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版_中国药典_载中药材自然分类索引编制
- 格式:pdf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药典沿革【药师学习百科】——第30期20091110 <药物分析-药典的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的沿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月卫生部医政局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纂药典问题。
1950年1月卫生部从上海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0年4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新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
同年7月在北京又召开北京、天津的医药专家座谈会,进一步确定新药典收载品种草案。
随后,卫生部聘请药典委员49人,分设名词、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个小组,另聘请通讯委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
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副部长苏井观兼任正、副主任委员。
干事会根据两次会议的决定,起草标准草案,分请委员审查。
1951年4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对药典的名称、收载品种、专用名词的统一、度量衡问题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决定;药品的拉丁名,会议授权干事会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确定。
会议还决定设综合小组,由在京的委员组成,处理全会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干事会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对药典草案进行修订,有些药品的检验方法由中央药品检验所进行技术复核。
草案于1952年底报卫生部核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审批,1953年2月5日批复,《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
1953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531种,其中化学药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
药典出版后,中国药学会通知全国各地分会组织会员学习讨论,并结合药品生产、检验和研究等方面的经验,提供修订补充意见。
我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我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编委会于2000年颁布的一部重要法规文件。
它包含了大量关于药物标准、药物质量、药物用途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对于保障药物的质量安全,确保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医药行业中,我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更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生产、质量检验和药物管理等方面。
在我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中,涵盖了大量的药物标准和质量要求。
这些标准和要求是根据对药物性质、成分、用途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而来的。
它们对于药物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对原料药的质量要求、生产工艺的要求、成品药的质量标准等。
这些规定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保障药物的质量安全,避免因药物质量问题而对患者造成危害。
在我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中,还包括了大量的药物用途和药物的适应症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在用药过程中的指导和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生可以根据我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 中的规定,对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药物有着清晰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选择和应用药物,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这些信息也对于患者在使用药物时的指导和建议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患者更加理性地对待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滥用药物。
我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法规文件,对于我国的药物管理和医疗卫生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的颁布和实施,可以有效保障药物的质量安全,保障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推动我国的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并严格执行我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的要求,确保药物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我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药物管理和药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进步。
通过严格执行这一法规文件,可以有效地规范药品市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用药合理。
中药名称苍术拼⾳名 Cangzhu英⽂名 RHIZOMA ATRACTYLODIS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燥根茎。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撞去须根。
性状茅苍术呈不规则连株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 10cm,直径1~2cm。
表⾯灰棕⾊,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
质坚实,断⾯黄⽩⾊或灰⽩⾊,散有多数橙黄⾊或棕红⾊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细针状结晶。
⽓⾹特异,味微⽢、⾟、苦。
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9cm,直径1~4cm。
表⾯⿊棕⾊,除去外⽪者黄棕⾊。
质较疏松,断⾯散有黄棕⾊油室。
⾹⽓较淡,味⾟、苦。
鉴别 (1) 本品粉末棕⾊。
草酸钙针晶细⼩,长5~30µ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
纤维⼤多成束,长梭形,直径约⾄40µm,壁甚厚,⽊化。
⽯细胞甚多,有时与⽊栓细胞连结,多⾓形、类圆形或类长⽅形,直径20~80µm,壁极厚。
菊糖多见,表⾯呈放射状纹理。
(2) 取本品粉末1g,加⼄醚5ml,浸渍约5 分钟,滤过。
取滤液数滴,置⽩瓷滴板上,待⼄醚挥散后,加新制的对⼆甲氨基苯甲醛2g、硫酸3.3ml 与⽔0.4ml 的混合溶液1 ~2滴,再加⼄醇2 滴,显玫瑰红⾊。
(3) 取本品粉末0.5g,加正⼰烷2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苍术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新制备的两种溶液各2~6µl,分别点于同⼀硅胶G薄层板上,以⽯油醚(60~90℃)-醋酸⼄酯(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喷以5%对⼆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醇溶液,热风吹⾄斑点显⾊清晰。
供试品⾊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的斑点;并应显有⼀相同的污绿⾊主斑点(苍术素)。
中药名称⿅茸拼⾳名 Lurong英⽂名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来源本品为⿅科动物梅花⿅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未⾻化密⽣茸⽑的幼⾓。
前者习称“花⿅茸”,后者习称“马⿅茸”。
夏、秋⼆季锯取⿅茸,经加⼯后,阴⼲或烘⼲。
性状花⿅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个分枝者习称“⼆杠”,主枝习称“⼤挺”,长17~20cm,锯⼝直径4~5cm,离锯⼝约1cm 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 9 ~15cm,直径较⼤挺略细。
外⽪红棕⾊或棕⾊,多光润,表⾯密⽣红黄⾊或棕黄⾊细茸⽑,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 1条灰⿊⾊筋脉,⽪茸紧贴。
锯⼝黄⽩⾊,外围⽆⾻质,中部密布细孔。
体轻。
⽓微腥,味微咸。
具⼆个分枝者,习称“三岔”,⼤挺长 23~33cm,直径较⼆杠细,略呈⼸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红黄⾊,茸⽑较稀⽽粗。
⼆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
⽪灰黄⾊,茸⽑较粗糙,锯⼝外围多已⾻化。
体较重。
⽆腥⽓。
马⿅茸较花⿅茸粗⼤,分枝较多,侧枝⼀个者习称“单门”,⼆个者习称“连花 ”,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
按产地分为“东马⿅茸”和“ 西马⿅茸”。
东马⿅茸“单门”⼤挺长25~27cm,直径约3cm 。
外⽪灰⿊⾊,茸⽑灰褐⾊或灰黄⾊,锯⼝⾯外⽪较厚,灰⿊⾊,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蜂窝状⼩孔稍⼤;“ 三岔 ”⽪⾊深,质较⽼;“四岔”茸⽑粗⽽稀,⼤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习称“捻头”。
西马⿅茸,⼤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长30~ 100cm。
表⾯有棱,多抽缩⼲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粗长,灰⾊或⿊灰⾊。
锯⼝⾊较深,常见⾻质。
⽓腥臭,味咸。
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1g,加⽔4ml,加热15分钟,放冷,滤过。
中药名称何⾸乌拼⾳名 Heshouwu英⽂名 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何⾸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的⼲燥块根。
秋、冬⼆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的切成块,⼲燥。
性状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 6~15cm,直径 4~12cm。
表⾯红棕⾊或红褐⾊,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孔及细根痕。
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浅黄棕⾊或浅红棕⾊,显粉性,⽪部有 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部较⼤,有的呈⽊⼼。
⽓微,味微苦⽽⽢涩。
鉴别 (1) 本品横切⾯:⽊栓层为数列细胞,充满棕⾊物。
韧⽪部较宽,散有类圆形异形维管束 4~11个,为外韧型,导管稀少。
根的中央形成层成环;⽊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及少数⽊纤维。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0~ 160µm;并含淀粉粒。
粉末黄棕⾊。
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 4~50µm,脐点⼈字形、星状或三叉状,⼤粒者隐约可见层纹;复粒由2 ~9 分粒组成。
草酸钙簇晶直径10~80~160 µm,偶见簇晶与较⼤的⽅形结晶合⽣。
棕⾊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壁稍厚,胞腔内充满淡黄棕⾊、棕⾊或红棕⾊物质,并含淀粉粒;具缘纹孔直径17~ 178µm。
棕⾊块散在,形状、⼤⼩及颜⾊深浅不⼀。
(2) 取本品粉末0.25g,加⼄醇50ml,置⽔浴上加热回流1 ⼩时,滤过,滤液浓缩⾄3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何⾸乌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µl,分别点于同⼀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苯-⼄醇(2:1) 为展开剂,展开约3.5cm,取出,晾⼲;再以苯-⼄醇(4:1) 为展开剂,展开⾄约7cm,取出,晾⼲,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
三七 Radix Notoginseng
(英)Sanchi
别名 ⼈参三七、⽥七、盘龙七、⾦不换。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 F.H.Chen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草本,⾼达60cm。
根茎短,茎直⽴,光滑⽆⽑。
掌状复叶,具长柄,3~4⽚轮⽣于茎顶;⼩叶3~7,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
伞形花序顶⽣,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
花⼩,黄绿⾊;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
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
种⼦1~3,扁球形。
花期6~8⽉,果期8~10⽉。
⽣于⼭坡丛林下。
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脚斜坡或⼟丘缓坡上。
主产云南、⼴西、四川。
采制 种后第3年冬季及夏末初秋采挖。
去须根,曝晒⾄半⼲,⽤于搓揉,再曝晒,重复数次,置⿇袋中加蜡打光。
性状 根圆锥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块状,长1.5~5cm,直径1.2~2cm。
表⾯灰黄⾊或棕⿊⾊,具蜡样光泽,有不规则细纹及少数横长⽪孔;上部有数瘤状隆起的⽀根断痕,顶端残留根茎基。
质坚实,击碎后⽪部与⽊部常分离;横切⾯灰⽩⾊或黄棕⾊,⽪部有棕⾊⼩点(树脂道),味苦、微甜。
化学成分 含皂甙,主要为⼈参皂甙Rb1、Rg1 、Rg2和少量⼈参皂甙Ra、Rb2、Rb和Re。
此外,尚含黄酮甙、淀粉、蛋⽩质、油脂等。
性味 性温,味⽢、微苦。
功能主治 散瘀⽌⾎,消肿定痛。
⽤于各种内、外出⾎,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中国药典》2000版中药材及饮片胡椒TCM胡椒拼音名:Hujiao英文名:FRUCTUS PIPERIS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195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
秋末至次春果实呈暗绿色时采收,晒干,为黑胡椒;果实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日,擦去果肉,晒干,为白胡椒。
【性状】黑胡椒呈球形,直径3.5~5mm。
表面黑褐色,具隆起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花柱残迹,基部有自果轴脱落的疤痕。
质硬,外果皮可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
断面黄白色,粉性,中有小空隙。
气芳香,味辛辣。
白胡椒表面灰白色或淡黄白色,平滑,顶端与基部间有多数浅色线状条纹。
【鉴别】(1) 黑胡椒粉末暗灰色。
外果皮石细胞类方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19~66μm,壁较厚。
内果皮石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直径20~30μm;侧面观方形,壁一面薄。
种皮细胞棕色,多角形,壁连珠状增厚。
油细胞较少,类圆形,直径51~75μm。
淀粉粒细小,常聚集成团块。
白胡椒粉末黄白色,种皮细胞、油细胞、淀粉粒同黑胡椒。
(2) 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硫酸1 滴,显红色,渐变红棕色,后转棕褐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无水乙醇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胡椒碱对照品,置棕色量瓶中,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 含4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丙酮(7:2: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77:23)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3nm 。
理论板数按胡椒碱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内标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适量,置棕色量瓶中,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 含0.5mg 的溶液,即得。
中药名称枸杞⼦
拼⾳名 Gouqizi
英⽂名 FRUCTUS LYCII
来源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 的⼲燥成熟果实。
夏、秋⼆季果实呈橙红⾊时采收,晾⾄⽪皱后,再曝晒⾄外⽪⼲硬、果⾁柔软,除去果梗,或热风低温烘⼲,除去果梗。
性状本品呈类纺锤形,略扁,长6~21mm,直径3~10mm。
表⾯鲜红⾊或暗红⾊,顶端有⼩凸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的果梗痕。
果⽪柔韧,皱缩;果⾁⾁质,柔润⽽有粘性,种⼦多数,类肾形。
⽆臭,味甜,微酸。
检查 杂质不得过1%(附录Ⅸ A)。
性味与归经 ⽢,平。
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滋补肝肾,益精明⽬。
⽤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鸣,内热消渴,⾎虚萎黄,⽬昏不明。
⽤法与⽤量 6~12g。
贮藏置阴凉⼲燥处,防闷热,防潮,防蛀。
紫菀 Radix Asteris
(英) Tatarian Aster Root
别名 青菀、⼩辫、返魂草、⼭⽩菜。
来源 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草本,⾼1~1.5m。
茎直⽴,上部疏⽣短⽑,基⽣叶丛⽣,长椭圆形,基部渐狭成翼状柄,边缘具锯齿,两⾯疏⽣糙⽑,叶柄长,花期枯萎;茎⽣叶互⽣,卵形或长椭圆形,渐上⽆柄。
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有长梗,密被短⽑;总苞半球形,总苞⽚3层,边缘紫红⾊;⾆状花蓝紫⾊,筒状花黄⾊。
瘦果有短⽑,冠⽑灰⽩⾊或带红⾊。
花期7~8⽉,果期8~10⽉。
⽣于阴坡、草地、河边。
主产河北、安徽、东北及内蒙古。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净晒⼲,或将根编成辫形后晒⼲。
⽣⽤或密炙⽤。
性状 根茎不规则块状,⼤⼩不⼀,顶端有茎、叶的残基,下端偶有末除尽的母根,质梢硬。
根茎簇⽣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紫红⾊或灰红⾊,有纵皱纹;质较柔韧。
⽓微⾹,味甜、微苦。
化学成分 根含紫菀酮(shionone)、槲⽪素、⽆羁萜、表⽆羁萜和挥发油,尚含紫菀皂甙(astersaponin),⽔解得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
性味 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 润肺下⽓,消痰⽌咳。
⽤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
《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内容介绍
王平;王志清
【期刊名称】《中国药品标准》
【年(卷),期】2000(001)001
【摘要】《中国药典》2000年版是一部跨世纪的药典。
为使本版药典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法定性,体现我国药品标准的特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药品监督管理服务,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第七届药典委员会研究确定了中国药典2000年版设计方案。
按照2000年版药典设计方案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王平;王志清
【作者单位】国家药典委员会北京10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1.2
【相关文献】
1.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与2000年版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比较 [J], 曲建全;魏彦锋;赵长美;穆淑娥
2.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与2000年版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比较 [J], 曲建全;魏彦锋;赵长美;穆淑娥
3.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与2000年版收载眼科用药的对比 [J], 边玲
4.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与2000年版收载眼科用药的对比 [J], 边玲
5.《中国药典》2000年版增修订内容介绍 [J], 章光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注解
1拼音
zhōng huá rén mín gòng hé guó yào diǎn
2英文参考
Pharmacop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注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
是我国药品标准的法典,由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纂,经国务院同意由卫生部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药典收载功效确切、副作用较小、质量较稳定的常用药物和制剂,并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和检验力法等,作为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药品生产、医疗和科技水平。
迄今已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
根据卫生部规定,中国药典每5~10年审议改版一次,并根据需要出增补本。
2010年版药典分一部、二部和三部,收载品种总计4567种,其中新增1386种。
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品种共计2165种,其中新增1019种(包括439个饮片标准)、修订634种;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品种共计2271种,其中新增330种、修订1500种;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品种共计131种,其中新增37种、修订94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
站概不负责。
柴 胡 RadixBupleuriChinensis (英) ChineseThorowaxRoot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 的根。
习称“北柴胡”。
植物形态 多年⽣草本,⾼45~70cm。
茎丛⽣或单⽣,上部多分技。
基⽣叶倒披针形或狭椭圆形,早枯;中部叶倒披针形或宽线状披针形,长3~1lcm,宽0.6~1.6cm,有7~9条纵脉,下⾯具粉霜。
复伞形花序的总花梗细长;总苞⽚⽆或2~3,狭披针形;伞幅4~7;⼩总苞⽚5;花梗5~10;花鲜黄⾊。
双悬果宽椭圆形,长约3mm,宽约2mm,棱狭翅状。
花期8~9⽉,果期9~10⽉。
⽣于向阳⼭坡、路边或草丛中。
主产河北、河南、辽宁、湖北、陕西。
采制 春、秋季采挖根,晒⼲,⽣⽤或醋制⽤。
性状 根圆柱形或圆锥形,常有分技,长8~22cm,直径0.3~1.2cm。
表⾯淡棕⾊,近根头部有横皱纹,渐⾄下部有不规则纵皱纹,并有细⼩⽀根痕。
根头部残留茎基及叶柄。
质较坚韧,断⾯⽪部淡棕⾊,⽊部淡黄⽩⾊。
微芳⾹,味淡。
化学成分 含柴胡皂甙(saikosaponins)a~d,并含菠甾醇(spinasterol)、⾖甾醇(stigmasterol)、△22-⾖甾烯醇(△22-stigmastenol)、福寿草醇(adonilol)及少量挥发油。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疏散退热,升阳舒肝。
⽤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滞,胸肋胀痛,脱肛,⼦宫脱落,⽉经不调。
柴胡—狭叶柴胡 柴胡─狭叶柴胡 Radix Bupeuri Scorzonerfolii (英) Red Thorowax Root 别名 ⾹柴胡、南柴胡、⼩柴胡、红柴胡。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草本,⾼30~60cm。
叶互⽣,线形或狭线形,长7~17cm,宽2~6mm,先端渐尖,具短芒,基部最窄,有5~7条纵脉,具⽩⾊⾻质边缘。
中药名称沉⾹
拼⾳名 Chenxiang
英⽂名 LIGNUM AQUILARAE RESINATUM
来源本品为瑞⾹科植物⽩⽊⾹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 含有树脂的⽊材。
全年均可采收,割取含树脂的⽊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或盔帽状,有的为⼩碎块。
表⾯凹凸不平,有⼑痕,偶有孔洞,可见⿊褐⾊树脂与黄⽩⾊⽊部相间的斑纹。
孔洞及凹窝表⾯多呈朽⽊状。
质较坚实,断⾯刺状。
⽓芳⾹,味苦。
鉴别 (1) 本品横切⾯:射线宽1~2列细胞,充满棕⾊树脂。
导管圆多⾓形,直径42~128µm,有的含棕⾊树脂。
⽊纤维多⾓形,直径20~45µm,壁稍厚,⽊化。
⽊间韧⽪部扁长椭圆状或条带状,常与射线相交,细胞壁薄,⾮⽊化,内含棕⾊树脂;其间散有少数纤维,有的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柱晶。
(2) 取
【浸出物】项下醇溶性浸出物,进⾏微量升华,得黄褐⾊油状物,⾹⽓浓郁;于油状物上加盐酸1 滴与⾹草醛颗粒少量,再滴加⼄醇1~2滴,渐显樱红⾊,放置后颜⾊加深。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 A)测定,⽤⼄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炮制 除去枯废⽩⽊,劈成⼩块,⽤时捣碎或研成细粉。
性味与归经 ⾟、苦,微温。
归脾、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 ⾏⽓⽌痛,温中⽌呕,纳⽓平喘。
⽤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逆喘急。
⽤法与⽤量 1.5 ~4.5g,⼊煎剂宜后下。
贮藏置阴凉⼲燥处,密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