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8.46 KB
- 文档页数:2
萎缩性胃炎痊愈案例
[典型病例] 张先生,男,56岁,2021年4月2日初诊。
患胃病7年多,经常胃痞闷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胀减,纳呆不饥,倦怠无力,日渐消瘦,大便多溏,噫气,矢气,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脉沉弦细,舌淡红有瘀点,舌下脉络淡紫粗长,舌苔薄白,黄芪25克,木香3克,桂枝10克,党参15克,丹参15 克,白术10克,鸡内金20克,炒白芍 15 克,姜半夏10克,陈皮10克,砂仁3克,甘草5克,水煎服。
吃药7天后,症状减轻。
原方加减治疗3月,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痞满消失。
续服中药茶巩固,先后治疗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肠上皮化生消失,转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方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绪失调、脾胃虚弱引起的。
脾胃主管饮食消化、营养吸收,起着维持人体气息升降的作用,当脾胃虚弱后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气息瘀滞等一系列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治疗方:生黄芪、太子参、丹参、淮山药、白术各20克,白芍、鸡内金、山楂各15克,生甘草10克,乌梅8克,三七粉5克。
伴有泛酸者加海螵蛸15克,瓦楞子20克;消化不良者加神曲10克,炒麦芽3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火麻仁15克。
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中医认为,生黄芪甘而微温,具有补脾益气、升阳气的功效;太子参甘、微苦、平,可补肺、脾、心经,具有益气生津的功效;丹参辛、苦、微寒,具有活血凉血、除烦安神的功效;淮山药甘、平,具有补脾、肺、肾之气阴的功效;白术甘、苦、温,具有补脾燥湿的功效;白芍甘、苦、酸而微寒,具有补血平肝、缓急止痛的功效;鸡内金甘、平,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乌梅酸、平,具有止泻、生津、止血的功效;山楂酸、甘、微辛、微温,具有消食化积、活血散淤的功效;三七辛、甘、微涩而温,具有止血、化淤、止痛的功效;生甘草甘而微寒,具有补心脾气、缓急止痛的功效。
全方共济益气、养阴、活血之效。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量饮酒(烈酒)、浓茶、咖啡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等,会损伤胃粘膜,导致浅表性胃炎转变为萎缩性胃炎;由于幽门功能松弛,肠液和胆汁通过幽门返流到胃,会刺激胃粘膜,破坏胃粘膜的屏障,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 简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一种类型,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萎缩和功能减退。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和原理,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2. 中医理论解析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脾胃虚弱、痰湿内蕴、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除痰湿、活血化瘀来缓解炎症并恢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
3. 中医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中医通过中药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的中药有以下几种:3.1.1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胃黏膜的萎缩状态。
常用的配伍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3.1.2 陈皮陈皮具有理气、健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脘疼痛和胃胀气等症状。
常用的配伍有陈皮、白术、茯苓等。
3.1.3 炙黄芪炙黄芪具有补气养血、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常用的配伍有炙黄芪、茯苓、五味子、当归等。
3.2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中,“食疗”被广泛运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忌食油腻和高脂食物,如猪肉、油炸食品等。
•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多食用温热性水果,如苹果、梨等。
3.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4. 中医方剂推荐4.1 枣泥丸【组成】枣泥丸的主要成分是枣泽饮片。
【功能与适应症】枣泥丸具有健脾胃、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瘀血郁滞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10克,一日2次。
4.2 蜜丸【组成】蜜丸的主要成分是蜂蜜。
【功能与适应症】蜜丸具有润肺止嗽、养胃和润肠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炎症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3次。
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方法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胃壁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导致胃腺体数量减少和胃腺管萎缩,进而影响胃腺体功能和胃液分泌,严重时会引起消化功能障碍和胃溃疡等并发症。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恢复胃腺体功能,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调配,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厚朴、陈皮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燥湿、调和脾胃、益气养阴等功效,可以起到抗炎、消炎、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特别需要注意饮食的调理。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和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保护胃黏膜。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特色疗法,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和气血,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胃腺体分泌,从而帮助修复和恢复胃黏膜功能。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大包、足三阴交等。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刺激和按摩相关穴位和经络,调整脾胃功能的方法。
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胃部穴位和经络,促进胃气运行,增加胃腺体血液供应,从而改善胃黏膜的营养供应和修复功能。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揉脾俞、按揉胃俞、点按足三里等。
5. 调整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对于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也需要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
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空腹,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不稳定因素对脾胃功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主要通过中药治疗、饮食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调整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综合治疗,以达到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恢复胃腺体功能的目的。
双柏散水蜜外敷,其以大黄、侧柏叶、泽兰等杵末为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对于癌肿明显,疼痛剧烈者有较好疗效。
4 病案举例 马某,男,63岁,大学教授。
1999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2个月前因肝区不适行肝脏B超、CT扫描发现肝脏占位,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在肿瘤医院曾行手术治疗。
就诊时主诉右胁胀痛,纳呆乏力,心烦失眠,肠鸣矢气,大便烂,小便短赤,舌嫩红苔腻,脉滑细。
证属湿浊热毒蕴结,气阴不足,治当清热解毒祛湿,益气健脾养阴。
处方:陈皮6g,白术、竹茹、法夏各12g,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石上柏、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炙甘草各5g,枳壳10g,太子参30g。
服药3周,精神日振,胃纳日增,乏力明显好转。
彭师认为此时正气渐复,可适当增强舒肝理气之功,于上方去旱莲草,加郁金、佛手,配合中成药大黄蛰虫丸、六味地黄丸口服,治疗1月后心烦失眠消失,自觉症状不明显,患者信心倍增。
后一直以上方加减调理,现患者病情稳定,目前仍坚持门诊治疗,已带癌生存5年余。
(收稿2004209203;修回2004212223)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马 兰 甘肃省平凉市中医医院(744000) 著名老中医张子俊,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造诣甚深,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随张老临证,屡见他治愈沉疴痼疾,得悟颇深。
现将其经验整理于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难治之证。
病机为本虚标实,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胀痛、心下痞满、呃逆、烧心、嘈杂为主证的病症。
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及脾,脾病亦可及于胃。
老师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认为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
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胃气和则五脏安,脾升胃降为气机上下之枢纽。
脾胃与肝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为痛为聚;血行瘀阻,经脉闭塞,为痞为积。
慢性萎缩性胃炎妙方------半夏黄连枳实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妙方------半夏黄连枳实汤;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舒文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入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
刘某某,女,42岁,宝鸡市某机关干部,2009年6月8日初诊。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10克,黄连6克,枳实15克,党参15克,生白术15克,刺猬皮15克,生牡蛎30克,枸橘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佛手10克,半枝莲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用药心得【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痞满”、“胃痛”等范畴,多为本虚(脾气虚、胃阴虚)标实(气郁、食积、热毒、湿阻、痰凝、血瘀)或虚实夹杂之证。
笔者主张以调理脾胃为原则,随机应用益气健脾、益胃养阴、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祛湿消导、化瘀通络等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畅通胃络、涵养胃体之目的。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心得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痞满”、“胃痛”等范畴,临床常以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上腹轻压痛,胃体萎缩性胃炎常有舌质红、舌苔光剥和贫血等症状。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情志劳逸及饮食、药物伤胃等,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与六淫外邪干胃有关。
该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缠绵难愈,多为本虚(脾气虚、胃阴虚)标实(气郁、食积、热毒、湿阻、痰凝、血瘀)或虚实夹杂之证。
笔者临证随机应用益气健脾、益胃养阴、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祛湿消导、化瘀通络等药物,疗效颇佳。
现浅述于后。
1 益气健脾药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在脏涉脾。
久罹胃疾、禀赋不足、他疾延累、高年体弱,均可致使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升降失职、气血生化不足、胃体失于荣养。
故治萎之要,当先实脾。
方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黄芪、白扁豆、淮山药等。
其中生黄芪一味补气生肌、托毒化瘀,尤须重用,以利萎缩、肠化逆转。
乏力、自汗、纳呆、便溏、舌淡、脉弱者应用此类药物,口干、舌红、脉细及诸虚实兼杂之证也当以此为基础而作图本之治。
2 益胃养阴药素体阴亏津虚、胃疾、热病所累、久服香燥辛温,致使胃阴损伤、胃津不足、胃体失养。
症见脘痞灼热、嘈杂不适、口干便坚、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细。
方以益胃汤加减。
药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草、天花粉、太子参、百合、乌梅、山楂等。
阴复津生,其证可缓,正所谓“枯萎不泽,治之以润”。
若兼见肝血亏虚,宜酌加当归、白芍、熟地、阿胶等以养血润胃。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难治病之一,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但多以上腹部痞闷、胀满或兼有疼痛、嗳气、纳差为主症,属于中医“胃痞”范畴。
【病因病机】:情志、饮食等病因导致脾之清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虚实夹杂。
病位在脾胃,可涉及肝、胆等脏腑。
【组成】:生黄芪30g、党参15g、石斛15g、蒲公英30g、丹参30g、焦山楂15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30g【功效】:益气健脾,养阴和胃,化瘀解毒,行滞消痞。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出现胃脘痞满胀痛,或隐痛灼热,畏寒纳少,消瘦神疲等证。
【方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若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则有癌变可能。
笔者认为其病机为脾胃气阴亏虚,升降失司,湿浊、痰瘀日久蕴毒所致,即脾胃亏虚为本,内外合毒为因,胃络瘀阻为标,虚、毒、瘀互为因果,合而为患,日久致病。
本方扶正益胃,化瘀解毒,行滞消痞,攻补兼施,动静相宜。
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长于益气健脾,《本草逢原》言其“性虽温补而能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故为君药。
伍以党参、石斛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党参甘平,补中益气,生津养血,《本草正义》言其“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石斛补胃阴,清胃热,《本草纲目拾遗》谓“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
佐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
蒲公英解毒散结,清热利湿,《医学纂要》谓“补脾和胃、泄火”;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又以丹参、莪术行滞化瘀、补中寓通。
丹参苦微寒,化瘀滯,通脉络,养营血,去滞生新,活血定痛,《吴普本草》言其“治心腹痛”;莪术善于温通行滞,破血消积,李时珍认为“治气中之血理中焦之气”。
阳明胃经为气血之海,胃脘疾病主要责之于气血失常,运行不畅,以气中之血药治之最为适宜。
使以焦山楂酸甘微温,消食除积,化滞祛瘀。
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标本兼顾,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使虚弱之脾胃得以振奋,上下气机得以条达,毒邪去,瘀血通,则痞胀得消,诸症自除,萎缩得以逆转。
60岁老中医逆转《萎缩性胃炎》治疗药方,...老师和我讲: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或者异形增生的一般往比较难治疗很难逆转,它发病过程一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轻,中,重)☛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者不典型异形增生(癌前病变)☛胃癌。
西医一般没有特效药,但是中医在这方便优势在于可以让阻断疾病发展,减轻胃癌发胜率。
可以将重度萎缩性胃炎伴变为轻度或者中度,也。
可以轻度萎缩性胃炎变为慢性胃炎。
这是跟俞才钧老中医学习胃病的体会!萎缩性胃炎一般先是胃气虚表现为,胃部隐痛,人疲乏无力,或者消瘦,大便稀溏舌苔白。
胃酸检测和正常人的胃酸比较,胃脾虚病人胃酸比较清稀,或者游离酸测定为0。
用一些健脾益气中药治疗后游离酸可以到达100。
胃阴虚病人:头晕耳鸣,或者心悸腰酸,食后胃胀,口干口苦。
舌红少苔,或者苔白而舌面匮乏津液水分。
曾经治疗一人胃游离酸为零,经过辩证后给予太子参,山药,扁豆,五味子,枸杞子,石斛,甘草等治疗64天,游离酸变为64,说明胃酸分泌增多。
证明中药疗效可靠!经得起检验。
个人体会:胃酸,中医属于津液的范围。
脾得津方能运化,胃获液才可烂谷,共司消化、吸收之功能。
然脾津要靠脾气来化生,胃液需赖胃阴来滋养,若气虚而津无以化,阴亏则液弗能生,则出现不同性质的胃酸缺乏。
健脾益气可以化津,益胃育阴可以资液,所以能使胃酸得以恢复。
这种同病异证,异治同效之妙,正是中医学术之所长。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匮乏,所以有不同的中医病理变化,除与患者的体质等有关外,我还观察到胃粘膜萎缩的程度也是一个囚素。
其中脾气虚者萎缩常较轻,胃液多较滑稀;胃阴亏者萎缩多较重,胃液常较粘稠。
经验表明,健脾益气似有促进胃酸分泌功能的恢复,而益胃育阴好象有利于胃粘液细胞的再生。
此外,血瘀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我们在益脾气和养胃阴的同时,都加入相应的活血药。
我临床根据这个药方逆转很多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和异型增生的!柴胡黄芩,白芍,太子参,鲜石斛扁豆玉竹等但是不是觉得对肝郁配合郁金,反酸加旋覆花,代赭石,伴溃疡的加白芨,乌贼骨,有烧心,嘈杂的加蒲公英,有异性增生的加:白英,蛇舌草有淤血写舌下静脉粗或者扩张:丹参,石破穿,三棱总之是因人因病异。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摘要:浅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62【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01-02张授主治医师从医30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病因病机特点:张师认为,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描述,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固有腺体萎缩,胃粘膜萎缩变薄,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水平、胃壁的张力及蠕动能力均大为减弱。
中医表现为脾胃两虚,納化无权,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阳不降。
临床可见食欲不振,或知饥不食,纳谷不馨,食后脘腹饱胀,或痞满作痛,甚则大便不通等症。
临床上我们常宗李东垣“升阳益胃汤”方意,弃用人参、黄芪之壅补,羌活、独活之升散;选用荷叶、葛根、升麻等清润之品以升其清阳,兼润其胃;半夏、黄连、泽泻等苦辛之品降其浊阴,兼造其脾。
并加砂仁、白豆蔻等醒其脾气,枳实、绿萼梅等开其胃气,山楂、神曲、麦芽等化其腐气。
旨在辛开苦降,化腐开痞,以顺其性,俾中焦枢机得转,脾胃升降得复。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正虚为本的疾病,中焦不运,脾胃两虚、納化无权、后天乏源是其基本病机,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土德日衰,水谷不运,必然导致气血两虚,机体失养。
患者可见面黄肌瘦、少气懒言、肢体无力、心悸头晕、动则喘喝、脏器下垂等症,并可出现继发性贫血。
而脾胃久病,后天无力充养先天,亦可由脾及肾,导致肾精命火不足。
此时可出现腰酸背困、神疲腿沉、畏寒肢冷,或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小便频或短少,甚至面浮肢肿、月经失调、精少不育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但胃粘膜及固有腺体发生萎缩性病变,而且还可继发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等,且久病入络。
久病致虚,因虚而致实,故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格局。
治萎缩性胃炎秘方荷花小女子将致力于将手头世家所传的全国各民族海量的民间祖传秘方陆续整理登出,务求所登出的秘方涵盖人体所有疾病,为医家和普罗大众提供治病资源。
所登出的秘方中,秉持严谨科学与详尽为宗旨。
有的虽然标题相同,但处方绝对不雷同!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
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1年首度评定当代『国家级名中医师』,共五百名,概略统计,大陆中医师、中医士,至少二、三十万人,故获选者,必须名镇杏林、医技超群,疗效显著。
观其处方之灵活奥妙,确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汹涌,或优柔细腻,盖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惊呼,荡气回肠。
若非勤学古方,体念蕴韵,何能至此?思今者,渐弃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资料,虽曰开卷有益,然弃三千年代代菁华,不亦舍本逐末乎!乃披露当今大师秘方公诸同道,以共勉之。
张显臣老中医年已八十,一生攻医,刻苦好学,在中医中药上有较深的造诣,在国内首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治疗颈肩腰痛、三叉神经痛和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病症,入针即效,出针即愈,治愈的患者遍布十多个国家,其医术与医德深得患者推崇,《人民日报》《中国医药报》《中国经营报》《羊城晚报》《安徽日报》等一百多家媒体对其做过专题报道,并于一九九零年载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出版专著两部,在海内外多次出版发行。
为振兴中华医学弘扬民族国粹,荷花小女子不遗余力将张显臣的一辈子经验,几代人心血,独特疗效逐一整理登出,以祝福天下苍生。
秘方:田三七100g,生黄芪100g,红参50g。
用法:共研为极细末,装瓶备用。
每次三克,每日三次,饭前一小时服用。
方解:本方具有补气化瘀,止血止痛之功。
主治萎缩性胃炎患者。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而显著。
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常见上腹部隐痛、胀满(进食后更甚)、烧心、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没有特异性,胃粘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中医临床接诊的病例一般都已经明确了诊断。
有人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当于中医所称的“胃痞”、“虚劳”、“胃脘痛”等,个人意见这样的对号入座既无必要,也不妥当。
如果诊断明确,径直称“慢性萎缩性胃炎”即可,换个中医名称,对临床辨证和治疗似无帮助。
目前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用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增强胃动力以及止痛等对症治疗,此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人认为,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不只是补充方法或曰替代方法,而应该作为主要的手段,因为无论是改善症状,还是纠正病变,中医药治疗的效果都是肯定的和显著的。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变按个人见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以正虚为本,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三种基本病变。
三种基本病变往往互相交错,表现为气阳虚、气阴虚、阴阳两虚等正虚类型。
另一方面,本病还可能存在湿浊、宿食、瘀血、火热、水饮、气滞等邪气因素,使其病变呈现较为复杂的状况。
二、基本治疗原则和方法本病的基本病变是胃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在治疗上要抓住二个方面的关键,一方面促进胃粘膜和腺体的生长和再生。
这二种方法都是根本性的治疗。
1.阻止胃粘膜腺体萎缩,而在腺体萎缩出现后,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依然存在,所以抑制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就能够阻止腺体的进一步萎缩。
按笔者个人的见解,本病腺体萎缩是正气虚弱的表现;而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在中医看来则属于湿浊、火热、凝寒、瘀血、水饮、气滞、宿食等邪实现象。
根据这一认识,在抑制胃粘膜的炎症时,就要根据具体病情,分别应用祛湿、清热、化瘀、散水、行气、消食的方法。
笔者习惯应用芩、连、姜、夏、枳、芍等物,增减剂量,随症治之。
药物不多,但一药多效,对其病变的作用可谓面面俱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一、病因病机因CAG临床具有脘腹部疼痛、痞满不舒、触之无形等主症,多归于“胃痛”“痞满”范畴。
胃痛、痞满均首见于《内经》,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现代各医家依据其各自临床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提出了他们不同的病因病机观点。
许波等[3]注重脾胃生理功能,认为饮食不节是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除此之外,还与情志失调、感染幽门螺杆菌、药物损害等因素有关。
张金金等[4]认为CAG饮食不节,滋生湿热,耗伤胃阴,导致胃阴亏虚为发病之本,肝郁气滞为发病之标。
梁大铭等[5]指出感染外邪、饮食劳倦、情志不遂致脾胃功能受损,始为气机郁滞,继则气机逆乱,化火伤阴,致瘀动血。
桂壮等[6]强调脾虚是致病基础,气机不降、肝胃不和是致病的关键因素。
李昆阳等[7]则认为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致气、痰、湿、食、瘀等病理产物郁滞,多属实证,病久脾胃受损,更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
概而言之,感受外邪、药食不当、七情所伤是慢性CAG的主要致病因素,多种因素日久致胃体阴虚、脉络瘀阻而发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
二、临床治疗经验1传统辨证论治因对病因病机见解不同及临床资料、分型依据不同,各医家提出了繁多的证候分型,部分医家还自拟了很多疗效确切的经验方。
冯文亮等[8]认为CAG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一方面引起气血生化乏源,另一方面形成湿热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结果又加重了脾胃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群,分为肝胃气滞、脾胃瘀血、脾胃虚弱等证型,分别以香苏散合柴胡疏肝散、丹参饮合失笑散、百合乌药汤合香苏散为主方加减治疗。
祁向争等[9]临证中发现很多CAG患者缺乏相应症状,依据是否有临床症状,他独树一帜的分为有病无证和病证俱全两类,有病无证者因缺乏四诊资料,运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作为基础方加减调理脾胃,对病证俱全者用五磨饮子合丹参饮加减和胃降逆、理气活血,并配合药物加减扶正祛邪。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治疗今天和朋友们聊聊,慢性萎缩性胃炎,这是一种常见的胃病,而且距离胃癌,仅有一步之遥。
有一位45岁的赵女士,在十几年前,胃就开始不好了,一开始,她胃里反酸严重,胃痛,胃胀。
后来,她渐渐不吞酸了,胃里面开始有烧灼感,同时不断有刺痛感传来。
常常嗳气,虽然有饥饿感,但是又不想吃东西。
由于食欲差,此人后来每天进食都是以流食为主,虽然这样,她饭后还是会感觉到胃胀。
她自己总说,她的胃,现在已经瘫痪了。
到医院去检查,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细,舌边有瘀斑,舌质红,舌苔薄白缺少津液。
经过仔细辨证,出了方子。
辽沙参,寸冬,石斛,知母,花粉,白芍,山楂,鸡内金,赤芍,陈皮,乌梅肉,丹参,延胡索,丹皮,甘草。
以上诸药,水煎服。
结果如何?赵女士连用20剂以后,胃部的灼热感和刺痛感,基本消失了,食欲好转,胃胀减轻。
这个时候,原方去掉延胡索,加上党参来益气生津。
就这样,原方加减应用四个多月,诸证消失。
每天吃东西,从原先的流食,到可以吃主食,变化非常显著。
这张方子是很有代表性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的人有很大帮助。
什么叫作胃阴不足啊?赵女士就属胃阴不足,舌红,舌面少津。
这说明阴津亏少。
另外,她胃部灼热,这个更说明胃中阴亏、虚热内生。
我们的胃,就是一口锅。
我们的胃阴,就是锅里的水。
锅里的水没了,炒菜做饭可就都不成了。
所以啊,患者反酸、吃不下东西、胃胀。
这就是所谓胃阴不足,胃气不降。
另外,胃阴不足,势必影响血液的运行。
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血瘀。
瘀血阻滞,胃部就会传来刺痛,舌头就有瘀点。
这个时候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滋补胃阴,化瘀理气而止痛。
这个方子里,沙参、寸冬、石斛、知母、花粉、白芍、乌梅,可以养胃阴,这是关键。
赤芍、丹参、丹皮、山楂、延胡索,可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鸡内金,健胃消食,陈皮,理气止痛。
这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其实,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看来,还是以上面所说的胃阴不足类型居多。
中医证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者:杨新来源:《科学之友》2024年第06期中医证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以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辨证施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通过辨别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等情况,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為不同的证型。
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气虚证型的患者,中医会采用补气益胃、健脾和胃的方药,以调整体内气血平衡,增强胃部功能。
对于阴虚火旺证型的患者,则会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草药,平衡体内阴阳,减轻炎症反应。
这种基于中医辨证的治疗方法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强调患者的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中医证型需要遵循不同的饮食原则。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中医建议他们多食用易消化、温和的食物,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这种因证制宜的饮食调理有助于加强治疗效果,避免不适宜的食物对患者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中医治疗还强调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
通过调整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患者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从而更好地抵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侵袭。
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和舌脉等多方面信息,中医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划分为不同的证型,每一种证型都有其特征。
气虚证型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
这类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闷、神疲乏力等症状。
舌头淡白、苔薄是其典型的舌象,脉搏虚弱无力。
中医认为,这种证型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足,治疗时会以益气健脾的中草药为主。
湿热蕴结证型也是常见的一种中医证型。
患者常感到脘腹灼热、口苦口干。
舌脉表现为舌头偏红、苔黄而厚,脉搏滑数。
中医认为这类患者胃中湿热蕴结,导致消化功能受损,治疗时侧重清热利湿以及胃肠调理。
阴虚火旺证型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这类患者常伴有上腹灼热感、口干口苦、烦躁易怒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阅历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病因复杂,病程长,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大量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观察与治疗,我总结出了一些阅历。
在此进行总结,以期对于医生及患者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有所启发。
起首,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防止食用辛辣、烟熏、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进餐的规律性和定时性。
少食多餐,防止暴饮暴食。
此外,要尽量防止吸烟和饮酒,这些都会加重病情。
其次,应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
中药方剂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有一定的疗效,且不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
例如,芩连柴胡汤对于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同时,西药如质子泵抑止剂、抗胃酸药等也可以缩减胃酸的分泌,保卫胃黏膜,加速溃疡的愈合。
此外,中西医结合的针灸疗法也值得推广。
针灸可以调整胃肠的蠕动,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部不适感。
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可以达到疏导气血、调理脾胃的功效。
胃俞穴、足三里、中脘等是常用的穴位。
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应该防止情绪波动。
情绪不稳定会引发胃炎的急性发作,因此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心情幸福的状态。
合理的生活规律、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也有助于缓解胃炎症状。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等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胃肠功能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是不同的,治疗方案应依据个体化状况进行调整,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信任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不息推行和探究的深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会逐渐提高,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草药、西药和针灸疗法等综合应用可以缓解症状、改善胃肠功能。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1234人已访问
著名老中医张子俊,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 余载,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造诣甚深,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张老临证,屡见他治愈沉疴痼疾,得悟颇深。
现将其经验整理于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难治之证。
病机为本虚标实,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经常发生胀痛、心下痞满、呃逆、烧心、嘈杂为主证的病症。
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及脾,脾病亦可及于胃。
张老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认为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
脾胃
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胃气和则五脏安,脾升胃降为气机上下之枢纽。
脾胃与
肝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为痛为聚;血行瘀阻,经脉闭塞,为痞为积。
胆失疏泄,胸满胁痛,口苦,呕吐。
当脾胃虚弱时肝木可趁虚而克土,当肝木升发太过时即
可出现木乘土,导致气机横逆犯脾犯胃,肝与胆病变时又有侧重的不同。
临床上在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虚实、寒热、夹瘀、气滞等气机升降失常、横逆犯土,并涉及到多个脏腑的病理变化。
在治疗上掌握疾病
发展中虚实次序的不同而决定用药的侧重点。
调理气机,辛开苦降, 开结散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老师的独
特治法。
每以六郁汤(苍术、川芎、香附、神曲、山栀、甘草) 临床化裁加减,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老师认为萎缩性胃炎虽是难治之证,但非不治之症,只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注意饮食起居,一定能够治愈。
具体治法整理于下。
1 调理气机,活血化瘀调理气机贯穿整个治疗大法,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胃气一伤,初则壅滞,无论外感、食积、情志均可发病。
其
次是肝胃气滞,即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的气机阻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郁日久,必致血瘀,也即久病入络之意。
老师依据胀在气分,痛在血分的病理,在六郁汤的基本方上加入佛手、台乌或香橼,或青陈皮、或
柴胡、郁金等。
疏理肝气和胃降逆止痛。
若伴便秘腑气不通者可加入槟榔、大黄炭等,以导滞通腑。
肝气郁
结日久化火,邪热犯胃又可致肝胃郁热,出现胃脘胀痛、泛酸、嘈杂,肝热夹胆火上乘出现口苦、口干、舌红、
苔黄、脉弦数,老师加入丹皮、焦栀、黄连、吴茱萸等。
因内热最易伤阴,也可加入香橼,佛手或乌梅、白芍
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解郁止痛。
痛甚加元胡、川楝子、三七等以活血理气止痛。
验案举例任某, 男,43 岁。
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烧心、纳差 1 年余,伴有晨起口苦、口干、恶心,查:舌紫暗、苔薄黄,脉沉小弦。
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属肝郁气滞,肝胃郁热,治以疏肝泄热,活血化瘀。
处方:苍术、神曲、生麦芽、生山楂、枳壳、金铃子、佛手各12g ,香附、元胡各10g ,焦栀、川芎各9g ,白豆蔻、甘草各6g ,吴茱萸3g ,代赭石20g ,三七5g (冲服) ,服12 剂后,诸证消失,以原方为基础,配为散剂,每服9g ,1 日2 次,饭后开水冲服,连服1 月,临床治愈。
2 辛开苦降开结散痞在临床上并不是每一型都表现的那么典型,比如复合型胃病,寒热错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老师在治疗此类病时,根据侧重点的不同进行治疗,如左金丸热象重者重用黄连,寒象重者重用
此次吴萸,不可教条使用。
验案举例罗某,女,40 岁。
胃脘隐痛 2 年余,1 年前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于2月前生气后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呃逆、烧心、嘈杂、泛酸、恶心、饥饿时胃痛加重,进食后缓解,食道烧心感明显,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大便色黑,苔薄黄腻,脉弦滑。
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宜辛开苦降,寒热并用。
处方:党参、厚朴、苍术各12g ,川芎、黄连各6g ,香附、半夏、红豆蔻各9g ,茯苓、佛手、生麦芽各15g ,吴茱萸3g ,代赭石18g ,元胡10g。
服15 剂后诸症见好较稳定,以散剂嘱服40 日巩固疗效。
3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得食则减,喜温喜按,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缓,此证属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老师仍以六郁汤加左金丸加党参、茯苓、半夏、川朴、肉桂、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