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变阻器教学设计及课后记(张陶)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7
《变阻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在知道改变导体的长度可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演变和设计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完善和制作滑动变阻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三、教学难点正确连接变阻器.四、主要教学策略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以教师启发引导为主线,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实验活动中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五、设计思想滑动变阻器是生活中常用的,学生又感到很陌生的仪器,在电学教学中,滑动变阻器贯穿于整个电学教学,其在电学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如果把实验室现存的滑动变阻器摆在学生面前,逐个介绍它的构造和原理,学生只能进行表面的观察,不能深刻理解.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一起参与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不仅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明白了各部件制作的目的和作用,对滑动变阻器构造和原理有了的深刻理解.同时在学习滑动变阻器时,很多学生对它使用方法理解不透,导致在应用滑动变阻器的相关实验中不会正确使用它,进而在解答有关滑动变阻器的习题时出错。
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滑动变阻器原理演示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六、教学过程(I) 趣味制作,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自制调光灯,并调节灯的亮度,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老师是怎样让灯亮度发生变化的?学生:(边观察实验边猜想原因),是通过改变电压还是改变电阻呢?[设计意图]学生表现出惊讶和惊喜的同时,求知欲和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二)体验过程,亲自参与活动一:用铅笔芯制作简易调光灯教师:要想弄清楚刚才老师是用什么实验器材来改变灯泡亮度的,请先利用桌面上提供的器材完成一个实验,我们来学习它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实验:请同学们按课本68页“想想做做”用铅笔芯制作一个可以调光的电灯,并提醒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观察铅笔芯接入电路的长度、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设计意图]:带有目的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教师:夹子移动时有没有改变铅笔芯的总长度?如果没有,那么改变的是什么的长度?学生:(回答)没有.改变的是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长度.[设计意图]: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的严谨性.教师:刚才的实验中引起电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回忆上节《电阻》,思考如果要改变电阻大小,可以通过改变哪些因素来实现?在以上的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讨论)电阻发生了变化(回答)可以改变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讨论)改变长度来改变电阻是较简便的方法.[设计意图]:学会选择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活动二:学习设计和制作较科学实用的滑动变阻器教师:选用铅笔芯这种材料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好不好?为什么?如果让你来选择材料,你会选择什么材料?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好,因为铅笔芯很容易断裂,而且夹子经常移动容易磨损.(讨论)选择金属较好,强度高,耐摩.教师:实验室中中我们一般选用镍铬合金丝(电阻率大).教师:利用镍铬合金丝虽好,但长度太长,夹子移动的幅度太大,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把镍铬合金丝绕在圆筒上。
《变阻器》教学设计新港中学刘欣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变阻器的原理;知道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会使用电阻箱并会读出电阻箱的示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然后进行课题设计,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总结成果,及研究成果的价值来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培养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的能力;通过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变阻器的种类;通过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分析归纳变阻器的原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从而掌握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变阻器的兴趣;积极主动指出变阻器的原理,能将自己的发现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中体会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应用及其价值,从而使其精神得到愉悦。
二.教具学生用(按组分配):几个定值电阻,铅笔芯,电阻线,没有绝缘层的铜导线铝导线,铁丝,导线,小灯泡,开关,初中物理电学学具盒,滑动变阻器,电源。
教师用:用自制的滑动变阻器控制若干个小灯泡发出明暗变化的自制教具一个,多个投影片。
三.重点、难点重点:变阻器的原理与接法。
难点:能根据要求正确连接与使用变阻器。
四.教学过程㈠引入新课教师出示自制并演示小灯泡明暗发光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指出其中的奥秘主要是巧妙应用了变阻器,从而引出学生猜想并引导学生设立本课探究的课题:变阻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有何应用价值;变阻器有几种;变阻器使用要注意什么问题;变阻器的电路图符号怎么表示;变阻器在电路中怎样连接;怎么知道连入电路的阻值;变阻器的结构怎样。
㈡进行新课1.首先选择变阻的原理进行探究教师出示由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组成的简单电路,并演示其能正常发光由此引出疑问:此电路能否改变灯泡的亮度(学生很快回答:不能)再引导:能否将此电路稍加改动,从而达到改变灯泡亮度的目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改变电压或再串入一个小灯泡。
)教师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
教师设置探究要求,在不改变电源电压的前提下要将小灯泡的亮度改变就应该串入一个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导体,同学看老师这有铅笔芯,电阻线,没有绝缘层的铜导线铝导线和铁丝下面由同学设计一个实验,在这些导体中你逃选一件进行探究,在设计电路中要使用电流表,以观察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
滑动变阻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滑动变阻器的基本原理和用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电路调节,掌握其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介绍滑动变阻器的组成部分,如电阻丝、滑片、支架等。
2.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讲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电阻丝的长度与电阻的关系、滑片的位置与电阻的调节等。
3.滑动变阻器的特性:分析滑动变阻器的物理特性,如线性关系、灵敏度等。
4.滑动变阻器的应用:介绍滑动变阻器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如调节电流、保护电路等。
5.动手实践:安排学生进行滑动变阻器的安装和调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
2.讨论法:学生讨论滑动变阻器的应用和实际电路中的作用。
3.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滑动变阻器的安装和调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滑动变阻器、电路实验板等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滑动变阻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二节“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结构、接线方式、在电路中的应用等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原理和接线方式。
2. 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并能在电路中进行调节。
3. 掌握滑动变阻器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原理、接线方式及在电路中的应用。
难点:滑动变阻器的内部构造,如何在电路中进行调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滑动变阻器、导线、灯泡、电流表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滑动变阻器、导线、灯泡、电流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没有滑动变阻器时,灯泡的亮度无法调节,引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2. 讲解:介绍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原理和接线方式,讲解如何在电路中进行调节。
3.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泡的亮度。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滑动变阻器,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5. 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讨论滑动变阻器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滑动变阻器结构:……原理:……接线方式:……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画出一个含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
2. 简述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3. 描述如何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泡的亮度。
答案:1. 略2. 略3.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能够在电路中进行调节。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还是有些困惑,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指导。
拓展延伸:研究滑动变阻器在其他电路中的应用,如在音量调节电路、光线调节电路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了解滑动变阻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如电阻体、滑片、支架、接线柱等,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2.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掌握电阻体的工作原理,了解滑片移动对电路中电阻值的影响。
《滑动变阻器》教学设计及课后记
教师:张陶
组别:理化组
学校:杨庄乡初级中学
2011年12月29日
《变阻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会把滑动变阻器正确地连入电路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 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后
电阻箱的读数方法
过程方法:
在探究滑动变阻器使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发明创造热情。
学习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
学习难点
正确连接与使用滑动变阻器
教学方式
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电流表、干电池组、铅笔芯、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阻箱、调光台灯、半导体收音机一台、电位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min)
1.展示同学们熟悉的调光台灯,并且使调光台灯的亮度慢慢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现象,留给学生思考议论的时间)
2.引导设疑:
师:导致台灯的亮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猜想可能与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有关
3.过渡小结:
引导学生明白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变电阻来改变通过小灯的电流,从而控制灯泡的亮度。
(让学生知道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25min)
1.改变电阻的最好方法
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有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
师:靠改变哪个因素改变电阻容易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长度……
小结:
靠改变长度改变电阻的大小比较容易,其它的因素都比较麻烦通过讨论认识到改变长度的好处。
2.学生实验:我的调光灯
师:利用我们准备的器材,还有我们的想法,尝试改变灯的亮度。
生:分组合作实验,把铅笔芯和小灯串联,用金属夹在铅笔芯上滑动,小灯的亮度就发生了改变。
(教师巡堂和学生交流,并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实验作出评价,给予鼓励。
)
师:我们的这个变阻器有什么不足?
生:(各自发表)调节范围太小,不好操作等等。
3. 滑动变阻器的认识
(出示滑动变阻器,每组一个)
师:认识专业的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看看它和我们原始的变阻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观察结构,表达观点)1、原理一样,也是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2、电阻丝不是直的,是弯曲缠绕在磁筒上。
3、
接线柱变多了,有四个。
4、有一个铭牌,标有“50Ω和1.5A”的字样。
5、……
师:变阻器滑上的铭牌,上面写有“50Ω 1.5A ”是什么意思呢?
生:“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可以交流)
4、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设计实验】
师:四个接线柱有几种接法?
生:(进行交流)有六种接法(AB.AC.AD.BC.BD.CD)
师:应该串联在电路中,还是并联在电路中?
生:根据调光灯,得出应该串联。
师:尝试不同的接法,比较每种接法的效果,说说你的感想。
生:通过合做探究,亲自体会滑动变阻器调节电流的作用。
(教师注意巡视帮助学生)
* 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
生:(各组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不能同上接,因为滑动变阻器不起作用;不能同下接,因为接入电路的是整个电阻,滑片不起作用;只能一上一下接入。
(教师掌声鼓励,给予肯定)师:闭合开关前,为保护电路,防止电流过大,你觉得滑片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生:(交流讨论)阻值最大处(离下边接线柱远的一端)。
小结:
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分压控流)师小结:滑动变阻器使用
滑动变阻在于长度,
分压控流串入电路,
一上一下作用才够,
同上同下效果没有,
拨到最大闭合电路。
5.电阻箱
(鼓励学生自学)
○1分类:旋盘式电阻箱、插入式电阻箱
(多媒体演示)
○2介绍其构造并观察练习读数。
三、练习(5min)
课后习题1、2、3
四、课外拓展(3min)
失误中的发现—导电塑料
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日本的一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常规方法,获得一种具有金属光泽的银灰色薄膜。
而按经验,用同样方法得到的应当是聚乙稀黑色粉末。
他发觉得奇怪。
于是就回过头来检查他的实验过程有没有差错,结果发现添加的催化剂规定数量多出了1000多倍。
但是,测试结果显示这种产物确实是聚乙稀塑料,并且它能够导电。
就这样,导电塑料在这次意外的操作中诞生了。
导电塑料兼具塑料和金属的优点,密度比金属小得多,不需要冶炼,也不需要在高温条件下加工,而制取导电塑料的资源也十分丰富,造价低廉。
因此,导电塑料的出现,将会给21世纪的材料科学带来新的生机。
五、课堂小节(2min)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能改变电阻大小的装置──滑动变阻器。
你学到了什么?
《滑动变阻器》教学课后记
滑动变阻器这一节位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是在学习了电阻的基础上,继而掌握变阻器的用法,主要是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为后边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做好铺垫。
本节课较成功之处有:
1、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基本上能够懂得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2、我的教学理念执行很好!我一共设计了十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自己感悟总结出知识和规律,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愉悦!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设计实验和探究,模仿科学家的探究途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
2、滑动变阻器是一个很重要的电器元件,但比较抽象,第一次接触可能有些陌生,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将一根铅笔芯、小灯泡、电源、开关串联起来,通过实验感受变阻器其实就是这个样子,为学生轻松的认识变阻器的原理做好铺垫。
3、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动手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等原因,因此,对学生的座位重新做了编排,把物理成绩好的跟差的分在同一小组,把动手能力强的跟相对较弱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这样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
4、这节课的难点是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由于有四个接线柱,接入不同接线柱,所起的作用不同,学生特别容易混淆。
因此我先让学生分析出有六种不同的接法,而不告诉学生“一上一下”的正确接法,让他们通过实验自己去感知这样接会怎样,那样接会怎样,从而真正掌握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
这样学生
通过自己分析,亲自实验掌握的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更深刻,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不足之处有:
1、因为时间的问题练习不足,不能使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
2、在学习过程对于表现优秀的同学,评价不足,特别是对那些有独特创新的设计,没有给予充分肯定。
对于学习过程中表现不够好的学生,没有给予积极的引导。
2012/10/24。