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社会学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586.50 KB
- 文档页数:47
人口社会学一、人口社会学简介1、人口的概念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的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
2、人口的双重属性人口的生物属性也成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
3、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
(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组织模式和相互关系。
第一,人口的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口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一定的人口结构受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控制力量的影响的制约;第三,透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还可以透视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因为人口结构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人口学复习大纲第一章人口与人口社会学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的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空间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结构:阶层不同、婚姻状况等3、人口变动:人口状况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动。
(自然、机械、社会变动)4、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系统对社会的影响:(2)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系统的影响:5、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产生的标志:狭义人口学:指对人口变量、以及人口变量和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产生时间:17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产生标志:英国的约翰·格兰特于1662年发表《一句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广义人口学:含义: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产生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产生标志: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理论》6、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重点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研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两个前提:(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
在不加抑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土壤肥力递减规律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个抑制:积极性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7、全球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2)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8、人口平衡公式:年末人口=年初人口+(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增长9、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10、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11、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1)采集狩猎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原始的静态人口状态(2)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3、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等。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与其他生物所类似的属性。
(2)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①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②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4、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
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5、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是人口现象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是人口过程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是人口结构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是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中外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两个抑制和三个命题)(1)建立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
人口社会学目录第一编:导论一、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人口2.人口社会学3.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5.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6.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人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早期国外的人口思想(1)古希腊的人口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宗教人口思想2.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人口思想(1(2(主要是他的思想,考试题)两个前提(两个原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两个抑制理论(减少人口的途径)(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驳斥马尔萨斯人口压力的假设“两种生产”的原理人口的阶级观3.西方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1)早期人口社会学的思想斯宾塞杜蒙特(分析人口变化的三种途径、社会毛细管学说)涂尔干(社会分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2)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阶段:明确把人口变量放入社会学研究中第二阶段:系统地用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人口的问题第三阶段:二战之后的专题研究4.中国人口社会学思想和人口理论(1)中国传统的人口思想增值人口观:孔子、孟子、墨子适度人口思想:商鞅、韩非(2)近代人口思想梁启超的人口思想严复的人口思想(3)现代人口思想《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意见和建议(4)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可能出简答题)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1918,陈长藻《中国人口论》最早一部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专着(观点主要集成马尔萨斯的)1930年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结合1926年陈达《人口问题》,主要观点要知道(4点)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1957年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发展第二编: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
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方面,人口自身有其变化规律,对其研究形成了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等科学;另一方面,人口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1.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口现象的社会性质表现为人口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1)人口的双重属性①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②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自人类产生以来,构成人口生物属性的各种生物学因素没有本质的变化;而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人口的平均寿命等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说明了人口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表现为三个方面:a.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b.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
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和全部的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c.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人口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社会学——绪论部分人口过程部分(以佟新《人口社会学》为主,田雪原《人口学》为补充)第一章人口学简介第一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一、人口与人口社会学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方面,人口自身有其变化规律,对其研究形成了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另一方面,人口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人口社会学。
所以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口现象的双重属性人口具有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口的生物属性:指人类个体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繁衍与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
人口的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生产和分配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文化制度)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等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政治制度下进行的,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总之,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认识和分析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如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与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因素之间的关系。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复习题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人口社会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2、人口原含义: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人。
现含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生活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3、人口的双重属性①生物属性表现为个体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
②社会属性人的各种行为,各种生物性活动都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
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人口社会学研究对象: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3、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分布状况。
包括有: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
4、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分布状况。
包括有:人口制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三、人口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建构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1、《人口原理》一书产生的背景①时代背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思想界的争鸣时期,经济发展伴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具体背景:丹尼尔·马尔萨斯——卢梭——高德文、孔多塞附高德文思想观点:高德文在《关于政治正义的探索》一书中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出发,认为普遍幸福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原则,而财产私有制违反了正义的原则,是人类贫困和罪恶的根源。
为了消除贫困,他主张重组社会,建立乌托邦社会。
人口社会学(第四版)简介《人口社会学》是人口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该书的第四版是在第三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更新。
本书从人口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出发,探讨了人口的组成、变动以及人口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对人口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依据。
内容概述第一章:人口学的起源和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人口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人口学的定义、发展阶段以及人口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通过了解人口学的起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口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指标本章介绍了人口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通过掌握这些指标,读者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人口变动的特征和趋势。
本章主要探讨了人口增长和人口变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的驱动力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本章介绍了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包括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通过研究人口流动的规律,可以洞察人口迁移背后的动因和影响。
第五章:人口与社会问题本章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过剩、人口负担、性别失衡等。
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制定政策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第六章:人口与经济发展本章探讨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红利的释放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等。
通过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帮助国家和地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本章介绍了人口预测和人口规划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对未来人口变动趋势的预测和规划,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第八章:人口政策与人口管理本章主要讨论了人口政策和人口管理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通过探讨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为解决人口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结语《人口社会学(第四版)》系统地介绍了人口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人口社会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人口与人口社会学一、什么是人口1.人口的内涵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社会生产力构成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人口”是生物学种群的概念,就是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里所有个体的总和,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其生、老、病、死整个生命过程被规定于自然的生物过程之中。
在统计术语中,凡是具有某种特征的群体,都可以称之为一个人口(population),它是总体(universe)的同义词。
但在人口学中,人口(population)这一术语是指某一地区的全体居民(inhabitants),尽管有时这一术语可用来仅指某一部分居民,如:学龄人口、可婚人口这样的人口,严格说来,应叫作分人口(sub—population)。
人口这一术语往往用来更具体地表示规模(size),即总体中个体的总数(total number)。
2.人口的群体特征群体与个体是有区别的:第一,群体的特征要用数量表示它的规模、结构分布和质量,而个体则不能这样表示。
第二,群体可以表现出规律(受大数定律支配),而个体变化是无规律的。
第三,群体运动的客观性更强,而个体行为的主观性更强。
3.人口的一般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
人口是有生命现象的个体组成的生物群体。
人有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也有自身遗传、变异以及全部生理机能。
这些个人的自然属性影响和决定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生物基础。
其二是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互动过程之中,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派生出来的其它社会关系。
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口区别于生物群体的根本标志。
因此,人口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属性。
这决定了人口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2)人口结构从静态考察:通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及各种人口构成反映出来的,主要指人口结构。
《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人口社会学讲授的是人口和社会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是如何发生的。
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运用人口统计方法揭示社会发展趋势和因果关系。
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趋势、现象、政策或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掌握认识这些事实的视角和分析方法。
(二)课程目标:作为一门学科入门级概论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人口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问题、相应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有个全面的框架性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人口学概念的内涵与范畴;熟悉人口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本理论;能结合对社会和人口实践领域的了解,体验人口分析技术的应用;并知道人口社会学基本研究设计与方法,从而产生相应的研究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和社会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1:通过对人口社会学的本质与关系的学习,对人口以及人口发展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理解社会和经济对人口变革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从而对人口学科产生认同感,愿意进一步探究人口研究与实践工作。
课程目标2:掌握人口社会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握和理解学科性质、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3:通过对人口学学习的体验,以及对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参与与反思,改善学习策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反思能力。
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特征,结合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分析,提升对社会和人口问题研究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了解人口学的基本范畴。
(3)了解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人口的双重属性,人口学的学科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理解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口的双重属性(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二、人口学的研究意义(一)人口学的学科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人口学的研究意义第二节人口学的基本范畴一、人口和人口属性二、人口变动三、人口增长和人口发展四、人口规律五、人口问题第三节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一、人口学的基本理论二、人口学的研究方法(一)人口学的基本方法(二)人口学的研究过程(三)方法论的挑战教学方法:(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研究人口变动与社会的关系及其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主要研究:人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人口变动的社会因素,人口政策、生育观与人口生产的关系,人口变动趋势的社会预测,人口老化与社会保障,人口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的相互影响等。
人口学研究:人口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研究范围分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
狭义人口学只研究人口的自然变动。
通常指广义人口学,即不仅研究人口的自然变动,而且研究人口的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
研究人口学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与分布有重要意义。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内的人的总和。
包含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移和发展等多种因素。
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受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制约。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快慢,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口再生产应同整个社会物质资料的增长、同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合理的关系。
人口构成:指把人口总体区分为各个组成部分。
根据人口的不同特征,可划分为三大类人口构成:人口的自然构成、地域构成与社会构成。
自然构成是依人口的生理属性来划分的,主要有性别构成与年龄构成。
地域构成指人口的地理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行政、自然与经济区域分布、城乡分布等。
社会构成是依人口的社会经济属性来划分的,包括人口的婚姻状况构成、家庭类型构成、阶级或阶层构成、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构成、在业与不在业构成、行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程度构成等。
人口分布:某一时点上人口在某地域范围内的聚集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而不断变化。
反映人口分布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即总人口对土地面积之比,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居民人数来表示。
人口总数:亦称人口规模。
在一定时点上一个国家或地区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