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公共组织(全)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60
第三讲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组织成为社会学中一个独立的论题。
在此之前,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以及卡尔·马克思(Karl Marx)都从不同角度对组织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
之后,在埃泽奥尼(Etzioni)和斯科特(Scott)对组织的研究中又把“目标”这一概念与组织紧密联系起来,并分析了组织的边界问题。
因此,“组织是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规范的秩序(规则)、权威级层(等级)、沟通系统及成员协调系统(程序)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它存在于环境之中,从事的活动往往与多个目标相关;活动对组织成员、组织本身以及社会产生结果”。
思考界定公共组织和私营组织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意义?1997年当代组织学家波兹曼就提出: “所有组织都是公共的,因为政治权力对所有组织的一些行为和过程都有影响,一个组织需要依靠政治权力才能存在,但又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过于简单地认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有什么显著的差异,这种说法不能解决问题.挑战来自于弄清并分析其间可能的差异以及相似之处.”(海尔·G·瑞尼.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阿利森也认为,“公共管理和私营管理至少像它们在某些方面彼此相似一样,在另一些方面是彼此不同的……而且,其差异比相似性更重要。
”“承认私人组织与公共组织存在的客观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公共组织的性质特征十分关键”。
1.1 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概念1.1.2 公共组织1.1.2 私人组织相对于公共组织而言的私人组织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商业企业。
企业就是将众多人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以获取利润、创造剩余价值为直接目的的最基本的社会经济细胞,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企业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可以按照行业标准、规模大小、所有制性质、资产来源构成、各种资源的劳动密集程度等对企业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
公共组织案例分析【篇一:公共组织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 201007064007 非政府公共组织案例分析摘要:众所周知,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机构,政府无疑是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自治能力的发展,以及我们前边所讲的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等问题的存在。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工作中,并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些社会组织就被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
我们将当代所有的社会组织划分为两大类,即: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又可分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那么我们就可将非政府组织中的非营利组织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
关键词:公共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案例:广州慧灵弱智服务机构广州慧灵弱智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慧灵)是一家主要为弱智弱能人士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创办于1990 作为一家自下而上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慧灵走过了一条坎坷的发展道路。
现任董事长女士曾是广州一家家具工厂的工会干事,1985 年她与一批热心的青年人及弱智人士的家长们,共同创办了一家致力于向弱智弱能人士提供服务的民办机构——广州至灵学校。
由于各种原因,女士在 1989 年第二次创业,筹办了“慧灵弱智青年训练中心”。
在经历了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目前,广州慧灵已从最初的“慧灵弱智青年训练中心”发展成为拥有幼儿园、学校、职业训练中心、托养中心和研究所的综合服务机构,吸收了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智障弱能人士,形成了多元化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慧灵得到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香港(如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扶康会”等)、意大利、英国等许多地区和国家的大批捐助者,成为慧灵发展的坚强后盾。
同时,慧灵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管理与服务,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理念“以人为本”及一些专业手法和技巧融入日常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慧灵的宗旨是:提供机会让弱智人士发挥潜能,尽可能独立自顾,并且融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真正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