现与囊肿部位有关,常见部位包括:外侧裂、桥小脑区、颞极、四叠体区、小脑蚓部、鞍区和鞍上、双侧半球间、大脑突面、斜坡等。
多数病变于儿童早期即出现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癫痫;颅骨膨凸;占位效应引起局部症状或体征。
鞍上囊肿还可以表现有脑积水、发育迟缓,性早熟等、视力障碍等。
因囊肿破裂出血流入囊内或蛛
网膜下腔使而病情恶化。
对于无占位效应或政治的蛛网膜囊肿,无论其大小或部位均无需治疗,但应定期随诊复查。
手术治疗多用于有症状和囊肿有张力者,手术方式包括囊肿腹腔分流术、内镜辅助下囊肿引流和囊壁切除术和开颅手术切除部分囊壁,使囊肿与周围脑池沟通术。
脑囊肿国税局老底子还有其附属物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物,产生的程度上不一样,出现的病症也不一样,主要是因为体积比较庞大,很容易就会对大脑产生压迫的情况,绝大多数挽留下囊肿患儿基本上都没有任何的症状,囊肿多半都是单个的。
一侧侧脑室体积增大的原因
一侧侧脑室体积增大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一些常见的包括:
脑积水(脑室扩张):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在脑内的聚集,导致脑室扩大。
这可能是由于脑脊液产生或流通受阻,例如颅内肿瘤、出血、感染、先天性畸形等引起。
脑膜瘤:脑膜瘤是一种在脑膜上生长的肿瘤,可能导致邻近脑室的压迫,使其扩大。
脑出血:一侧脑室体积增大也可能是由于脑出血引起的。
出血可能导致脑室区域的损伤和积血,从而引起体积增大。
脑梗死:脑梗死是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的局部脑组织死亡。
在梗死区域周围,可能发生水肿和脑室扩大。
脑脊液动力学紊乱: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如吸收不良或分泌过多,可能导致一侧侧脑室体积增大。
脑脊液背压:在一侧脑脊液循环受阻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脑室体积的不均匀增大。
先天性异常:一些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可能导致脑室体积的不对称增大。
以上列举的原因仅为可能的例子,具体情况可能需要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以及其他相关检查来确定。
如果存在任何脑部症状或疑虑,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1。
侧脑室扩大的分级标准侧脑室是位于大脑内侧、与中脑相连接的脑室系统之一,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储存脑脊液。
当侧脑室异常扩大时,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脑积水、脑萎缩、脑囊肿等。
侧脑室扩大的分级标准是根据侧脑室的大小来确定的,下面将从小到大分级进行介绍。
一、轻度扩大:一般情况下,成人侧脑室的宽度应该小于10mm,若侧脑室的宽度稍微超过10mm,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称之为轻度扩大。
此程度的扩大可能是正常人群的变异范围,也可能是病理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如脑萎缩。
二、中度扩大:当侧脑室的宽度超过10-15mm,但仍然没有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可以称之为中度扩大。
此时,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导致侧脑室扩大的病因,如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三、重度扩大:当侧脑室的宽度超过15mm时,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明显的影响,如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此时需要进行更为详细的检查,如前庭脑室-侧脑室指数(VBR)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严重的侧脑室扩大往往是由于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如脑积水、脑囊肿等。
四、极度扩大:当侧脑室的宽度超过25mm时,称之为极度扩大。
此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步态不稳、认知功能下降等。
极度扩大的侧脑室通常是由于严重疾病引起的,如脑积水、脑萎缩等,需要进行紧急的治疗。
在确定侧脑室扩大的分级标准时,不仅要考虑侧脑室的宽度,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和体征等。
此外,病因学是确定扩大程度的关键,通过检查和评估,可以确定导致侧脑室扩大的具体原因,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之,侧脑室扩大的分级标准是根据侧脑室的大小来确定的,包括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扩大。
通过合理的评估和检查,能够确定扩大的原因和对大脑的影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对于患有侧脑室扩大的患者来说,定期随访并进行适当的治疗至关重要。
侧脑室名词解释
侧脑室是大脑内部的一个腔体,位于大脑的深处。
人类大脑内部有两个侧脑室,一个位于左脑,另一个位于右脑。
它们之间通过膝状体相互连接。
侧脑室内填充着脑脊液,由于脑脊液的压力和体积变化,侧脑室的大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侧脑室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储存脑脊液,并为脑提供保护和支持。
同时,侧脑室还起到了对大脑的调节和稳定功能,并参与了一些感觉的处理和运动的控制。
侧脑室也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脑损伤等疾病的重要研究对象。
侧脑室内囊肿的神经内镜下辅助治疗赵澎;宗绪毅;王新生;桂松柏;李储忠;张亚卓【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年(卷),期】2010(9)3【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小切口、小骨瓣开颅皮层造瘘神经内镜切除侧脑室内囊肿,同时可行囊肿脑室或脑池造瘘手术,以打通脑脊液循环,共治疗侧脑室囊肿患者52例,术前术后均行头部MRI检查,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结果神经内镜全切侧脑室囊肿37例(71%),部分切除和行造瘘术15例(29%).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5例(67%),好转13例(25%),总有效率92%,无效4例(8%).术后病理证实神经上皮囊肿43例,其中蛛网膜囊肿28例,脉络丛囊肿3例,室管膜囊肿12例,其他类型的囊肿9例.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治疗侧脑室内囊肿,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增加了病变的全切率,临床疗效满意.【总页数】3页(P215-217)【作者】赵澎;宗绪毅;王新生;桂松柏;李储忠;张亚卓【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50;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1【相关文献】1.神经内镜辅助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 [J], 刘方军;宗绪毅2.侧脑室囊肿和透明隔囊肿的神经内窥镜治疗 [J], 吴宁涛3.侧脑室囊肿和透明隔囊肿的神经内窥镜治疗 [J], 吴宁涛4.神经内镜下造瘘及金属支架桥接侧脑室治疗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1例 [J], 张晟豪; 马文龙; 关海滨; 屈晓东5.神经内镜下囊肿-侧脑室造瘘+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1例 [J], 屈晓东;张晟豪;马文龙;蔡志标;荔志云;周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侧脑室囊肿是什么
相信有些准妈妈在产检的时候会发现胎儿侧脑室囊肿,这听起来很令人害怕,准妈妈们总是会想得比较多,长期这样,准妈妈会精神过于紧张,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侧脑室囊肿是什么,准妈妈们也可以有个心理准备,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产检,才能给胎儿最好的保护。
目前认为侧脑室囊肿病理分型有:神经上皮样囊肿(包括脉络丛囊肿和室管膜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其中大多数为脉络丛囊肿。
脉络丛囊肿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样囊肿,多见于儿童,在整个脑室系统均可发生,最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其次为侧脑室体部、枕角和颞角,额角罕见,与脉络丛的解剖分布有关。
脉络丛囊肿常在胎儿时就已经发生,与第18号染色体三体有关,也可能和21号染色体变异有关,但是大多数在出生后2年内消失,并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侧脑室囊肿可单发,也可多发.本病一般无任何症状,一旦囊
肿阻塞脑脊液循环,则可以造成胎儿脑室扩张.脉络膜囊肿多在
早期妊娠晚期或中期妊娠早期发现,孕24~26周后明显缩小或消失.
侧脑室有囊性肿块一般对胎儿没有直接影响。
如果囊肿比较小,而且在左侧侧脑室一般不会堵塞脑脊液循环,不造成颅内压
增高等。
暂时可以先不处理这个囊肿的问题,如果胎儿未发现合并其他畸形,则可嘱孕妇随访观察,至妊娠结束。
检查中若发现胎儿脉络膜囊肿,不要立即认为是病理性或生理性的,应同时仔细检查胎儿是否合并有其他畸形,如果胎儿合
并有其他畸形时应建议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抽羊水作染色体检查,以尽早排除染色体疾病.如果胎儿未发现合并其他畸形,则可嘱
孕妇随访观察,至妊娠结束.
等生产完后,可以到神经外科就诊,可能需要定期复查,确定此囊肿的性质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然后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上面的介绍,对于侧脑室囊肿是什么,相信准妈妈们心中也有自己的理解了,其实,每个宝宝都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天使,作为准妈妈千万要放松自己的心情,如果发现侧脑室囊肿就要坚持复检,最后确定情况如何,这是为宝宝未来的健康保障,也是
为每个家庭的幸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