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 格式:docx
- 大小:19.15 KB
- 文档页数:4
长征的概念长征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这次转移途经千山万水,历经艰险,最终使中国共产的力量得以保全和发展,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敌军迫至绝境,面临溃败的危险。
为了挽救危局,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转移战略,以避免红军主力被消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出发,向西北方向展开了万里长征。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艰险,先后穿越了大渡河、大别山、秦岭、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区域,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会师。
长征是一次艰难而伟大的壮举,具有许多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的统一和巩固,使得的领导核心得以保全和发展。
在长征中,毛泽东逐步确立了领导地位,并逐渐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和领导风格,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和独立战斗的红军,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在长征中,许多干部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军事素养。
而且,长征还使红军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外,长征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并加深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在长征途中,红军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群众工作,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长征期间,红军与农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和国内反动派的坚定的统一战线。
最重要的是,长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战略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成功使得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迅速得到验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红军在长征中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形成了灵活机动、兵分多路、游击、伏击等多种作战方式,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总之,长征是中国共产在革命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壮举。
长征不仅保全了红军的力量,而且在军事、理论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时间1934~1936年间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地点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关于长征
1、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
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2、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
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3、1934年7月7日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在政治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影响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
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
是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进军福建。
4、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演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名词解释长征
长征,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行动,旨在战略转移,以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追击。
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丽篇章。
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
长征的胜利,不仅彰显了红军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智慧。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长征的知识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甘肃等省(区),最终到达陕北,完成了中国共产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转移。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中国革命史、中国军事史、世界革命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征是中国共产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严峻考验,长征中中国共产员和指战员表现出的无私精神和顽强意志,激发了全全军的壮志豪情,为后来中国共产的发展和中国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征的知识包括背景、过程、意义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征的知识,需要对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历史、中国军事史等方面有所了解。
关于长征的了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历史简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
从数字看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 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 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 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 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 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 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 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 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 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 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 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 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 胜利完成了长征, 途中没有一人掉队, 没有一人牺牲, 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 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 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 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 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 9位元帅为36.5岁, 8位大将为31.7岁, 48位上将为25.9岁, 157位中将为23.8岁。
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历史瞬间之一: 湘江之战
历史瞬间之二: 遵义会议
历史瞬间之三: 四渡赤水
历史瞬间之四: 巧渡金沙江
历史瞬间之五: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历史瞬间之六: 突破腊子口
历史瞬间之七: 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闽西赣南出发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当时的国民政府称其为“流窜”。
长征过程中,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
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生病没法和大部队一起过草地,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第二段(第3~22自然段):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鱼。
第三段(第23~33自然段):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
第四段(第34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先写指导员派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再写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最后写老班长牺牲了,“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保存起来,以教育后代。
长征简介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
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
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
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
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
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
1935年夏,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首次使用“西征”这个词。
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当时的国民政府称其为“流窜”。
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
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25、长征
导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背诵全诗。
导学重点、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导学时间2课时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总第()课时
导学内容:
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
能按诗句的停顿读诗。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毛泽东的诗
2、导入:
背景介绍: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初读:
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4、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二、互学:
1、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
2、展示点拨: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
三、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总第()课时
导学内容
读懂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毛泽东的诗。
2、导入: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前置学习:逐句讲解,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
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互学:
1、小组交流:
交流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的理解?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点拨: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
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交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
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
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
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
三、评学:
1、读全诗,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2、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提示: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
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
“大意”应该是:①以诗句所述及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际存在而诗句没有提到的内容。
②能够反映诗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较直接具体。
③叙述次序不必和诗序一样。
这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概括:红军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把跨越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绵延四省;乌蒙山气势雄伟,然而红军战士却把它们看成是微波细浪和小小的泥丸。
红军战士以喜悦的心情和旺盛的战斗热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无畏的精神飞夺天险泸定桥。
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的战斗。
当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展望无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3、试给全诗分段写段意。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
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
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
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
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
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