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经济生活第十课
- 格式:pptx
- 大小:6.83 MB
- 文档页数:23
《经济生活》第十课教学案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标与教学要求内容目标: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提示与建议:市场能指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
讨论:经济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二、教材梳理1、知识结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与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常见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调节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市场规则的内容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建设树立知法、守法及诚信等观念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自发性市场调节的弊端盲目性滞后性2、知识要点填空:(一)、市场调节(1)、资源配置及其手段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资源配置主要有和两种手段。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靠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2)、市场经济①市场经济的含义:在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等来进行。
价值规律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理、高效。
(二)、市场秩序(1)、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应有相应的,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来维护。
只有具备、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市场规则①市场规则的形式: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行业法规:如《企业诚信经营自律守则》市场道德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必须、、、等。
②市场规则的内容:(3)、规范市场秩序的根本措施——加强建设(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不能调节的领域②不让调节的领域(2)、市场调节的弊端①市场调节具有性。
②市场调节具有性。
③市场调节具有性。
3、解疑释难(1)、市场配置资源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者是以牟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而价格是灵敏的市场信号,反映供求关系。
生产经营者通过观察价格了解市场供求行情,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使劳动力和生产活动由供过于求的行业流入供不应求的行业,实现不同行业间的合理配置。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历史性变革(第一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市场调节(1)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信息、 +人才、文化、水、土地、旅游等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2)资源的特点:具有稀缺性、有限性。
(要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3)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调节、国家宏观调控;(4)市场经济含义+优越性P79:--运用:为什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5)局限性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不能让、不能靠2)存在着固有的弊端---3性A.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不当行为、两极分化B.盲目性: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一哄而退)C.滞后性:闻价而行→事后调节危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
-----辨证的看待市场经济3)运用:选择题---区分3性主观题2种情况A:国家行为的原因;表述:不是、存在…弊端、危害、弥补、必须B:不良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表述:市场调节存在…弊端导致做选择题时就不能强调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二、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政府行为)(1)为什么1)市场调节有问题;2)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3)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2)含义:①宏观调控==宏观、间接≠微观、直接②主体---国家:政府、央行、国家机关≠企业、社会团体;(3)主要目标:4个(记准、会用)选择题(区分)主观题表述:…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所以….(4)手段:3个1)区分3手段:A.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调节经济活动。
经济政策--价格政策、财政政策(税收)、货币政策(利率、信贷、汇率)、产业政策、分配政策、扶贫政策、土地政策。
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
***经济杠杆能起调节作用的根因:直接关系市场主体的利益B.法律手段: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活动。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我国总体小康的表现(取得的伟大成就)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总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2、我国总体小康水平的不足(特点)我国已达到总体小康,但这种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特点: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平衡(2)目标:(教材第86页第二自然段。
了解)(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从经济建设方面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进展,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GDP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为什么)(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济生活第十、十一课修改的部分第十课第一段,不变。
第二段,不变第三段,删除,改为:但是。
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艰苦奋斗。
第四段,删除第五段,删除第六段,不变第七段,党的十八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其中有以下几项要求。
第八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2010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第九段,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共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十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十一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十二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第十三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最为核心立场。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归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第十四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