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信息学院本科2016级培养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30
外文系日语专业(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此方案适用于2016级留学生)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优秀的日语实践能力和多语种人文潜质。
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熟练的日语语言表达能力,宽厚的日语专业知识,广博的国际化视野,较高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方式(critical thinking),科学的创新精神,能在外事、教育、文化、科技、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成为满足国家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须在提高日语基本功、系统掌握日本的人文和社科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扩展认识领域,参与各类有利于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具备有价值、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超越语言层面熟练进行思想交流的综合素质。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学制:学制四年(最长学习年限六年)。
按学分制管理。
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总学分150学分。
其中春、秋学期课程总学分134学分,暑期实践环节6学分(分三个暑期执行,每暑期2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0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一)、全校公共课:37学分(1)政治理论课(必修17学分)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学分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3学分(2) 体育 4学分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
学生大三结束申请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需完成第1-4学期的体育必修课程并取得学分。
体育课的选课、退课及境外交换学生的体育课程认定等请详见2016级学生手册《清华大学本科体育课程的有关规定及要求》。
(3)、文化素质课(必修16学分,其中必修4学分文学院平台课,见附录)文化素质课程(文科类)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新生研讨课和一般文化素质教育课。
电子工程系概况为了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宽口径培养的需要,电子系的本科生按照电子信息科学大类招生,每年招生10个班,包括一个国防定向班。
电子系是清华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大系,招生质量也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选择到电子系就读的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前十名的学生数十名,另外还有多名全国或国际竞赛的佼佼者。
本科生培养的专业方向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按照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方向。
同时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电子工程系的本科学生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专业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学科,该领域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之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网络、电磁场与波、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信息的处理、交换和传输,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各种电子与信息系统。
以现代物理学与数学为基础,采用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电子、光子的运动及在不同介质中的相互作用规律,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信息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集成电路和集成光电子系统。
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 1)各种信息如语音、文字、图像、雷达、遥感信息等的处理、传输、交换、检测与识别的理论和技术,卫星、无线、有线、光纤通信系统和下一代网络技术;2)电路理论、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及应用、系统仿真与设计自动化;3)微波、天线、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电磁波应用技术;4)计算机应用技术;5)物理电子与集成光电子学、纳米光电子学、光纤通信系统与智能光网络技术、新型显示和新型电光薄膜材料与器件、大功率高速电子器件、微细技术和信息光电子材料评价与检测技术等。
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清华经管学院遵循清华大学的基本方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
经管学院本科生教育的理念是: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同时创造一种环境使得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学院实现这一理念的途径是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并由此确定本科培养方案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任选课程三部分。
经管学院本科项目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掌握数字经济时代商务活动规律,能够有效驾驭信息通信技术以提升绩效、引领创新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会计学专业培养既掌握国际前沿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通晓全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发展趋势,又熟悉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高端会计研究和实践人才。
经济与金融(含保险方向)专业培养既掌握系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又具备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中实际问题的技能,既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也了解中国国情的高素质复合型经济和金融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科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体育课,中文、英语和数学三种基础技能课,通识教育核心课(即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以及新生研讨课等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三个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各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
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可跨越专业界限,选修任选课程。
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对毕业生的要求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系统的管理学基础、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
会计学专业不仅需要学习大量的会计、审计、财务、税务、会计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经济学、金融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以及数学、计算机等课程。
毕业后应具备在企业管理和资本市场中运用现代会计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研究型工作的能力。
经济与金融(含保险方向)专业的特点是更好地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教学,将学生对金融学的分析技巧和操作方法的掌握,建筑在更加全面和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之上,使之更加深入和灵活;而金融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也为经济学的学习提供用武之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关于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原则意见为做好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现就相关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一、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总体仍然参照《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修)订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常工职院教【2015】8号)文件执行。
(以下简称《意见》)二、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程建设,逐步提高选修课比例,2016级选修课程(含活动与证书类)修读学分比例将不低于25%。
三、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
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明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创新创业人格特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按照“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的原则,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引领,构建“创意-创新-创业”三层次递进、有机衔接,选修与必修、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的“三创”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三创”课程建设与实施,大力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组建团队,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三创”通识课程资源。
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三创”课程学分原则上不少于3学分,其中学院层面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三创”通识课程,主要以普及“三创”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三创”意识为主,学分不低于1学分;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教育,开设以培养学生“三创”思维、方法为主的特色课程或在现有课程中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原则上不低于2学分。
四、进一步深化人才分类培养。
针对普通招生、单独招生、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留学生等不同生源制定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中高职3+3联合培养、高职本科3+2联合培养,须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分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机融合;针对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等校企协同育人试点项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试点拔尖人才培养,根据学生发展需求,选拔一些在技术技能、创新发明等方面有潜力的学生,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搭建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微电子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计算机软件等五个专业,从2003级开始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构建具有各专业共性基础的学院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学生提供增强基础、选择专业的机制,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从2011级开始,信息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将学科交叉范围扩大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选课机制和更加宽广的专业空间;并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信息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社会服务等活动创造条件,提倡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努力创造、追求卓越,并提供一种基础和环境,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基本要求信息学院各专业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
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信号获取、处理和应用,通信及系统和网络,模拟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微波及电磁技术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的新型电子材料、器件和系统,包括信息光电子和光子器件、微纳电子器件、微光机电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系统芯片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
给信息学院同学们的本科培养方案简介
1、授予学位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四年,工学学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工学学士),软件工程(四年,工学学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四年,理学学士)。
注:09级处在10版教学培养方案修订的过渡时期,个别课程在定稿前执行了07方案,还有个别课程与10级和11级执行的学期顺序不一致,特此说明,如有问题咨询教学办。
课外模块4学分:在校期间第二课堂实践学分。
例如:社会实践活动,科研训练项目,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研学作品及相关资料,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职业资格证书,学术报告的文献综述、评论等。
信息与通信工程培养方案清华
清华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以下是一般的培养方案概况:
1.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
2. 专业课程:包括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与交换原理、卫星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数字通信等。
3. 实践课程:包括电子实验、通信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其他相关领域的课程,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等。
5. 学术研究与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自主进行创新性研究,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6. 国际合作与交流:清华大学与世界各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实习和研究的的机会。
7. 毕业论文: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以展示自己在学科领域的独立研究能力。
8. 就业与职业发展:清华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培养方案可能会因年级、专业方向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课程和学术研究方向。
[Page1,2]信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面向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四个专业及示范性软件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构建具有各专业公共知识基础的学院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学生提供增强基础、选择专业的机制。
一培养目标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各部门的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机器人智能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及神经网络、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新型传感器、电子与自动检测系统、复杂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本科学制4年,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最长6年)。
三基本学分学时1、培养总学分:不少于170,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40或145,平均周学时为20;2、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0或15学分。
四、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1.人文社科类课程必修不少于35学分其中:" "两课": 必修5门,14学分10610022 思想道德修养2学分(秋)10610013 毛泽东思想概论3学分(春、秋)106100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春、秋)10610043 邓小平理论概论3学分(春、秋)1061005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学分(春、秋)" 体育课: 1门,4学分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第5~7学期的体育专项为限选,不设学分,计通过与不通过;第8学期的体育为任选。
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获得学士学位。
" 外语课:1门,4学分英语:实行以英语水平考试I为标志的目标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通过水平考试I,并取得4学分,才能获得本科毕业资格及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18换资源交换网,拥有大量专业书籍、大学课件、研究生考试资料、专业考试资料、办公室资料等资源,欢迎知识分子加入.目录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筑技术科学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木工程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设管理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利水电工程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机械大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科培养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工程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车辆工程专业(汽车造型与车身设计方向)本科培养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学院本科指导性教学方案(公共课)第二学年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第三学年秋季学期春季学期第四学年秋季学期春季学期注:带*者为院平台课,可在信息学院范围内选修不低于所列学分的同类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6 门,17学分课号课程名学分先修要求计算机系统构造3(春)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3(春)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构造编译原理4(春) 数据构造计算机网络3(秋) 操作系统形式语言与自动机2(秋) 离散数学〔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3(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限选课不少于11学分,其中:计算机系统构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不少于2学分课号课程名学分先修要求微计算机技术3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3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2数字逻辑电路VLSI设计导论2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不少于2学分课号课程名学分先修要求初等数论及其应用2离散数学高性能计算导论2〔英语讲课〕计算机系统构造数据库系统原理2数据构造网络编程与计算技术2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开发方法2C++ 数据构造软件工程软件工程3C++数据构造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不少于2学分课号课程名学分先修要求人工智能导论2离散数学形式识别2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人工智能导论数字图象处理2概率与统计程序设计根底多媒体技术根底及应用2信号处理原理计算机图形学根底2数据构造2几何与代数计算机实时图形和动画技术虚拟现实2计算机组成原理现代控制技术2系统分析与控制信息检索2数据构造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2数据构造JA VA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挖掘2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题训练不少于5学分,其中计算机网络专题训练为必选课号课程名学分先修要求计算机网络专题训练1(秋)操作系统专题训练2(秋)编译原理专题训练2(秋)数据库专题训练2(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任选课程课号课程名学分先修要求微计算机技术3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初等数论及其应用2离散数学网络编程与计算技术2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3C++数据构造人工智能导论2离散数学形式识别2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人工智能导论数字图象处理2概率与统计程序设计根底多媒体技术根底及应用2信号处理原理计算机图形学根底2数据构造计算机实时图形和动画技术2几何与代数虚拟现实2计算机组成原理现代控制技术2系统分析与控制信息检索2数据构造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2数据构造JA V A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挖掘2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业务培养目的: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部门负责人:周鸣争专业负责人:卢桂馥审核:陶庭先校长:刘宁制订日期:2016年9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政治品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开发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实际工程的专业实践背景,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行业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或系统开发维护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
必须达到本专业规定的总学分要求和各类学分要求。
3、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重要健康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5、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业务范围:1、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开发;2、计算机在工业控制、信息处理、通信、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3、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分析、研究、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
五、专业核心课程A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选 5 门,16 学分30230303 电磁场与波3学分30230024 电动力学4学分80230814 固体物理4学分30230763 固体物理基础3学分40230475 生产实习5学分A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5 门,14 学分30240243 操作系统3学分30240382 编译原理2学分40240432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2学分30240042 人工智能导论2学分40240595 专业实践5学分六、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程26学分(1) 思想政治理论课14 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2) 体育4 学分(3) 外语8 学分2. 文化素质课(理工类) 13学分①哲学与伦理、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环境、科技与社会、⑥当代中国与世界、⑦人生与发展、⑧数学与自然科学。
基础读写(R&W)认证课3.平台课程(1)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不少于37 学分A.数学微积分A(1)微积分A(2)线性代数(1)线性代数(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B.物理大学物理课组1物理实验B(1)物理实验B(2)2) 必修学分不少于6 学分其中数学不少于3学分数值分析课组离散数学(1)20240023 离散数学(2) 3学分34100224 离散数学4学分40420393 离散数学3学分20250013 运筹学3学分40420563 泛函分析(1) 3学分30420324 流形上的微积分4学分00420113 代数编码理论3学分10420672 初等数论与多项式2学分60420013 应用统计3学分自然科学基础20430094 量子与统计4学分20430022 统计力学2学分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2学分近代物理实验课组3学分详见附录2 10430543 近代物理3学分10430553 高新技术物理基础3学分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专业:学科基础课工程图学基础信息科学技术概论电路与电子课组电路实验课组程序设计与软件课组1电子课组1(模电)电子课组2(数电)电子实验课组数据结构课组信号课组电子工艺实习(分散) 2学分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3学分外语实践A-F 2学分5.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1) 专业核心课组A1-A5 ,在A1-A5 课程组中必修1 1 组:A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16 学分A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14 学分2) 专业限选课组B1-B5( 详见附录2)B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限选课程19 学分;B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限选课程不少于13 学分;(3) 任选课程组C( 详见附录2)2-5 学分。
信息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2013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汇编目录理科试验班(信息与数学)培养方案 (1)理科试验班内部各专业之间副修第二学位及第二专业的副修方案 (9)非理科试验班学生第二学位及第二专业的副修方案 (18)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理科实验班(信息与数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实验班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能从事各领域的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管理、建模与分析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本实验班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
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学习期间通过选择课程形成专业,通过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和创新实践训练形成交叉、复合、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并具备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独立分析和深入研究的能力。
二、培养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具有健康的体质和人格,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掌握各专业的深入知识,了解各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具备较强的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学分163-164 学分,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或工学学士学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安全专业:163学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64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安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四、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一)基础技能16 学分,全校共同课,必修大学英语16学分(二)通识教育25 学分,其中必修17学分,选修8学分全校共同课: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14 学分,必修2.新生研讨课1 学分,必修3.科学、人文与方法4 学分,选修4.原著原典选读2 学分,选修5.国际小学期全英文课程群2 学分,选修课程外学习:1.经典历史著作阅读2学分,必修2.跨文化沟通、学科通识、国情教育等系列讲座,不计学分(三)专业教育96-97学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安全专业:96学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97学分1.学科基础课:共11 门,必修56学分2.专业必修课: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6 门,必修20 学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6门,必修21学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共6门,必修20学分;信息安全专业共6门,必修20学分3.专业与跨专业选修课:20学分,其中专业理论与应用基础选修不少于6学分(主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从A、B模块选修不少于6学分,主修其他专业从B、C模块选修不少于6学分),不足20学分部分可在专业方向选修课和本院其他专业的必修课或其他学院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