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建筑风格
- 格式:ppt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17
欧洲的宗教艺术与建筑风格在欧洲的历史长河中,宗教艺术与建筑风格是一系列令人着迷的主题。
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它们都在欧洲大陆上留下了独特而壮观的艺术与建筑遗产。
本文将探讨欧洲的宗教艺术与建筑风格,以及它们对欧洲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基督教艺术与建筑风格1. 古代罗马基督教艺术在古代罗马帝国的时代,基督教并不受到全面接纳。
然而,一些基督教符号和艺术元素在古罗马艺术中出现。
例如,最早的基督教艺术圣像以罗马式画像为基础,将耶稣描绘成一个围绕在基督教艺术中闪耀着圣光的人物。
2. 拜占庭艺术与建筑在拜占庭帝国时期,拜占庭艺术与建筑体现了对基督教的虔诚。
拜占庭建筑风格以圆顶和穹顶为特征,如拜占庭圣索非亚大教堂。
而拜占庭艺术则以马赛克为主要形式,表现出宗教主题和圣人形象。
3. 罗曼式艺术与哥特式建筑罗马式艺术与建筑标志着欧洲宗教艺术的转变。
罗曼式建筑特点为厚实坚固的墙壁和巨大的拱门。
而哥特式建筑则以突破性的飞扶壁和尖顶为特征。
这些建筑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庄严与神圣,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奠定了基础。
二、伊斯兰教艺术与建筑风格1. 穆斯林西班牙建筑在8至15世纪的穆斯林统治下,西班牙出现了许多壮丽的穆斯林建筑。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和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是最著名的例子。
这些建筑以华丽的装饰、拱门和花园为特点,展现了穆斯林精湛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波斯伊斯兰教建筑波斯伊斯兰教建筑以色彩斑斓的瓷砖和巴扎尔型建筑为特色。
伊朗伊斯兰文化中的蓝色是其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象征着天空和宇宙。
伊朗著名的建筑物如伊斯法罕的纳兹莫丹广场和沙希清真寺都展现了波斯建筑的魅力。
三、对欧洲文化的影响1. 宗教信仰与艺术繁荣宗教信仰是欧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艺术和建筑的繁荣也为欧洲文化注入了生命力和独特性。
从古代罗马时期到现代,宗教艺术和建筑一直是欧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2. 建筑与社会结构欧洲的宗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仪式的场所,还是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的象征。
基督教建筑方案基督教建筑方案:宏伟壮丽的信仰之府基督教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深远,不仅为信徒提供了宗教仪式和宝贵的精神支持,同时也成为各国城市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督教建筑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建筑设计方案。
基督教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符号元素等方面。
在建筑风格方面,基督教建筑通常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其特点是高耸而著名的尖塔、尖顶、花窗玻璃和拱顶。
这些结构元素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和视觉效果,还为信徒提供了一种令人敬畏和庄重的空间感受。
在空间布局方面,基督教建筑通常由中殿、两侧走廊和后殿组成。
中殿是宗教仪式和祈祷的核心区域,两侧走廊则提供了信徒的交流和参观的空间。
后殿作为主教衔接信徒和圣坛之间的重要区域,通常用于举行特殊仪式和庆典活动。
符号元素在基督教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十字架是最常见的基督教符号,常出现在教堂的尖塔、圣坛和窗户上。
玫瑰花窗是哥特式建筑中的独特符号元素,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同时也代表着基督教的美丽和光明。
基督教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的早期基督教,并随后在欧洲广泛传播。
最早的基督教建筑多为地下室和小型私人教堂,很快发展成为大型的宗教建筑,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建筑师们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创造和创新。
基督教建筑设计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到宗教仪式的需要和信徒的参与感。
首先,建筑师需要确定教堂的规模和布局,确保足够的空间容纳信徒和提供仪式的进行。
其次,建筑师需要设计合适的照明和声学系统,以确保信徒能够听到清晰的声音和看到明亮的光线。
最后,建筑师还需要考虑到教堂的装饰和符号元素,以提升建筑的美感和宗教氛围。
基督教建筑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筑师与信徒、教会领导和当地社区密切合作。
设计方案的成功除了要满足宗教仪式和参与感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到财务预算、施工时间和当地法规等因素的限制。
总之,基督教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深远。
浅谈基督教美术的建筑样式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早期的、中世纪的和文艺复兴以后的基督教美术的建筑样式,来很好地表现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样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时代建筑样式发展在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它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但是中世纪的艺术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
随之产生的基督教美术就利用教堂建筑、雕刻、绘画和镶嵌画造成神秘和肃穆的宗教氛围,以庄重、理性的形式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在这多种的而艺术形式中,以多变的建筑形式最能够突出其特色。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的建筑形式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来又宣布其为国教。
从此,教徒的集会和宗教仪式又回到了地面上,并开始广泛兴建基督教堂。
因为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有借用现成的罗马建筑形式。
最早的教堂型起源于古罗马的长方形集会堂——巴西里卡,它是罗马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多为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中堂较宽敞,两边有列柱和分割出的边廊,平时供市民集会用。
①早期基督教的一种建筑样式类似于罗马万神殿的圆形建筑,源于罗马的圆形澡堂,它被用作葬礼教堂,四周廊柱环绕,内部相当宽敞,所有这些教堂都有壁画和镶嵌画作装饰,因耐久的镶嵌材料比较昂贵,一般不常用。
5世纪后,镶嵌画逐步成为教堂的主要装饰形式。
另一类主要型制是希腊式集中型。
它的平面呈圆形、多边形或等臂十字形,是源于4~5世纪纪念性建筑的综合。
337~350年为皇族所建的罗马圣科斯坦扎教堂是个圆形的厅式建筑,中心区由立柱划开,周围是回廊式或十字型的过道。
二、中世纪基督教美术的建筑形式(1)拜占庭式——这是一种拜占庭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以崇拜帝王,宣扬基督教神学为核心内容。
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又融汇了西方艺术的雄健博大。
从美学上看,拜占庭式的建筑对线条之美的表现十分特殊,与罗马式厚重的墙壁相比,它善于采用较为轻薄的墙、较高的屋顶和较大的窗户。
天主教教堂的建筑风格在西方建筑史中,天主教的教堂建筑始终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和思想。
天主教建筑文化构成了西方历史上艺术创作的主体。
许多世纪以来,它以独特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基督宗教的教堂建筑文化。
东正教教堂的建筑样式多为拜占廷式或斯拉夫式。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廷式)莫斯科红场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斯拉夫式)天主教教堂多为罗马式或哥特式。
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罗马式)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罗马式)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哥特式)德国科隆大教堂(哥特式)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古罗马的拱顶结构和拉丁十字。
它的特点是,轮廓富有变化,而且墩柱以圆柱形为特征,把教堂平面建构为十字架格局,主堂与廊的交叉部分为穹窿覆顶,支撑着整个建筑,与辅助勒拱结合,使内部空间显得很宽广。
成为后来天主教教堂建筑严格遵守的建筑形式。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
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
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
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
哥特式教堂为天主教建筑文化提供了建筑艺术所呈现出的高超技术,突出表现了坚韧的宗教信念。
它具备三个特点:以肋架为拱顶承重构件,重力传递明确;采用独立的飞扶壁,支撑承重墙中的侧向水平推力结构;使用尖券调节起券角度,达到同一高度,减少侧推力,有向上的态势。
从外部就可看出它高而尖的顶。
哥特式以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
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
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哥特式教堂的庄严与堂皇,能激起心灵的伟大思想和情感,把人们投向赞叹与神往之中。
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
建筑行业分类宗教建筑建筑行业分类——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是建筑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分类,是为了满足宗教信仰和仪式需求而建造的特殊建筑物。
宗教建筑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承载着人们对神圣的崇敬和敬意。
在不同的宗教背景下,宗教建筑的形式和装饰风格也各具特点。
本文将探讨宗教建筑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宗教建筑的分类1. 基督教建筑基督教建筑是最为常见的宗教建筑之一。
基督教教堂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教建筑物,通常采用均衡对称的设计,以强调神圣与庄严。
教堂通常由中庭、圣坛和礼拜堂组成,其中中庭作为信徒聚集、礼拜和祷告的场所,圣坛则是祭祀神灵的地方,礼拜堂用于进行宗教仪式。
2. 伊斯兰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以清真寺为代表,常见于穆斯林聚居区。
清真寺通常具有独特的穹顶结构和尖塔式的钟楼(叫做“礼拜塔”),以及广阔的内院。
清真寺内有一处特殊区域——米哈拉布,面向麦加方向,是指导礼拜的地方。
此外,清真寺的装饰往往以阿拉伯式的装饰、各类楹联和金字塔为主。
3. 佛教寺庙佛教寺庙是佛教徒修行、寻找内心宁静的场所。
佛教寺庙通常分为多个区域,包括山门、钟楼、大雄宝殿等。
山门作为整个寺庙的入口,有着雄伟的建筑风格,多有门楼与门神雕塑。
大雄宝殿通常是佛教活动的核心区域,供奉佛像,佛陀的法身也常置于寺中。
4. 印度教建筑在印度教建筑中,寺庙是供奉神灵和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印度的寺庙建筑。
印度的寺庙通常为庞大的建筑物,有许多丰富的雕塑和装饰,以突显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宗教建筑特点探究1. 宗教建筑与信仰宗教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宗教信仰而存在的。
它们不仅满足了信徒们进行宗教仪式的需求,还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和撤离日常繁忙生活的感觉。
2. 思想与文化的象征宗教建筑也承载着所属宗教的思想和文化,充满了象征意义。
从建筑的造型、装饰风格,到寺庙的布局和细节设计,都能反映出宗教的特点和文化。
3. 和谐与庄严无论是基督教建筑还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其建筑风格都注重追求和谐和庄严的特点。
宗教建筑的建筑风格与意义宗教建筑作为人类文化和精神信仰的象征,承载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意义。
在世界各地,各个宗教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无论是基督教的教堂、佛教的寺庙,还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它们都具备特定的设计元素和深远的宗教意义。
本文将以这些主要宗教的建筑风格作为主线,探讨它们的意义以及对于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I. 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基督教的教堂是宗教建筑中最为独特和广泛存在的形式之一。
教堂建筑常常采用十字形平面,这是因为基督教徒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画面视为最重要的象征。
此外,教堂建筑还注重崇高和庄严的氛围,常常采用高耸的尖顶和巨大的拱顶以彰显神圣与力量感。
同时,在教堂内部,经常会使用彩窗和壁画等装饰元素,以展示宗教故事和象征。
基督教的教堂建筑意义重大,它代表着人与上帝的呼唤与契约。
教堂作为基督教会众进行礼拜与祈祷的场所,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抚慰和与神沟通的地方。
同时,教堂也象征着信仰的传承与连接,是基督徒之间共同信仰的象征,同时也是信仰向后代传递的桥梁。
II. 佛教的寺庙建筑佛教的寺庙是佛教信仰者膜拜和修行的场所,同时也是佛教文化的代表。
佛教寺庙通常采用坐北朝南的形式,以尊重宇宙规律和自然。
寺庙建筑风格注重平衡和谐,建筑物常常被环境所包围,利用周围山水来营造宁静的氛围。
并且,寺庙建筑还采用多层次的布局和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强调内向和冥想。
佛教寺庙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佛教徒修行、学习和领悟佛法的场所。
寺庙代表了佛陀的境地和教义,是追求内心平静和解脱的象征。
除此之外,佛教寺庙也是社区和信徒团结与协作的中心,为信仰者提供庇护和社交交流的场所。
III.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礼拜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象征。
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通常包括尖塔(明斯拉)、圆顶(库普拉)和穹顶等元素。
清真寺内部常常以大型的祈祷大厅为主体,周围围绕着庭院和礼拜堂,以满足信徒的集会和宗教仪式的需要。
罗曼建筑风格
罗曼建筑风格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
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
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
平面仍为拉丁十字。
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
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
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
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着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基督教建筑
基督教建筑主要分布在欧洲地区,有早期基督教建筑和现代基督教建筑之分。
早期基督教建筑与拜占庭建筑同在,其主要类型是基督教堂。
这个时代的教堂格局主要有三种形式:巴西利卡(梵蒂冈圣彼得老教堂)、集中式(圣康斯坦齐亚大教堂)与十字式(加拉.普拉西第亚墓),这三种形式与后来发展形成的现代基督教的三种风格也是相对应的。
现代基督教建筑的风格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三种。
罗马式教堂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样式,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样式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
它的主要特点是拉丁十字架,加强了宗教的意义。
拜占庭式教堂的主要成就与特征穹为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
哥特式教堂则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点主要有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主要代表建筑有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1.基督教起源地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迄今为止先存最早的基督教建筑圣诞大教堂,建于公元330年的圣诞大教堂,修建在巴勒斯坦耶稣降生处的原址上,它是由最早皈依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下令建造的。
其建筑特点方正树立,极具地域风情,尖塔式的设计沿用至今,另外在耶路撒冷地区还有复活教堂以及圣墓教堂等多处被信奉者视为圣地的教堂。
2. 4世纪被立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开始建造自己的基督教堂,从而兴起基督教建筑艺术。
“巴西里卡式”教堂基本特点为一种长方形的大会堂建筑形式。
古罗马帝国时期,监察官波西乌斯于公元前184年在罗马市中心建成“巴西里卡·波西亚”大厅,这种建筑式样开始普及,成为罗马人贸易集会、审判案件、商讨军机之处的特有建筑。
“巴西里卡”亦被作为长方形会堂建筑之特称。
基督宗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基督徒曾对异教神庙或宽敞的建筑物加以改建利用,并模仿上述罗马城中长方形大会堂形式的建筑来建造教堂。
这种教堂即称“巴西里卡”教堂,亦译“长方形教堂”。
例如:圣路易斯巴西里卡大教堂3. 4世纪起东罗马帝国出现“拜占庭式”教堂建筑“拜占庭式”教堂。
建筑以圆顶、拱形结构为特色,即采用“集中式”和“十字形平面式”布局,屋顶作弯隆形,由独立的支柱加帆来构成,其突出之处是多用圆顶、拱形结构。
拜占庭建筑的典型代表为兴建于532年的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该堂圆顶直径达33米,顶部离地55米,由4根支柱和4个大圆拱支持,圆顶下有一圈通光窗口,四周有小弯窿和数以百计的小窗该堂曾作为东罗马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兼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主教座堂。
4. 9-12世纪西方教堂建筑因模仿古罗马流行的建筑式样而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意即“罗马的影子”)以厚实的石墙、狭小的窗户、半圆形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
圆弧形拱环、交叉拱顶结构和层叠相重的连拱柱廊为特点向东传入斯拉夫各民族的过程中形成“斯拉夫式”建筑风格“斯拉夫式”(曾被称为“仿拜占庭式”“晚期拜占庭式”采用弯顶式或八角形加圆顶式的设计,并有着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之感。
课程名称: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主讲教师:娄宇学号 2011211736 姓名陈爱梅成绩: ____浅谈基督教建筑摘要:基督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教堂建筑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可分为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有圣菲索亚教堂、圣马可教堂等,罗马式有比萨大教堂等,哥特式有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夏特尔大教堂等,风格各异,但都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自己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字:基督教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基督教,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容忽略的地位。
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在早期,政权与神权的结合非常明显,政治家们往往通过宗教来统治人民,可宗教深刻复杂的教义要怎样才能让知识水平不高的人民理解呢?通过艺术,比如建筑、图像、雕塑等等。
在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建立了很多很多非常著名的教堂。
基督教美术可以分为早期基督教美术(2-5世纪)、拜占庭美术(5-15世纪)、罗马式美术(10-12世纪)、哥特式美术(12-15世纪)。
早期基督教在教堂建筑、玻璃画、镶嵌画、圣像画及圣像雕刻等方面成就显赫。
尤其是关于《圣经》的圣像画以及圣像雕刻,出现很多作品,至今无人可超越。
在建筑方面有圣玛丽亚大教堂、圣康斯坦察教堂等。
圆顶教堂——圣玛丽亚大教堂是一个主教大教堂。
这个著名的历史性纪念物成为了古老的里加镇的象征。
圣玛丽亚大教堂位于欧洲的拉脱维亚,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它几次被重建,因此建筑包含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
艾伯特主教于1211年开始修建新的大教堂和修道院,1270年第一期建筑工程结束。
圆顶教堂的尖顶一度是这个城市中最高的尖顶,高140米。
1776年重建之后,尖塔被改建后,高90米。
圆顶教堂的著名的管风琴制于1884年,至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有 6717管子。
拜占庭式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
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史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一、佛教建筑1、佛教建筑: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
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
卧佛寺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
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
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2、喇嘛寺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