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年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经济生活 第10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政治坚持新发展理念知识点高中政治坚持新发展理念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这五个方面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上的深化,也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原则。
其中,“创新”强调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协调”强调的是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问题,要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强调的是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问题,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
“开放”强调的是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问题,要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
“共享”强调的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问题,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意义: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二是要加强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推进绿色发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四是扩大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是要推动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③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原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①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②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② 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原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二. 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 新征程两个阶段战略安排2020 年(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一百年是 2021 年)2021 年—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 年— 2050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国一百年 2049 年)四. 贯彻新发展理念1.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基本内容(1)坚持创新发展①任务: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历史性变革(第一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堂笔记(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战略:第一丶第二步目标已实现。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
(2)总体小康的特点:①低水平 eg.人均GDP低②不全面eg.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发展不协调、③发展不平衡eg.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3)全面小康:①实现时间:2020年②目标:P86 五个“成为”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个方面)(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注意:①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注意:①均等化≠平均化。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1、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必要性:P87“”2、收入分配公平:(1)内涵:P60(2)意义:P60(3)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P61-62①②③(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具体举措:P623、效率:(1)含义:P62(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既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
4、初次分配与再分配:(1)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初次分配后国民收入形成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三部分:国家通过税收等形式占有一部分社会财富,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企业的税后利润,形成企业的收入;个人的劳动报酬,形成个人收入。
10、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措施: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精品】2019年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经济生活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2018版教材)一★★党的十九大**会议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历史性的变革★★★表现:1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②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丨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②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③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1内涵: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精品】2019年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经济生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二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 总体小康的表现①微观角度: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此得到解决。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②宏观角度: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 ★★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①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属于低收入国家水平,刚刚跨过了“小康”门槛。
②不全面——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小康生活的实际内容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
③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3 全面小康≠同步小康。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并非轻而易举,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由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阶段,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全面小康≠消除差距。
全面小康强调发展比较平衡,并不意味着全面小康的实现就消除了地区、城乡、以及各阶层之间的差距,而只是“缩小了差距”。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展望(五个“成为”的目标)★①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②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④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⑤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具体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 具体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2019年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第10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建设(2018版教材)一★★党的十九大★★会议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历史性的变革★★★表现: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②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②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
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③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1 内涵: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说出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是什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怎样解决: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新时代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新发展理念(1)【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2)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怎样贯彻新发展理念?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坚持开放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⑤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原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重点内容] 1.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构建体系】【提纲挈领】贯彻1个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理解1个矛盾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明确2个目标两个阶段目标认识3项成就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明确3项措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答案:□1经济建设□2人民生活□3生态文明建设□4发展不平衡不充分□52020□6本世纪中叶□7动力□8不平衡□9和谐共生□10内外联动□11公平正义□12实体经济□13乡村振兴□14区域协调发展【易错辨析】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也发生了改变。
[矫正]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到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矫正]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同步发展的过程。
[矫正]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4.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矫正] 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5.协调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矫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6.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矫正]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而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7.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朝着同步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精品】2019年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2018版教材)
一 ★★党的十九大★★
会议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 ★★★历史性的变革★★★
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②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 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③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三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 内涵: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说出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 3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确定)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
4 原因(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水平根本上是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④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⑤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5 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 开启新征程——“两个一百年”和“两个阶段” A 两个一百年
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 两个阶段
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②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为什么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
1 坚持创新发展
A 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②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⑤有 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③加强宏观调控,加大财政、税收、
②完善分配政策,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③提高经营者素质。
2 坚持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 坚持绿色发展
A 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B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
①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②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4 坚持开放发展
具体措施: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 坚持共享发展
具体措施: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谋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 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 含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3 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的内容:
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④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4★★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A 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为什么: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支柱。
怎么办: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B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为什么: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怎么办: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C 要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为什么:①区域差距大,发展不平衡是国家的基本国情。
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的重要途径;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怎么办:①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②强化举措推进西部
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③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④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⑤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
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